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16L-Cu抗菌不锈钢种植体中Cu离子的抗菌活性

张丹;任玲;杨柯;张扬;薛楠;郭艳

关键词: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抗菌不锈钢, 牙龈卟啉单胞菌, 杀菌率, 微螺钉种植体, 种植体周围炎, 种植体支抗, 钛合金种植体, 不锈钢种植体
摘要:背景:316L-Cu 抗菌不锈钢是通过在不锈钢中添加一定量的铜元素,并采取特殊的热处理使不锈钢基体中均匀弥散分布富铜析出相,从而赋予抗菌不锈钢优异的抗菌性能。目的:评价新型316L-Cu 抗菌不锈钢种植体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性能,并检测316L-Cu 抗菌不锈钢的Cu离子溶出行为,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医学证据。方法:以医用316L 不锈钢为成分基础,添加3.5%-4.0%的 Cu 元素制成316L-Cu 抗菌不锈钢。将其按0.1 cm2/L表面积对容量比置于模拟体液中,在37℃震荡水浴中浸泡1-10 d。采用石墨炉原子吸光光度计每天测定浸提液中的铜离子含量。通过覆膜法抗菌实验及扫描电镜形态学观察评价316L-Cu抗菌不锈钢的杀菌性能。结果与结论:316L-Cu抗菌不锈钢在模拟体液中浸泡1-10 d后的Cu离子溶出量远高于普通医用316 L不锈钢。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316L-Cu抗菌不锈钢的杀菌率逐步提高,10 h时杀菌率已达100%。316L-Cu抗菌不锈钢作用3 h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菌体形态即出现明显的变化,6 h后菌体出现明显的裂解,9 h后材料表面绝大多数细菌即崩解为碎片。说明316L-Cu抗菌不锈钢能够有效地杀灭种植体周围炎的主要致病菌,同时能够缓慢释放Cu离子,改变种植体周围微环境,说明其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骨水泥联合唑来膦酸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注射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迅速缓解疼痛症状,增加椎体强度,但由于骨质疏松的存在常出现椎体再发骨折情况。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注射骨水泥联合应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60-86岁,椎体骨折部位包括T12-L4,均进行椎体成形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治疗,并于骨水泥注射后4周静脉滴注唑来膦酸(100 mL∶5 mg)抗骨质疏松治疗,30滴/min,1次/年,连续给药2年。定期影像学检查2年,观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骨密度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情况。结果与结论:骨水泥注射后48 h,6例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随访2年,6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椎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未出现骨水泥渗漏、神经根卡压、硬膜受累、针口或切口感染及肺栓塞等并发症;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无邻近椎体再发骨折情况。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注射骨水泥联合应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明显缓解疼痛,提高椎体稳定性及骨密度,减少相邻椎体再发骨折。

    作者:薛锋;叶郁松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钛合金表面抗菌涂层:抗菌能力及生物相容性

    背景:钛合金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和综合力学性能被广泛用于临床,如何赋予其优良的抗菌性以应对内植物相关感染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综述了钛合金表面抗菌涂层的原理、技术、分类及优缺点。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年1月至2014年1月Scopus 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相关文献,检索关键词为“Titanium al oy,Plant,Antibacterial,Coating;钛合金,内植物,抗菌,涂层”。结果与结论:根据涂层的种类可将其分为抗生素类涂层、非抗生素类有机抗菌剂涂层、无机抗菌剂类涂层、抗黏附性涂层、抗菌生物活性聚合物涂层,各种涂层均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但也有各自的局限,目前对抗菌涂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增强抗菌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并获得良好的抗菌性、生物相容性、高耐磨性、持久性是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抗菌相结构、分布对于细菌定植的研究,无论是合金整体添加抗菌元素还是表面涂层型钛合金,抗菌相的结构、分布是影响抗菌性能的关键因素。

    作者:王家琦;尚剑;孙晔;韩昕光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3M自锁托槽与直丝弓托槽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应用的比较

    背景:自锁托槽矫治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结扎方式,显著提升了矫治过程中牙齿的滑动机制及扩弓效果,有效降低了摩擦力。目的:探讨3M自锁托槽和传统直丝弓托槽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纳入轻、中度拥挤的安氏一类错牙合畸形矫治患者796例,其中男398例,女400例,年龄11-19岁,398例患者选择采用3M SmartClipTM自锁托槽矫正器治疗,为观察组;另398例选择奥杰MBT直丝弓托槽矫正器治疗。比较两组磨牙间宽度、尖牙间宽度、上前牙凸度及矫正疗程。结果与结论:两组矫治后的前磨牙间宽度、上前牙凸度显著优于矫治前(P<0.05),并且观察组矫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第一磨牙宽度、尖牙间宽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观察组牙列排齐时间与总治疗疗程均少于对照组(P <0.05)。表明与传统的MBT直丝弓托槽矫正器相比,3M自锁托槽矫正器扩弓效果明显,可降低临床矫治拔牙比率,缩短矫正疗程。

    作者:李庆祝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生物泡沫敷料覆盖封闭负压引流加速慢性创面愈合中活性明胶酶的变化

    背景:有研究表明封闭负压引流可以通过增加创面血流量的方式加速创面愈合,但关于其对人慢性创面中活性形式明胶酶的影响,尚缺乏相应的具体研究。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加速慢性创面愈合的活性形式明胶酶的影响。方法: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的96例创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将其分为2组,慢性创面组52例患者给予创面封闭负压引流,对照组44例患者于乳腺癌切除后第3天的创面引流液设为急性创面对照。慢性创面组将从压疮和乳癌术后皮肤坏死创面收集的渗出液标本分别成为样本 A和B;从2例静脉瘀滞性溃疡创面收集的标本分别称为样本C,D;从创伤性皮肤缺损创面收集的称为样本E。结果与结论:薄层分析仪测定表明:负压治疗15 d后,慢性创面组所有样本中活性较低的活性形式的明胶酶A样本中的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2,B样本中的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9,C,D,E样本中的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活性较治疗前均增高(P<0.05),而活性过高的活性形式明胶酶A样本中的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9,B样本中的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则较治疗前显著减弱(P<0.05)。治疗15 d后,慢性创面中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9、活性形式明胶酶总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人慢性创面中活性形式明胶酶活性的改变可能是慢性创面长期不愈的原因,封闭负压引流能调节慢性创面中活性形式明胶酶的活性。

    作者:杨萍;闫洪伟;龚慧;刘华;倪智敏;田诗政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3D打印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与应用

    背景:虽然应用传统方法制作骨组织工程支架取得一定成就,但在支架的三维结构、力学强度、支架个性化方面不太满意,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支架的方法有望改变这些不足。目的:对3D打印技术制作骨组织工程支架作一综述,对支架的未来优化进行展望。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谷歌学术数据库中,2008至2015年关于3D打印技术制作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文章。纳入包含骨组织工程支架结构设计、材料及通过不同3D打印技术制作的支架性能研究文章,排除观点重复和陈旧的文章,后对37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目前可用作骨组织工程支架制作的3D打印技术有熔融层积成型、立体平版印刷、选区激光烧结及3DP技术。3D打印技术制作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在力学、结构、个性化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但该技术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原材料的问题、不同3D打印技术的不足问题及3D打印机器的改进问题等。相信在未来多学科的共同合作下,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临床的骨组织工程支架,造福于人类。

    作者:曹雪飞;宋朋杰;乔永杰;甄平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钴铬合金表面镀氮化锆涂层对细菌黏附性能的影响

    背景:细菌黏附与钴铬合金材料的表面性能密切相关,因此近年来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成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目的:验证钴铬合金表面所镀氮化锆薄膜是否可以改善义齿金属材料的细菌黏附性能。方法:应用磁控溅射沉积方法在钴铬合金材料表面镀氮化锆薄膜,制备钴铬合金镀膜组试件(实验组),以未镀膜的钴铬合金试件为对照组,分别将变形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黏液放线菌接种在两组试件的测试面上,待培养结束时进行菌落计数。结果与结论:细菌黏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3种细菌的菌落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的细菌黏附数量明显高于镀膜组。提示:钴铬合金表面所镀氮化锆薄膜可以显著降低变形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及黏性放线菌的黏附数量,从而改善钴铬合金材料的细菌黏附性能。

    作者:桑卓;付玉;陈东;古育娣;陈湘涛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背景:高分子聚合物聚羟基丁酸酯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及压电性,但也存在脆性大、亲水性较差等不足。目的:制备不同组成比例的电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纤维支架材料,分析其结构及性能。方法:通过气流-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质量百分比分别为0、10%、20%、30%的电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纤维支架,检测支架材料的微观结构、基团组成、晶相分布、热学性能及表面润湿性。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随着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的增大,越来越多的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分布于复合纤维表面且分布趋于均匀,到含量达到30%时,纳米羟基磷灰石已基本布满纤维表面,纤维表面的粗糙度也随之增加;差示扫描量热法及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加入可以降低复合纤维中聚羟基丁酸酯的结晶度及结晶规整程度,且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越大效果越明显;随着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的增大,复合支架表面的接触角逐渐降低,亲水性有所提高。表明将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羟基丁酸酯复合进行电纺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表面润湿性及结晶度,改善材料的亲水性及脆性,且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越高作用越明显。

    作者:管东华;林映荷;黄建生;陈治清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补骨脂素抗菌双相陶瓷骨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背景:近年来中药在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见到补骨脂素在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中应用的研究报道。目的:通过真空复合方法制备出补骨脂素抗菌双相陶瓷骨,检测材料的理化性能、抗菌性和细胞相容性。方法:将猪椎骨经复合焦磷酸钠两次低温煅烧制备双相陶瓷骨,将双相陶瓷骨置于壳聚糖/补骨脂素复合溶液中,制备补骨脂素抗菌双相陶瓷骨。扫描电镜观察补骨脂素抗菌双相陶瓷骨的表面形貌,并检测其抗压强度;采用微生物法检测补骨脂素抗菌双相陶瓷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将补骨脂素抗菌双相陶瓷骨与小鼠成骨细胞MC3T3-El共培养4,8 d,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附着与增殖。结果与结论:补骨脂素抗菌双相陶瓷骨具有天然的孔隙结构,骨小梁、小梁间隙和骨内管腔系统同时存在,抗压强度为(4.69±0.50) MPa,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明显;小鼠成骨细胞 MC3T3-El 可在补骨脂素抗菌双相陶瓷骨上很好的附着,保持良好的状态和功能并快速增殖,说明补骨脂素抗菌双相陶瓷骨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修晓光;张守平;张淑华;王相利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合成可生物降解神经导管修复损伤周围神经:生物相容性良好

    背景:临床对周围神经损伤进行修复治疗的时候,可以利用自体神经进行治疗或者利用不同材质的神经导管进行治疗。目的:探索合成可生物降解材料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3组,自体神经移植组、硅胶导管组和可降解神经导管组。各组动物切除10 mm坐骨神经,构建坐骨神经缺损动物模型,并分别利用自体神经、硅胶导管以及可降解神经导管进行坐骨神经修复。结果与结论:造模后3周,硅胶导管组兔运动神经传导效果、小腿三头肌肌肉湿质量恢复率比自体神经移植组差,但可降解神经导管组兔运动神经传导效果、小腿三头肌肌肉湿质量恢复率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接近。造模后12周时,自体神经移植组中存在大量呈均匀排列的有髓神经纤维,可降解神经导管组中可见大量分布不均匀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而硅胶导管组中存在少量呈不均匀排列的髓神经纤维。表明合成可生物降解材料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可以获得与自体神经较为接近的良好效果。

    作者:张孙富;王斌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硫酸钙骨替代材料联合椎弓根钉固定恢复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高度

    背景:硫酸钙骨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植入人体后具备较好的强度,可恢复胸腰椎骨折力学强度,降低椎体高度的丢失且可逐渐被降解吸收。目的:观察硫酸钙骨替代材料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恢复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高度的效果。方法:纳入42例T12-L3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21-57岁,均实施硫酸钙骨替代材料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置入治疗,治疗后12个月,对比治疗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炎症和过敏、刺激反应等,未发生凝血改变和免疫反应等,螺钉无断裂或者松动现象;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脊柱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 <0.05)。表明硫酸钙骨替代材料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置入治疗可显著恢复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作者:冯杰荣;杜庆钧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静脉注射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在大鼠腋窝淋巴结的积聚

    背景:基于碳纳米管的淋巴靶向示踪和治疗是肿瘤靶向诊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评价碳纳米管对腋窝淋巴结的聚集作用,能够为开发淋巴特异性更高、生物兼容性更好的纳米示踪剂和药物载体提供实验依据。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在SD大鼠腋窝淋巴结的积聚作用,并评价其对血液细胞的影响。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尾静脉注射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2 mg/kg,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5%葡萄糖溶液1 mL/kg,3次/周,设定7,60,90,120 d(120 d为给药90 d后停药30 d)共4个周期,每个周期结束时每组随机抽取8只大鼠,采集腹主动脉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腋窝淋巴结变化,采集实验组120 d淋巴结标本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7d的腋窝淋巴结无明显黑染;随着给药周期的增加,实验组大鼠淋巴结肿大、质地变硬、黑染加深,伴随血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P<0.01或P<0.001);停药30 d后,腋窝淋巴结缩小、黑染局部褪去,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下降。停药30 d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证实实验组大量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被淋巴细胞吞噬,形成大量吞噬泡。表明尾静脉注射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对 SD大鼠腋窝淋巴结的短期靶向示踪作用较弱,长期静脉注射会逐渐在大鼠腋窝淋巴结形成积聚,并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停止给药后,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能够被淋巴结缓慢清除。

    作者:李苏宁;秦悦;成晓静;傅宣皓;冯建海;赖泽锋;刘华钢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新型输尿管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背景:有研究表明,聚乙烯高分子合成的输尿管支架在体内实验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实验发现其毒副作用,诱导机体产生的炎症、热原、过敏反应均较明显,故对于新研发的L-乳酸、乙交酯、硫酸钡合成的新型输尿管支架在生物相容性、毒副作用、机体炎症反应等方面的探索是实验研究的重点内容。目的:通过对临床上使用的聚乙烯高分子合成输尿管支架和L-乳酸、乙交酯、硫酸钡合成的新型输尿管支架在细胞毒性试验、动物体植入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以及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致死率等生物相容性方面的比较,为临床上引入新型输尿管支架材料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使用正常培养基培养;新型材料组细胞采用L-乳酸、乙交酯、硫酸钡合成材料浸提液进行培养;聚乙烯组细胞采用聚乙烯浸提液进行培养。结果与结论:活细胞数目检测结果显示,在尿道上皮细胞培养皿中加入两种输尿管支架浸提液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毒性反应均明显增强(P <0.05),但两组毒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将两种材料植入大鼠体内2,6周后,肌肉组织均有明显的炎性浸润、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但植入新型材料组的炎性浸润和组织损伤明显少于植入聚乙烯组(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显示,植入两种材料6周后,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23的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但植入新型材料组的炎性因子表达量明显低于植入聚乙烯组(P<0.05)。支架植入6周后,新型材料组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和热原反应的数量均少于聚乙烯组。结果证实,L-乳酸、乙交酯、硫酸钡合成的新型输尿管支架材料能减少组织对于材料的炎症反应、过敏反应、热原反应,具有比聚乙烯合成材料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刘敏;颜伟;李慧峰;朱同玉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筋膜成纤维细胞与纤维蛋白凝胶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背景:纤维蛋白凝胶是一种天然可降解的生物支架材料,具备可用于组织工程支架的共性,被越来越多地用做种子细胞载体应用于组织工程修复。目的:观察兔筋膜成纤维细胞与纤维蛋白凝胶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新西兰大白兔皮下固有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以胰酶消化法对其进行传代。将第4代成纤维细胞悬液与纤维蛋白凝胶共培养,以倒置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纤维蛋白凝胶表面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及增殖情况;共培养5d时,以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成纤维细胞,扫描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贴附情况。结果与结论: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显示,纤维蛋白凝胶表面的成纤维细胞形态与单纯培养成纤维细胞无明显差别;扫描电镜显示,成纤维细胞在纤维蛋白凝胶表面伸展充分,伸出的“伪足”与纤维蛋白凝胶有很好的贴附并分泌基质样物质,可见纤维蛋白凝胶并未改变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成纤维细胞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证明成纤维细胞种植在纤维蛋白凝胶表面后性质未发生变化,未被诱导分化。表明筋膜成纤维细胞与纤维蛋白凝胶在体外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辛培成;郭其勇;李杰;赵德伟;杨圣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钛锆铌锡合金和镍铬合金修复牙体缺损的效果及安全性

    背景:钛锆铌锡合金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耐蚀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口腔修复材料。目的:观察钛锆铌锡合金和镍铬合金在口腔修复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牙体缺损患者87例,其中男43例,女44例,年龄22-41岁,其中43例采用钛锆铌锡合金进行修复,作为观察组;44例采用镍铬合金修复,作为对照组。修复治疗结束后随访3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口腔修复情况、修复体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结论:87例患者均完成36个月随访,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44例中,出现牙龈红肿4例、牙龈出血4例、过敏4例、牙龈灰线3例及黏膜疼痛6例;观察组43例中仅出现1例牙龈红肿,观察组口腔修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44例中,出现牙齿支架损害10例、牙齿支架松动20例;观察组43例中,出现出现牙齿支架损害1例、牙齿支架松动1例,观察组修复体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钛锆铌锡合金修复牙体缺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

    作者:严玲;王学玲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骨科金属内固定物置入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的变化

    背景:骨科修复手术大部分会使用内置物,这种方法虽然会为患者带来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会使患者发生感染。而血清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是临床上便于检测炎症的相关指标。目的:观察骨科内置物置入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骨科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安置金属内置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置入髓内钉,34例置入人工关节,30例置入固定钢板。根据置入后是否感染分为两组,无感染组52例,感染组48例。内置物置入后第1,3,7,14,21天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同时结合其他化验结果、切口情况以及患者体温来判断是否发生感染,总结并分析疾病进展情况,为抗生素合理应用提供可靠依据。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入后第1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43,P<0.05;t=3.78,P<0.05);两组患者置入后第3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35, P<0.05;t=3.68,P<0.05);两组患者置入后第7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8,P <0.05;t=3.54,P <0.05);两组患者置入后第14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6,P <0.05;t=3.02,P <0.05);两组患者置入后第21天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76,P>0.05;t=1.98,P>0.05)。提示骨科内置物置入后应密切观察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变化,同时需结合切口情况、临床体温等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是否出现了内置物置入后感染,从而制定有效的修复对策,为临床合理治疗及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国栋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骨盆并髋臼骨折内固定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背景: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多由高能量暴力伤所致,常伴严重并发症,往往需要外科内固定治疗。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以及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以“骨盆骨折,髋臼骨折,内固定,材料;pelvis fracture,acetabulum fracture,internal fixators, materials”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2005至2014年万方数据库、清华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选取有关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以及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的文献,同一领域文献选择权威杂志或发表时间为近期的文章,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9篇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与结论:对于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临床多采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内固定,常用于内固定的重建钢板材料是钛板,弹性模量接近骨的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好,可在置入前预先弯曲塑形,使之与骨折部位骨面相匹配。可吸收螺钉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毒副反应,避免金属螺钉的电解与腐蚀,在内固定早期保持一定的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骨折逐渐愈合,材料强度也缓慢降低,材料终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治疗效果满意。以三维重建技术定制钢板固定和微创内固定是目前骨折治疗的重大进展,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高明杰;陶杰;周孜辉;杜琳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在腰椎融合中的效果

    背景:诸多研究已证实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形成及骨折愈合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单纯予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植入容易出现扩散和降解,无法对新骨形成予以持续性的影响。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在兔腰椎中的融合效果。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构建后路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在L5-6横突间植入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同种异体骨复合物),植入后6周,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检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融合率、新生骨组织在总面积中所占百分比高于自体髂骨组、同种异体骨组(P <0.05);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自体髂骨组拉伸强度大于同种异体骨组(P <0.05),前两组拉伸强度无差异。X射线显示3组植骨区均可见骨痂形成;组织学显示,自体髂骨组移植物已消失,形成大量软骨,有少量骨小梁,并有一定编织骨形成;同种异体骨组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包裹材料,有骨岛形成,有数量较少的骨小梁及软骨形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存在大量骨小梁和少量软骨,形成编织骨且有皮质骨形成。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在兔腰椎中可以获得良好的融合效果。

    作者:王展;张军;王登峰;邵宇雄;魏巍;朱养均;王卫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纤维树脂桩核修复体力学性能与不同牙体剩余量的关系

    背景:牙体组织剩余量与纤维树脂桩核修复体的抗折强度密切相关。目的:采用体外应力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牙体残余量对纤维树脂桩核修复体抗疲劳强度的影响。方法:将36颗离体人下颌单根管前磨牙随机均分为4组,进行牙根管预备与填充后,A组平齐基准平面横断磨除冠部牙体;B组,牙冠近远中斜形损耗,远端牙本质领圈高度2 mm,逐渐减少到近中端时牙本质领圈高度为0 mm;C组,牙冠横行缺失,留2 mm健康牙本质;D组,保留完整冠部牙体组织。各组常规桩道预备后进行黏结处理,将Para post fiber lux 玻璃纤维桩置入桩道内,采用动态力学加载设备对试件进行加载。结果与结论:4组荷载力值大小为D组> C组> B组> A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实验样本折裂形式大致可分为牙冠斜行折裂、牙颈部横行折裂、牙颈部斜行折裂及牙根折裂等4种。A组发生牙颈部横行折裂7颗、牙颈部斜行折裂2颗;B组发生牙冠斜行折裂4颗、牙颈部斜行折裂5颗;C组发生牙颈部斜行折裂6颗、牙根中部折裂3颗;D组发生牙颈部斜行折裂7颗、牙根中部折裂2颗。表明当牙体残余量较多时,牙齿受到的咬合应力也会从颈缘转移到根部,整体水平也随着减低,纤维树脂桩核修复体的强度也会随着增强,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尽可能多保存牙体组织。

    作者:努力帕·阿布来;吐尔洪阿依·塔西甫拉提;顾敏;迪丽努尔·阿吉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316L-Cu抗菌不锈钢种植体中Cu离子的抗菌活性

    背景:316L-Cu 抗菌不锈钢是通过在不锈钢中添加一定量的铜元素,并采取特殊的热处理使不锈钢基体中均匀弥散分布富铜析出相,从而赋予抗菌不锈钢优异的抗菌性能。目的:评价新型316L-Cu 抗菌不锈钢种植体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性能,并检测316L-Cu 抗菌不锈钢的Cu离子溶出行为,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医学证据。方法:以医用316L 不锈钢为成分基础,添加3.5%-4.0%的 Cu 元素制成316L-Cu 抗菌不锈钢。将其按0.1 cm2/L表面积对容量比置于模拟体液中,在37℃震荡水浴中浸泡1-10 d。采用石墨炉原子吸光光度计每天测定浸提液中的铜离子含量。通过覆膜法抗菌实验及扫描电镜形态学观察评价316L-Cu抗菌不锈钢的杀菌性能。结果与结论:316L-Cu抗菌不锈钢在模拟体液中浸泡1-10 d后的Cu离子溶出量远高于普通医用316 L不锈钢。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316L-Cu抗菌不锈钢的杀菌率逐步提高,10 h时杀菌率已达100%。316L-Cu抗菌不锈钢作用3 h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菌体形态即出现明显的变化,6 h后菌体出现明显的裂解,9 h后材料表面绝大多数细菌即崩解为碎片。说明316L-Cu抗菌不锈钢能够有效地杀灭种植体周围炎的主要致病菌,同时能够缓慢释放Cu离子,改变种植体周围微环境,说明其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丹;任玲;杨柯;张扬;薛楠;郭艳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自体骨移植及环形外固定架修复骨髓炎后胫骨缺损

    背景:含抗生素骨水泥修补骨缺损可在缺损处持续释放较高浓度的敏感药物,利于杀灭致病菌,为二期植骨提供必要的植骨床和植骨空间,减少二期植骨时清除骨缺损处肉芽而引起的大量出血。目的:分析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自体骨移植、环形外固定架治疗创伤性骨髓炎后胫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31例胫骨慢性骨髓炎后骨缺损患者,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17-40岁,积极清创骨断端坏死感染组织,以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牢固固定骨折端,取自体髂骨移植骨缺损处修复,同时在缺损处放置含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支持,随访观察骨折骨性愈合时间、膝关节和踝关节评分情况。结果与结论:31例获6个月-3.5年随访,胫骨骨折均骨性愈合,无感染复发,骨性愈合时间为3-6个月,外固定时间3-6个月,术后患肢延长长度(7.50±1.01) cm,未发生与骨水泥材料及移植骨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植骨后3个月时的膝关节和踝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表明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自体骨移植、环形外固定架治疗骨髓炎后胫骨骨缺损可控制感染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

    作者:祝勇刚;张大伟;赵广跃;漆伟;孙强;邹继伟;杨永利 刊期: 201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