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叶祥;朱向东;蒋学华
背景:研究已证明,多个纳米粒簇样聚集或增大纳米粒的粒径可增加纳米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但粒径的增大会降低纳米粒在体内的有效循环时间。目的:合成MnFe2O4纳米胶束,检测其应用于磁共振分子影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高温热解法合成MnFe2O4纳米粒,以聚乙二醇-聚已内酯两亲嵌段聚合物自组装包裹MnFe2O4纳米粒,形成聚乙二醇-聚已内酯-MnFe2O4纳米胶束。对MnFe2O4纳米粒及聚乙二醇-聚已内酯-MnFe2O4纳米胶束的粒径、形态、包被物、铁/锰构成比、分散性等参数进行表征。将不同铁浓度(0,0.01,0.02,0.03,0.04,0.06,0.08,0.1,0.2,0.4,0.6,0.8 mmol/L)的聚乙二醇-聚已内酯-MnFe2O4纳米胶束或聚乙二醇-聚已内酯-Fe3O4溶液放于EP管中,利用磁共振测量弛豫率。结果与结论:①MnFe2O4纳米粒呈单分散性,粒径约11 nm,Zeta粒径为(11.18±1.72) nm,铁/锰摩尔构成比为2.13∶1;聚乙二醇-聚已内酯-MnFe2O4纳米胶束由十几个到数十个纳米粒聚集呈团状或簇状,粒径为52-86 nm,zeta粒径为(78.8±12.4) nm;②聚乙二醇-聚已内酯-MnFe2O4纳米胶束或聚乙二醇-聚已内酯-Fe3O4的信号变化趋势相似,随着铁浓度的增加,T1WI信号强度先升高后降低;T2WI信号强度逐渐降低,且在T2*WI信号强度降低更明显;③结果表明,聚乙二醇-聚已内酯-MnFe2O4纳米胶束粒径适中,单分散性好,T2弛豫效能强,有望作为敏感的T2WI对比剂应用于磁共振分子影像。
作者:杨华;龚明福;邹利光;张松;舒通胜;周培华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对重症胰腺炎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可选用不同的透析膜材料,不同透析膜材料生物相容性是否存在差异?目的:对比聚砜膜和醋酸纤维素膜透析膜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纳入10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34-81岁,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其中50例采用聚砜膜,另50例采用醋酸纤维素膜,透析5 h/次,3次/周。透析3个月后,比较两组透析后的腹痛与腹胀有效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治疗有效率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聚砜膜组与醋酸纤维素膜组血淀粉酶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腹痛及腹胀有效缓解时间、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透析后的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低于透析前(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对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使用聚砜膜和醋酸纤维素膜两种膜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姜启栋;伍长学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致力于脊柱结核病灶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及骨缺损植骨材料的研究,但如何把两者有效结合成为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植骨材料,并且切实观察该材料对疾病治疗效果的研究却较为少见。目的:观察兔脊柱结核模型病灶清除部位植入载三联抗痨药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的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骨后植骨界面骨愈合的组织学变化,评价此载药人工骨在兔脊柱结核模型病灶内的植骨融合能力。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等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为24只建立成功的兔脊柱结核模型,空白对照组为健康兔。实验组植入载三联抗痨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骨;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植入未载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骨。结果与结论:①植骨融合部位的脊柱段组织学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人工骨材料植入后2周时,各组动物体内的载药与非载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骨均被纤维组织覆盖,并与创面紧密连接,植入后4周时植入材料均已明显分解,植入后8周时植入材料已大部分分解完毕,植入后16周后植骨材料已完全消失。实验组标本中,植入后4周已可见骨痂形成,但骨愈合程度在各阶段均晚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骨愈合出现明显停滞。空白对照组4周可见骨痂形成,已初步连接,16周已基本愈合;②植骨融合部位的脊柱段组织超微结构: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植入后实验组成骨细胞可通过材料空隙爬行形成新骨;③结果说明:载抗痨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骨植入兔脊柱结核模型病灶清除后的骨缺损部位,载药人工骨在局部有支架作用,在骨缺损区骨细胞能够爬行替代并实现骨界面融合。
作者:张卓;孙宇航;耿广起;施建党;王自立;牛宁奎;马文鑫;刘海涛;王骞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临床上多使用脱敏剂来缓解活髓牙牙体预备后患者出现的敏感症状,但脱敏剂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影响牙本质的黏结效果,对修复体的固位力有一定影响。临床医生在使用脱敏剂后对牙本质黏接剂的选择尚无定论。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方法了解临床常用的Gluma脱敏剂对牙本质黏结效果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EBSCO EDLINE、The chrane Library、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OVI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有关于脱敏剂对牙本质黏结强度研究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实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6月18日,无地区和语言限制。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与不用Gluma脱敏剂处理相比,Gluma脱敏剂处理后运用自酸蚀黏接剂或者全酸蚀黏接剂的牙本质抗剪切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Gluma脱敏剂处理后分别运用自酸蚀黏结剂与全酸蚀黏结剂进行牙本质黏结的抗剪切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Gluma脱敏剂处理后运用自黏结型黏结剂对牙本质进行黏结后的抗剪切强度大于未用Gluma脱敏剂处理者;④因此在临床上选择应用Gluma脱敏剂做牙本质脱敏的时候,首先可以考虑自黏结材料,其次,自酸蚀和全酸蚀黏结材料要先分析具体的成分,含有酸或者可以溶解掉蛋白晶体的优先考虑。
作者:李汪阳;张玲;张慧;李爱玲;郭玲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受限于高昂的覆膜支架费用和有限的循证医学数据,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这一微创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受到阻碍。为了降低费用,覆膜支架材料的国产化势在必行,但是之前国产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的循证医学数据仍然较少。目的:对比新型国产腹主动脉覆膜支架与进口覆膜支架(GORE EXCLUDER)腔内修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至1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完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32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国产覆膜支架(华脉泰科)11例,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2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6-79岁,平均(70.2±6.9)岁。于术后第1,6个月及之后每6个月行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①国产组支架组11例均成功植入华脉泰科覆膜支架,术后发现迟发Ⅰ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1例,1例术后髂支闭塞,1例死亡。共植入覆膜支架主体11枚,髂动脉覆膜支架18枚,Cuff支架1枚,裸支架1枚,平均2.8枚/人;②进口支架组21例均成功植入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90%,术中造影发现Ⅰ型内漏2例(10%),术后复查发现Ⅰ型内漏2例,Ⅱ型内漏2例。共植入覆膜支架主体21枚,髂动脉覆膜支架28枚,Cuff支架3枚,平均2.47枚/人;③结果表明,新型国产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肾下腹主动脉瘤取得了满意的近-中期疗效,各观测指标与进口支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是国产覆膜支架的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明远;刘兵;王豪夫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研究证明骨膜在骨缺损的修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大段骨缺损常常伴随骨膜的缺失。因此运用组织工程学原理构建组织工程骨膜修复骨缺损已成为研究热点。目的:通过外周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猪小肠黏膜下层构建组织工程骨膜,观察其包被双相陶瓷磷酸钙支架对兔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将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SIS膜(猪小肠黏膜下层)上构建组织工程骨膜,并通过活死细胞染色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情况。取30只新西兰兔构建15 mm尺骨缺损模型,随机等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磷酸钙陶瓷组、组织工程骨膜包被磷酸钙陶瓷组分别进行相应的骨缺损修复处理。通过术后标本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对比3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SIS膜后细胞活死染色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数量逐渐增多;②X射线片Lane-Sandhu评分:体内实验中,术后4,8周组织工程骨膜包被磷酸钙陶瓷组X射线片Lane-Sandhu评分显著高于单纯磷酸钙陶瓷组(P<0.05),单纯磷酸钙陶瓷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③组织学变化:术后4,8周组织工程骨膜包被磷酸钙陶瓷组骨基质形成多于单纯磷酸钙陶瓷组,基质周围有较多成骨细胞分布;④结果显示,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和SIS膜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膜包被双相陶瓷磷酸钙对骨缺损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作者:邢飞;彭静;陈龙;彭鲲;李浪;项舟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随着定制式义齿行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原材料使用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但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行业的全面情况进行研究的报道。目的:综合分析四川省定制式义齿生产企业的运行情况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电话沟通、现场检查、专家座谈研讨等形式收集了四川省定制式义齿行业相关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四川省定制式义齿生产企业整体规模偏小,设备不够先进,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高,但销售额平稳快速增长,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监管角度出发,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作者:周晶;叶祥;朱向东;蒋学华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三维可降解生物支架材料的选择对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十分重要,它能为细胞生长提供依附的支架及增殖空间。目的:观察羟基乙酸负载软骨细胞修复喉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白兔6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验组建立喉软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处植入负载软骨细胞的羟基乙酸,对照组缺损处植入羟基乙酸,植入后4,8周进行大体与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结果:植入后4周,对照组缺损部位色泽暗红,创面明显,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实验组缺损部位色泽暗红,表面光滑,与周围软骨平齐;②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植入后8周,实验组喉软组织缺损部位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缺损部位无明显软骨陷窝,有大量软骨细胞生成;对照组缺损部位存在轻微炎症反应,缺损部位存在轻微陷窝,有少许软骨细胞生成;③糖胺聚糖及Ⅱ型胶原蛋白阳性面积:实验组植入4,8周的糖胺聚糖及Ⅱ型胶原蛋白阳性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羟基乙酸负载软骨细胞的组织工程软骨可促进喉软骨缺损的修复。
作者:贾敏;袁琨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树脂水门汀与牙本质的粘接界面是纤维桩粘接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自粘接树脂水门汀与根管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磷酸酸蚀、自酸蚀及酸蚀后使用粘接剂预处理栓道根管牙本质,对自粘接树脂水门汀EmbraceCoreTM Resin Cement粘接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取25颗离体人下颌单根管尖牙或前磨牙,常规根管充填与桩道预备后,随机分为5组进行不同根管内壁处理(n=5):Ⅰ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Ⅱ组采用35%磷酸酸蚀15 s;Ⅲ组采用CLEARFILTM SE BOND牙质黏结预处理剂自酸蚀20 s;Ⅳ组采用35%磷酸酸蚀15 s后,涂布single bond 2粘接剂;Ⅴ组采用CLEARFILTM SE BOND牙质黏结预处理剂自酸蚀20 s后,涂布CLEARFILTM SE BOND黏合剂。5组标本使用自粘接树脂水门汀EmbraceCoreTM Resin Cement粘接纤维桩,以微推出实验法测试粘接强度,体视显微镜观察破坏方式。结果与结论:①Ⅰ-Ⅴ组粘接强度分别为(8.66±2.43),(7.05±3.03),(7.37±2.83),(9.88±2.93),(10.04±2.86)MPa。Ⅱ组、Ⅳ组、Ⅴ组粘接强度与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组粘接强度与Ⅰ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Ⅰ组、Ⅱ组、Ⅲ组的破坏模式以A1和A2型破坏为主,B1和B2型破坏较少;Ⅳ组及Ⅴ组的破坏模式仍以A1和A2型破坏为主,但A1和A2型破坏数量减少,B1型破坏和B2型破坏数量增多;③结果表明,使用磷酸或自酸蚀处理剂预处理桩道根管牙本质均不能提高EmbraceCoreTM Resin Cement粘接纤维桩的粘接强度,酸蚀处理后使用相应的粘接剂可提高其粘接强度。
作者:冯新颜;高承志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前期研究制备出异位成骨佳的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目的:观察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材料修复牙槽突裂的效果。方法:取比格幼犬9只,建立双侧牙槽突裂模型,造模后3个月,随机选取一侧置入骨诱导性高分子表面双相磷酸钙陶瓷(实验组),另一侧置入非骨诱导性光滑表面双相磷酸钙陶瓷(对照组),同时在犬大腿肌袋内埋置对应的材料。置入后4,8,12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牙槽突裂植骨区材料内新骨形成,光镜下观察牙槽突裂植骨区与肌肉内成骨情况,CT检测牙槽突裂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两组牙槽突裂植骨区材料内均可同时观察到呈环状排列的红色、黄色和绿色荧光条带;②光镜观察结果:置入12周时,实验组牙槽突裂植骨区骨改建明显,材料逐渐分解,间隙由大量成熟骨组织充填,与剩余材料结合紧密,并可见大量典型哈弗氏管结构;在肌肉组织中可见异位成骨。置入12周时,对照组骨组织形态与实验组相近,但成骨速度及成骨量较少,并且肌肉内无异位成骨;③CT检测结果:两组材料均很好恢复了犬牙槽突裂的外形和连续性,且不影响缺隙两侧恒牙的正常萌出;④结果表明:与传统磷酸钙陶瓷材料相比,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材料修复牙槽突裂缺损成骨启动更早、成骨速度更快、成骨量更多。
作者:陈浩东;姚金凤;梁志刚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目前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支架材料存在降解产物呈酸性、力学性能低、孔隙率低、孔径小、孔隙之间的连通率不佳、支架的几何形状不易控制等缺陷。目的:构建具有三维连通多孔结构的PLGA/硅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测试其体外降解性能、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方法:先通过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硅酸钙多孔复合微球,3D-Bioplotter制备PLGA三维多孔支架,然后采用低温融合技术将微球与支架结合,制备PLGA/硅酸钙复合多孔支架。检测PLGA/硅酸钙多孔复合微球与PLGA微球的组成成分、形貌及降解性能,检测PLGA三维多孔支架与PLGA/硅酸钙复合多孔支架的形貌、孔隙及压缩强度。分别采用PLGA/硅酸钙多孔复合微球与PLGA微球浸提液,含PLGA三维多孔支架与PLGA/硅酸钙复合多孔支架的培养液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3,5 d后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与结论:①微球形貌及降解性能:硅酸钙组分的加入,有助于PLGA微球形成表面规则孔结构和内部空腔结构,以及提高PLGA微球降解的pH值;②支架结构:PLGA/硅酸钙复合多孔支架的纤维直径与支架孔径均小于PLGA三维多孔支架;③支架孔隙:PLGA/硅酸钙复合多孔支架的孔隙率与平均孔径均小于PLGA三维多孔支架;④支架力学性能:PLGA/硅酸钙复合多孔支架的压缩强度与压缩模量高于PLGA三维多孔支架(P<0.05);⑤细胞相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两种微球浸提液和两种支架上的生长状况良好;⑥结果表明:PLGA/硅酸钙复合多孔支架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解性能、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
作者:胡露;魏坤;邹芬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并已取得很好的效果,然而当骨折伴有椎体周壁破裂时因穿刺风险增大和骨水泥渗漏率增加而临床报道很少。目的:分析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周壁破裂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并评价其近期临床效果。方法:纳入65例周壁破裂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男23例,女42例,平均年龄71.5岁,均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1,6,24个月,随访观察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后凸角、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后即刻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后凸角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6,24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后凸角、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与治疗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共有7例患者(10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现象,未引起严重临床症状;未发生脊髓神经根受损、感染、出血、肺栓塞、休克、心脑血管意外。结果表明,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周壁破裂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安全可行,可显著提升椎体高度、缓解疼痛、纠正后凸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孙智勇;钱忠来;朱晓宇;陈康武;皮斌;杨惠林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已成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复明的公认治疗方法。理想的人工晶体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良好的分辨率、无球面差等。Acri.LISA366D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作为较晚出现的折射/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之一,有别于传统的多焦点人工晶体,其独特的光学设计在提高患者全程视力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入射光线的散射及眩光、光晕的发生。目的:比较TecnisZ9001衍射型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与Acri.LISA366D折射/衍射型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后的生物相容性及视力。方法:试验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在中国青海,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完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80岁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0例随机植入TecnisZ9001衍射型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n=20)或Acri.LISA366D折射/衍射型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n=20)。研究方案取得中国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书面批准(批准号:QHY1107K),且符合世界医学会制订的《赫尔辛基宣言》,并已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NCT02966496)。患者或及监护人对试验内容知情同意。结果与结论:试验的主要结局为人工晶体植入后发生生物相容性问题的百分率;次要结局为视力和屈光改变及并发症发生百分率;试验访视时间点为人工晶体植入后1,3,6个月,1和2年。试验对比分析TecnisZ9001非球面人工晶体与Acri.LISA366D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老年白内障患者后的生物相容性及对视觉质量的改善程度,从而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选择人工晶体植入物提供依据。
作者:余萍;王青;刘玲玲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传统降压药物一般半衰期较短,且治疗效果不佳。壳聚糖可以作为基因载体,将目标基因载入机体起到靶向治疗作用。聚乙二醇与DNA结合形成纳米粒后,可以起到表面保护效果,稳定纳米粒,使其在体内保持长循环。目的:探讨聚乙二醇修饰的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RNA壳聚糖纳米粒注射到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体内后,对模型大鼠的降压疗效以及对心脏组织的影响。方法:实验共分为5组,取32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4组,为模型组、壳聚糖组、实验组、阳性药物组,每组8只;取8只正常大鼠,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分组后分别于实验第1,10天进行给药2次,其中模型组和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壳聚糖组尾静脉注射1 mg/kg壳聚糖,实验组尾静脉注射1 mg/kg的聚乙二醇修饰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RNA壳聚糖纳米粒,阳性药物组灌胃0.5 mg/kg盐酸贝那普利。结果与结论:①血压水平:大鼠注射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后第3天,与第1天比血压显著下降(P<0.05);②组织学变化:实验组主动脉、肾脏及心脏组织切片显示均有绿色荧光表达,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体内分布基本一致;③RT-PCR检测及左室功能检测:注射后第3天,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各组织器管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mRNA表达水平及心肌肥厚相关指标减少(P<0.05)、心肌细胞肥大现象均有显著的减轻(P<0.05);④结果证实,聚乙二醇修饰的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RNA壳聚糖纳米粒可以降低高血压模型大鼠的血压值和修复受损心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有关。
作者:王勇;张亚光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多孔钽棒置入作为一种较新的保髋治疗方式,其临床疗效报道褒贬不一。目的:分析2种多孔钽棒置入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生存数据,确定影响手术成败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纳入34例ARCOⅠ至Ⅲ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25例31髋进行髓芯减压钽棒置入治疗(单纯钽棒组),9例10髋进行髓芯减压钽棒置入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联合组),治疗后随访观察Harris评分与髋累计生存率;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出现终点事件的预后因素。结果与结论:①单纯钽棒组随访(32.9±16.8)个月,联合组随访(25.3±12.4)个月;②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单纯钽棒组:(78.52±18.37),(56.97±13.04)分;联合组:(63.30±17.42),(47.90±4.75),P<0.05],单纯钽棒组Harris评分高于联合组(P<0.05);单纯钽棒组髋累计生存率为(50.4±15.8)%,联合组髋累计生存率为(24.0±18.8)%,两组间累计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4);③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激素使用史、合并其他慢性系统性疾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为转归至出现终点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④结果表明,单纯多孔钽棒置入是ARCOⅠ、Ⅱ、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治疗手段,可改善髋关节功能、延长髋生存期。
作者:毛子木;尹崑;王宇泽;李鹏翠;郭丽;卫小春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目前医用胶主要分化学合成医用胶及生物医用胶,化学合成医用胶主要成分为α-氰基丙烯酸酯,亲水性差,易形成胶痂脱落,止血不彻底。目的:合成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并改进其黏结效果,通过白兔肝脏止血实验验证其改性后的止血、黏接效果等相关性能。方法:①材料改良:制得α-氰基丙烯酸酯单体,通过红外波谱和气象色谱分析其组成和含量,合成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选用月桂酰肌氨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改进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与组织脏器的结合效果,使其亲水性增强;②兔肝脏切口止血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在可吸收线缝合止血后覆盖明胶海绵,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组涂抹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组涂抹合成及改性后的医用胶,在手术20 min内记录肝出血量和出血时间;③兔肝脏断面止血实验:分成2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组在肝创面涂抹表面活性剂后,再涂合成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α-氰基丙烯酸酯创面涂抹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术后1,10和20 d通过肉眼观察肝创面胶层变化、与大网膜黏连情况等,再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①改性后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有很好的黏结性,通过红外波谱和气象色谱分析,主要成分为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纯度为84.56%,其余含量较多的为反应物及生成的副产品,为8.2%和3.3%;②通过对兔肝脏切面出血量和出血时间比较,改性后的医用胶在出血量和出血时间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与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改性后的医用胶胶层与肝创面结合更紧密,在术后20 d完全吸收,且未见到不良反应;④结果提示,改性后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黏接效果优于常规针线缝合,胶膜不易脱落,止血较彻底,无不良反应。
作者:张飞;赵君;孟兴凯;李剑锋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改性纤维素敷料是多糖类止血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明胶海绵和生物蛋白胶相比更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目的:对比普通医用纱布、可吸收性止血纱布及可溶性止血纱布的止血效果及组织相容性。方法:将36只新西兰兔,制备肝脏创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采用可溶性止血纱布(主要成分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止血,纱布不取出;对照组采用可吸收止血纱布(主要成分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止血,纱布不取出;空白组采用普通医用纱布止血,止血后取出纱布。观察各组出血时间与出血量;止血后1,3,7,10 d,取兔肝脏创伤部位愈合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出血时间:实验组、对照组出血时间少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出血量:实验组、对照组出血量少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材料吸收:可溶性止血纱布置入1d时基本吸收,无残留;可吸收性止血纱布置入10 d时基本吸收,无明显残留;④病理观察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组织病理变化基本相同,10 d时创面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较7 d时轻,肝组织轻度纤维化,纤维瘢痕形成,创面愈合;空白组创面周围组织可见轻度水肿,无其他明显异常病变;⑤结果表明:可溶性止血纱布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和组织相容性。
作者:柳小军;徐玉茵;周静;张娟丽;周小婷;田源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是临床常用的医用材料,但其具体的基础研究内容尚未完善。目的:观察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及细胞相容性。方法:①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检测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凝血时间、复钙时间。将生理盐水、蒸馏水及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分别加入兔红细胞悬液中,计算溶血率;②细胞生物相容性:将SD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分别接种于普通玻璃爬片与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片上,3 d后,检测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5 d后,检测细胞增殖。结果与结论:①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对兔血的动态凝血时间、复钙时间没有影响;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溶血率为2.3%;②与接种于普通玻璃爬片上的心肌细胞相比,接种于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片上的心肌细胞增殖及乳酸脱氢酶释放无明显变化;③结果表明,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血小板聚集无影响,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与细胞相容性。
作者:姜正明;陈魁;胡彩娜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非洛地平缓释片每日仅需服用1次,具有平坦的血浆-浓度曲线,且起效平稳、口服吸收度好,生物利用度高,患者的依从性好。目的:介绍非洛地平缓释片在国内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状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文献时间限定为2005-01-01/2016-07-01。在题名中检索包含“非洛地平缓释片,高血压”的文献,得到174篇;检索主题包含“非洛地平缓释片,材料”的文献,得到22篇,均为中文。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30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非洛地平缓释片在国内高血压治疗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良好,其疗效与硝苯地平缓释片、美托洛尔缓释片及贝那普利片等降压药相似。非洛地平缓释片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头痛、面部潮红、心悸、踝部水肿等,但一般都很轻微。对于非洛地平缓释片单药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可随机联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不同类型降压药,同样能够获得较好的降压效果。复方非洛地平缓释片目前也已经在临床上应用,数个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实了复方非洛地平缓释片的降压有效性及安全性,对于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复方非洛地平缓释片也是一个可选的治疗方案。
作者:邬瑾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背景:在骨组织愈合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种类的生长因子协同参与,目前组织工程中对生长因子的递送大多局限于单一种类和单一浓度,其结果往往差强人意。新一代的组织工程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就是2种或者多种生长因子的仿生程序式释放,然而目前相关的研究还非常少。目的:观察包埋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结合富血小板凝胶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①复乳法制作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测定微球包封率、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体外释放率及微球形态和体积,将制作满意的微球与激活的富血小板凝胶结合,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三维支架上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共培养;②将骨髓基质干细胞分为6组:乏血小板血浆组、血小板凝胶组(加入富血小板血浆)、骨形态发生蛋白+乏血小板血浆组、骨形态发生蛋白+血小板凝胶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乏血小板血浆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血小板凝胶组。各组加入经预处理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观察各组细胞增殖量、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成骨细胞成熟分化的标志物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加入富血小板血浆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水平明显高于乏血小板血浆组;联合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4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乏血小板血浆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血小板凝胶组中骨桥蛋白和骨钙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组。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微球结合富血小板凝胶有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
作者:卢晓郎;郑亦静;程涛;叶超;洪建军 刊期: 2016年第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