学术投稿

唇腭裂术后鼻唇畸形修复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

衡伟伟;刘树森;鲁勇;江萍;郭浪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 鼻唇继发畸形, 同期修复, 鼻气道阻力
摘要: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二期鼻唇畸形修复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主动性前鼻测压法,测定18例唇腭裂患者二期鼻唇畸形修复时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和主观鼻开放感觉的评分情况.结果:18例患者术前鼻气道阻力为(0.664±0.200)kPa/(s·L);术后6个月为(0.304±0.180)kPa/(s·L),12个月为(0.396±0.250)kPa/(s·L),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主观鼻开放感觉评分为7.5±1.5,术后6个月为2.1±2.0,12个月为3.0±2.4,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鼻中隔偏曲的矫正应视为唇腭裂鼻唇畸形整复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显著降低患者的鼻气道阻力,同时患者的鼻通气功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颅底骨折伴严重鼻出血行鼻腔填塞治疗的可行性探讨

    长期以来,治疗颅脑外伤、颅底骨折伴严重鼻出血都需密切观察,且不主张鼻腔填塞.我院2000-01-2011-01对30例颅底骨折伴有严重的鼻出血患者实施了鼻腔填塞,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30例患者来源于我院神经外科的住院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0~75岁.车祸28例,高处坠伤2例,均为双鼻腔出血伴口腔大出血.耳道出血的有10例,其中单耳8例,双耳2例;脑外伤后1h~3 d,出血量在800 ml以上,均经过输血,仍不能自止,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

    作者:陆良钧;钟志生;周书芳;高峰;李滇;吴德模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滨蒿内酯对大鼠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IgE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滨蒿内酯(Scoparone,20ml/kg,浓度为168mg/L)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模型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IgE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组)、AR组、滨蒿内酯组(Sco组)和地塞米松组(Dxm组),以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建立大鼠AR动物模型并给予相应治疗.观察AR大鼠行为学改变;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鼻黏膜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E和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5水平.结果:Sco组行为学得分明显低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xm组和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o组鼻黏膜炎性反应明显轻于AR组.Sco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AR组,而血清IgE、IL-4和IL-5水平明显低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Sco组血清IFN-γ、IgE、IL-4、IL-5水平与Dxm组和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滨蒿内酯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IgE的产生而对AR产生治疗作用.

    作者:成丽兰;王珍;姜翠菊;章诗富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有氧运动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4及TNF-α的影响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免疫因子IL-4、TNF-α的影响,为有氧运动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对照组14例与实验组18例,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接收常规的变应性鼻炎对症治疗.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施加有氧运动治疗,运动时采用小运动量的有氧运动,每天运动40~60 min,每周运动3~4 d,持续运动6个月后,测试受试者血清II-4、TNF-α含量,并记录治疗前后变应性鼻炎症状分级记分变化.结果:经过6个月的运动干预治疗后,实验组IL-4和TNF-α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运动干预前的水平,且变应性鼻炎症状分级记分也显著降低.结论:有氧运动对变应性鼻炎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有氧运动降低IL-4水平,从而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活化,减少TNF-α浓度有关.

    作者:付鸿鹰;余萍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鼻内镜下个性化矫正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是鼻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如果出现症状,药物治疗多无效,终需要手术矫正.手术方法诸多,如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改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改良鼻中隔成形术及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等.我科2005-02-2012-02对159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在确定偏曲类型后实施综合各种手术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鼻内镜下矫正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四月;钟福炉;刘仁蔚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唇腭裂术后鼻唇畸形修复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二期鼻唇畸形修复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主动性前鼻测压法,测定18例唇腭裂患者二期鼻唇畸形修复时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和主观鼻开放感觉的评分情况.结果:18例患者术前鼻气道阻力为(0.664±0.200)kPa/(s·L);术后6个月为(0.304±0.180)kPa/(s·L),12个月为(0.396±0.250)kPa/(s·L),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主观鼻开放感觉评分为7.5±1.5,术后6个月为2.1±2.0,12个月为3.0±2.4,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鼻中隔偏曲的矫正应视为唇腭裂鼻唇畸形整复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显著降低患者的鼻气道阻力,同时患者的鼻通气功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作者:衡伟伟;刘树森;鲁勇;江萍;郭浪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鼻内镜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术3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鼻中隔矫正术失败的37例患者行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手术,手术切口即在鼻小柱后方、鼻中隔软骨尾端前缘,上自鼻中隔软骨尾端顶部,向下延至鼻腔底部;然后沿此缘依次切开皮肤及黏膜,暴露软骨膜,自前向后将鼻中隔黏膜及粘连的纤维组织切开分离,切除偏曲部分骨质.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鼻中隔偏曲矫正良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鞍鼻或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再次矫正手术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手术方式,可以对两侧鼻中隔黏膜之间粘连的纤维组织直接进行切开分离,具有出血少、视野清晰、容易分离、黏膜张力小不易损伤、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大大降低了鼻中隔再次矫正术的难度和风险,术后疗效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谭明;李泳鹏;邹帆;姚东方;李杰恩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下鼻道泪后开窗上颌窦手术4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鼻道泪后开窗处理上颌窦病变的疗效.方法:对47例上颌窦病变的患者,采取在鼻内镜鼻窦手术基础上进行下鼻道泪后开窗,经下鼻道窗和扩大的自然窦口对上颌窦息肉、内翻性乳头状瘤、侵袭性鼻窦真菌病等病变进行清理.结果:47例患者上颌窦腔清洁,上颌窦窦口引流好,黏膜转归良好,中鼻道引流好,无囊泡水肿等黏膜病变.仅2例(4.25%)下鼻道窗口约2个月闭锁,1年后上颌窦腔清洁,无病灶复发.结论:经鼻内镜下鼻道泪后开窗联合扩大的自然窦口完全满足处理上颌窦良性病变的需要,同时保留下鼻道窗可在术后起到机械性重力引流作用,在鼻腔鼻窦黏膜纤毛运输系统功能修复前尤为重要.

    作者:宋升桥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局部皮瓣在修复外鼻小面积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外鼻临近局部皮瓣修复外鼻小面积缺损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42例鼻小面积缺损(直径<2 cm)的患者分别应用外鼻局部皮瓣(鼻背瓣、鼻唇沟瓣和双叶瓣)修复.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38例,皮肤其他良性病变4例,缺损直径1~2 cm.鼻尖缺损7例采用鼻背旋转皮瓣一期修复;鼻侧部缺损30例采用鼻唇沟瓣修复,其中使用岛状鼻唇沟瓣一期修复7例,插补式皮瓣二期修复18例,滑行瓣修复5例;鼻侧上方缺损5例采用双叶瓣一期修复.结果:所有患者均修复成功,组织皮瓣全部成活.患者平均随访3个月~2年,肿瘤无复发.结论:外鼻局部皮瓣如鼻背瓣、鼻唇沟瓣和双叶瓣是修复鼻部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疗效满意.

    作者:程付伟;李寅;张维天;朱华明;吴红敏;张玉君;殷善开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新疆地区聚焦超声及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由易感个体接触变应原引起鼻黏膜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特征,其发病除与机体特异性免疫机制的紊乱有关还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鼻腔内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也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AR的经典治疗方法是鼻腔喷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但药物显效时间较长,患者依从性较差,导致治疗效果较局限.其他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激光[1]、微波[2]、射频[3]、低温等离子等治疗方法[4],临床应用后发现术后复发率较高,症状缓解时间较短等缺陷.

    作者:杨萍丽;张治平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运用自体鼻中隔软骨行外伤性鞍鼻矫形隆鼻术30例

    目的:探讨运用自体鼻中隔软骨对外伤性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致鼻部塌陷患者行鞍鼻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鼻外伤患者的整个修复治疗过程中,均根据其实际状况及需求,同时行单纯鼻骨骨折复位及鼻中隔骨折清理及矫正术,并使用鼻中隔软骨进行鞍鼻的修复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及疗效评价.结果:全部患者一期修复效果均满意.随访3~42个月,28例(93.3%)远期效果满意.结论:运用白体鼻中隔软骨对外伤性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致鞍鼻患者进行矫治是修复鼻外伤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湘;颜文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与鼻内镜上颌窦手术视野相关的上颌窦形态特征

    目的:观察与鼻内镜上颌窦手术视野相关的上颌窦形态特征.方法:通过对1 000例(2 000侧)正常成人的鼻窦CT(轴位+冠状位)扫描,观察其上颌窦形态并进行分型.结果:CT显示上颌窦与手术相关的形态变化主要在其内侧壁,水平位鼻窦CT显示上颌窦内侧壁的形态在中部较恒定,一般都呈现以内侧壁为底边的三角形或半圆形,前者有857例(85.7%),后者有143例(14.3%);冠状位显示上颌窦内侧壁形态前、后层面较为恒定,中间层面的差异较大,有外凸形和平直形,其中外凸形341例(34.1%),平直形659例(65.9%).根据中间层面内侧壁的形态及上颌窦气化程度将上颌窦形态分为三型:Ⅰ型662例(66.2%),Ⅱ型265例(26.5%),Ⅲ型73例(7.3%).结论:上颌窦内侧壁形态影响鼻内镜中鼻道入路的上颌窦手术视野,在鼻内镜上颌窦手术前应充分考虑其形态对于手术视野及病变的清除的影响.

    作者:刘婷婷;董振辉;张念凯;李晶玉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化疗与序贯放化疗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化疗与序贯放化疗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57例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和放化疗组.化疗组23例患者交替应用CHOP方案、VDIP方案和MEOP方案各2个疗程后进人临床观察;放化疗组34例患者除上述化疗外,均应用直线加速器进行原发部位的三维适形放疗.结果:①治疗结束时,化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0%,放化疗组总有效率为91.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随访1年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9%和76.5%,2组仍无明显差异(P>0.05);③2组患者随访3年和5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3%,47.6%和43.5%,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模式与长期生存密切相关;⑤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中晚期(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功能状态评分均与预后相关,且均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序贯放化疗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较单纯化疗疗效明显,可以显著改善长期生存率.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徐淑芬;张茜;陈燕;周进茂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自体软骨移植在隆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体软骨移植填充鼻尖在隆鼻术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受术者鼻尖的形态及软组织厚度,本组119例患者中有57例采用自体耳软骨移植联合“L”形人工假体行鼻成形术,33例采用鼻翼软骨移植联合“L”形人工假体行鼻成形术,29例采用鼻中隔软骨移植联合柳叶形人工假体行鼻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鼻部美学效果均明显改善,其中64例随访3~12个月,鼻部形态良好,医患双方满意.结论:根据受术者鼻尖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自体软骨移植填充鼻尖联合假体植入行鼻成形术,组织相容性好,有效重塑鼻尖外形,鼻部整体形态符合美学效果.

    作者:李芸;田霞;付冰川;勾庆芬;姚翠英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用于内耳基因治疗的非病毒载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孙虹;吴学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的初步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切除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0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类型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5例,上颌窦癌2例,筛窦癌3侧,恶性黑色素瘤1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7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肌上皮癌4例,鼻腔软骨肉瘤2例,腺样囊性癌3例,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肿瘤切除术,其中32例术后采用放化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5年,其中22例随访1~3年,随访3年以上者18例.4例患者术后6个月~2年症状复发,再次行鼻内镜手术后疗效满意;3例术后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其中2例行颈淋巴结清扫术,1例因无手术指征而行放、化疗;4例出现远处转移;8例死亡;其余21例在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手术切除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实可行,但必须严格选择适应证,辅以术后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古庆家;李静娴;樊建刚;何刚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甘肃庆阳地区57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谱分析

    目的:了解甘肃庆阳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变应原分布情况,为该地区AR的流行病学研究和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28种变应原对576例疑似AR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并比较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在变应原阳性率方面的差异.结果:480例(83.3%)患者变应原呈阳性反应,阳性率相对较高的变应原依次为艾蒿(73.3%)、大豚草(55.7%)、树Ⅱ(51.7%)、树Ⅰ(48.3%)、粉尘螨(43.3%)及屋尘螨(36.7%),并且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有明显下降趋势,男女性别组间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艾蒿、大豚草、树Ⅱ是庆阳地区主要的变应原.

    作者:刘刚;陆星宇;任雁威;张莲;常蕾;汪生财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在听骨链三维重建中对镫骨显影的体会

    颞骨解剖结构复杂,中耳发生畸形及病理改变的情况较为多见[1],了解术前中耳的解剖结构十分重要.为更形象地显示中耳结构,常采用后处理技术对中耳结构主要是听骨链进行三维重建,锤、砧骨显影较容易,但提高镫骨的显影则需特殊处理[2],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信息并作出术前评估.

    作者:严达忠;黄小华;周芨;甘卫刚;龚树生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检查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疗效评价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鼻声反射和鼻阻力(NR)检查作为鼻通气功能的客观检查方法,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疗效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鼻声反射仪和鼻阻力计对以持续性鼻阻塞为主要症状,经正规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或无效的106例(治疗组)中重度慢性鼻炎患者,于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在鼻黏膜收缩前和收缩后,进行鼻声反射及NR检查,记录NR、鼻腔小横截面积(NMCA)、鼻腔小横截面积距前鼻孔的距离(DCAN)、鼻腔平均横截面积(MNCA)及鼻腔容积(NCV).另以3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同样在鼻黏膜收缩前和收缩后,进行鼻声反射及NR检查,应用SAS6.12软件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患者的主观症状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前治疗组NR明显高于对照组,NMC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治疗组有效率为100%,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NR较术前明显降低,NMCA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组内鼻黏膜收缩前和收缩后,NR和NM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NR和NMCA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于中重度慢性鼻炎患者鼻通气功能的改善有显著疗效,鼻声反射和NR检查能客观准确地评价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作者:印志娴;刘钢;张金玲 刊期: 2013年第23期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