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芳成;云蔓
玻璃离子水门汀自1972年Willson发明以来,因其良好的生物性能、理化性能和操作性能,在口腔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传统的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机械强度较低,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不高,因此,一般不能用于充填恒牙的Ⅱ、Ⅳ类洞及受力较大的部位.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改良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如适用于ART(即非创伤性牙体修复治疗)的玻璃离子水门汀等.本文对临床常用的和ART型的玻璃离子的粘接性能和机械性能,粘接面的湿度对粘接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将实验报告如下.
作者:肖群;李志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直接法用嵌体蜡条或蜡棒制取桩核的熔模.由于嵌体蜡凝固后变脆,以及根外段钢丝的限制,熔模很难根据咬合及邻牙关系调整外形,尤其是对后牙残根、残冠的操作十分困难.本文介绍一种用自凝塑料制取冠桩熔模的方法,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作者:朱松;刘红;王彩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女,38岁,教师,2002年1月13日就诊,主诉:左下后牙近三个月反复疼痛不适,要求拔除.
作者:陈爱珍;陈江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对于牙体严重缺损,固位形、抗力形较差的磨牙保存治疗,临床上常规修复方法是采用铸造金属全冠修复保留患牙.但对牙冠严重缺损,咬牙合紧密,冠长约在3mm的严重牙合龈距离不足的磨牙,用铸造全冠修复往往临床效果不佳,常因修复体固位不良,反复脱落而导致修复失败.自1999年开始,笔者采用改良铸造全冠修复冠长约3mm的咬牙合紧密的下后牙残冠39例共45颗患牙,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汪厚希;李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光固化复合树脂因其择色面宽、透明度好,倍受患者青睐.现将笔者近5年来收集到的修复失败的116例患者,165颗牙失败原因做一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俊芳;管水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总结22例下颌前突患者的术后效果.方法:对下颌前突术后患者从心理方面、审美方面、机能方面做30项问卷记叙性调查.结果:下颌前突患者的术后满意率90.9%.正颌外科手术不仅矫正患者颌面部畸形的容貌和不正常的咬合功能,而且从更深层次上讲是对其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产生较为积极、深远的影响,其重要意义远大于手术本身.结论:手术设计首要问题是咬合功能的改善;术前应配合心理学治疗;手术前后正畸治疗及术后张口训练、语音训练是保证术后效果重要一环.
作者:张林;顾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女,53岁,左侧面部抽搐10余年,4年前曾于济南某部队医院诊断为左面肌痉挛而行左侧面神经总干封闭(药名不详).
作者:张学香;丁雨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三种氯胺酮复合麻醉在小儿唇裂修复术中不行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7例ASA I~II级单侧唇裂患儿,按随机双盲法将病人分为三组,A组31例接受氯胺酮+羟丁酸钠麻醉,B组27例接受氯胺酮+咪达唑仑麻醉,C组29例接受氯胺酮+羟丁酸钠 +咪达唑仑麻醉.记录病人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呼吸抑制情况、术中追加氯胺酮次数、麻醉苏醒时间,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麻醉苏醒时间C组>A组>B组(P<0.05) ;术中追加氯胺酮次数C组明显少于A、B组(P<0.01) ;B组有一例因呼吸抑制明显改用气管插管,呼吸抑制B组明显高于A、C组(P<0.01).结论:在保证呼吸道畅通的前提下,单侧唇裂患儿麻醉可采用不进行气管插管的方法,在药物选择方面以配伍使用小剂量的咪达唑仑0.01mg/kg+羟丁酸钠50mg/kg较为安全.
作者:李向京;刘可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维甲酸(RA)在胚胎发育期间对胎鼠和母孕鼠的毒性作用,建立RA诱导腭裂动物模型.方法:将C57BL近交系小鼠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在GD8d、GD10d和GD 12d分别口饲灌胃植物油和RA,其中在GD 10d用药组按照三种不同的剂量口饲灌胃给药.结果:RA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均可诱导腭裂畸形,GD10d不同剂量的RA诱导胎鼠腭裂形成的比率不同.结论:在GD 10d 100mg/kg维甲酸诱导C57BL近交系小鼠腭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腭裂动物模型.
作者:吕宝辉;黄洪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导致髂骨移植供区疼痛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地预防和处理髂骨移植术后的供区疼痛.方法:随访我院近7年行髂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43例病人,分析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取骨术式以及患者对下颌骨重建后的满意度与供区发生疼痛的关系.结果:供区疼痛的发生与取骨术式、患者的满意度有关,与性别无关.结论:保留髂嵴的取骨术式可减少术后供区疼痛的发生,同时应重视心理因素在此类病例中的作用.
作者:陈新群;方厂云;翦新春;蒋灿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粘接技术在口腔医学的各个领域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直接和间接修复技术相比,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技术有其优点.本文将就其作一综述.
作者:Joost J.Roeters;张微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体外培养人牙囊细胞并研究其特性.方法:取年龄为12岁人埋藏阻生第三磨牙的牙囊,组织块法进行人牙囊细胞的培养,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人牙囊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Ⅰ型胶原及波形蛋白在牙囊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培养的人牙囊细胞呈梭形、卵圆形及多角形,形似成纤维细胞;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多呈梭形,也可见多角形,所有细胞表面均有颗粒状物质,有的细胞表面多且密,有的细胞表面较少,折光性较强,细胞核周围分布较多;在牙囊细胞中Ⅰ型胶原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呈阳性,定位于细胞的胞质中,围绕细胞核周围染色较强,细胞核内染色阴性.结论:体外可以培养人牙囊细胞,人牙囊细胞具有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具有合成Ⅰ型胶原的能力.
作者:金作林;林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周围面神经端侧缝合后促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24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3组,兔双侧面神经上颊支切断后与同侧外膜开窗的下颊支作端侧吻合.右侧为实验侧,术后局部给予CNTF,左侧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3、5、1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面神经功能评分、神经组织学、电生理、透射电镜等检查. 结果:各组实验侧颊支有髓神经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颊支神经成熟程度优于对照侧.结论:CNTF在提高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萌出率和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鸿飞;徐勇忠;张宇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构建编码人免疫球蛋白Igγ1铰链区和恒定区基因的质粒pJIg,为进一步研制靶向融合防龋DNA疫苗做准备.方法:从人外周淋巴细胞中获得细胞总RNA并合成cDNA第一链,利用半巢式PCR扩增Igγ1恒定区序列,进行T-A克隆,构建pJIg质粒,酶切电泳,并测序鉴定.结果:RT-PCR获得了目的基因,质粒pJIg携带有Igγ1目的片段基因.结论:成功构建编码人免疫球蛋白Igγ1恒定区基因的质粒pJIg.
作者:郭继华;樊明文;边专;贾荣;陈智;彭彬;范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酸蚀对Dyract与牙体硬组织之间密合度的影响.方法:离体牙制备成V类洞,经酸蚀和未酸蚀处理,Dyract 常规充填,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低倍镜下,Dyract 在使用和未使用酸蚀剂时均与牙釉质、牙本质之间的密合度良好 ;高倍镜下,Dyract 在未使用酸蚀时,与牙釉质间的混合层内有时可见 0.8~1.4μm 的微缝隙;使用酸蚀剂后Dyract与牙釉质间的界面见充填材料与牙釉质直接粘结.无论酸蚀与否,Dyract与牙本质密合度好.结论: 酸蚀剂的使用可改善Dyract与牙釉质之间的密合度.
作者:何红英;彭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构建编码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 (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 CTLA4)信号肽和胞外区基因的质粒,为进一步研制靶向融合防龋DNA疫苗做准备.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提取细胞总RNA,扩增出CTLA4信号肽和胞外区基因序列,利用pUCm-T载体进行T-A克隆,构建编码人CTLA4胞外区基因的pGCTLA质粒,酶切电泳,并测序鉴定.结果:RT-PCR获得了CTLA4基因的目的片段,质粒pGCTLA含有信号肽和CTLA4胞外区的基因.结论:成功构建编码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信号肽和胞外区基因的质粒pGCTLA.
作者:樊明文;郭继华;边专;贾荣;陈智;彭彬;范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特超声口腔疾病治疗仪对家兔外周血像的影响.方法:采用特超声口腔疾病治疗仪照射家兔口腔颌面部,1次/d、30min/次,照射前1d采家兔耳背静脉血1次,照射3、6、10d后分别采耳背静脉血1次.血样经库尔特Ac、T10血球计数仪自动分析,电脑打印结果.结果:家兔外周血像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不同程度上升,并持续10d左右;淋巴细胞含量和绝对值也上升,但仅持续6d左右后便开始下降.结论:特超声口腔疾病治疗仪有提高外周血中红细胞、淋巴细胞的作用.
作者:程辉;卢友光;黄文秀;郑志强;林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外源性β1转化生长因子对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6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只.在兔双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后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6mm.从牵张开始第1天在A组动物牵张区每日注射TGF-β1 40ng,连续12d.不注射TGF-β1的B组动物用作对照.在牵张结束后第2和第4周分别处死A、B两组各4只动物,取下颌骨标本及牵张区新生骨痂进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注射TGF-β1的A组动物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并不优于B组动物.相反,在第2周时还发现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和软骨形成.结论:导入外源性TGF-β1可能没有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作者:王志国;胡静;邹淑娟;王大章;廖运茂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多肽生长素(bone activing polypeptide)对小鼠额面骨缺损再生修复的诱导作用,比较骨多肽素与珊瑚骨联用和单独用珊瑚骨的差异.方法:实验用42只昆明小白鼠,雌雄各半,体重25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制备额面骨3mm×2mm×1mm骨缺损区,实验组骨缺损区填入多肽类骨生长素与珊瑚骨,对照组只填入珊瑚骨.术后7、28、90d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和透射电镜观察.图像软件分析,t检验.结果:实验组:术后7d,骨缺损区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可见额面骨变性坏死;术后28d,炎性渗出明显吸收,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生长活跃,可见骨样组织和大量骨组织;术后90d,新生骨组织范围扩大,钙化程度加强,几乎接近正常骨质结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得到进一步证明.对照组:术后90d,骨缺损边缘有较多新骨沉积.并对间充质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进行数据处理,两组间成骨细胞数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骨多肽生长素是一种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可诱导小鼠额面骨再生,用骨多肽生长素与珊瑚骨比单独用珊瑚骨诱导额面骨再生修复效果显著.
作者:邓芳成;云蔓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经羟磷灰石表面改性后的炭/炭复合牙种植材料与骨组织结合的界面.方法:将10只仔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阴性对照材料采用钛芯羟磷灰石涂层种植体,阳性对照材料采用普通碳钢,将实验材料和对照材料分别植入猪的股骨中,3个月后处死动物观察材料与骨组织的结合界面.结果:在实验组的5例中有2例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骨性结合界面,另外3例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纤维骨性结合界面.阴性对照组中4例种植体均与骨组织形成骨性结合界面.阳性对照材料周围被极度疏松的骨组织所包围,碳钢与疏松的骨组织之间存在间隙.结论:这种经羟磷灰石改性的炭/炭复合材料牙种植体与骨组织间存在骨性结合和纤维骨性结合两种界面.
作者:高林;林家瑞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