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建
目的:系统评价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搜集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4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Jadad评分显示所有研究得分均低于3分,属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的合并RR为1.24,99%CI为(1.08,1.42);副作用局部出现点状出血比较合并RR(99%CI)为0.38(0.02,8.26),心慌胸闷发生率比较的合并RR(99%CI)为3.78(0.07,194.99).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制剂具有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趋势,无可靠证据显示该药是否可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率.由于纳入研究质量普遍较低等因素影响,降低了该系统评价结论的可靠性.要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行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李可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根据脑为元神之腑的理论,本文提出出血性脑中风的中医病名,明确本病的病位在脑,并在病机上提出阳亢血菀、痰热阻脑、瘀血阻滞、气不摄血等,致血溢脉外,压迫脑髓,元神不利,失于支配而发诸症,并在辨证上分清病情之轻重,分为阳亢血菀、痰瘀阻络、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气血两虚、气虚阳脱等六个基本证型进行施治.
作者:姚廷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健康女子月经前后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自制新一代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对健康女子月经前、中、后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月经前、中、后穴位伏安特性扫描中电阻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月经后>月经中>月经前.结论:月经前、中、后穴位伏安特性扫描电阻变化趋势与月经过程中的血气盈亏变化相符.穴位伏安特性可较敏感地反映人体血气变化.
作者:沈雪勇;丁光宏;魏建子;周钰;邓海平;张海蒙;赵玲;毛慧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艾灸百会、太冲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方法:将2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模型组、艾灸治疗组和阿米替林组,每组7只.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白介素(IL)2、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抑郁模型组动物血清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艾灸治疗组和阿米替林组血清中IL-2、IL-6和TNFα含量显著下降,艾灸治疗组与阿米替林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通过下调升高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
作者:李丽萍;华金双;孙忠人;孙冬玮;黄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罗氏内并方对大鼠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VEGF的影响.方法:使用大鼠自体移植子宫内膜建立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模型,在造模后给以不同处理措施,采用免疫组织学SP法检测在位和异位内膜VEGF染色强度情况.结果: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罗氏内异方能够降低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异位内膜腺上皮VEGF染色指数.结论:罗氏内异方能够减少VEGF的染色强度,推测这可能是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理之一.
作者:张旭宾;赵广兴;欧阳惠卿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范炳华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推拿学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对椎动脉因素造成的眩晕病有深入的研究,对于本病在治疗上颇具特色.范教授临证时,善于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西方医学以及生物力学相结合,将其灵活运用到诊治疾病当中,仔细辨别其发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效果尤其显著,为颈椎病因素引起的眩晕患者解除病痛,可谓手到病除.
作者:王鹏;范炳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确定脑得生制剂中红花药材的提取方法.方法:通过比较冷浸法、温浸法、渗漉法、半仿生提取法、回流法对红花药材提取的影响,以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为指标,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比较红花黄色素占各提取方法所得固形物的百分比.结果:冷浸法2.89%、温浸法1.61%、渗漉法3.14%、半仿生法2.17%、回流法2.37%.结论:以渗漉法对红花药材的提取为优.
作者:朱艳华;刘丽鹏;王艳红;李永吉;徐缓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针刀手法治疗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药物组和针刀手法治疗组进行观察.结果:针刀手法治疗NIDDM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液流变指标结果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针刀手法对NIDDM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良性调整作用.
作者:黄青林;张沁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药、中药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哮喘大鼠模型肺泡灌洗液(BALF)及血浆中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阐明中药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哮喘大鼠防治作用的机理.方法: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及胸段硬膜外阻滞模型,中药灌胃及硬膜外给药,用放免法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ET-1,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哮喘大鼠BALF及血浆中ET-1,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中药与硬膜外阻滞以及二者的联合应用均可抑制ET-1,TNF-α含量的升高.中药组与单纯硬膜外阻滞组ET-1,TNF-α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二者联合应用组ET-1,TNF-α水平低于中药组与单纯硬膜外阻滞组.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中药对ET-1及TNF-α有抑制作用
作者:刘建秋;刘晓;李竹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根据体虚感冒中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等不同证型特点,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阐述体虚感冒每一证型的辨证论治情况.
作者:徐重明;汪自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肺络是指存在于肺中的络脉,广义上指广泛分布于肺中的小支气管、肺泡以及为其供血的小血管、微血管等;狭义指分布于肺中的血管系统.肺络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肺中的络脉阻滞,其病因多为外受六淫之邪,内伤于七情、饮食、劳倦等及久病入络,治疗原则以通络为主,具体可分为祛邪通络与扶正通络两大类.
作者:徐婷贞;庞彩苓;王会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内经>有关疾病命名的原则和方法是后世中医疾病命名的理论基础,探讨其疾病命名规律,发现其疾病命名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动中医疾病规范化研究.
作者:谭颖颖;刘昭纯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摘录国内著名方剂学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连建伟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奶藓、黄褐斑及掌跖脓庖病等皮肤病的临床验案数则,以供临床借鉴.
作者:胡洁;连建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以舌鳞癌细胞(Tca-8113)为研究对象,以期为阐明EGF与肿瘤病人舌苔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的EGF对Tca-8113胞内钙离子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EGF均可引起Tca-8113胞内钙离子的升高,其中1ng/mL EGF可迅速使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5ng/mL与10ng/mL EGF亦可造成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但升高幅度并不随EGF的浓度增大而升高,且升高缓慢,估计EGF-R的表达具有一定的饱合度造成的.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可能作用于EGF-R,通过钙离子的信号传导,从而调控舌苔形成的动态平衡.
作者:张旭;詹臻;蔡宝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苦参总碱控释微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苦参总碱控释微丸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结果:苦参碱线性范围为0.1~1.002mg/mL,加样回收率为103.3%;氧化苦参碱线性范围为0.1~0.996mg/mL,加样回收率为98.47%;精密度符合要求;所测3批控释微丸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平均为(38.66±1.20)mg/g、(68.12±1.62)mg/g.结论:HPLC法稳定可靠,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马方励;时军;程怡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制订五仁醇胶囊中五味子醇甲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五味子仁的有效成分五味子醇甲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五味子醇甲在0.0936~0.9360μg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回收率为97.54%,RSD=1.92%.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含有五味子仁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于秀华;付春;王明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医和传统艺术同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生、发展、成熟,故它们有着同样的文化底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彻底模糊的思维方式,注重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方式的形象思维.中医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效结合,不仅有着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是中医学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作者:沙莎;曾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术康颗粒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观察术康颗粒对小鼠耳壳二甲苯致肿、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酒石酸锑钾致小鼠扭体反应、热板法致小鼠疼痛及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结果:术康颗粒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和大鼠蛋清性足趾肿胀,明显提高小鼠热板法致痛的痛阈,使酒石酸锑钾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潜伏期延长,10min内扭体次数减少,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有抑制作用.结论:术康颗粒有很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李娥;苗明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淫洋藿总黄酮(EF)拮抗糖皮质激素副作用,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机制.方法:采用肾上腺重量指数评价EF应用后萎缩的肾上腺皮质恢复情况;分离肾上腺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并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检测细胞凋亡;用大鼠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皮质酮组肾上腺重量指数显著下降,肾上腺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5;EF治疗后,肾上腺重量指数升高,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TUNEL显示正常组、皮质酮组、EF组每张切片平均凋亡细胞数分别为4.67±1.53、70.67±9.29、18.67±7.64;基因芯片发现正常大鼠肾上腺有53个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其中39个具有促凋亡活性,14个基因具有抗凋亡活性,促凋亡基因和抗凋亡基因组成了一个网络,皮质酮使3个具有抗凋亡活性的基因下调,EF治疗使具有抗凋亡活性AMP激活蛋白激酶α1催化亚单位基因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8相互作用蛋白基因显著上调.结论:EF拮抗皮质酮诱导的大鼠肾上腺皮质过度凋亡是其拮抗糖皮质激素对HPA轴的抑制,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机制.
作者:黄建华;沈自尹;刘小雨;陈伟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用精子抗原免疫昆明种雄性小白鼠,建立免疫性不育动物模型;同时分别饲喂中药复方、醋酸强的松,生理盐水;并观察血清精囊液抗精子抗体、睾丸附睾病理学、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和妊娠等指标.结果显示:免疫性不育雄鼠血清、精囊液抗精子抗体高,睾丸间质、睾丸曲细精管界膜、精原细胞、附抗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恢复曲细精管精子和晚期精子细胞数.
作者:黄震;王望九;胡德宝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