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王一雄;武忠炎;李贵才;曹鹏;王武
背景:肌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否会增加正常心肌细胞的再生能力,对正常心肌是否会产生不良影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肌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健康Wistar大鼠心肌组织中ki-67、phh-3及cTnT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培养液组,上清液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分别给予大鼠四肢肌肉注射不同液体,分别为:PBS、DMEM培养液、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上清液、0.25×105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0×105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4.0×105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间隔4周共注射2次,第8周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固定、包埋及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ki-67、phh-3及cTnT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正常组中ki-67在心肌组织细胞胞核呈阴性表达,phh3在心肌组织细胞胞核呈弱阳性表达,cTnT在心肌细胞胞浆中呈强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培养液组、上清液组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低、中、高剂量组间ki-67、phh-3及cTnT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076、0.167及0.300;P>0.05)。提示经肌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或其培养上清液对健康Wistar大鼠心肌组织ki-67、phh-3及cTnT的表达无影响。
作者:王琪;张文祥;王思平;李自普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研究表明体外培养细胞加入胸腺素β4能增加细胞的抗凋亡能力,若在缺氧环境中上调胸腺素β4基因在骨髓间充干细胞中的表达,其抗凋亡能力如何改变,目前鲜见报道。目的:观察胸腺素β4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氧环境中的凋亡率改变,并探讨其是否通过调控Bax、Bcl-2表达影响凋亡能力。方法:将携带有胸腺素β4基因的慢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完毕后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胸腺素β4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将细胞分为胸腺素β4转染组、对照病毒组、未转染组,分别置于缺氧环境中。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细胞中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胸腺素β4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成功表达。流式细胞仪结果示,胸腺素β4转染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病毒组、未转染组低,而对照病毒组、未转染组凋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cl-2蛋白在胸腺素β4转染组中表达量较对照病毒组、未转染组高,Bax蛋白在胸腺素β4转染组表达量较对照病毒组、未转染组低,而对照病毒组、未转染组中Bax、Bcl-2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过表达胸腺素β4基因可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氧环境中的抗凋亡能力,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调控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
作者:刘德胜;肖诗亮;王博;周诚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随着医学的进步,脊髓损伤患者的预后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大部分患者常遗留严重的并发症。如今,许多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成果已经提示细胞治疗具有巨大潜能,特别是脐血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目的:观察脐血源神经干细胞治疗陈旧性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新生儿脐血,在体外条件下分化成神经干细胞,制成细胞浓度为109 L-1的细胞悬液,经腰椎穿刺(L3-L4或L4-L5)注入蛛网膜下腔3 mL。移植前和移植后3个月对脊髓损伤患者行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评分和膀胱残余尿量测定。结果与结论: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移植后3个月 ASIA 各项评分较前提高、膀胱残余尿量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陈旧性脊髓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吴月奎;王尚武;马建华;易波;高兵兵;秦家振;杨志军;戴宜武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可以活体示踪干细胞在动物体内迁徙情况,荧光活性染料DiI对细胞活力和增殖分化影响较小,适合标记和示踪细胞。目的:观察超顺磁性氧化铁及DiI双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双下肢,低糖DMEM培养液冲出骨髓,运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差速贴壁原理对细胞进行纯化扩增。对分离纯化并传代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超顺磁性氧化铁,细胞移植前进行DiI标记。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8-10 d后可分离得到骨髓间质干细胞,传代周期为三四天,超顺磁性氧化铁-DiI标记率近100%,普鲁士蓝染色显示蓝色铁颗粒位于骨髓间质干细胞胞质内,荧光显微镜下胞浆内示红色荧光,锥虫蓝拒染法检测标记和未标记活细胞数目均在95%左右,说明在含超顺磁性氧化铁-DiI的培养基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继续增殖,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显示超顺磁性氧化铁-DiI 可安全有效地标记骨髓间质干细胞。
作者:曹爱红;杨欣;郭子威;胡维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归巢主要调控因子是CXCR4,如何提高干细胞自身CXCR4的表达量是调节干细胞体内靶器官归巢能力的关键。目的:构建CXCR4或GFP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身生长特性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慢病毒载体转染系统转染CXCR4基因达到过表达,同时单独转GFP基因作为对照。通过荧光显微镜、RT-PCR、免疫蛋白印迹方法验证病毒转染效率;流式细胞技术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上清中分泌蛋白及细胞因子变化。结果与结论:慢病毒转染系统可以安全、有效地转染CXCR4基因或GFP基因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过表达CXCR4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生存能力加强,凋亡细胞减少(P<0.05);细胞上清蛋白分析提示过表达CXCR4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内出现很多的蛋白因子升高(P<0.05),其中大多数对细胞自身复制及免疫调节有益。结果表明慢病毒转染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基因修饰手段,可以通过CXCR4基因修饰的方法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存能力、降低凋亡率,调节细胞保护性因子及免疫调节因子的分泌功能。
作者:曹志强;王阳;刘龙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到目前为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肌肉注射到体内后各器官的短期变化反应已有相关报道,但多次肌肉注射后,健康大鼠各器官远期变化的研究极少。目的:观察大鼠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方法:健康雄性SPF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6组:正常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悬浮液--0.01 mol/L PBS),培养液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液--DMEM培养液),上清液组(肌肉注射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上清液),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低剂量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0.25×105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剂量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0×105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高剂量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4.0×105个)。每只大鼠四肢各注射0.2 mL,共0.8 mL,于实验第1周和第4周分别注射1次,注射前后留取空腹血作生化检查。实验第8周末解剖大鼠,作肝脏、肺脏、脑、脾脏、肾脏及注射部位肌肉病理切片。结果与结论:所有大鼠肌肉注射前后的肝功、肾功,肝脏、肺脏、脑、脾脏、肾脏及注射部位肌肉的病理切片均在正常范围内。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肝脏、肺脏、脑、脾脏、肾脏及注射部位肌肉无不良影响。说明在一定的肌注剂量范围内,大鼠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安全可靠。
作者:张文祥;王思平;锡洪敏;李自普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以往采用胰酶冷消化法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较少。目的:比较两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胰酶冷消化法和组织块法从人脐带中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记录首次出现贴壁细胞时间及原代培养周期,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制作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加入成神经诱导培养基诱导分化第3天行荧光免疫化学染色检测Nestin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使用上述两种方法均可获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胰酶冷消化法首次出现贴壁细胞时间早于组织块法(P <0.05);原代培养周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细胞均为贴壁生长,形态为成纤维细胞样,但胰酶冷消化法培养的少数原代细胞呈多角形,不规则,细胞的体积较组织块法大。组织块法获得第3代细胞的增殖速率显著快于胰酶冷消化法,在进入对数生长期后各个时间点细胞数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细胞具有均一的细胞表型,均表达CD29,CD105,不表达CD34,CD45。两种方法培养出来的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免疫荧光均显示神经干细胞特征性标志物nestin阳性表达。结果表明胰酶冷消化法与组织块法均能培养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但组织块法更适合于此类细胞的培养,对细胞的伤害更低。
作者:张飞;王一雄;武忠炎;李贵才;曹鹏;王武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CD4+CD25+FOXP3+Treg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推测可能减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前后,供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率变化,并探讨CD4+CD25+FOXP3+Treg细胞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方法: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90例及其供者为研究对象,供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1次/12 h,连续5 d后,采集干细胞;分别于动员前后采集供者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含量,及受者接受移植物中此类细胞含量;根据接受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分为高剂量组(细胞比例≥5%)及低剂量组(细胞比例<5%),比较两组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供者在应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前后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11.3%和1.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组所接受移植物中该群细胞比例为3.4%,阴性组为15.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移植造血重建后高剂量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18.4%,低剂量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48.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因而,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应用能降低正常人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CD4+CD25+FOXP3+Treg细胞增加可以降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
作者:谢新生;万鼎铭;孙慧;孙玲;张秋堂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虽然已有很多的研究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心肌梗死,但是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目的:系统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 ed Trials(CENTRAL)、MEDLINE、EMbase、PEDro(www.pedro.org.au)、OpenSIGLE、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NTIS)、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l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关于骨髓干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2年11月。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1软件。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的3个主要结局的结果显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射血分数、心输出量与未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 95%CI分别为5.23(0.73,9.72),P<0.01和1.69(1.23,2.16),P<0.00001]。现有的研究显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在考虑改善患者心功能的时候,临床医生可以将骨髓干细胞移植作为推荐。但鉴于纳入研究较少、样本量较少,各研究评价方法差异性较大,并且存在的评价时间不相同,故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科学和规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以求进一步验证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
作者:刘杨;李晓艳;陈盼盼;李君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近研究表明,使用大剂量正规的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仍有50%的患者会出现血管、眼神经及肾脏的并发症。而作者在利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过程中发现患者合并的糖尿病症状消失,这是否提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呢?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既往做过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其中合并糖尿病4例。4例患者基础疾病分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均为环磷酰胺/全身照射,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均采用环孢菌素A+短程氨甲喋呤,移植前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结果与结论:4例患者均造血恢复,移植物证据检测为供者植入,在移植后4-6个月患者血糖均恢复了正常(脱离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1例患者1年后死于白血病复发,其余3例患者随访至今血糖稳定。
作者:冯凯;许怡薇;叶扶光;江岷;陈虎;石炳毅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人工肝组织有可能为治疗急性肝衰竭提供一种新的选择,但人工肝组织的构建存在着种子细胞、支架、培养模式及对人工肝组织营养获取调控等各方面的难题。目的:体外构建3种人工肝组织,筛选佳人工肝组织以供移植用。方法:纯化、扩增并诱导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肝样细胞,在 Transwel 培养体系中分别与去细胞羊膜、DACRON PATCH心血管外科补片、生物外科补片3种支架结合构建3种人工肝组织,培养3 d后进行形态学和功能学检测。结果与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转分化为肝样细胞。在构建的3种人工肝组织中,肝样细胞与生物外科补片支架材料可获得大程度结合,并具有更强的尿素合成能力和白蛋白分泌功能,为治疗急性肝衰竭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俞建雄;袁静;许瑞云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小脑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遗传性变性疾病,迄今为止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1×106/(kg?次),1次/周,4次为1个疗程。38例患者共接受52个疗程治疗,其中27例接受1个疗程治疗,8例接受2个疗程,3例接受3个疗程。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进行评估,分值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与结论:38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52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为84.6%。治疗结束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 ICARS及ADL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有效患者行走不稳、站立不稳、运动迟缓、上肢精细动作障碍、书写困难、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1例),腰痛(2例),头痛(1例),发热(2例),均在1-3 d内消失。在中位随访39个月(11-59个月)治疗过程中,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患者疾病稳定时间在1-19个月,平均(5.95±4.84)个月。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多疗程治疗有助于多数患者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改善。
作者:刘静;韩冬梅;丁丽;薛梅;阎洪敏;王志东;朱玲;郑晓丽;董磊;郭子宽;王恒湘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和纤维环干细胞均来源于纤维环组织,二者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复合物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将兔的纤维环干细胞和猪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进行体外共培养,观察细胞在脱细胞基质支架上的生长状态。方法:制备猪脱细胞纤维环基质,通过扫描电镜和 DAPI 染色观察材料制备效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鉴定基质的成分;分离和培养兔纤维环干细胞,将第1代纤维环干细胞种植于脱细胞纤维环基质表面,行细胞骨架染色,倒置免疫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与结论:制备成的猪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呈白色半透明状,扫描电镜下为纤维网状结构,DAPI染色显示无细胞残留,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脱细胞纤维环基质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生长第1,3,7天的细胞骨架染色显示细胞很好的黏附于支架表面,生长状态良好,表明脱细胞纤维环基质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纤维环干细胞在其表面生长良好。
作者:刘晨;王晟昊;王奕彬;唐雪彬;杨惠林;李斌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自体干细胞移植到心脏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一个研究方向,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针对心脏传导系统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评价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治疗心脏传导阻滞方面疾病的潜能。方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利用5-氮胞苷诱导为心肌样细胞。14只新西兰大白兔开胸手术后,将左心耳左心室前壁进行缝合(实验组8只,对照组6只)。术后1个月将实验组兔经5-氮胞苷诱导4周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 DAPI 标记后,开胸直视下注射入左心室前壁-左心耳左心室缝合瘢痕区-左心耳;对照组予以培养基替代细胞。细胞移植后1个月再次开胸暴露心脏,在左心耳、左室前壁分别插入电极,进行心脏房室旁道的电生理检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在左心房左心室缝合瘢痕区形成房室旁道。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到兔左心耳左心室缝合区后,实验组有2只兔子在行电生理刺激时心电图提示有房室旁道形成。移植后心脏冰冻切片在荧光显镜下能观察到移植的细胞在左心室和缝合区存活,而对照组则未有上述表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 Cx43并与心肌细胞形成间隙连接的特点结合在细胞移植组中形成房室旁道的心脏电生理检测表现,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备能够用于治疗心脏传导系统阻滞相关疾病的可能。
作者:周浩粤;卢炯斌;邱汉婴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研究者直接将富血小板血浆作为支架材料与骨髓基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等复合后体外培养发现软骨细胞在富血小板血浆三维支架呈现增殖生长,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增殖的同时有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倾向。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受损软骨修复的影响。方法:正常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制备兔软骨损伤模型。2次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制备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将动物分为4组,造模后生理盐水组关节腔一次性注入生理盐水0.5 mL;富血小板血浆组注入12.5%富血小板血浆0.5 mL;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注入1×107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0.5 mL;富血小板血浆(12.5%)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107)组注入两种物质0.5 mL。造模后第12周,大体观察软骨损伤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损伤部位细胞修复情况;根据O’Driscol组织学评分标准对造模后第12周切片进行组织学评分。结果与结论:软骨损伤后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学评分均显示富血小板血浆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对软骨损伤的修复效果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富血小板血浆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的修复效果优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富血小板血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软骨损伤的修复,而且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较单独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效果好。
作者:徐静;王黎明;周立冬;吴美;崔辉;赵璟;曾独娟;张仲文;刘爱兵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现代研究表明骨碎补具有推迟细胞退行性变、降低骨关节病发病率的作用。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骨碎补冻干粉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效果,并筛选出佳剂量。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空白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对照组、骨碎补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含骨碎补0.4 mg,0.1 mg,5μg),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根据实验分组加入不同培养液进行培养,1周后MTT比色法检测活细胞数目,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胶原表达。结果与结论:MTT 比色结果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骨碎补冻干粉均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对照组>骨碎补低剂量组>骨碎补中剂量组>骨碎补高剂量组>空白组。细胞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结果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骨碎补冻干粉均可以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诱导后的细胞明显表达Ⅱ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对照组>骨碎补低剂量组>骨碎补中剂量组>骨碎补高剂量组>空白组。结果表明骨碎补能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尤以5μg剂量效果佳。
作者:张虎林;张自强;许宏斌;张晓刚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再生医学及组织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种子细胞来源,对其不同生物学特性的调控机制一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综述Wnt信号通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衰老及分化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2至2014年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以“mesenchymal stem cel s, Wnt signaling pathway,proliferation,senescence,differentiation”或“间充质干细胞,Wnt信号通路,增殖,衰老,分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重点对44篇文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Wnt信号通路广泛参与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多种生物学特性。经典Wnt信号通路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向成骨细胞分化具有双向调控作用,并能够促进其衰老及向神经细胞分化,抑制其向脂肪细胞分化;非经典Wnt信号通路则参与促进间充质干细胞衰老及向成骨细胞分化,抑制其增殖及向脂肪细胞分化,不参与其向神经细胞分化,为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神经损伤修复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靶点。
作者:施剑明;邬亚华;耿书国;殷明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研究发现充足的血供是骨组织修复与再生必不可少的条件。目的:应用血管内皮祖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出复合细胞膜片。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两种细胞直接共培养,经成膜诱导10 d后构建出复合细胞膜片并对获得的膜片进行大体、倒置显微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将血管内皮祖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应用荧光标记液标记后,观察膜片诱导过程中两种细胞的分布及交流情况。对复合细胞膜片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及茜素红染色,观察其成骨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血管内皮祖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共培养成膜诱导10 d后可成功获得复合细胞膜片,两种细胞在成膜诱导过程中存在细胞间接触。获得的膜片由多层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构成,经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及茜素红染色结果证实该膜片具有较强的成骨分化能力,为进一步将血管内皮祖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细胞膜片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条件。
作者:梁源;隋珂;尚冯青;唐丽;王阿娴;季海宁;丁寅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目前传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是应用异种血清为培养基,但其存在种间疾病传播、潜在免疫排斥反应甚至是伦理学争议等问题;且与卫生部公布的《组织工程化组织移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的要求相违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是生物自体的全血提取物,内含多种且含量丰富的生长因子。目的:使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替代传统异种血清,探讨其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影响,方法:从兔髂后上棘穿刺抽出8 mL骨髓并加肝素抗凝,密度梯度离心富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组、胎牛血清组,分别加入含10%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在传至4代时将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组和胎牛血清组细胞各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对培养及成分进行改变;对照组培养基不变。通过生长曲线测定各代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对各组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判断其成骨分化状况。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可见各代细胞增殖良好。对第4代各组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培养第12天,第4代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实验组及胎牛血清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相应对照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组对照组、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胎牛血清组的对照组、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使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替代异种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纯度活性高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方法。
作者:王辉;张建军 刊期: 2014年第41期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可分化成为神经细胞,移植后可重建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患者功能障碍,肉苁蓉总苷也对损伤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将二者联合应用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口服肉苁蓉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55只成年Wistar大鼠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每天20 mL/kg生理盐水灌胃;口服肉苁蓉组每天20 mL/kg肉苁蓉条件浓缩液灌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造模后即刻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108 L-1)10μL,每天20 mL/kg生理盐水灌胃;口服肉苁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造模后即刻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108 L-1)10μL,每天20 mL/kg肉苁蓉条件浓缩液灌胃,各组连续灌胃30 d。结果与结论:治疗30 d后免疫组化法检测口服肉苁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脊髓组织中Nestin阳性表达明显多于其他组;治疗12周后,口服肉苁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感觉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较其他组有明显改善(P <0.05)。结果表明口服肉苁蓉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及神经电生理功能;口服肉苁蓉可以有效促进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宿主内存活。
作者:兰静;闫金玉;夏润福;李剑锋 刊期: 2014年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