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海燕;宋文广
背景:miRNA具有组织特异性及细胞特异性,其中内皮细胞特异性高表达miRNA-126(miR-126)在血管新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的:研究miR-126调节游离皮瓣移植后皮瓣成活以及组织学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①利用瞬时转染技术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miR-126的表达,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ERK1/2、AKT、pERK1/2、pAKT蛋白表达;②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均制备腹部游离皮瓣模型。A-C组分别在游离皮瓣远端1 cm和3 cm处注射miR-126 mimics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iR-126 mimics control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PBS。结果与结论:①转染miR-126 mimics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表达量分别下降36倍、3.5倍和14倍;②A组大鼠皮瓣远端组织中 ERK1/2、AKT、pERK1/2、pAKT 的蛋白表达水平比B和C组明显增高,且pAKT/AKT及pERK1/2/ERK1/2比值高于B和C组,且皮瓣组织液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水平明显低于B和C组;③结果提示miR-126可以促进游离皮瓣组织中血管新生腺管蛋白的活化,进而促进皮瓣的成活。
作者:陈勇;范龙坤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可形成血管移植物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血管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等领域。目的:总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文章由第一作者于2015年9至11月期间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Medline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5年6月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 ,cell differentiation”,初检文章156篇,筛选后对51篇文章进行分类总结。结果与结论:①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其中骨髓来源研究早多,但随供者年龄增大,其增殖及分化能力随之减弱;②脐带、胎盘、羊膜都是产妇自体产物且分娩后会遗弃,故获取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容易,同时对新生儿和产妇不会造成任何痛苦和心理负担,受者更易于接受,不会引起道德伦理及法律方面的纠纷;③脐血来源充足,免疫原性较弱,且受胎盘屏障保护使其成分被病毒、细菌污染的概率低;④羊水因取材方式等限制其在临床应用。
作者:王俊力;许慧芳;冯莉;魏丹;陈国华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正常状态下外周血中的干细胞数量很低,将供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目的:探索AMD3100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选用C57BL/6小鼠,单独或者联合注射AMD3100和地塞米松后采集外周血和骨髓造血干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外周血和骨髓中CD34+细胞的含量,常规方法计数外周血白细胞含量,集落形成实验计数外周血和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粒-巨噬细胞混合集落形成单位。结果与结论:①AMD3100和地塞米松均可刺激外周血和骨髓中CD34+细胞含量上升,分别在4 h和2 h时达到高峰,当联合使用AMD3100和地塞米松时,外周血和骨髓中CD34+细胞含量上升幅度大;②AMD3100或地塞米松均可刺激外周血中白细胞含量上升,AMD3100和地塞米松联合动员的外周血白细胞含量高于其他组;③AMD3100动员后外周血和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粒-巨噬细胞混合集落形成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AMD3100和地塞米松联合动员的外周血和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粒-巨噬细胞混合集落形成数高于单用AMD3100或地塞米松动员组;④AMD3100或地塞米松能够动员造血干细胞从骨髓向外周血迁移,两者联合应用对小鼠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优于单一药物。
作者:燕备战;马会敏;孔存权;梁玉;朱伟彦;蒋舒婷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干细胞移植是晚期肝病比较有前景的治疗方法,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的又一研究热点。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对肝硬化大鼠血生化指标的影响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各20只。模型组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采用四氯化碳灌胃诱导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1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腹腔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总蛋白含量及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血清白蛋白、血清蛋白含量与球蛋白比值及肝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环磷酸鸟苷含量明显下降,且吲哚氰绿15 min滞留率及肝纤维化程度明显上升,而与模型组相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总蛋白含量及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血清白蛋白、血清蛋白含量与球蛋白比值肝组织中明显升高,且吲哚氰绿15 min滞留率及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同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肝脏组织中可见CM-Dil标记的阳性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提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影响大鼠肝硬化的血生化指标水平,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以减轻大鼠肝硬化程度。
作者:韩海燕;宋文广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源神经元的出现解决了胚胎干细胞来源的伦理学问题,为帕金森病移植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细胞替代资源。目的:总结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流程及其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应用进展。方法:以英文检索词“iPSC and Parkinson’s disease,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 s and Parkinson’s disease,ES cel s and Parkinson,PD model,Parkinson and Lewy bodies”由第一作者检索1980至2015年PubMed数据库,查阅近年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源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文献,终保留40篇文献。结果与结论:文章综述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不同来源,应用的各种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方案,不同帕金森病模型的选择以及多位学者神经元移植试验的数据,详细呈现当前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源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现状。根据路易小体的帕金森病机制来分析移植后路易小体的产生机制,为将来避免移植后路易小体的产生以及移植效果的优化提供了参考。优化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条件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动物的行为学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等检测手段可以更系统的评价移植效果。
作者:彭雅南;赵振强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对肝癌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尚没有详细的报道。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肝癌细胞凋亡情况。方法:选取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及移植组,每组20只。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喂食普通饲料和二乙基亚硝胺溶液,以诱导大鼠肝癌模型,造模后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2周后,采用ELISA检测血清CXCL5、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水平,RT-PCR检测肝组织HNF1α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Bcl-2、Bax表达,TUNEL技术检测肝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与结论:①对照组血清CXCL5、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移植组CXCL5、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接近(P>0.05);②对照组肝组织HNF1α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移植组HNF1α表达又明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移植组肝组织Bcl-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调,而Bax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④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肝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上升(P<0.05);⑤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有助于减少肝癌大鼠血清炎症水平、促进肝癌细胞凋亡,有利于肝细胞分化及再生。
作者:张清琴;寇小格;崔艳慧;王荦楠;靳彩玲;陈美玲;李伟伟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发生增殖及迁移,修复受损伤组织。甲基强的松龙作为临床用药,其对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作用是未知的。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75只SD大鼠采用Allen 法建立T10平面完全性截瘫模型,随机均分成3组:甲基强的松龙组、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甲基强的松龙组将1 g/L甲基强的松龙溶液10 min内按3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随后23 h按5.4 mg/(kg?h)的剂量注射,生理盐水组以相同的剂量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不注射任何溶剂。脊髓损伤后7,14,21,28 d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BBB运动等级评分测定下肢运动功能。取损伤节段脊髓,进行免疫组化BrdU及Nestin染色。结果与结论:①各组均有大量的BrdU和Nestin着色细胞,均在14 d达到高峰;②甲基强的松龙组能够抑制BrdU和Nestin单一着色及双着色细胞,抑制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③BBB评分显示甲基强的松龙不能够显著改善四肢运动功能;④甲基强的松龙对于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没有显著作用,但是可以促进损伤脊髓神经传导的恢复;⑤结果表明,甲基强的松龙能抑制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对于脊髓损伤的修复具有一定阻碍作用。
作者:屈一鸣;李波;王群波;邵高海;卢旻鹏;余雨;刘佐忠;曹春风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干细胞移植成为近年来成为治疗卵巢早衰的热点之一;脐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含有大量间质干细胞、未成熟的干/祖细胞、内皮祖细胞等,可作为干细胞移植的重要来源。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裸鼠放射性卵巢早衰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0只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模型组、静脉移植组、原位移植组进行60Coγ射线照射,0.5 Gy/d,持续30 d,建立卵巢早衰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双侧卵巢注入10μL DMEM,静脉移植组尾静脉注射10μL人脐血单个核细胞(1×1013 L-1),原位移植组在双侧卵巢注入10μL人脐血单个核细胞(1×1013 L-1)。细胞移植30 d后,检测各组血清中雌二醇、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抑制素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病理观察裸鼠卵巢组织细胞凋亡及静脉移植组细胞存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血清指标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雌二醇、抑制素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降低(P<0.01),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原位移植组雌二醇、抑制素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P<0.01),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降低(P<0.01);静脉移植组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降低(P<0.05,P<0.01);②细胞凋亡:与模型组比较,静脉移植组、原位移植组可有效减少颗粒细胞的凋亡(P<0.05);③细胞存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后可在裸鼠卵巢中存活;④结果表明: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裸鼠卵巢早衰,可调节内分泌水平,抑制卵巢细胞凋亡。
作者:王毅峰;宋文广;刘淑霞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研究表明,CARM1催化的组蛋白H3R17/R26的甲基化修饰对于胚胎干细胞干性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在羊水干细胞干性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初步探讨CARM1在维持羊水干细胞干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妊娠晚期羊水干细胞,RT-PCR鉴定干细胞标志物及CARM1基因的表达。利用CARM1的两条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沉默羊水干细胞中CARM1基因的表达。RT-qPCR检测CARM1基因的表达沉默效率,Western blot检测组蛋白H3R17的甲基化水平。RT-qPCR检测干细胞标志物OCT4,SOX2和NANOG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人妊娠晚期羊水干细胞能够表达干细胞标志物,包括OCT4、SOX2、Nanog和KLF4,并表达CARM1基因;②CARM1的两条shRNA均能够有效沉默CARM1基因的表达;③CARM1表达沉默后,羊水干细胞中组蛋白H3R17的甲基化水平降低,OCT4和SOX2的表达也降低,而NANOG的表达没有发生变化;④结果表明,CARM1可能通过调控OCT4和SOX2基因的表达,进而起到维持羊水干细胞干性的作用。
作者:吴静;赵利华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细胞,能促进神经组织修复,但具体机制还未完全阐明。目的:探讨β神经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①利用β神经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载体系统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然后用β-巯基乙醇对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分化;②选取2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诱导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组、诱导未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组、诱导剂+培养基组、颅脑损伤组、假手术组,每组42只。制备颅脑损伤模型,按照不同时间点(12,24,36,48,72 h)进行相应的移植物治疗,分别于移植当天,移植1,2,3,4周采用NSS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③选取75只SD大鼠,同上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颅脑损伤模型制备24 h后进行相应的移植物治疗。移植当天,移植1,2,3,4周对各组动物进行NSS 评分。移植当天,移植2,4周,分别处死各组5只动物,获得脑组织标本,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结果与结论:①在48 h内移植,移植后1,2周诱导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的NSS评分均显著低于诱导未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和颅脑损伤组(P<0.05);各移植时间点,移植后3,4周,诱导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的NSS评分均显著低于诱导未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和颅脑损伤组(P<0.05);②在大鼠损伤后24 h移植,移植第1周诱导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组NSS评分显著低于颅脑损伤组(P<0.05),移植第2,3,4周诱导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与诱导未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NSS评分均显著低于颅脑损伤组(P<0.05);③移植后2周,诱导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显著高于诱导剂+培养基移植组和颅脑损伤组(P<0.05),丙二醛水平显著低于上述两组(P<0.05);④结果表明,β神经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移植治疗颅脑损伤大鼠,可以发挥出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刘红林;刘志军;陈小兵;胡文忠;丁丙谦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如何使移植的骨髓干细胞更多的在肝内停留、分化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经肝动脉途径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关键。目的:探讨经肝动脉途径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对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2组均建立肝硬化模型,干细胞移植组经肝动脉途径给予自体骨髓干细胞。在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的第1,2,4,8,10周分别检测肝功能指标,在第10周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结论:①骨髓干细胞移植第10周,干细胞移植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水平有所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明显减短,白蛋白水平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干细胞移植组肝细胞形态完整,没有明显的水肿,假小叶结构仍然存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肝组织的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③结果表明,经肝动脉途径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可在短时间内提高体内白蛋白含量,改善机体肝功能,对肝硬化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海舫;刘洪霞;邵菲;贾蓓;张岁;周靖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近年来,新型免疫制剂的出现使移植肾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免疫制剂的使用带来大量不良反应,且无法降低远期排斥发生率。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正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然而其在肾移植方向的临床应用有效性仍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使用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肾功能改善作用的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纳入肾移植后以间充质干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方案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5年11月。获得相关研究数据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了6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166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肾移植后1周、2周、1个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肾移植后1,3,6,12个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血清肌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以上结果说明以间充质干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在肾移植后早期肾功能改善方面优于现阶段标准免疫治疗,但后期其临床优势不明显,具体原因有待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其进一步验证。
作者:陈城;顾宇伟;张俊;胡林昆;魏雪栋;侯建全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同时,又避免了胚胎干细胞的免疫排斥、伦理学争议等问题,因此在组织修复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目的:综述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内皮细胞方向的分化以及其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至2015年PubMed 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文献,并进行系统整理、总结和分析,终保留78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化为心血管细胞。环孢菌素A、维生素C等因子可促进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方向分化,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可促进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源心血管细胞可用于建立体外疾病模型、体内移植、药物筛选等方面。
作者:詹琪;张静;王晓青;陈晓芳;黄艳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心肌细胞凋亡会导致多种心脏疾病的出现,常规治疗大多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心脏干细胞相关理论的出现,颠覆以往心肌细胞不可再生的观点,为各种心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的:探讨心脏干细胞在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保护机制。方法:取5只新生大鼠进行心脏干细胞分离与培养,另取20只Wistar大鼠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然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建模后1 d,分别予以心脏干细胞与培养液注射。治疗后14 d,计算两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并检测两组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细胞形态:连续培养3 d,组织块呈现出完全铺展生长状态,组织块中爬出少量的类纤维细,磁珠分离后进行传代培养5d后,可观察到细胞重新聚集成团;②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及相关蛋白表达:观察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Fas蛋白吸光度值和Fasl蛋白吸光度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Bcl-2蛋白吸光度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③结果表明,通过对心肌梗死大鼠进行心脏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有效调节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
作者:高学东;胡科;魏虎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干细胞移植在脑缺血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何减少移植细胞的损伤成为治疗重点。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质量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200μg/L)处理6 h,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33342染色观测细胞凋亡,Annexin-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试剂盒检测细胞氧化应激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Akt、p-Akt、FoxO1及p-FoxO1蛋白表达改变。结果与结论:①相比对照组,高质量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处理6h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下降,凋亡率上升;②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后,G1期和G2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增高,氧化应激水平增高,p-Akt、p-FoxO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提示,高质量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周期阻滞,诱导凋亡,提高其氧化应激水平,其损伤机制可能与抑制Akt-FoxO1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李洁媚;王槐高;邓达师;卢芳;张琛琛;刘国增;周艳芳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大鼠胰岛功能恢复及改善高血糖状态,可能与自体胰腺干细胞分化能力增强有关。目的:验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BFGF)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移植入糖尿病大鼠体内后,对大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重组腺病毒(Ad.aFGF)介导PEGFP-C3-BFGF转染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EGFP-C3-BFGF的表达。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移植组及基因转染组,每组2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模型建立后于对照组给予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糖尿病组门静脉注射PBS液,移植组门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基因转染组门静脉注射等量转染PEGFP-C3-BFGF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利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胰岛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mRNA表达差异;检测移植后24 h,3 d,7 d,14 d,21 d各组大鼠血糖水平;移植后3周利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胰岛素分泌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①荧光显微镜观察到PEGFP-C3-BFGF转染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 h后,呈现出明显的特异性绿色荧光;②移植后2周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移植组及基因转染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RNA的表达较糖尿病组明显下降(P<0.05);③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血糖比较,基因转染组<移植组<糖尿病组,但基因转染组仍>对照组(均P<0.05);④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血浆胰岛素分泌水平比较,基因转染组>移植组>糖尿病组,但基因转染组仍<对照组(均P<0.05);⑤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情况比较,移植组优于糖尿病组,基因转染组又优于移植组,接近于对照组。⑥结果说明,PEGFP-C3-BFGF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糖尿病大鼠体内,可以改善大鼠血糖水平,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其可能是通过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mRNA的表达从而改善大鼠糖尿病病变程度。
作者:田雪品;刘海英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Pax6基因是影响眼发育、分化的关键基因,获得过表达Pax6基因的稳定细胞株是研究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作用的首要任务,也是干细胞替代治疗的研究基础。目的: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Pax6-EGFP,体外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Pax6基因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PCR法从人Pax6 cDNA基因克隆载体pGEM-PAX6上扩增Pax6目的片段,将其与XbaⅠ和BamHⅠ双酶切的慢病毒载体pHIV-EGFP连接,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挑取阳性克隆提取质粒,测序鉴定。经293T细胞包装后,收集含病毒颗粒的上清液,体外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组(pHIV-EGFP空载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是否成功,Real time PCR检测转染细胞Pax6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酶切电泳及基因测序证实携带Pax6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包装后获得滴度为3×109 pfu/L的Pax6-EGFP重组载体;②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发出绿色荧光,且荧光强度不随培养时间延长而衰退;③经Real time PCR检测,被转染细胞内有Pax6基因表达,表明慢病毒转染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基因修饰手段,能够使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作者:刘静雯;任静;陈胜;李柏军;刘身文;秦波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近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成为神经元样细胞,体内移植后可修复神经损伤。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老年性痴呆大鼠学习及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30只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干细胞治疗组及模型对照组,后2组脑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0制作老年性痴呆模型,造模后3周,干细胞治疗组大鼠双侧海马区注射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实验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与结论:①造模成功后,模型对照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高于假手术对照组,跨越平台次数低于假手术对照组;②细胞移植后第1,2,4,8,10周,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干细胞治疗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干细胞治疗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所改善;③干细胞治疗组脑组织细胞形态比较完整,细胞变性、坏死数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④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老年性痴呆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对老年性痴呆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颖;郭建华;闫洪娟;罗秋华;李鑫萍;郭玮;王海霞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难以彻底消灭肿瘤,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肿瘤干细胞的存在。目的:探讨胃癌干细胞抗原负载树突细胞结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对胃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人胃癌细胞系侧群细胞,利用冻融法制备肿瘤抗原,将胃癌干细胞与树突细胞、树突细胞-杀伤细胞、胃癌细胞抗原、胃癌干细胞抗原进行联合培养,采用MTT 检测胃癌细胞杀伤率,记录各组树突细胞表面成熟标志CD83表达率。结果与结论:①树突细胞组、树突细胞-杀伤细胞组、胃癌细胞抗原组的树突细胞表面成熟标志CD83表达率均显著低于胃癌干细胞抗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树突细胞组、树突细胞-杀伤细胞组、胃癌细胞抗原组的胃癌细胞杀伤率均显著低于胃癌干细胞抗原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表明,以胃癌干细胞作为抗原刺激树突细胞,并结合细胞因子对杀伤细胞进行诱导,可以促进细胞增殖以及提高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
作者:文利红;胡文杰;叶恒曦;向卫东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背景:脑出血后,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干细胞会被激活,导致其增殖分化能力的不断增强。通过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不断分化和增殖,可以逐渐对老化、受损的神经元予以取代,进而发挥出保护脑结构等作用。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年龄脑出血大鼠的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差异情况。方法:成年和老年SD大鼠各96只,随机各自分为正常组(18只)、假手术组(18只)、脑出血模型组(60只)。其中,脑出血模型组制备脑出血模型,并进行BrdU标记,出血6 h、出血24 h、出血48 h、出血72 h、出血7 d,获得大鼠脑组织标本,计算脑含水量。术后3,7,14,21,28 d,进行BrdU/NeuN、BrdU/GFAP 双标染色,计算双标阳性细胞数。结果与结论:①成年与老年大鼠脑出血组不同时间的脑含水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老年组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脑含水量均显著低于成年组(均P<0.05);②脑出血组不同时间的两侧BrdU 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且出血组不同时间的出血侧BrdU 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侧(均P<0.05);③成年大鼠脑出血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双标BrdU/NeuN和BrdU/GFAP 结果显著高于正常组(均P<0.05);④成年大鼠3组脑出血后出血侧海马齿状回BrdU 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相应的老年组大鼠(均P<0.05);⑤结果表明,正常大鼠海马齿状回存在少量神经干细胞增殖现象,且老年大鼠的细胞增殖能力弱于成年大鼠。在发生脑出血后,大鼠的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会出现增殖增强的情况,且老年大鼠的细胞增殖能力弱于成年大鼠。
作者:谢强;王飞;周国平;张惠;马进显 刊期: 2016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