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融合方式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成俊;宋跃明;陈均容;陈经勇;李钟

关键词:前路椎体间融合, 360°融合, 后外侧融合, 腰椎, 生物力学
摘要:背景:腰椎融合已广泛应用于腰椎疾患,但腰椎融合后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尚存争议,不同融合方式的节段稳定性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腰椎融合节段生物力学稳定性及相邻上节段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组(切除L5~6椎间盘,终板去皮质化,自体髂骨移植)、后外侧融合组(L5~6双侧横突去皮质化后自体髂骨移植)、环状融合组(先行前路椎体间融合,1周后作后外侧融合)、对照组(不作手术).术后12周处取标本作影像学检查、手触测试、生物力学测试.对融合标本分别施加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纯力矩,比较不同融合方式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及邻近节段运动范围.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前路椎体间融合组、环状融合组、后外侧融合组L5~6节段屈曲活动度分别下降86.24%(P < 0.05),88.74%(P < 0.05),73.10%(P < 0.05),融合节段近上节段L4~5屈曲运动范围分别增加52.22%(P < 0.05),55.89%(P < 0.05),27.11%(P < 0.05).说明3种融合方式均显著提高融合节段稳定性,环状融合提供的节段稳定性高,后外侧融合提供的节段稳定性低.3种融合方式均使融合节段邻近上节段运动范围显著增加.前路椎体间融合,360°融合使邻近上节段屈曲运动范围增加无统计学差异.后外侧融合使邻近上节段屈曲运动范围增加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三维图像测量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形态特征

    背景:钩突作为钩椎关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态直接影响着颈椎的稳定性和发病率.目的:通过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形态特征及发育规律.方法:选择无外伤、无神经症状和体征的6~20岁青少年66名,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青少年钩突基底长、宽和钩突高、间距从C1~C7均呈递增趋势,且随年龄增长也逐渐递增,但上述所有指标在左右侧别和性别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钩突倾角在各年龄段中均无明显规律,但变异度较大.表明利用影像资料的三维重建可反映出青少年颈椎钩突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发育特征,为颈椎病的诊断与临床应用提供详实理论依据.

    作者:王星;史君;张少杰;李筱贺;马世峰;李志军;张元智;于静红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指骨骨骺兴趣区域的自动提取方法

    背景:在骨龄自动化评定中,许多方法对骨骺兴趣区域的提取不够理想.目的:通过k余弦算法定位出手指骨的特征点,解决对骨骺兴趣区域的提取的困难和提取方法的局限性.方法:提取指骨兴趣区域,并用各向异性扩散方法进行滤波,然后根据骨龄指骨的图像数据进行统计,寻找出定位指骨中心点的方法,通过3次多项式对中心点线进行拟合,定位出指骨的中心轴,在此基础上提取出指骨骨骺兴趣区域.结果与结论:用该方法定位出的指骨中心轴比较真实的反映指骨骨架,在此基础上能提取出指骨骨骺兴趣区域,成功率>95%,并能运用到后续对指骨骨骺兴趣区域相关的评定中.

    作者:冉隆科;宋方洲;谭鹏程;金晶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置入治疗胫骨骨折29例

    背景:由于胫骨解剖的特殊性,骨折后治疗方法较多并各有优缺点.目的:观察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贵州省黔西南州医院骨一科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29例,其中闭合性骨折26例,开放性骨折3例(均为GustiloⅠ型),均采用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以X射线平片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治疗后切口均获Ⅰ期愈合,髓内钉置入内固定后6~18个月复查X射线片,骨折线消失,骨痂生长良好.未发生切口感染、创伤性滑膜炎、髓内钉松动及骨不愈合,膝踝关节伸屈功能及行走正常.根据Johner-Wruh功能评定标准,优11例,良16例,中2例,优良率为93.3%.提示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具有内固定牢靠、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胫骨骨折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赵卫;张继荣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后路减压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钙化:5年36例资料回顾

    背景: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能够解除骨化灶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扩大椎管矢状径,同时重建该区域的稳定.目的:验证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5年36例资料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患者为3个节段9例,4个节段20例,5个节段7例.结果与结论:随访6~26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5.2分提高到 10.2分.颈椎生理曲度由内固定前平均(3.6±0.5) mm提高到内固定后(9.1±0.7) mm,内固定物无松动.提示此方法治疗既能后方直接减压又能前方间接置入减压,既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又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效应.

    作者:胡朝晖;李宁宁;孙宏志;李小彪;谢湘涛;梁博伟;罗同青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不稳定肩胛颈骨折植入物与非植入物治疗的比较

    背景:肩胛颈骨折治疗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保守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需要钢板置入治疗.目的:比较重建钢板置入治疗与保守治疗不稳定肩胛颈骨折的疗效.方法:于2005-07/2009-12收治25例不稳定肩胛颈骨折患者,其中保守治疗13例,重建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12例.结果与结论:25例获随访3~24个月.植入物组和非植入物组骨折愈合时间均为2~4个月,无明显区别.非植入物组Herscovici功能评分(8.46±3.20)分;优2例,良3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38.5%;正位X射线片上测量为盂极角(21.7±4.6)°.植入物组Herscovici功能评分(11.75±2.60)分;优5例,良6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1.7%;盂极角(38.8±2.9)°,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重建钢板置入治疗不稳定肩胛颈骨折可以重建肩关节稳定性,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保守治疗.

    作者:徐俊杰;李业海;刘庆;唐浩然;梁俊升;姚继荣;刘和风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椎体成形穿刺注射骨水泥防止灾难性并发症:87例137个椎体资料分析

    背景: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确切,但一些热点问题仍无定论.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过程中穿刺损伤、骨水泥注射剂量、多椎体成形及骨水泥渗漏等问题的解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87例137个椎体.全部经单侧椎弓根穿刺,骨水泥稀薄期注射,骨水泥注射量为3~7.5 mL,胸椎3 mL以上,腰椎4.5 mL以上,平均4.8 mL,多椎体者均一次手术完成.结果与结论:随访6~30个月,治疗后第2天和终随访时患者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1).所有患者胸腰背疼痛明显缓解,其中58例疼痛完全消失;1例术中出现骨水泥单体中毒症状,28例出现不同程度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临床症状.137个椎体中骨水泥渗透达到和超过中线119个,占87.2%.提示椎体成形技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骨水泥稀薄期注射能够获得良好的渗透效果;在局麻药限量范围内,一次可完成3个以上椎体成形;严格正规的操作技术是预防骨水泥渗漏灾难性并发症重要的方法.

    作者:黄卫国;易军飞;白瑞飞;刘友军;陈;通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基于超级计算人体骨骼肌系统弯腰搬物整体有限元的建模与仿真

    背景:目前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大多通过CT 成像技术建立三维三角面片模型,然后通过商业软件转换成四面体有限元网格,但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无实体模型,不能进行切割或植入假体.目的:建立人体骨骼肌系统整体有限元模型,并对人体骨骼肌系统弯腰搬物运动进行基于超级并行计算的整体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针对中国数字人工程所获得的冷冻切片数据进行人体骨骼肌系统的整体三维重建;建立人体骨骼肌系统各肢体部分有限元模型,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建立人体骨骼肌系统的整体有限元模型;对人体骨骼肌系统弯腰搬物运动行运动捕捉测量实验,进行人体骨骼肌系统弯腰搬物的整体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与结论:建立了人体骨骼肌系统的整体有限元模型,人体弯腰搬物过程中总体有限元仿真分析显示,腰椎部分是提供人体弯腰搬物运动的主要动力部分,而胸椎则在整个弯腰搬物运动中起的作用不大,结果分析同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解释一致.说明建立的人体骨骼肌系统整体有限元系统集成建模方法和模型,能够有效真实地对人体骨骼肌系统整体运动过程中的微观力学行为进行仿真分析,为从整体角度研究人体骨骼肌系统的深层次力学现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魏高峰;田丰;唐刚;王成焘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膝关节固定后髌骨腱的生物力学改变

    背景:骨关节固定常作为防止受伤组织被再次损伤的方法.目的:膝关节固定对兔髌骨腱力学特性及超微形态的影响.方法:将20只成年兔等分为固定组和对照组.固定组兔左后肢通过石膏和2个可调铝夹板,保持膝伸直,踝关节屈曲90°,固定6周后,取髌骨腱-骨复合物,观察两组髌骨腱的生物力学性能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膝关节固定6周拉伸强度和切线模量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64.44%和53.08%(P < 0.01),但两组伸长率和大负荷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材料常数及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完全不同.固定组髌骨腱的横截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小胶原纤维占有优势.说明固定不仅会导致髌骨腱生物力学的变化,而且对髌骨腱自身也产生影响.

    作者:谢昆岭;于正洪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三维CT重建成像在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治疗中的应用

    背景:CT三维重建的运用对于复杂的解剖结构如头颈、脊柱、骨盆、四肢的精确评价有确切的作用.目的:观察三维CT重建成像在诊断和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的作用.方法:选择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患者21例,三维CT重建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损伤类型,并依据损伤类型,进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三维CT重建成像可清楚观察寰枢椎失稳惰况,并依据进行内固定,所有病例未出现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全部病例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寰枢椎获得骨折愈合和骨性融合,寰枢椎不稳现象均获得有效纠正.提示三维CT重建成像对诊断寰枢椎失稳有较大帮助,并有助于制定恰当的手术方式.

    作者:于海龙;项良碧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假体磨损颗粒钴铬离子影响成骨细胞增殖及RANKL、骨保护素的表达

    背景:金属-金属假体置入体内后可以发生腐蚀或磨损,释放镍、钴、铬、钛等金属离子,诱导局部炎性因子的释放.目的:观察Co2+、Cr3+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成骨细胞暴露在Co2+ 、Cr3+条件下RANKL、骨保护素基因的表达.方法: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实验分两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离子组给予钴、铬离子干预.结果与结论: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显示干预后1~6 d对照组随时间推移细胞数目显著增加,离子组则增加不明显.共培养24,48 h后,RT-PCR结果显示离子组RANKL、骨保护素基因表达较对照组均增加,以RANKL增加更显著(P < 0.05),RANKL/OPG mRNA的比率也明显增加.提示金属离子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可刺激成骨细胞RANKL、骨保护素mRNA的表达.

    作者:李俊宁;袁晓军;徐文华;傅云根;曹盛生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桥接组合式金属内固定植入系统对犬骨折愈合的影响

    背景:近年来内固定的研究主要从降低应力遮挡效应和减少血供破坏二方面展开.目的:观察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对20条家犬两侧胫骨中段横型截骨,随机选择一侧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对侧以普通接骨钢板固定作为对照,分别于内固定后4,8,12,16周行大体病理、X射线摄片、光镜观察.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1,3周对照组分别出现骨折劈裂、钢板松脱和钢板断裂各1例,实验组术后5周出现内固定弯曲变形1例.实验组内固定后8周开始出现明显骨痂生长,对照组骨痂出现时间稍晚,各时期评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16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骨痂的生长均早于对照组,各时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16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能有效减少骨折端血供破坏,对骨折断端提供坚强动态的固定,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骨改建.

    作者:熊鹰;陆继鹏;李群辉;赵烽;张武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相关性

    背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能影响成骨和/或破骨细胞及骨愈合相关调节蛋白,使骨折患者不易愈合或加重不愈合的程度.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骨不连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38例骨折的患者,其中骨愈合患者228例,骨不连110例,经便携式睡眠仪筛查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骨不连患者11例,分析监测数据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与骨愈合患者相比,骨不连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病率较高(P < 0.05),比值比(OR)=2.422,95%CI=0.996~5.891,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骨不连患者愈合时间与低血氧饱和度、平均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40和0.38,P < 0.05),骨痂X射线评分与低血氧饱和度、平均血氧饱和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34和0.47,P < 0.05).提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能是骨不连新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张建国;王东;宋璐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脊髓损伤早期及制动大鼠股骨干骺端的显微CT观察

    背景:脊髓损伤后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骨量大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目的:观察比较脊髓损伤及失用性制动模型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及骨微观结构的改变.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切除T10椎板,不损伤硬膜及脊髓;脊髓损伤组,切除T10椎板后行Allen's法造成脊髓损伤;制动组,以大鼠双侧腿-尾缝合造成双下肢制动.10 d后取一侧尺、桡骨及股骨行骨密度检测,另一侧股骨行显微CT扫描.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组与制动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骨体积分数表、骨小梁厚度、骨皮质面积及厚度、骨小梁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 < 0.05 ),骨小梁结构模型指数、骨表面积体积比、骨小梁分离度均高于对照组;脊髓损伤组上述指标较制动组变化程度更显著(P < 0.05).3组尺、桡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脊髓损伤及制动均可导致骨量丢失,在脊髓损伤早期损伤平面以下部位骨微观结构呈现骨质疏松明显改变,且程度比失用性因素严重.

    作者:余文超;刘岩;袁文;郭永飞;曹振羽;邹翰林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LISS钢板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背景:LISS钢板可在微创下固定骨折,减少血供的破坏,LISS钢板与同种异体骨同时应用可提高骨折的愈合率.目的:观察LISS钢板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2010采用LISS钢板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73例进行修复重建.男47例,女26例,年龄32~76岁.交通事故61例,高处坠落9例,其他3例.闭合性损伤57例,开放性损伤16例.根据AO分型,A型19例,B型13例,C型41例.结果与结论:根据Kolment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优27例,良39例,差4例(1例为尿毒症患者),优良率为90.4%.结果显示LISS钢板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股骨髁骨折效果满意.

    作者:卫永鲲;马慧玲;刘丰虎;杨磊;于洋;尹伟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18FDG-PET术前评估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背景:18FDG-PET可为骨和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病变定位,恶性程度评价,活检部位的确定,治疗效果评估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信息.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18FDG-PET在术前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ce、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获得PET用于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治方面的临床研究.结果与结论: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项临床非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文献质量评价循证医学推荐级别3项研究为B级,6项为C级,检验提示无发表偏倚.将治疗前后大标准摄取值SUV2/SUV1≤0.5作为预测术后肿瘤坏死率≥9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2(95%CI,0.72~0.89)和0.61(95%CI,0.49~0.71).SROC为6.17(95%CI,2.84~13.39).说明将化疗前后大标准摄取值比值作为评价术前疗效的敏感性较好,但缺乏特异性;应综合18FDG-PET检查结果与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对术前疗效进行综合评估.

    作者:姬涛;朱赛楠;郭卫;汤小东;唐顺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数字散斑法加载200~400N测量股骨干骨折髓内钉置入内固定下的形变

    背景: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长骨骨折易发生螺钉断裂致骨畸形.将光学测量技术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中,能更精确的分析螺钉断裂的特点.目的:以数字散斑法测量股骨髓内钉交锁螺钉的形变.方法:取4根成人无名尸体防腐股骨标本,制作股骨中1/2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模型.4枚锁钉从上到下标记为1,2,3,4.每具标本按A~D组顺序进行测试,A组:安装交锁髓内钉模拟骨折愈合;B组:在A组基础上股骨中段横形锯断2次,即中点锯断1次,中点下5 cm处行第2次锯断,模拟较复杂型骨折;C组:在B组的基础上上端去除1枚锁钉;D组:在C组基础上下端去除1枚锁钉.在200,300,400 N拉力下,以数字散斑相关软件测量各组第4锁钉的形变.结果与结论:在300 N拉力下,B组与C组锁钉形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在载荷递增到300 N的过程中,在股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中远端靠近骨折线之锁钉将产生较大的应变,此钉极易发生疲劳性断裂.

    作者:吴邦国;阎甲;李仲铭;周轶平;孔维云;陈英杰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下肢助力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与应用

    背景:2005年成功研制出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该机器人通过中心控制系统和步态、姿态控制系统互相协调,带动下肢各种运动,从而达到恢复下肢功能的目的.目的:对下肢康复助力机器人做动力学分析.方法:该系统为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由多个关节和多个连杆组成,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分析其运动和作用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运动信息感知网,实现机器人系统主动为使用者提供完成髋关节屈/伸、旋内/旋外及外展/内收功能恢复动作的助力支持.结果与结论:利用动力学方程完成人-机混合系统的控制.减小人体感受的运动强度,使练习者能充分完成功能恢复动作,随着康复者下肢力量的加强和动作的熟练程度的提高,通过改变系统控制参数,系统会逐步减少对其助力支持,直到康复.

    作者:陈峰;汤敏;马卫国;刘羡飞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基于区域生长超声图像分割血管边界反映血管病变

    背景:通过分析超声血管图像能反映血管的病变情况.目的:采用区域生长理论对超声图像进行图像分割,分析边界点的相对位移.方法:先对视频图像分帧,将动态图像转换为静态图像,采用Gabor滤波、自适应直方图量化去除超声图像噪声,然后运用区域生长法对图像做分割,接着通过开闭运算、sobel算子检测图像边界,后提取出两条血管边界.结果与结论:通过Gabor滤波、区域生长法等手段,得到了比较好的分割结果.区域生长法在处理速度上满足了实时性要求,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并且通过分析边界点的相对位移曲线,一定程度上反映血管的病变.

    作者:税雪;刘奇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基于调幅-调频与熵图多模态医学图像的配准

    背景:基于传统互信息量的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方法配准时需要利用二维直方图或者Parzen窗函数的方法估计概率密度分布,进而计算互信息量,这种方式计算速度慢,而且只考虑了图像的灰度信息,容易出现误配.目的:针对目前主流的配准方法鲁棒性差、耗时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调幅-调频(AM-FM)特征互信息量的快速配准方法.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图像的空间和结构信息;首先通过AM-FM模型对图像进行分解,得到图像的AM-FM特征,与图像的灰度特征一起组成高维特征;然后利用熵图和小生成树加快AM-FM特征互信息量的计算,从而实现了医学图像的快速配准.结果与结论:对20组磁共振T1-T2加权图像、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图像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图像空间分辨率较低,有噪声影响等情况下均可以达到较好的结果,且配准精度优于国际上的主流方法,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鲁棒性强的特点,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周辉;杨媛;白利民;周寿军;卢振泰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在髋关节翻修股骨轻中度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背景:股骨侧轻中度缺损翻修处理目前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法.目的:评价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在股骨轻中度缺损的髋关节翻修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非感染性股骨侧轻中度骨缺损患者单髋初次翻修,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其中8例患者行干燥同种异体颗粒植骨,3例患者未植骨.结果与结论:11例均获随访,短随访时间10个月,长随访60个月.翻修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 评分好于翻修前(P < 0.01).翻修后2年1例股骨假体周围出现3 mm 透亮带,无明显临床症状,未作处理.患者均未见骨溶解,干燥同种异体颗粒骨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对股骨轻中度缺损进行髋关节翻修,可实现假体初始稳定与固定,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王龙强;王黎明;唐成;金成哲;顾强荣 刊期: 2011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