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影像学类型:骨折分型及力学机制

奚彬;杨莹;李冬成;丁燕萍;殷渠东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die-punch骨折, 三柱理论, 骨折类型
摘要:背景:按照三柱理论,有桡骨远端单柱和双柱die-punch骨折之分,文献已有单柱die-punch骨折分型报道,但尚无双柱die-punch骨折类型报道.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影像学特点和类型,以及新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498例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影像学资料,根据影像学特点分为干骺端型、关节面型和混合型3型.选择2名影像学医师独立对100例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行分型,分型结果采用Kappa方法行一致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498例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患者中,干骺端型130例,关节面型156例,混合型212例,未见无法归类者;②观察者间的Kappa系数为0.823-0.868,观察者内的Kappa系数为0.868-0.900,具有高度一致性;③按AO骨折分型,关节面型属于B型或C型,干骺端型和混合型均属于C型;④据此得出,该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影像学分型较好地反映了骨折发生力学机制和骨折部位等特点,符合AO骨折分型原则,一致性好,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斜面着地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

    背景:跳跃动作通过闭环(着地后的神经控制)与开环(着地前的神经控制)机制维持正确关节排列与稳定冲击关节的力量.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在着地前后的踝回馈稳定机制较差,目前对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神经反应特征目前仍不清楚.目的:通过观察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于斜板上着地时踝部运动学及相关肌群的肌电活化表现,揭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无法通过踝关节周边肌肉来回复适当姿势的神经反应机制.方法:共招募到11例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及同等样本数量且年龄相仿的健康女性参与者.以运动图像拍摄与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同步,并利用两大测试配套的分析软件收集2组受试者完成斜板着地测验前、后各200 ms的运动学及肌电参数,运用SPSS 17.0对相关指数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与结论:①着地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伤侧与健侧的神经肌肉活化差异比较发现,伤侧腓肠肌活化程度显著高于健侧(P<0.05),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与比目鱼肌两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伤侧平均矢状面跖屈程度显著高于健侧(P<0.05),而其余各方面角度两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着地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伤侧的腓骨长肌活化程度显著低于健侧(P<0.05),而胫骨前肌、腓肠肌、比目鱼肌两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着地后,运动学参数显示伤侧与健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着地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伤侧的腓骨长肌活化程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两侧(P<0.05),而胫骨前肌、腓肠肌、比目鱼肌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伤侧与健康对照组两侧比较则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着地后,四块肌伤侧与健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着地前、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与健康对照组两侧的关节角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提示,不论是开环还是闭环机制均不利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在斜板上着地,但这种差异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与健康者之间差异不大,很难区分,故根据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开环神经机制功能设计动作控制干扰的评估方法还需要后续学者进一步开发研究.

    作者:宋法明;王纯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经椎弓根定位骶髂关节导向器的可行性验证

    背景:经椎弓根定位骶髂关节导向器较传统手术治疗骨盆后环骨折不仅缩短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量,而且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目的:评价经椎弓根定位骶髂关节螺钉导向器应用于人体标本的临床可行性,为应用于临床提供基础数据.方法:5例人尸体骨盆(10例骶髂关节)中,在自创设计的经椎弓根定位骶髂关节导向器引导下将10枚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安全通过骶髂关节并置入S1椎体内,并通过透视确认骶髂关节螺钉位置是否安全.结果与结论:①经影像学验证,所有骶髂螺钉置入位置准确,均未出现突破前方骨皮质或进入椎管情况;②使用椎弓根定位骶髂关节导向器引导,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效果明确;③提示经椎弓根定位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骨折准确性高,固定效果较好,同时显著降低手术操作风险,大幅度减少术中透视,而且对操作者要求降低,学习曲线减短,可以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实践操作中.

    作者:沈明荃;杨铁毅;王治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三维有限元分析外固定支架与掌骨板治疗Rolando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背景:Rolando骨折发病率较高,治疗上对于外固定支架与掌骨板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目的: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外固定支架与掌骨板在力学稳定性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治疗Rolando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名健康志愿者,拍摄手腕关节的三维CT及MRI图像.将数据导入Mimics 10.0软件中,分别对第1、2掌腕关节骨组织及软组织进行三维建模,并将数据导入至Geomogic Studio 10软件中进行精细化处理.后将所有数据以IGES格式输出至ANSYS12.0软件中,利用软件的分割功能建立Rolando骨折模型,并使用建模功能建立掌骨板及外固定支架的实体模型.按照临床治疗方式将其固定,对各模型的材料属性进行赋值、划分网格,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第1掌骨头施加100N的纵向负荷进行非线性分析,测定骨折面的大位移.结果与结论:①外固定支架组掌尺侧骨折块的相对位移与总位移大、小值依次为2.033,0.201,5.674,0.548mm,背外侧骨折块为2.537,0.405,4.479,0.127 mm;掌骨板组掌尺侧骨折块的相对位移与总位移大、小值依次为0.385,0.133,0.595,0.163 mm,背外侧骨折块为0.278,0.164,0.501,0.142 mm.经统计学分析,掌骨板组显著优于外固定支架组(P<0.05);②结果提示,掌骨板是治疗Rolando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艾登超;陆芸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枢椎交叉椎板螺钉轨道的模拟设计

    背景:C2交叉椎板螺钉入钉点、入钉轨道会影响置钉效果和安全性.目的:利用Mimics软件对C2椎体进行三维重建、虚拟置钉和测量,探讨国内C2交叉椎板螺钉应用的形态结构基础以及适宜的入钉点和入钉轨道.方法:2012年2月至2016年7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颈椎CT扫描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影像400例,将CT扫描的影像资料导入Mimics 15.0进行三维重建,建立C2的椎体的三维图像后,进行虚拟交叉椎板螺钉置钉(直径3.5 mm),测量椎体形态和入钉轨道.结果与结论:①C2椎板和棘突高度和厚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均可支持交叉螺钉固定;②C2椎体距椎管后缘向棘突方向5.0-6.0 mm处作为虚拟入钉点,入钉成功率分别为男性92.1%、女性86.1%、大安全角度范围,与其他入钉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可有较大的入钉长度;③综上所述,国内成年人有C2交叉椎板螺钉固定适宜的解剖学基础,C2椎体距椎管后缘向棘突方向5.0-6.0 mm处作为虚拟入钉点,可获得良好的入钉轨道.

    作者:孙月荣;王天瑞;潘荣芳;王岩;任翀旻;张国庆;陈伯华;岳斌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复杂性骨盆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背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用于不同类型骨盆骨折治疗中,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是其固定效果缺乏力学验证.目的:对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复杂性骨盆骨折的力学稳定性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选择健康男性1名作为观察对象,采用64排螺旋CT常规扫描,层厚1mm,获得二维CT数据,以医学数字成像、通信格式进行存储.利用Mimics、Geomagic studio及Abaqus软件完成志愿者骨盆有限元模型,建立复杂骨盆骨折有限元模型,分别置入3种不同的内固定器械,完成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骨盆骨折的模型,内固定完成后模拟向骶骨施加500N垂直负荷,计算相应的力学参数,比较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复杂性骨盆骨折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志愿者CT数据下建模后,正常的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测量点a点位移为0.53mm,应力负荷正常生理,并且骶髂关节受力位移与既往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相似,课题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成功;②在模型加载500N垂直负荷下,螺钉固定受大应力为440.85Mpa,集中在复杂性骨盆骨折部位;重建接骨板大受力为1332.56Mpa,位于钉板结合部位;外支架大受力为1834.85Mpa,位于钉板结合部位;③在模型加载500N垂直负荷下,螺钉固定应变、整体位移、分离位移值均低于重建接骨板和外支架(P<0.05);重建接骨板应变、整体位移、分离位移值均低于外支架(P<0.05);④提示3种内固定物相比,采用螺钉内固定治疗复杂性骨盆骨折能获得更优的稳定性;利用有限元分析能反映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复杂性骨盆骨折力学的稳定性,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开展个体化治疗.

    作者:王叙进;方诗元;徐磊;杨家照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骨水泥灌注椎体强化后相邻节段再发骨折的预测因素

    背景:椎体强化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应用普及的有效方法,但有研究认为椎体强化会导致强化椎体相邻节段发生再骨折.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行椎体强化后,再发相邻椎体骨折和非相邻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和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接受骨水泥椎体强化治疗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病历信息和手术相关数据,使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 WhitneyU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2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①187例患者中,共41例患者发生其他节段的再次骨折,再骨折发生率21.9%;41例再骨折患者中,相邻椎体再骨折23例,占56.1%;非相邻椎体再骨折18例,占43.9%;②初次骨折为胸腰段骨折是强化椎体相邻节段再骨折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7);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有无糖尿病、有无抗骨质疏松治疗、有无既往骨折病史、有无骨水泥渗入椎间隙、骨水泥弥散好坏、注入骨水泥量、术式为椎体成形或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的比例、术后区域后凸角改变、骨密度T值、再骨折位于强化椎体上方或下方,这些因素均不能预测再骨折发生在强化椎体的相邻节段或非相邻节段.

    作者:黄天霁;张施洋;鲁超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L5峡部裂性滑脱进展的相互作用

    背景:目前从脊柱-骨盆矢状面角参数度解释滑脱进展日益受到重视,但缺乏统一观点,且两者的相互作用尚无归纳总结.目的:分析L5峡部裂性滑脱中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滑脱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脊柱-骨盆参数与滑脱进展的相互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就诊且资料完整的83例L5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年龄21-79岁,体质量43-91 kg,其中男30例,女53例.在侧位脊柱X射线片上测量患者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和滑脱率,在矢状面腰椎MRI上利用改良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分别按照骨盆入射角值大小、L5/S1椎间盘评分及滑脱率进行分组.结果与结论:①按骨盆入射角大小分组,>60°组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显著大于45°-60°组(正常组)和<45°组,45°-60°组(正常组)显著大于<45°组;骨盆入射角>60°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大于45°-60°组(正常组)和<45°组,45°-60°组(正常组)显著大于<45°组;骨盆入射角>60°组滑脱率显著大于<45°组;②按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组,高重度退变组滑脱率显著大于低重度退变组和轻中度退变组,低重度退变组显著大于轻中度退变组;高重度退变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大于低重度退变组和轻中度退变组,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对于腰椎前凸角,滑脱率为25%-50%的患者与滑脱率<25%的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提示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L5峡部裂性滑脱进展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形态、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及滑脱进展紧密相关,而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可能影响腰椎形态和L5滑脱进展.轻中度滑脱可能不会引起腰椎前凸角的改变.临床上应更加重视骨盆入射角较大的L5/S1峡部裂性滑脱患者.

    作者:龙法余;陈耀武;钟招明;吴骞;郑帅;陈建庭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生物力学因素诱导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单侧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犬模型验证

    背景:生物力学因素在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和病理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尚缺乏与之相关的实验证据.目的:探讨生物力学因素在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2只健康成年田园犬均行股骨颈中部垂直截骨和螺钉内固定,制作单侧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模型.造模后6周照射X射线片,确认所有动物模型骨折愈合,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取钉联合植骨组和取钉组,每组4只.取钉联合植骨组取出螺钉联合植骨,取钉组进行取出螺钉处理,空白组不做处理.6周后一次性处死所有田园犬,对各组田园犬股骨颈Ward三角区骨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评估.结果与结论:①组织学观察示,空白组的骨小梁较为宽大,分布较为密集,结构连续;取钉联合植骨组的骨小梁宽大,呈板状,分布密集,结构连续;取钉组的骨小梁纤细,分布稀疏,结构紊乱,部分骨小梁断裂;②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示,取钉联合植骨组和空白组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显著高于取钉组(P<0.05),而骨小梁分离度显著低于取钉组(P<0.05);取钉联合植骨组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取钉联合植骨组的骨小梁分离度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取钉联合植骨组的骨小梁数量显著高于取钉组(P<0.05);空白组的骨小梁数量与取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取钉联合植骨组的骨小梁数量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提示,股骨颈骨折愈合后股骨头生物力学性能的降低会造成骨小梁出现吸收、微骨折等骨微观结构变化,终导致股骨头塌陷、坏死.

    作者:王海洋;林焱斌;余光书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肱骨近端复杂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后的肩关节功能:1年随访分析

    背景:目前众多学者对于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手术方式未能达成共识,且无统一标准,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的:探讨影响肱骨近端复杂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2年5月至2017年4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53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全部行人工肱骨头置换,随访至术后1年评价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情况,并对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入路、假体位置、大小结节愈合情况、是否应用骨质疏松药物、开始功能练习时间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经过1年的随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肱骨近端骨折经人工肱骨头置换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包括骨质疏松程度、手术入路选择、假体位置情况、大小结节愈合情况、是否应用骨质疏松药物;②提示假体位置的选择是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可控的因素,因此在术中应尽量选择适宜的假体位置;置换前评估患者骨质疏松程度,置换后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肱骨大小结节愈合有助于肩袖功能的恢复.

    作者:戴海峰;常乾坤;陈永良;李嘉;徐丛;吕永明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氨甲环酸及引流管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量大是当前临床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氨甲环酸可采用多种给药方式减少术后失血,大多在术后放置引流管,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的方式尚未有明确的评估.目的:观察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量的影响,并探讨引流管的合理应用方式.方法:将9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生理盐水50 mL关节腔注射,术后放置引流管,并夹闭4 h;B组氨甲环酸1.6 g溶于生理盐水50 mL后关节腔注射,术后放置引流管,并夹闭4 h;C组氨甲环酸1.6 g溶于生理盐水50 mL后关节腔注射,术后不放置引流管.记录置换术中出血量,置换后2 d内每天记录血红蛋白、引流量、输血量及输血例数,并计算总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统计置换后7 d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对3组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结果与结论:①3组患者置换前资料、置换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总失血量、输血例数,B、C组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B组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3组间隐性失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3组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⑥结果提示,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引流量和总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但对减少隐性失血量效果不明显,且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术后可以不放置引流管,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张立清;魏开斌;朱本珂;王强;李纯璞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2个月随访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钢板固定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确切,在提高椎间融合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诸如吞咽困难、邻近椎间盘退变等问题.一种新型的一体化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使用.目的:探讨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应用Peek Prevail椎间融合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31例,均为单节段融合.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评分、颈椎残障指数对患者术前术后情况进行评估;采用Bazaz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评估术后患者吞咽困难发生情况;术前和术后1年应用MRI测量相邻椎间盘的信号强度和脊旁肌肉的型号强度,计算信噪比,评估术后终末随访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术后定期复查颈椎X射线片,通过观察椎间隙高度、融合器有无松动下沉等评价临床早期疗效.结果与结论:①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②手术时间平均(63.0±1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0±7.4)mL;3例患者术后2d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不适,2例轻度,1例中度,对症处理后,2周内均完全消失;③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与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目测类比评分术前为(8.2±1.5)分,术后12个月下降到(2.4±1.2)分(P<0.05);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术前为(9.5±2.2)分,术后12个月时改善为(16.7±1.1)分(P<0.05);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44.2±3.4,术后12个月时改善为11.3±1.0(P<0.05);相邻椎间盘术前信噪比为20.3±2.1,术后12个月信噪比为19.1±1.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随访期间未发现融合器及螺钉松动、移位,融合器下沉等相关并发症;⑤结果表明,零切迹Peek Prevail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固定融合稳定可靠,术后咽部不适的发生率低,短期内未加速相邻椎间盘的退变,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李果;何跃;顾祖超;张宇;刘进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关节镜下单隧道单束与三隧道双束不同植入物重建前交叉韧带:膝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功能

    背景:课题组设计关节镜下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目的是恢复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和前交叉韧带的功能,但是其临床效果尚未得到证实.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单隧道单束和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6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移植物均使用自体腘绳肌腱,其中30例采用单隧道单束重建,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式纽扣悬吊固定,胫骨端采用Milagro界面螺钉挤压固定;30例采用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股骨端采用Femoral Intrafix固定系统进行单隧道双束固定,胫骨端采用Milagro界面螺钉双隧道挤压固定.记录2组患者围手术期的指标;重建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前抽屉试验,Lachman征检查,轴移试验,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以评估2组前交叉韧带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单隧道单束重建及三隧道双束重建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5±4),(28±3)个月;②2组患者重建后均无螺钉脱落、深静脉血栓形成、重建韧带再断裂及关节内感染现象;③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达到正常范围,前抽屉试验阳性率、Lachman征阳性率、轴移试验阳性率较重建前均明显降低(P<0.05);三隧道双束重建组末次随访时轴移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单隧道单束重建组(P<0.05);④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较重建前明显提高(P<0.05),且末次随访时2组间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提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隧道单束和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均能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及活动功能,但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能更好恢复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

    作者:王新民;刘飞;赵海霞;王巍;王健全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夜用型脊柱侧弯矫形支具的数字化设计

    背景:传统的脊柱侧弯矫形支具尽管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舒适性、成本及制作效率上有着改进的空间.目的:探讨利用三维软件设计夜用型脊柱侧弯矫形支具的方法.方法:选择8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荔湾医院门诊行支具治疗的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用3D扫描仪对患者躯干进行扫描取模,在Artec studio中简单处理后保存为STL格式导入Geomagic进一步处理,精确曲面完成后导入Solidworks进行虚拟矫形处理,后导入3-matic、Magics进行支具的形状设计.结果与结论:①完成了个性化夜用型脊柱侧弯矫形支具的初步设计;②证明应用Geomgic、Solidworks、3-matic等软件可在电脑上方便快速地设计出夜用型支具,可为后续支具的3D打印制作奠定研究基础.

    作者:黄亚翔;赵自平;王治国;廖启铭;谢银豪;张平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全膝关节置换多模式镇痛:吗啡与鸡尾酒镇痛的疗效对比

    背景:多模式镇痛是指利用添加剂或多种不同种类药物的相互协同作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同时可避免对一种药物产生依赖,降低因药物大剂量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目的:对比分析全膝关节置换多模式镇痛中给予吗啡及鸡尾酒注射的镇痛效果.方法:纳入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的骨关节炎患者148例,根据镇痛方案分为3组,A组50例,硬膜外麻醉置管拔出前硬膜外推注吗啡3mg;B组46例硬膜外麻醉置管拔出前硬膜外推注吗啡3mg+局部膝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C组52例硬膜外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局部膝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3组患者术前均有骨关节炎及活动受限症状.比较各组术后目测类比评分、肌力、恶心呕吐、瘙痒及首次排尿时间.结果与结论:①3组术后静息、运动时目测类比评分比较,6,12h C组评分高于A、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行q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24,36 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术后地佐辛使用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3组术后肌力比较,6,12 h C组肌力高于A、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行q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3组术后尿潴留、恶心呕吐、瘙痒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A、B组,其中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多模式镇痛中,硬膜外麻醉不联合给予吗啡加局部注射鸡尾酒可明显改善早期患者肌力,且尿潴留、恶心呕吐、瘙痒等并发症明显下降.

    作者:李国庆;王添兴;莫和塔尔?莫敏;马骏;汪洋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人工膝关节置换辅以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32例

    背景:与膝关节内翻畸形相比,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病例数较少,但其手术难度比膝关节内翻畸形大,手术技术要求高,其中截骨技术和软组织平衡技术难把握,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技术规范.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5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32例(35膝)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选择髌旁内侧入路,应用标准化截骨及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以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及HSS膝关节评分评价置换后疗效.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6-44个月;②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62.1±15.8)°提升至末次随访时(108.7±25.9)°;股胫角由置换前(28.6±7.0)°降低至末次随访(6.7±2.2)°;HSS膝关节评分由置换前(26.8±7.6)分提升至末次随访时(86.9±18.5)分.患者置换前与末次随访时的HSS评分、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置换后3例(3膝)存在膝关节内侧不稳症状,2例(2膝)置换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症状,均已恢复;④结果提示,应用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短期疗效满意,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恢复患肢正常力线及功能.

    作者:王百盛;张敬东;韩文锋;刘欣伟;王宁;刘海立;李如珍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影像学类型:骨折分型及力学机制

    背景:按照三柱理论,有桡骨远端单柱和双柱die-punch骨折之分,文献已有单柱die-punch骨折分型报道,但尚无双柱die-punch骨折类型报道.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影像学特点和类型,以及新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498例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影像学资料,根据影像学特点分为干骺端型、关节面型和混合型3型.选择2名影像学医师独立对100例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行分型,分型结果采用Kappa方法行一致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498例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患者中,干骺端型130例,关节面型156例,混合型212例,未见无法归类者;②观察者间的Kappa系数为0.823-0.868,观察者内的Kappa系数为0.868-0.900,具有高度一致性;③按AO骨折分型,关节面型属于B型或C型,干骺端型和混合型均属于C型;④据此得出,该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影像学分型较好地反映了骨折发生力学机制和骨折部位等特点,符合AO骨折分型原则,一致性好,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奚彬;杨莹;李冬成;丁燕萍;殷渠东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经伤椎一侧置钉联合短节段5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

    背景:胸腰椎骨折是常见的脊柱骨折,中青年的胸腰椎骨折多由较大的外力造成,传统的长节段固定目前已被短节段的跨伤椎固定所取代,但是短节段固定易造成伤椎椎体高度的丢失,采用5钉三椎体固定近年逐渐成为主流的修复方式.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一侧置钉联合短节段5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后路经伤椎一侧置钉联合短节段5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43例患者,根据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X射线片测量Cobb角,计算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观察内固定有无断裂、脱出,同时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价术前术后疼痛.结果与结论:①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0-125 min,平均80 mim;术中出血为50-400 mL,平均160 mL;②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显著增大(t=10.15,9.57,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术后2周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42,P>0.05);③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均显著减小(t=8.46,7.81,P<0.05);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2周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93,P>0.05);④术后2周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⑤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断裂、脱出等并发症;⑥经伤椎一侧置钉联合短节段5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可减小Cobb角,重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且并发症较少,临床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常步青;冯虎;于潮将;单鸿剑;胡孟子;李子昂;卜祥博;高啸;蒋允昌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氨甲环酸联合蔗糖铁降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输血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背景:目前临床上髋关节置换常用氨甲环酸止血,蔗糖铁治疗围术期贫血,二者联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拟探究氨甲环酸联合蔗糖铁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共263例,174例纳入研究,随机分配到氨甲环酸联合铁剂组(联合用药组)、氨甲环酸组和铁剂组,每组58例.记录患者入院时、手术前1 d、术后1,3,5 d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观察入院时及术后第1天的凝血酶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输血患者数;同时计算术前血容量及总失血量.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术前基本资料,3组患者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联合用药组和铁剂组术前1 d血红蛋白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氨甲环酸组(P<0.05);联合用药组术后血红蛋白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③联合用药组术后输血、总失血量显著低于氨甲环酸组和铁剂组(P<0.05);④3组患者的凝血指标、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随访期间未出现关节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⑥提示氨甲环酸联合蔗糖铁可以有效提高围术期血红蛋白浓度,减少总失血量及术后输血,不增加血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作者:溪应龙;段于平;杨清;杨毅;张正学;赵晓东;周俊洁;杨佳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青少年型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对股骨近端的影响

    背景:目前青少年股骨干骨折治疗方式存在争议,国内外对选用青少年型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报道较少.目的:评估青少年型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对青少年股骨近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收治的因股骨干骨折接受青少年型带锁髓内钉治疗共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健侧为对照,分析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以观察是否出现股骨头坏死、髋外翻畸形、股骨颈狭窄等并发症,应用影像学处理软件测量双侧股骨近端的几何结构参数,并进行健侧及患侧对比.另外,采用非关节炎髋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①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6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且未出现股骨头坏死、髋外翻畸形、股骨颈狭窄等并发症;②患侧的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髋关节功能评分与健侧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③结果显示,青少年型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短期内对股骨近端不会造成影响,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卢育南;汪文涛;潘源城;陈顺有 刊期: 2018年第27期

  • 腰骶椎轴向螺钉的设计及生物力学测试

    背景:经骶骨前入路的经皮腰骶椎前柱内固定系统即AxiaLIF先后在美国及欧洲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如内固定下沉、内固定控制旋转能力较差等一系列问题.目的:根据国人腰椎侧位片及CT横断面测量的解剖数据自行设计腰骶椎轴向螺钉,制成成品后在体外生物标本上进行三维运动实验和轴向抗压缩实验,对其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及轴向抗压刚度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选取新鲜成人脊柱标本(L3-S5节段)6具,按正常组、峡部裂组、普通轴向螺钉固定组、自行设计轴向螺钉固定组顺序依次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分别测试各实验组在屈伸、左侧屈、左旋转运动状态下L5/S1节段的运动范围及轴向抗压缩位移.结果与结论:①在三维运动实验中,峡部裂组的ROM在屈伸及左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在左侧弯方向上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普通螺钉固定组与自制螺钉固定组的ROM在屈伸、左侧弯方向上均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在左旋转方向上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普通螺钉固定组与自制螺钉固定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在1000 N的轴向载荷压缩实验中,4组所产生的压缩位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自制螺钉固定组<普通螺钉固定组<正常组<峡部裂组;④根据力学公式EF=P/vL,结合压缩位移结果,计算出轴向压缩刚度值,自制螺钉固定组>普通螺钉固定组>正常组>峡部裂组;⑤提示自行设计轴向螺钉可以显著提高腰骶椎在后柱失稳情况下各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与普通轴向螺钉相当,但在轴向抗压刚度方面明显强于普通轴向螺钉,为在防止轴向螺钉固定脊柱节段沉降和前凸损失方面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思路.

    作者:曾德辉;王文军;张卫;宋西正;阳文任;向亮;侯威 刊期: 2018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