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均
下牙槽神经管内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下牙槽神经,主要支配下颌骨、粘膜、牙龈及下唇软组织、颏部皮肤的感觉功能[1,2].本文就下牙槽神经管的影像结构与功能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在与下颌骨相关的外科手术方法选择与术后并发症的控制提供参考[3].
作者:赵文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对其增殖与成骨性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大鼠股骨骨髓,分离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加入不同浓度rhGH(0、2、5、25、50、150、500 μg/L),观察细胞增殖率并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对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培养,RT-PCR法检测3种主要成骨标志物(ALP、CoL-1、OCN)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rhGH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ALP活性和相关基因ALP、CoL-l、OCN mRNA表达量均有一定程度促进作用.在150μg/L时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ALP活性细胞和相关基因ALP、CoL-l、OCN mRNA表达量的促进作用显著.结论:体外培养rhGH有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骨性分化的作用,且rhGH浓度在150 μg/L促进作用显著.
作者:朱怀安;尹苗;陈婉丽;铁朝荣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成人牙周病患者因牙周病导致牙周组织的缺损或牙齿移位,影响美观及功能,需进行正畸治疗.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因其美观、舒适等特点也让成年牙周病患者更加青睐.本文就牙周病正畸患者的牙周组织特点,结合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特征,及此技术在联合牙周治疗成人牙周病患者中的优势及劣势进行一综述.
作者:林正深;黄荣彩;黄晓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医学特征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03月~2016年0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98例,进行UWQOL和OHIP-14生存质量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所有问卷均被完整收回(回收率100%),均无漏答.在UWQOL量表得分高的条目是肩部功能(82.5 ± 25.6)分,而咀嚼(30.2 ± 21.6)分条目得分低;在OHIP-14量表得分低领域是残障(39.5 ± 27.6)分,其次是社交障碍(41.8 ± 20.6)分和心理不适(46.3 ± 26.2)分.结论: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修复下颌骨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口腔功能.
作者:秦帅华;李新明;李文鹿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口腔颌面颈部重度多间隙感染合并下纵膈炎患者的诊疗经历,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7年收治的口腔颌面颈部重度感染合并纵膈感染的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范围40~67岁,平均年龄54岁;牙源性感染3例、腺源性(扁桃腺)感染3例、颈部化脓性淋巴结炎2例、下颌骨骨髓炎1例、下颌骨囊肿并感染1例.经迅速明确诊断、尽早手术切开引流、强调全身综合治疗及保障生命安全等,部分患者气管切开,与胸外科联合手术,分析术后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大部分康复出院,2例转出(其中1例死亡),住院病程7~60 d,平均25 d.结论:颌面颈部重度感染并发下纵膈炎,病情危重,必须早诊断、早手术,重视全身情况的综合处理,允许多次清创探查,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董青山;郭家平;王翔;侯君;唐建军;朱丽娟;黄实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口腔正畸青少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口腔科进行口腔正畸的青少年患者64例;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n=32)和干预组(n=32),对照组进行单纯口腔正畸治疗,干预组在正畸治疗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分别应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疼痛程度,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Zung's self-rating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cale,SAS/SDS)评定焦虑和抑郁情况,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评价自我信心和能力,生活满意度量表、人脸量表及自尊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并从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的平均VAS评分高,术后均有所改善.干预组术中、术后1周及术后1月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 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AS及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治疗完成时、治疗1月及6月后的SAS和SDS得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干预前GS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各治疗阶段G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治疗6月后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及自我价值感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年后干预组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满意度均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口腔正畸对青少年患者心理状况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正畸疗效.
作者:杨丽俊;刘婷婷;林川;李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Ceramage和IPS e.max Press材料对对颌天然牙釉质的磨损情况.方法:收集近3个月内拔除完整的上颌第一磨牙10颗和上颌第三磨牙20颗.将第一磨牙随机分为Ceramage组和IPS e.max Press组,按I类洞嵌体预备,以相应材料制作嵌体并粘固;其嵌体边缘牙釉质作为对照组.同时标准化预备第三磨牙腭尖作为对颌釉质.自制咀嚼磨损测试机于20 N加载力下循环2×105次,采用Kavo PREPassistant扫描系统测量并分析对颌牙及对照组釉质磨损量.结果:IPS e.max Press组(438.70 ± 56.47)μm对颌釉质的磨损量大于对照组釉质(217.00 ± 25.10)μm,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amage组对颌釉质(189.10 ± 22.16)μm与对照组(206.60 ± 49.17)μm釉质磨损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eramage瓷聚体对对颌牙釉质磨损较小;IPS e.max Press可导致对颌牙过度磨损.
作者:何姗丹;许力强;宋国俊;郑雨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和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分析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发生、发展的相关分子标志物及其预后.方法:从NCBI (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GEO数据库下载相关芯片数据(GSE78060),运用GEO2 R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GO及KEGG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相关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同时使用STRING及Cytoscape软件构建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核心基因(Hub gene),结合TCGA数据库附带的临床信息对Hub gene进行预后分析.结果:筛选出筛选出861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342个,下调519个.GO、KEGG分析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现VEGFA、ITGA3、COL1 A1、COL17 A1为Hub gene.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VEGFA、ITGA3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VEGFA、ITGA3可以作为TSCC发生、发展的相关生物标志物,与TSCC患者预后相关,为TSCC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高桂林;朱斌;颜孟雄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人牙周膜细胞(Periodental ligament cells,PDLCs)是牙周膜中常见的细胞,是一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异质性细胞,作为牙周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细胞基础,在牙周病病理变化和转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的作用下,会使PDLCs增殖分化能力降低,合成并分泌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进而破坏牙周支持组织.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茶叶中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具有高效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抑菌等生物学活性,对牙周炎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本文就TP对LPS作用下的人PDLCs及分泌炎性因子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唐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正畸力作用对移动牙牙周膜代谢的影响,以及牙周膜代谢在正畸骨改建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临床正畸拔牙病例,在拔除第一前磨牙后,分别在尖牙的牵引移动前、牵引移动3个月时、牵引移动结束3个时间段,从移动牙的压力侧、张力侧分别提取人牙周膜细胞,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并用RT-PCR检测其护骨素(OPG)、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变化.结果:人牙周膜细胞原代培养成功.尖牙近中侧OPG的表达以及尖牙远中侧RANKL的表达均在尖牙移动前接近阴性,尖牙移动3个月时强,尖牙移动结束时减弱,而且3个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PG、RANKL因子存在于牙周膜细胞中,正畸牙齿移动时其活性增强,可能参与正畸牙移动和局部牙槽骨改建的全过程.
作者:刘长庚;赵殿才;程自力;聂玉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手术治疗的特点.方法:对所有105例患者的感染间隙分布、手术切口的选择、冲洗管的使用情况、患者住院日数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下颌下间隙70例(66.67%)易受累;手术切口多选择的是颌下切口80例(76.19%);术后有75例(71.43%)使用冲洗管.使用冲洗管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9.41 ± 3.52)d,未使用冲洗管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12.89 ± 4.49)d.结论:及时有效的切开引流对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至关重要,同时加强术后管理,积极冲洗换药对及早治愈意义重大.
作者:郭威孝;张凯;牛强;秦东泽;李海强;李云鹏;孔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与不缺失的上颌窦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1月就诊患者的影像资料260例,共520侧上颌窦;分别观察上颌第一磨牙区窦嵴距、位于第一磨牙区上颌窦外侧壁的上牙槽后动脉距牙槽嵴顶距离、血管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第一磨牙区缺牙组与不缺牙组窦嵴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牙组与不缺牙组血管距牙槽嵴顶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区域血管检出率为84.23%.结论:应用CBCT可对患者缺牙部位进行测量,为局部骨量不足的种植术前设计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李云朋;张雪健;邓悦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ET-1水平变化及其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纳入慢性牙周炎患者60例作为治疗组,健康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行牙周基础治疗,记录治疗前后其牙周袋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龈沟液ET-1水平.结果:治疗组牙周临床指标PD、CAL、SB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牙周临床各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治疗组龈沟液ET-1水平[(1.84 ± 0.4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83 ± 0.21)pg/mL](t=16.66,P=0.000);治疗后,龈沟液ET-1水平[(1.37 ± 0.33)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1.84 ± 0.42)pg/mL](t=6.816,P=0.000).龈沟液ET-1水平与牙周临床指标CAL、SBI呈显著正相关(r=0.437,P=0.000;r=0.625,P=0.000).结论:龈沟液ET-1水平在慢性牙周炎中增加,经牙周治疗后减少;ET-1作为牙周病的生物标志物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作者:陈琳;陈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项新兴的结合特殊光敏物质与生物光学技术的微创性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光敏剂的快速发展和光源的改进,PDT逐渐应用于多种口腔黏膜疾病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就光动力疗法在口腔黏膜病中的相关应用现状进行一综述.
作者:姚一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下颌髁突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因肿瘤、外伤、骨关节病及发育畸形等导致破坏和缺损,进而引起外形改变、咬合异常,及咀嚼和语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下颌髁突重建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常用的下颌髁突重建方法主要包括自体肋(软)骨和人工关节,但是异位取骨可能导致供区功能障碍、移植骨吸收等问题,而人工颞下颌关节价格昂贵.利用自体下颌骨组织不仅可以重建一个形态和功能俱佳的髁突,且可避免自体肋骨和人工关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对目前使用的自体下颌骨重建髁突的方法进行一综述,并对其适应症及优缺点进行探讨.
作者:陈浩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分析穿颊器联合口内入路与传统口外切口入路治疗下颌骨后段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下颌骨后段骨折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实验组接受穿颊器联合口内入路,对照组传统口外切口入路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疗效指标.结果:术后3月实验组65例患者中仅出现3例并发症,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无遗留疤痕;对照组则出现数例并发症,且61例留有疤痕.结论:穿颊器联合微创技术治疗下颌骨后段骨折中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作者:廖壮群;张玉婷;吴泽健;扶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猪表皮源性胶原膜(PECM)、猪真皮源性胶原膜(PDCM)的理化性能及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化学处理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PECM、PDCM,观察其表面结构及组织学结构,测量pH值及吸水率,并进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差示扫描量分析和CCK-8法细胞毒性测定.结果:PECM、PDCM主要成分为胶原;均具有双层结构:一侧结构致密光滑,另一侧粗糙疏松;PECM、PDCM吸水率分别为297.5%、235.0%;浸泡液pH值均为6 ~7;PECM、PDCM的热变性温度分别为85.3℃、83℃.第1、3、5 d,PECM、PDCM的CCK-8值与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 d,PECM、PDCM的CCK-8值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细胞毒级评分均为无或轻度毒.结论:PECM、PDCM均具有良好理化性能及体外生物相容性,为其作为引导骨再生屏障膜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研究依据.
作者:石蕴琳;李志鹏;刘成武;郭远龙;陈卓凡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