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钛表面对血管内皮细胞早期粘附与增殖活性的影响

刘学军;张婷;夏海斌;李宇红;王贻宁

关键词:纯钛, 血管内皮细胞, 粘附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在两种纯钛表面(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上的粘附情况.方法:医用纯钛片预备成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两组,将猪血管内皮细胞接种于两组钛片表面,分别培养24、48和72 h后,通过吖啶橙染色和MTT活性测定,观察细胞在两种不同表面上的粘附和增殖活性.结果:荧光显微镜显示两组钛片上的内皮细胞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24 h时粗糙表面钛片上粘附的内皮细胞明显多于光滑表面组,而且细胞形态伸展好、成梭形.MTT结果显示粗糙表面组24 h和48 h的0D490值显著高于光滑表面组,而在培养72 h时,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纯钛经双酸蚀处理形成的粗糙表面较其光滑表面更有利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粘附,并促进其增殖.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各种生长因子对牙周膜细胞分化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牙周组织再生要求牙周软组织和牙周硬组织协调一致的增殖,牙周膜细胞(periocl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则是在牙周再生和新附着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主导作用的细胞类型.

    作者:高颖;陈莹;陶安军;林崇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Damon3自锁托槽与普通金属托槽对牙齿垂直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和普通直丝弓托槽使牙齿受压低力作用时牙周组织改建的差异.方法:以比格犬右侧侧切牙为研究对象,分别用Damon3自锁托槽与MBT金属托槽压低牙齿,观察加力7 d,14 d,28 d后两组犬牙周组织和牙槽骨改建情况.结果:对于被压低的牙齿,自锁托槽组骨吸收活跃,破骨细胞较多.结论:实验结果提示自锁托槽系统能够形成更加活跃的骨改建.

    作者:白雪芹;蒋红;郝艳红;曾祥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受体激动子配体在慢性根尖周炎病损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受体激动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ol,RANKL)在慢性根尖周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法,从mRNA水平检测RANKL在10例慢性根尖肉芽肿及3例根尖囊肿中的表达,分析RANKLmRNA的表达与慢性根尖周炎病损的病理学表现(包括病损的病理分型、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RANKL的表达进行细胞定位.结果:RANKLmRNA在根尖肉芽肿病损组和根尖囊肿组明显增高,但根尖肉芽肿和根尖囊肿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RANKLmRNA在轻、重度炎症细胞浸润组较中度炎症细胞浸润组明显增高(P<0.05).RANKL mRNA水平与病损大小无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ANKL主要表达于浸润的炎症细胞中及增生的上皮细胞中.结论:RANKL在慢性根尖周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提示存在其它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

    作者:杨文东;李志新;郭颖;孙建军;高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Pancherz分析法对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患者的疗效评估

    目的:采用Pancherz分析法对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方法: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后,应用改良式Forsus矫治器对30例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进行功能性矫形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Pancherz头影测量和分析.结果: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6~8个月后,患者下颌后缩面型显著改善.前牙覆盖减小了(5.0±2.8)mm,磨牙关系纠正为Ⅰ类关系.SNB增大(2.7±1.3)°,ANB减小(-2.5±1.2)°,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式Forsus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协调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显著改善Ⅱ类咬合关系和下颌后缩面型.

    作者:张勇;叶静;王春玲;郭新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前方牵引与FrankelⅢ矫治反(牙合)的临床比较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前方牵引与FrankelⅢ矫治反(牙合)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前牙反(牙合)患者分别应用前方牵引治疗(16例)和Frankel功能矫治(12例),将两组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矫治方法对上颌前牙唇倾度、SNA角及下颌平面角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前方牵引主要导致上颌骨前移.结论:对于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反(牙合),宜早期开始前牵治疗.

    作者:王芳;张子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口腔螺旋菌与牙周炎

    牙周炎的发病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主要着重于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和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等牙周可疑致病茵.

    作者:闫福华;郑瑜谦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Pontic制作纤维桩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的研究

    目的:检测Pontic制作纤维桩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为:Pontic制作纤维桩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Instron-8841万能实验机上用三点弯曲的方法,在Pontic制作的纤维桩的中央加载,直至试样断裂,记录大载荷值.同时用玻璃纤维预成根管桩、氧化锆预成根管桩、Ni-Cr合金铸造根管桩、不锈钢预成根管桩和钛合金预成根管桩进行对比实验.结果:Pontic制作的纤维桩的弯曲强度为(600±10)MPa,弯曲模量为(18±1.2)Gpa;Pontic制作纤维桩的弯曲强度与玻璃纤维预成桩的弯曲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ontic制作的纤维桩弯曲强度能够达到临床应用要求.

    作者:包玮玮;程辉;李秀容;郑明;郭永锦;陈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内STRO-1动态变化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内STRO-1的动态变化,研究大鼠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在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及表达变化的规律.方法:选用幼年SD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的模型,分别在加力后1、3、5、7、10、14 d处死动物,制备标本.应用EnVision系统两步法和图像分析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大鼠牙周组织中STRO-1表达较低.STRO-1在加力组牙周膜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STRO-1阳性显色细胞明显增多.结论:STRO-1的表达强度与牙周改建的活跃程度相关,揭示了在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组织改建的可能机制和牙周膜干细胞的作用.

    作者:王光;丁寅;潘峰;张玉;许一起;梁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丹参素防治去卵巢大鼠牙槽骨骨量的丢失

    目的:探讨丹参素对大鼠牙槽骨骨量的影响、丹参素与雌激素防止牙槽骨骨丢失的疗效比较以及丹参素与雌激素是否具有防止牙槽骨骨丢失的协同效应.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组(OVX)、雌激素组(E2)、丹参素(Tan)及丹参素与雌激素联合用药组(E2+Tan).雌激素组、丹参素组和丹参素与雌激素联合用药组分别用雌激素100 μg·kg-1·d-1、丹参素12.5 mg·kg-1·d-1和丹参素12.5 mg·kg-1·d-1加雌激素50 μg·kg-1·d-1给大鼠灌胃,17欠/d,共90 d.实验90 d后取大鼠的牙槽骨,脱钙,切片,染色,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测量牙槽骨松质骨的骨量,计算牙槽骨的骨静态参数.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去卵巢组牙槽骨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减小(P<0.01)和骨小梁分离度增大(P<0.05).与去卵巢组相比,雌激素组牙槽骨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均增大(P<0.01),丹参素组及联合用药组牙槽骨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增大(P<0.05).与丹参素组相比,雌激素治疗组及联合用药组各项测量指标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素都能防治牙槽骨骨质疏松且疗效与雌激素相当,但丹参素与雌激素在防治牙槽骨骨质疏松时没有协同作用.

    作者:张晓燕;崔燎;吴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FHIT,Livin,Smac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FHIT、Livin、Smac蛋白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例口腔正常黏膜上皮,17例口腔癌前病变,38例口腔鳞癌,10例淋巴结转移灶中FHIT、Livin、Smac的表达.结果:FHIT在口腔正常组、癌前病变组、鳞癌组、淋巴结转移灶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76.3%、50.0%,正常组与鳞癌组,癌前病变组与鳞癌组,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Livin在口腔正常组、癌前病变组、鳞癌组、淋巴结转移灶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5.6%、58.8%、100.0%、100.0%,正常组与鳞癌组,癌前病变组与鳞癌组,鳞癌组中未转移与有转移,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mac在口腔正常组、癌前病变组、鳞癌组、淋巴结转移灶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81.6%、60.0%,正常组、癌前病变组合并后与鳞癌组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FHIT或/和Smac蛋白缺失可能是口腔鳞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表现;Livin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对口腔鳞癌的发展起作用;在口腔鳞癌中存在FHIT、Livin和Smac基因的相互调节.

    作者:陈冰;孙雷;王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年轻恒前牙冠折后保存牙髓活力的治疗

    年轻恒前牙外伤较为常见,由于牙根尚未完全形成,外伤冠折治疗时保护牙髓活力十分关键.正确及时地处理外伤牙的牙髓,有利于保持牙齿功能,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作者:许小壮;周凤梅;徐钰;景丽玲;周桂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上颌窦提升后植骨区垂直高度的变化及分析

    目的:通过测量上颌窦植骨提升后不同时期植入骨的吸收量,评价不同上颌窦提升方法对植骨效果的影响.方法:用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对上颌窦提升半年、1年、一年半的病例测量植骨区的垂直高度,计算移植骨的吸收量.结果:在3个不同时间点,冲顶法的骨吸收量均小于开窗法(P<0.05),两种方法提升半年、1年、一年半时骨吸收的均值分别为:(0.56±0.25)mm、(0.62±0.26)mm、(0.65±0.17)mm和(0.72±0.24)mm、(0.94±0.33)mm、(0.97±0.44)mm;冲顶法的骨吸收量在半年、1年、一年半3个时期内无明显差别(P>0.05);开窗法的骨吸收量在1年时和半年时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而一年半时要高于半年时(P<0.05).结论:两种上颌窦提升术都有确切临床疗效,冲顶法的骨吸收量小于开窗法;冲顶法的骨吸收在半年时趋于稳定,开窗法在一年半时趋于稳定.

    作者:肖剑锐;李德华;马威;孙斌;刘宝林;姜慧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地塞米松甲硝唑配合半导体激光对根管治疗间疼痛的疗效的观察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一种有效地治疗方法.但在进行根管治疗期间,有时会出现临床症状加重,称之为根管治疗间疼痛[1,2],主要表现为疼痛和肿胀,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复诊次数.

    作者:雷荣昌;梁非照;郭宏剑;黄烈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Incid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preparation Pain after Intracanal Procedures in a Dental Teaching Hospital

    目的:了解根管预备后疼痛发生率,并对一些可能与疼痛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1年7月至2002年2月间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完成的非一次法根管治疗纪录表,将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后作Chi-square test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管预备后疼痛发生率为11.5%.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发现身体状况、年龄、牙位于上颌或下颌、术前有无叩痛及牙髓活力为影响疼痛发生率的主要因素.结论:根管预备术后疼痛发生率较低;根管预备术后疼痛发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两种根充材料治疗乳牙感染根管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新型注射式根管糊剂作为乳牙根管充填材料的疗效.方法:设碘仿氧化锌丁香油糊剂作为对照组,共对224个乳牙行根管治疗观察3个月、1年后的疗效.结果:注射式新型根管糊剂与碘仿氧化锌丁香油糊剂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异(t=0.025,P<0.05),尤其在乳磨牙治疗效果更为显著(t=0.02,P<0.05);实验组超充和适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X2=0.28,P>0.05),与欠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6.04,P<0.05).结论:新型注射式根管糊剂更适合临床作为常规乳牙根管充填材料.

    作者:杨杭玲;葛久禹;梁惠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原因,以利于提高双侧唇裂的整复效果.方法:选择采用格洛弗式法经治的412例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患儿38例,对其复裂前的临床表现、复裂的时间特点及全身和局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完全性、混合性等严重复裂,复裂前的全身及局部症状较轻,复裂的高峰期在手术后第5、6天.结论:完全性复裂主要原因是松弛减张不彻底;而部分复裂与患儿的全身及局部情况、操作技巧及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密切相关.

    作者:卢明星;胡黎萍;曾以周;叶炳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微波对化学法根管预备中的玷污层的影响

    目的:研究微波是否能增强EDTA在联合次氯酸钠对根管玷污层的作用.方法:9个离体的单根管前磨牙随机编号,分为A、B、C 3组,去冠后沿牙体长轴将牙根一分为二劈开,暴露根管,将牙的每一半再各编为微波组和对照组,各组依次17%EDTA和1%NaOC1冲洗,微波组另增加不同时间的微波照射.结果: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在去除根管玷污层效果上微波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波能促进EDTA在联合次氯酸钠对根管玷污层的作用.

    作者:张健;葛久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显微外科技术整复唇裂的远期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整复唇裂的临床效果,提出唇裂显微外科整复术的微创概念.方法:在2.0~3.0X的便携式手术显微镜下,采用现代显微外科技术对165例3个月至6岁唇裂患儿进行唇裂显微外科整复手术,术后1年观察随访,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例数151例,随访率91.5%;2例因患儿术后唇部瘢痕较明显、2例红唇出现复裂,其余患者整复效果理想或整复效果明显改善.结论:唇裂整复手术中的微创理念非常重要,显微外科技术整复唇裂能达到更为精细的手术整复和理想的手术效果.

    作者:吴滨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根尖定位仪测量准确率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在根尖孔直径为0.2 mm,单一电介质条件下根尖定位仪(EAL)测量准确率.方法:采用琼脂凝胶和30颗单根管离体牙构建根尖定位仪体外评价模型,使用两种EAL在同一种电介质中对30个离体牙进行根管长度测量,记录测量值在真实值±0.5 mm范围内频数分布.采用Fisher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EAL测量值在距离真实值±0.5 mm范围内均为28个(93.3%),超出真实值+0.5 mm范围均为2个(6.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中,两种根尖定位仪均能准确测量根管长度.

    作者:钟立丽;丁江峰;范兵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几种粘结树脂在粘结失败后的不同牙本质界面进行再粘结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和形态学观察

    目的:研究3种不同树脂在粘结失败后的不同牙本质表面粘结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及形态学的观察.方法:磨除因正畸拔除的前磨(牙合)面牙釉质暴露中层牙本质,用Single Bond 2进行粘结建立再粘结模型.在打磨机上打磨再粘结模型样本,产生含有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和去除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用3种粘结树脂分别在正常牙本质表面,含有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和去除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进行粘结.Z250树脂充填.在低速锯下切割样本进行微拉伸测试(μTBS)和扫描电镜观察粘结界面及断裂类型.结果:每种树脂在含有混合层的牙本质表面粘结的μTBS数值及所产生的混合曾的厚度显著低于在正常牙本质表面粘结的数值.而且较正常牙本质产生较多的玷污颗粒.结论:本实验表明混合层及树脂玷污层的存在降低了在牙本质表面进行再粘结的粘结强度.

    作者:朱澌洁;边专;牛玉梅;范兵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