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颌窦提升后植骨区垂直高度的变化及分析

肖剑锐;李德华;马威;孙斌;刘宝林;姜慧娟

关键词:上颌窦提升, 牙种植, 植骨, 骨吸收, 数字化曲面断层片
摘要:目的:通过测量上颌窦植骨提升后不同时期植入骨的吸收量,评价不同上颌窦提升方法对植骨效果的影响.方法:用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对上颌窦提升半年、1年、一年半的病例测量植骨区的垂直高度,计算移植骨的吸收量.结果:在3个不同时间点,冲顶法的骨吸收量均小于开窗法(P<0.05),两种方法提升半年、1年、一年半时骨吸收的均值分别为:(0.56±0.25)mm、(0.62±0.26)mm、(0.65±0.17)mm和(0.72±0.24)mm、(0.94±0.33)mm、(0.97±0.44)mm;冲顶法的骨吸收量在半年、1年、一年半3个时期内无明显差别(P>0.05);开窗法的骨吸收量在1年时和半年时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而一年半时要高于半年时(P<0.05).结论:两种上颌窦提升术都有确切临床疗效,冲顶法的骨吸收量小于开窗法;冲顶法的骨吸收在半年时趋于稳定,开窗法在一年半时趋于稳定.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年轻恒前牙冠折后保存牙髓活力的治疗

    年轻恒前牙外伤较为常见,由于牙根尚未完全形成,外伤冠折治疗时保护牙髓活力十分关键.正确及时地处理外伤牙的牙髓,有利于保持牙齿功能,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作者:许小壮;周凤梅;徐钰;景丽玲;周桂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Damon3自锁托槽与普通金属托槽对牙齿垂直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和普通直丝弓托槽使牙齿受压低力作用时牙周组织改建的差异.方法:以比格犬右侧侧切牙为研究对象,分别用Damon3自锁托槽与MBT金属托槽压低牙齿,观察加力7 d,14 d,28 d后两组犬牙周组织和牙槽骨改建情况.结果:对于被压低的牙齿,自锁托槽组骨吸收活跃,破骨细胞较多.结论:实验结果提示自锁托槽系统能够形成更加活跃的骨改建.

    作者:白雪芹;蒋红;郝艳红;曾祥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内STRO-1动态变化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内STRO-1的动态变化,研究大鼠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在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及表达变化的规律.方法:选用幼年SD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的模型,分别在加力后1、3、5、7、10、14 d处死动物,制备标本.应用EnVision系统两步法和图像分析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大鼠牙周组织中STRO-1表达较低.STRO-1在加力组牙周膜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STRO-1阳性显色细胞明显增多.结论:STRO-1的表达强度与牙周改建的活跃程度相关,揭示了在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组织改建的可能机制和牙周膜干细胞的作用.

    作者:王光;丁寅;潘峰;张玉;许一起;梁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咽旁肿瘤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PPS)肿瘤发病率较低,在头颈部肿瘤中不到0.5%[1],但为了彻底切除咽及咽旁间隙肿瘤,国内外学者曾经使用了多种手术入路.

    作者:马一文;田超;李立英;王璐璐;杜传亮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Incid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preparation Pain after Intracanal Procedures in a Dental Teaching Hospital

    目的:了解根管预备后疼痛发生率,并对一些可能与疼痛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1年7月至2002年2月间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完成的非一次法根管治疗纪录表,将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后作Chi-square test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管预备后疼痛发生率为11.5%.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发现身体状况、年龄、牙位于上颌或下颌、术前有无叩痛及牙髓活力为影响疼痛发生率的主要因素.结论:根管预备术后疼痛发生率较低;根管预备术后疼痛发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前方牵引与FrankelⅢ矫治反(牙合)的临床比较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前方牵引与FrankelⅢ矫治反(牙合)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前牙反(牙合)患者分别应用前方牵引治疗(16例)和Frankel功能矫治(12例),将两组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矫治方法对上颌前牙唇倾度、SNA角及下颌平面角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前方牵引主要导致上颌骨前移.结论:对于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反(牙合),宜早期开始前牵治疗.

    作者:王芳;张子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对拔牙创愈合的作用

    目的:评价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对拔牙创愈合及牙槽嵴形态改建的作用.方法:选用18只健康成年犬,拔除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左侧拔牙创内充填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实验组,右侧拔牙创不处理作为对照组,同体对照;拔牙后分别于第4、12、24周各处死6只动物,头颅标本行螺旋CT扫描,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测量拔牙创CT值及牙槽嵴吸收值;切取拔牙创组织制作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各时间点实验组拔牙创C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牙槽嵴吸收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表现无明显差异.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促进拔牙创愈合,保持牙槽嵴高度,有利于后期的牙种植或义齿修复.

    作者:薛洋;胡开进;王新木;刘昌奎;宁文德;赵雅琴;张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两种根充材料治疗乳牙感染根管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新型注射式根管糊剂作为乳牙根管充填材料的疗效.方法:设碘仿氧化锌丁香油糊剂作为对照组,共对224个乳牙行根管治疗观察3个月、1年后的疗效.结果:注射式新型根管糊剂与碘仿氧化锌丁香油糊剂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异(t=0.025,P<0.05),尤其在乳磨牙治疗效果更为显著(t=0.02,P<0.05);实验组超充和适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X2=0.28,P>0.05),与欠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6.04,P<0.05).结论:新型注射式根管糊剂更适合临床作为常规乳牙根管充填材料.

    作者:杨杭玲;葛久禹;梁惠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FHIT,Livin,Smac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FHIT、Livin、Smac蛋白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例口腔正常黏膜上皮,17例口腔癌前病变,38例口腔鳞癌,10例淋巴结转移灶中FHIT、Livin、Smac的表达.结果:FHIT在口腔正常组、癌前病变组、鳞癌组、淋巴结转移灶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76.3%、50.0%,正常组与鳞癌组,癌前病变组与鳞癌组,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Livin在口腔正常组、癌前病变组、鳞癌组、淋巴结转移灶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5.6%、58.8%、100.0%、100.0%,正常组与鳞癌组,癌前病变组与鳞癌组,鳞癌组中未转移与有转移,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mac在口腔正常组、癌前病变组、鳞癌组、淋巴结转移灶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81.6%、60.0%,正常组、癌前病变组合并后与鳞癌组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FHIT或/和Smac蛋白缺失可能是口腔鳞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表现;Livin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对口腔鳞癌的发展起作用;在口腔鳞癌中存在FHIT、Livin和Smac基因的相互调节.

    作者:陈冰;孙雷;王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口腔颌面部多原发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多原发癌的发生时间、部位,诊断和治疗.方法: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多原发癌患者9例,男性6例,女性3例,小年龄49岁,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60.4岁.8例作了根治性治疗,1例作了姑息性治疗.结果:9例均为异时癌,第二原发癌与第一原发癌平均间隔时间为:107.4个月.不同部位的多原发癌分别为:颊+软腭1例,舌+腭1例,鼻咽+口腔5例,口腔+颈下部1例,食道+口腔1例.组织学类型:鳞癌+鳞癌6例,恶性淋巴瘤+鳞癌2例,鳞癌+恶性黑色素瘤1例.二重癌8例,三重癌1例.结论:第一原发癌治疗后要长期密切随访,力争早期发现多原发癌,并注意与复发癌、转移癌鉴别,使多原发癌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作者:周炳荣;邓润智;唐恩溢;胡勤刚;曾以周;黄晓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心理因素的研究探讨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是指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异常关节音及下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而又不属于风湿等其他临床上或病理上诊断明确的一类颞下颌关节病的总称,作为口腔科的常见病,由于其分类和临床表现的多种多样,现在尽管存在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和理论,但人们对其发病原因和机理一直尚未研究清楚.

    作者:梁军;胡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受体激动子配体在慢性根尖周炎病损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受体激动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ol,RANKL)在慢性根尖周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法,从mRNA水平检测RANKL在10例慢性根尖肉芽肿及3例根尖囊肿中的表达,分析RANKLmRNA的表达与慢性根尖周炎病损的病理学表现(包括病损的病理分型、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RANKL的表达进行细胞定位.结果:RANKLmRNA在根尖肉芽肿病损组和根尖囊肿组明显增高,但根尖肉芽肿和根尖囊肿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RANKLmRNA在轻、重度炎症细胞浸润组较中度炎症细胞浸润组明显增高(P<0.05).RANKL mRNA水平与病损大小无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ANKL主要表达于浸润的炎症细胞中及增生的上皮细胞中.结论:RANKL在慢性根尖周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提示存在其它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

    作者:杨文东;李志新;郭颖;孙建军;高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各种生长因子对牙周膜细胞分化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牙周组织再生要求牙周软组织和牙周硬组织协调一致的增殖,牙周膜细胞(periocl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则是在牙周再生和新附着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主导作用的细胞类型.

    作者:高颖;陈莹;陶安军;林崇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地塞米松甲硝唑配合半导体激光对根管治疗间疼痛的疗效的观察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一种有效地治疗方法.但在进行根管治疗期间,有时会出现临床症状加重,称之为根管治疗间疼痛[1,2],主要表现为疼痛和肿胀,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复诊次数.

    作者:雷荣昌;梁非照;郭宏剑;黄烈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不同复合树脂桩核材料与纤维桩微拉伸强度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3种复合树脂核材料与玻璃纤维桩的微拉伸粘接强度.方法:21个DT Light玻璃纤维桩随机分为3组(n=7),分别用3种不同的复合树脂核材料DC Core Automix(DC)、LuxaCore(Lc)、卡瑞斯玛前后牙通用复合树脂(CS)粘固制成桩核样本,制备好的样本切割成截面为1 mm×1 mm的条状试件用于微拉伸强度测试.结果:DC与纤维桩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显著高于LC和CS(P<0.05),LC和CS与纤维桩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C Core Automix与玻璃纤维桩的粘结性能优于另两种复合树脂核材料.

    作者:游欢;陈吉华;张凌;沈丽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中期因子与口腔鳞癌血管新生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idkine,MK)与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临床病理及其预后的关系,并研究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OSCC中MK的表达;用CD34标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MVD,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结果:MK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MK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而与病人的性别、年龄及病理分化程度无关(P>0.05);MK表达阳性组的MVD高于MK表达阴性组(P<0.05);MK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MK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高于MK阳性组.术后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的MK表达阳性率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K的表达是OSCC的不良预后因子,OSCC中MK的高表达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研究MK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可为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娜;孙冀;李伟;裴荣;张乃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活性研究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的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通过细胞计数(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对不同浓度的rhBMP-2/b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不同浓度的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对体外培养的Beagle犬骨髓基质细胞(MSC)的增殖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的影响不同.结论: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活性有剂量依赖性.

    作者:阳爱民;陈江;闫福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冠状切口与小切口径路整复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比较

    颧骨复合体(zygomatic complex)是颌面部突出的部位,位于面部的中三分之一,与眼眶、口腔等器官紧密相邻,亦是颌面部美学及功能的主要结构.当颌面部遭受创伤时往往首当其冲,是骨折的好发部位,对于其整复的切口径路,各学者有其自己的见解[1~8].

    作者:王强平;沈海平;庄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颏下区岛状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颏下区岛状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颌外动脉、面前静脉的分支颏下动、静脉为蒂制备颏下区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结果:应用该皮瓣修复的14例患者,12例全部成活,1例出现部分坏死,1例失败,成功率92.9%,全部病例切除原发灶同时行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外观与功能满意.结论:颏下岛状皮瓣具有长而可靠的血管蒂、厚薄适中、成活率高、切口隐蔽、无需血管吻合、操作简单等优点,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一期重建的理想选择.

    作者:付军;王天祥;王锡明;王秋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根管糊剂粉液比对根管封闭性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根管糊剂粉液比对根管封闭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5颗单根管牙,随机分成7组,每组15颗.分别用粉液重量比为2:1、2.8:1和4:1的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和Cortisomol糊剂各3组充填根管,以Roekoseal糊剂为对照组.经染料渗透后沿长轴纵向剖开,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根管渗漏染色长度.用SPSS12.0软件作方差分析.结果: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和Cortisomol糊剂粉液重量比为2:1、2.8:1和4:13组组间微渗漏差异均有显著性,除了粉液比为4:l的Cortisomol糊剂组外,Roekoseal糊剂组和其余各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其中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粉液比为2:1的染料渗漏长度长,Roekoseal糊剂组的染料渗漏长度短.结论:本实验中粉液比的增加可提高根管的封闭性.

    作者:鲁朝阳;王小平;李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