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OLL样受体4拮抗剂干预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瓦勒变性

熊乐;张蓓;沈若武;季爱玉;孙广强;边洪琳;张凤玉;王毅;黄恒;李华侨;周善宇;沈兆康;王忠

关键词: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周围神经, 瓦勒变性, TAK-242, Tol样受体4, 巨噬细胞, 许旺细胞, 神经再生
摘要:背景:外周神经损伤后发生瓦勒变性,其机制复杂,从免疫学角度对其进行调控可以影响神经早期修复效果。目的:分析特异性拮抗Toll样受体4(TLR4)对于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早期瓦勒变性及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处理组及模型组横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后,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假手术组仅游离出坐骨神经,然后关闭切口。术前1h及术后7d处理组大鼠每天尾静脉注射0.15 mg/kg Toll样受体4拮抗剂TAK-242,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术后24 h、3 d、4 d和7d取术侧坐骨神经。结果与结论:①实时定量PCR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24 h模型组白细胞介素1βmRNA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01,P<0.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24 h处理组白细胞介素1βmRNA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1,P<0.001);②免疫荧光可见,与模型组相比,术后3 d处理组中CD68+细胞和iba1+细胞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P<0.05);③固兰染色可见,在术后7 d,模型组和处理组坐骨神经断端均出现脱髓鞘反应,但与模型组相比,处理组神经断端髓鞘碎片清除率明显降低(P<0.05);④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在术后7 d,模型组坐骨神经断端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许旺细胞增殖活跃,神经纤维大量再生通过吻合口,断端修复正常,处理组神经断端炎性细胞较少,纤维组织增生较少,吻合口有缝隙,断端修复能力减弱;⑤免疫组织化学可见,与模型组相比,术后4 d处理组中生长相关蛋白43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⑥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处理组大鼠在术后20,30和40 d同期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⑦结果证实,Toll样受体4拮抗剂导致大鼠坐骨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再生延迟,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瓦勒变性过程中的的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骨陷窝-微管代谢和生理功能的研究应用与进展

    背景:个体在进行生理活动时,可以引起骨细胞周围间隙内液体的流动,这种液体流动对骨细胞代谢和发挥机械信号转导功能十分重要。目的:总结近年来关于骨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进一步阐明生理性负荷影响骨组织的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关于骨微结构,骨代谢和骨细胞机械信号转导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osteocyte;mechanical load , permeability , lacunar-canalicularsystem,interstitialfluid flow,mechanotransduction,signaling pathways”,通过对资料初审,排除较旧或者研究方法错误的文献报道,共搜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0篇。结果与结论:骨组织可以迅速适应机械环境的变化,保证在骨功能性活动区有足够的骨量,即通过感受受力状态的改变,调节骨的吸收和形成,这和骨细胞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骨细胞位于矿化的骨基质中,周围独特的微环境使其可以感受个体生理性活动产生的机械刺激,并将这种机械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进而调节骨的吸收或形成。当生理性机械负荷作用于骨组织时,会引起骨陷窝-微管系统内液体流动,即压力诱导性液体流动,这种液体运动通过2种机制影响骨细胞:调节骨细胞代谢,参与骨细胞机械信号转导过程。总之,生理性的机械负荷对于维持骨健康和调节骨适应有重要意义。

    作者:时利军;高福强;孙伟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听小骨与同种异体软骨听骨赝复物修复听骨链损伤的比较

    背景:在听骨链损伤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何种修复材料尚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对比新型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听小骨与同种异体软骨听骨赝复物修复听骨链损伤的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治疗,对照组采用同种异体软骨听骨赝复物修复,试验组采用新型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听小骨修复,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①空气传导值与气骨间隙值:两组治疗后的空气传导值与气骨间隙值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空气传导值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②植入物脱出率:试验组未发生植入物脱出,对照组3例发生植入物脱出;③听力提高情况:试验组28例听力得到提高,提高率为93%;对照组25例听力得到提高,提高率为83%,两组间听力提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新型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听小骨修复听骨链损伤,可获得与同种异体骨听骨赝复合物类似的修复效果。

    作者:张学红;梁小微;陆鸿略;禹淑杰;王鸿梅;张宇丽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髓核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背景:一氧化氮可通过诱发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干扰细胞线粒体功能,加速椎间盘损伤及退变,是压力等外界因子导致椎间盘退变的重要炎性细胞递质。目的:分析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烟酰胺对兔髓核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其与髓核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兔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分为6组,正常空白对照组、10μmol/L 硝普钠组、100μmol/L硝普钠组、200μmol/L硝普钠组、0.05 g/L烟酰胺组(100μmol/L硝普钠+0.05 g/L烟酰胺)、0.5 g/L烟酰胺组(加入100μmol/L硝普钠和0.5 g/L烟酰胺干预),向各组培养基内加入不同剂量的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及烟酰胺进行干预。干预3 d后检测髓核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内ATP浓度、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以及髓核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与结论:①兔髓核细胞经不同浓度的硝普钠干预3d后,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量随硝普钠浓度加大而增加、ATP浓度则随着减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硝普钠组可提高髓核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烟酰胺组呈剂量依赖性改善因硝普钠干预下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P<0.01);③硝普钠组可引起髓核细胞膜电位下降,烟酰胺组可减轻因硝普钠引起的膜电位下降(P<0.01);④与硝普钠组比较烟酰胺组也呈剂量依赖性促进髓核细胞增殖(P<0.01)及改善髓核细胞的增殖活力,2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⑤结果说明,过量一氧化氮可损伤兔髓核细胞线粒体功能而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烟酰胺能够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的合成以及保护椎间盘细胞线粒体功能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有助于预防椎间盘退变。

    作者:周建国;杨操;熊蠡茗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富血小板血浆修复膝关节骨关节炎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因含有大量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膝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但目前对关节面软骨的修复效果尚有争议。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的关节软骨修复作用。方法:采用Hulth法建立右膝骨关节炎兔模型,分别于右膝关节腔灌注富血小板血浆和玻璃酸钠,并设置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作对比。造模后8周,测定各组兔关节滑液中一氧化氮水平,观察关节面形态及软骨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关节面软骨形态比较: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组关节面损伤修复情况明显好于其他3组;②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组软骨组织Mankin’s评分和关节液中一氧化氮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和玻璃酸钠治疗组(P<0.05),高于假手术组(P<0.05);③结果说明:膝关节腔灌注富血小板血浆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的关节软骨修复效果较好,效果优于玻璃酸钠灌注。

    作者:吴骁;檀亚军;咸杰;何本祥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一种模拟传统艾灸电子温灸仪的研制:应用安全及环保效应

    背景:针对传统艾灸治疗过程达不到标准化,治疗时患者体位受限制,治疗中会产生“烟”和“灰”的污染等缺陷。为此,设计研制了电子温灸仪,模拟艾灸的治疗机制。目的:研制出一种模拟传统艾灸疗法的电子温灸仪并取得了发明专利,能实现产业化,以便完成艾灸疗法的现代化。方法:远红外材料发射对人体有益的红外光谱生物波,设计研制的电子温灸仪包括时间温度控制器和灸疗头,利用闭环控制技术精确控制温度和时间。灸疗头产生的热辐射红外光谱可模拟艾灸发射光谱,辅以艾草精油涂布或药物间隔,能达到传统艾灸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DZWJY-1型电子温灸仪样机已通过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的安全性和技术要求检测以及电磁兼容性检测,并已开展了临床试验进行疗效验证。初步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电子温灸仪具有与传统艾灸疗法同样的治疗效果,实现了灸疗的安全化和环保效果。研究将为灸疗治病的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作者:杨旭明;汤家铭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拇外翻发病危险因素与足底压力特征

    背景:拇外翻具有较复杂的足部解剖畸形,使足底区域的压力发生改变。目的:分析拇外翻的发病危险因素,检测拇外翻患者平地自然行走下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比利时RSscan INTERNATIONAL公司生产的footscanUSB2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50例拇外翻患者和年龄、身高、体质量匹配的30例正常人的动态足底压力。所有受试者测试时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每人测试3次以上,取得动态足底压力曲线及特征量参数,对曲线及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测试的拇外翻患者中,女性占94%(均穿高跟尖头鞋),男性占6%(均不穿高跟尖头鞋),96%有遗传史;②在自然行走步态中,拇外翻患者双足第1跖骨区压力明显增高,与正常人足底压力图形明显不同;③拇外翻患者第1跖骨的平均压力峰值、平均负荷值、平均冲量与正常人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④结果说明,除遗传因素外穿高跟尖头鞋是拇外翻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拇外翻患者第1跖骨区压力、负荷、冲量明显增高,促使了拇外翻的发生发展。通过分析拇外翻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拇外翻患者动态足底压力情况,可以为拇外翻的预防、治疗、功能康复等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黄萍;钱念东;齐进;陈博;邓廉夫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基于有限元分析和集中参数模型微血管与超声微泡声学响应的模拟

    背景:研究特定超声激励下微血管与内部单个微泡间的非线性声学响应,对于大化超声能量的沉积,促进定量成像算法的发展,揭示损害机制或评价靶向治疗的效果,克服传统方法主要适用于大尺寸血管的局限性、测量微血管弹性意义重大。目的:构建微血管中超声微泡模型,揭示超声、微泡与血管、血流间的内在机制。方法:基于有限元分析和集中参数模型,在Comsol Multiphysics 3.5a平台上进行微血管中超声微泡三维模型构建和模拟仿真。结果与结论:①微泡径向运动因受近处血管壁面限制,移动速度较轴向小;而血管壁因与微泡振动耦合,近微泡的中心处位移和应力大;②相同声压下,激励频率增加会减弱微血管的缩放且更快趋于稳定;在相同频率下,激励声压越大血管运动越强烈,振动传播产生的局部效应更持久;③微泡振动幅度随微血管壁杨氏模量的增加而降低,近似线性反比关系;振动频率则随血管壁杨氏模量的增加而增加;④结果表明,微血管尺寸越小,对微泡振动频率和幅值的限制越强烈,超声激励频率的增大会使微泡振动频率增大、幅值减小;声压对微泡和血管振动的影响则相反。此外,研究首次发现,血管壁弹性与微泡振动幅度呈近似线性正相关,说明利用微泡测定血管壁弹性是可能的。

    作者:牛传筱;郭圣文;邱霖;劳永华;江行军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TOLL样受体4拮抗剂干预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瓦勒变性

    背景:外周神经损伤后发生瓦勒变性,其机制复杂,从免疫学角度对其进行调控可以影响神经早期修复效果。目的:分析特异性拮抗Toll样受体4(TLR4)对于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早期瓦勒变性及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处理组及模型组横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后,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假手术组仅游离出坐骨神经,然后关闭切口。术前1h及术后7d处理组大鼠每天尾静脉注射0.15 mg/kg Toll样受体4拮抗剂TAK-242,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术后24 h、3 d、4 d和7d取术侧坐骨神经。结果与结论:①实时定量PCR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24 h模型组白细胞介素1βmRNA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01,P<0.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24 h处理组白细胞介素1βmRNA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1,P<0.001);②免疫荧光可见,与模型组相比,术后3 d处理组中CD68+细胞和iba1+细胞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P<0.05);③固兰染色可见,在术后7 d,模型组和处理组坐骨神经断端均出现脱髓鞘反应,但与模型组相比,处理组神经断端髓鞘碎片清除率明显降低(P<0.05);④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在术后7 d,模型组坐骨神经断端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许旺细胞增殖活跃,神经纤维大量再生通过吻合口,断端修复正常,处理组神经断端炎性细胞较少,纤维组织增生较少,吻合口有缝隙,断端修复能力减弱;⑤免疫组织化学可见,与模型组相比,术后4 d处理组中生长相关蛋白43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⑥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处理组大鼠在术后20,30和40 d同期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⑦结果证实,Toll样受体4拮抗剂导致大鼠坐骨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再生延迟,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瓦勒变性过程中的的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

    作者:熊乐;张蓓;沈若武;季爱玉;孙广强;边洪琳;张凤玉;王毅;黄恒;李华侨;周善宇;沈兆康;王忠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髓核细胞凋亡调控中的MicroRNA-182

    背景:前期从中发现hsa-miR-182可能与髓核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cs)基因及钙调磷酸酶(calcineurin)的C亚基CnB(PPP3R1)基因有密切联系。目的:以质粒为载体,将miR-182及细胞色素C和PPP3R1基因转染进髓核细胞系,检测细胞系中凋亡相关基因细胞色素C及PPP3R1的表达量,明确miR-182是否参与髓核细胞凋亡的调控。方法:miR-182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将其与预测得到的目标基因进行质粒合成并转染髓核细胞,并建立空白对照,后进行细胞裂解检测目标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经检测,miR-182较空白对照组髓核细胞对细胞色素C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iR-182对于PPP3R1基因的表达无抑制作用。③结果表明,miR-182对于髓核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细胞色素C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参与髓核细胞凋亡的调控。

    作者:邱晓文;贺西京;王栋;李浩鹏;赵波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透明质酸在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中对瘢痕的影响

    背景:在组织相容性、免疫排斥反应及修复后瘢痕影响程度等方面,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更接近自体神经。目前,已经有透明质酸应用于自体周围神经修复的研究,尚无透明质酸应用于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报道。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中对吻合口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3组大鼠均选取左后肢手术,手术将坐骨神经锐性切断后造成10 mm神经缺损。实验组异体神经移植后在两端吻合口应用透明质酸,对照组行单纯异体神经移植手术,自体神经移植组将自体神经切断后远近端倒置吻合。术后观察近端吻合口的愈合情况,评估近端吻合口的瘢痕成分。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大鼠皮肤,肌肉筋膜愈合组间无差别,周围组织粘连情况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Masson染色:各组神经外膜均可见胶原沉积,实验组神经外膜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有序,胶原纤维量略少;对照组大量胶原纤维成堆积状,排列紊乱;自体神经移植组神经外膜胶原纤维较多,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但胶原纤维较稀疏;③Ⅰ,Ⅲ型胶原免疫组化灰度值:Ⅰ型胶原灰度值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Ⅲ型胶原灰度值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Ⅰ型+Ⅲ型胶原灰度值实验组、对照组及自体神经移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提示,透明质酸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对Ⅰ,Ⅲ型胶原沉积具有调控作用,可增加Ⅲ型胶原沉积,减少Ⅰ型胶原沉积,从而减少瘢痕形成。

    作者:刘英伟;张万里;池成涛;徐青雨;芦德智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持续被动运动条件下骨关节炎软骨细胞Erk活性及增殖

    背景:目前临床上对持续被动运动是否可通过改善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而改善骨关节炎病情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分析持续被动运动对兔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对照组兔子仅手术切开关节囊而不损伤关节软骨;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Hulth方法建立骨关节炎模型。治疗组兔子在后第1天即开始进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8 h/d,连续8周。ELISA方法检测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RT-PCR方法检测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情况;MTT方法检测软骨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软骨细胞Erk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模型组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升高,软骨细胞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出现显著下调,给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降低(P<0.01),同时软骨细胞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出现显著上调(P<0.01);②模型组软骨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而治疗组软骨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升高(P<0.01);③模型组软骨细胞Erk信号通路活化情况出现显著下调(P<0.01),给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软骨细胞Erk信号通路活化情况水平出现显著上调(P<0.01)。提示持续被动运动可通过影响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情况及软骨细胞增殖能力而改善骨关节炎病情,其机制可能与调节Erk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相关。

    作者:穆耶赛尔?麦麦提尼亚孜;胡毅;任云萍;张勇;熊道海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细胞色素c的作用

    背景:研究表明骨细胞凋亡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而细胞色素c的释放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细胞色素c在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方法:将24只成年健康5月龄新西兰雄性兔随机分成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模型组采用臀肌注射激素联合耳缘静脉注射马血清的方法建立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对照组耳缘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第2,4,6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双侧股骨头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计算空骨陷窝率,应用TUNEL法检测骨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细胞色素c,并计算细胞色素c阳性表达率。结果与结论:①空骨陷窝率及凋亡指数:实验成功建立了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造模后各时间点的空骨陷窝率、凋亡指数及骨细胞细胞色素c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②相关性分析:模型组各时间点的细胞凋亡指数与空骨陷窝率呈明显正相关(r=0.856, P<0.01),且模型组各时间点的细胞色素c阳性表达率与细胞凋亡指数同样呈明显正相关(r=0.824, P<0.01)。③结果证实:细胞色素c参与的骨细胞凋亡可能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起重要作用,且骨细胞的细胞色素c阳性表达率与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

    作者:吉浩宇;王小龙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MRI分级与F波及H反射的相关性

    背景:腰椎MRI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神经根损害具有重要的诊断评估价值。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MRI分级与F波潜伏期、出现率以及H反射潜伏期、波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飞利浦achieva 3.0T超导型MRI仪和腰椎专用TCL线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进行扫描,通过MRI扫描图像对患者突出椎间盘大小以及神经根受压程度进行分级评分;采用牛津肌电诱发电位仪对患者双侧下肢胫神经进行F波和H反射检测。结果与结论:①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MRI分级评分与F波出波率呈负相关(r=-0.5940,P<0.0001),与F波潜伏期呈正相关(r=0.8256,P<0.0001),与H反射波幅无明显相关性(r=-0.1174,P=0.2573),与H反射潜伏期呈正相关(r=0.8750,P<0.0001);②随着MRI分级评分的增高,F波出波率逐渐降低,F波和H反射潜伏期逐渐延长,提示患者神经根出现损害,且损伤程度逐渐加重。

    作者:栗晓;林彩娜;罗海杰;万青;阮玉婷;张新胜;伍少玲;马超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运动速度和目标位置影响上肢伸手触碰运动:三维运动检测及表面肌电分析

    背景:三维运动检测加表面肌电分析不仅能定量客观地分析上肢运动功能,对探讨影响上肢运动功能的因素和机制也有重要作用。目的:分析运动速度和目标位置对上肢伸手触碰运动的运动学及肌肉活动的影响。方法:12名正常年轻人用右手分别以正常速度和大速度触碰对侧、中间、同侧3个不同位置的铃铛,采用英国Vicon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和Noraxon公司的无线肌电图机同步采集运动学及肌电数据。结果与结论:①快速运动时轨迹比小于常速运动(P<0.001),平均速度、大速度、峰值时间百分比大于常速运动(P<0.001);②三角肌后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肉收缩比常速运动时增强(P<0.001);同侧伸手运动中,三角肌前部肌肉收缩水平低于伸向对侧(P=0.001)和中间(P<0.001),三角肌后部肌肉收缩水平高于伸向对侧时(P=0.019),肱二头肌(P=0.039)和肱三头肌(P<0.001)肌肉收缩水平高于伸向中间。③结果说明,快速运动可以更好地激活肌肉,且运动速度加快、轨迹变直,运动质量提高;同侧运动对三角肌后部、肘关节肌肉的激活增大,而对侧运动更多地激活三角肌前部,不同目标位置,肌肉激活模式不同。

    作者:李丽芳;毛玉瑢;黄东锋;李乐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骨桥蛋白对人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透明质酸表达的影响

    背景:在骨关节炎病程中,骨桥蛋白水平和透明质酸水平的改变可以使一系列细胞因子和酶表达水平改变,但是软骨细胞中骨桥蛋白高表达是否与透明质酸高表达相关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通过调节体外培养人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骨桥蛋白水平,观察其对软骨细胞透明质酸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从人膝骨关节炎软骨组织标本中获取并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骨桥蛋白干预组以1 mg/L重组人骨桥蛋白干预,骨桥蛋白siRNA组以骨桥蛋白siRNA进行干预。采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各组骨桥蛋白,透明质酸合成酶1,透明质酸合成酶2和透明质酸合成酶3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透明质酸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重组人骨桥蛋白干预组透明质酸合成酶1,2,3表达升高,而骨桥蛋白siRNA干预组透明质酸合成酶1,2,3表达下降,3组间透明质酸合成酶1,2,3表达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重组人骨桥蛋白干预组软骨细胞透明质酸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骨桥蛋白siRNA干预组(P<0.05)。③结果说明,提示骨桥蛋白可以通过刺激透明质酸合成酶分泌进而诱导骨关节炎软骨细胞透明质酸表达。

    作者:罗伟;张方杰;李宇晟;雷光华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灌胃给予六味地黄丸后椎间盘退变组织蛋白多糖成分的变化

    背景:蛋白多糖、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透明质酸均是维持椎间盘正常结构的重要物质,影响整个椎间盘的生理功能。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对兔椎间盘退变模型椎间盘蛋白多糖成分的影响,探讨六味地黄丸防治椎间盘退变的疗效。方法:将8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六味地黄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模型组、六味地黄丸组予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假手术组行相同手术入路进入腰椎,再依次缝合组织;六味地黄丸组给予六味地黄胶囊混悬液10 mg/kg灌胃,1次/d;模型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灌予等量生理盐水,1次/d,自然喂养。于2,4,6,8周后每个时间点处死动物,每次每组处死5只。留取椎间盘标本,测量椎间盘细胞蛋白多糖成分。结果与结论: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六味地黄丸能上调椎间盘退变模型中糖胺多糖含量、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比值及透明质酸含量,从而稳定蛋白多糖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椎间盘的退变。

    作者:王乐;徐无忌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差速贴壁法原代培养椎间盘髓核细胞中的应用优势

    背景:髓核细胞作为椎间盘的主要功能细胞是退变机制研究的重点对象,维持体外培养的髓核细胞的生理功能及细胞表型的稳定至关重要。目的:通过对照研究差速贴壁法在大鼠椎间盘髓核细胞原代培养中的应用优势。方法:取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20只,体外分离培养椎间盘髓核细胞,待原代细胞汇合近90%时进行分组传代,差速贴壁组在传代细胞贴壁30 min时,将未贴壁细胞吸出重新调整浓度后传至新的培养皿中,对照组不作处理。差速贴壁组第1、2代细胞均采用该法分离纯化。对两组第3代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比较及免疫组化鉴定纯度分析、CCK-8检测细胞功能活性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与结论:①倒置显微镜观察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差速贴壁组细胞均一性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对照组髓核细胞中混有较多的成纤维样细胞;②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鉴定及纯度分析,2组细胞胞浆均为被染成黄褐色,证实为髓核类软骨细胞;③纯度分析差速贴壁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④CCK-8细胞生长曲线显示,2组细胞均经过2 d的生长潜伏期,3 d的指数生长期,进入生长停滞期,而对照组较差速贴壁组在潜伏期和指数增长期的早期生长更迅速。⑤结果说明,差速贴壁法是原代培养大鼠髓核细胞一种实用、有效的分离纯化方法;原代培养、经2次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的第3代大鼠髓核细胞代谢旺盛、表型一致,细胞纯度更高,其对数增长期可以作为椎间盘细胞机制研究的佳时期。

    作者:胡永凯;孙浩林;漆龙涛;李淳德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神经细胞分泌因子促进骨骼肌细胞生长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可引起支配肌肉萎缩,目前尚无明确的方法治疗肌肉萎缩。肌细胞是实现肌肉收缩功能的结构单位,体外培养的骨骼肌细胞可用于失神经肌肉萎缩相关研究。目的:观察神经元分泌因子对体外骨骼肌细胞的生长的促进作用。方法:将体外原代培养的骨骼肌细胞分为2组,实验组加神经细胞分泌因子培养,对照组加普通培养液培养,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元分泌因子作用后骨骼肌细胞数目及α肌动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骨骼肌细胞数量、骨骼肌细胞肌动蛋白的表达:实验组骨骼肌细胞数量、骨骼肌细胞α肌动蛋白的表达均多于对照组(P<0.05);②结果说明:神经元分泌因子有促进大鼠骨骼肌细胞生长的作用,可能具有治疗失神经肌肉萎缩的作用。

    作者:蔡明轩;王美辰;徐治成;颜南;孟欣雨;王正东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三维细胞培养生物材料及其在肿瘤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背景:利用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可以更好地模拟细胞微环境,为组织工程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手段。目的:分析三维细胞培养中生物材料的选择和应用特点及其在肿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检索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8至2015年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关键词为“三维培养,支架材料,细胞生长,肿瘤组织工程”,英文检索关键词为“Three Dimensional Cultures, Scaffold,cel differentiation,tumor tissue engineering”。结果与结论:三维支架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是三维技术的关键之一。迄今为止,支架材料如胶原凝胶、明胶海绵、琼脂糖、壳聚糖、脱钙骨基质等尽管能为种子细胞提供三维空间环境,却无法提供类似细胞外基质的微环境,使种子细胞的生长及增殖受到影响,分泌Ⅱ型胶原和糖胺聚糖等细胞外基质的能力明显下降。在支架材料中,仿生支架材料因其创伤小、可塑性强而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三维培养条件上调了肿瘤细胞促血管发生生长因子的分泌量,这一特性同体内肿瘤的血管发生正相关。

    作者:韩小东;王磊;郑军;贺小龙;吉金山;符兆英 刊期: 2016年第42期

  • 牙槽骨骨密度与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背景:过量的甲状腺激素能使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均增加,引起骨吸收与骨转化增强,但其中骨形成不能完全代偿骨吸收,终致使骨量的丢失增加。目的:观察兔甲亢状态下牙槽骨骨密度的变化。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2组,每组雌雄各半。甲亢组每日用左旋甲状腺素50μg/(kg·d)生理盐水稀释,腹腔注射,对照组每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检测FT3,FT4,碱性磷酸酶,Ca,P, Mg指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扫描仪检测腰椎、下颌骨及双侧股骨远心端骨密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在给药8周后,①甲亢组兔血清FT3,FT4明显高于对照组;②甲亢组血清碱性磷酸酶, Ca,P,Mg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甲亢组血C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甲亢组腰椎、下颌骨、左股骨、右股骨骨密度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④甲亢组下颌骨骨密度与椎骨和股骨的骨密度变化呈正相关;⑤结果说明,FT3,FT4数值变化满足甲亢诊断,骨密度数值变化满足骨质疏松诊断,甲亢状态下牙槽骨骨密度降低。

    作者:张翔;邱泽文;徐晶;曲哲;马岚;潘小青;张丹迪 刊期: 201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