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DAM28反义核酸治疗牙根发育不良疾病的实验研究

赵征;黄征难;刘洪臣

关键词:金属蛋白酶解离素28, 反义核酸, 牙根发育不良
摘要: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解离素28 (ADAM28)反义核酸(AS-ODN)治疗牙根发育不良疾病(CHTR)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应用反义核酸技术、基因重组、动物实验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ADAM28 AS-ODN、S-ODN和真核质粒对CHTR的不同效应.结果:用药后AS-ODN组患牙松动度明显减轻,牙周袋深度显著变浅,COL-Ⅱ、IL-1β、PGE2水平均显著下降,呈现炎症愈合趋势;S-ODN组和真核质粒组各项检测结果正相反,炎症呈显著上升趋势.结论:应用ADAM28 AS-ODN (200 μmol/L)可有效治疗牙根发育不良疾病,但佳药物浓度和用药时间还需进一步探讨.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路径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选择63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接受手术治疗的住院病例.随机抽取34例按临床路径的流程进行治疗和护理(路径组),29例按传统常规程序进行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患者满意度及临床疗效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进入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由过去的(13.4±3.6)d下降到(6.2±1.8)d(P<0.05),平均住院费用由6050±451元下降至4100±362元(P<0.05),患者满意度由86.8%上升至95.4%,路径组与对照组比较除涎瘘发生率略高外,余无明显差异.结论: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医疗护理模式,可使患者获得佳医疗护理服务,明显降低了住院费用,减少了住院天数,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熊贵忠;李红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修复口腔黏膜组织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观察评价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口腔黏膜术后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随访2009年1月~2011年1月接受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进行口腔黏膜组织术后缺损修复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33例患者术后未见修复膜脱落,随访10~24个月所有患者黏膜缺损修复均获得成功,愈合良好.结论: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早期覆盖黏膜创面,能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瘢痕形成,且简便实用.

    作者:李铁军;崔军;刘晓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计算机辅助下的口腔颌面硬组织创伤机制的模拟分析

    目的:建立基于CT图像数据的计算机辅助三维立体的口腔颌面硬组织创伤的损伤模拟系统,为手术前进行精确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运用医学可视化技术和Visual C++编程开发出立体三维重建和损伤模拟软件,模拟口腔颌面部损伤过程,并记录相关数据.结果:通过14例患者的模拟效果与真实效果比较发现,模拟效果有一定的真实性.x2检验结果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口腔颌面硬组织创伤的损伤模拟系统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孙莹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胸大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结9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胸大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经验.通过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评估,术后皮瓣的观察和护理,气道的有效管理,营养支持及健康教育等,患者皮瓣成活,康复出院.

    作者:田思维;郭三兰;陈琼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偏侧咀嚼对大鼠颞下颌关节滑膜VEGF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偏侧咀嚼对大鼠颞下颌关节(TMJ)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6组,实验组间断磨除右侧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对照组未做处理,饲养条件相同.实验1组磨除牙冠后4周末、实验2、3组磨除牙冠后10、16周末处死动物,取其双侧TMJ切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实验1、2、3组双侧颞下颌关节滑膜VEGF表达较对照组增强.结论:偏侧咀嚼可引起颞下颌关节滑膜损伤,VEGF参与了其病理过程.

    作者:李晓光;李腾宇;石娜;王延秀;肖长杰;倪春晓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间隙连接蛋白43在口腔颌面部鳞癌组织及舌癌细胞株(Tca8113)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在口腔鳞癌组织(oscc)和舌鳞癌细胞株(Tca8113)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细胞分化诱导剂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舌鳞癌细胞株(Tca8113)中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及结合免疫印迹技术,观察OSCC组织中以及ATRA对Tca8113细胞株进行培养及分化诱导后Cx43在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Cx43在正常口腔鳞状上皮主要表达于相邻细胞间相互接触的细胞膜上,而在OSCC组织中,Cx43细胞膜表达与组织的分化程度、转移之间有显著性差异(Cx43:x2=7.42、12.43,P<0.05、P<0.01).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见舌癌细胞中Cx43异常定位于细胞浆中和/或细胞膜不与邻近细胞接触的游离缘上.Tca8113经ATRA诱导后,Cx43蛋白表达增加.结论:Cx43表达的改变与OSCC的发生和发展有关.ATRA可以通过上调Cx43表达,实现对肿瘤生长的抑制

    作者:宋娟;张汉东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牵引成骨新骨区移动牙张力侧牙周改建的研究

    目的:观察早期移动牙进入牵引成骨新骨区后,移动牙张力侧牙周的改建情况,探讨牙周改建的机制.方法:选择9只Beagle犬,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实验组以犬的一侧下颌行牵引成骨术,待牵引完成后即刻远中移动第三前磨牙(P3),对照组拔除下颌第四前磨牙后远中移动P3,每周测量牙移动距离.分别于牙移动1、2、4周取材,通过HE染色及荧光双标记法观察张力侧牙周组织的改建.结果:实验组牙移动速度(1.055±0.054) mm/周,明显快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移动牙的张力侧牙周膜显著增宽,细胞成分丰富,有明显新骨生成;牙槽骨骨矿化沉积率平均为2.593 μm/d,显著快于对照组(1.567 μm/d).结论:牵引成骨新骨区牙快速移动可能与移动牙张力侧成骨细胞出现早,分布广及牙槽骨矿化沉积率高有关.

    作者:尹林玲;冯贻苗;房兵;吴勇;江凌勇;娄新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257例下颌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257例下骨骨折病例临床分析,探讨下颌骨骨折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下颌骨骨折病例257例,对其受伤原因、骨折部位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57例中多发年龄为18~30岁;男性多于女性,交通事故伤居第一位;骨折部位多见于颏部;颌面部其他部位骨折为常见的合并伤,颌间牵引复位固定后行坚强内固定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且临床效果好.结论:下颌骨骨折多见于青年男性,多因交通事故引起,颏部骨折多见,常合并颌面部多发性骨折,坚固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好方法.

    作者:蒙超龙;王祥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腮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伴面瘫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31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眼睑不能闭合,口角歪斜,右侧面部肥大,无疼痛及其他不适,自觉影响美观.专科检查:右侧口角歪斜,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右侧面部肥大,皮肤松弛,右侧耳前及耳后,下颌后窝可触及三个包块,耳前包块较大,可活动,稍突起于皮肤,约2 cm×3 cm大小,耳垂后包块1 cm×1.5 cm大小,表浅,质地韧,下颌后窝包块深在,活动度不明显,界限尚清,约2 cm×2 cm大小.

    作者:蔡薇;孙国洪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针刺对舌癌变模型大鼠血清CD4+和CD8+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针刺对口腔黏膜癌变模型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0.002%的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饮水法建立大鼠舌癌变模型,于建模13~18周给予针刺治疗,以阳性药物维甲酸作对照,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舌黏膜组织形态的变化,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CD4+、CD8+的含量.结果:组织病理学显示,模型组非典型增生和癌变程度重、药物组次之、针刺组轻.各组血清CD4+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均有升高,且针刺组升高明显(P<0.05);针刺组CD8+含量和CD4+/CD8+比值分别均较模型组和药物组有明显升高(P<0.05)和降低,且与空白组接近.结论:针刺在口腔粘膜癌变的发展进程中显示一定的阻抑作用,可能与其调节大鼠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关联.

    作者:经典;贾燕飞;周红梅;刘传霞;张琳;周奇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中美口腔医学教育体系比较研究

    目的:强化口腔医学教育改革,缩小医生医疗水平的差距,提高整体医疗质量,从源头上扭转口腔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局面.方法:口腔医学教育分为学校口腔医学教育,毕业后口腔医学教育,继续口腔医学教育三个阶段,及与之匹配的口腔医师执照制度共四个方面,对中美两国口腔医学教育制度的相关政策和文献归纳、比较.结果:与美国相比我国口腔医学教育在生源、学校与学制,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培训,继续口腔医学教育与医师执照制度上存在明显不足.结论:建议相关部门通过缩招专科与7年制和创立新型8年制,建立出入机制和加强监管力度,调整课程设置和革新教学方法,明确区分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完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明确规定执照的学历需求,建立非终身和专科执照制度等方法完善我国口腔医学教育体系.

    作者:程岘;尹作姣;陈卫民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原发型灼口综合征疼痛发生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灼口综合征(BMS)主要表现为舌或口腔其他黏膜的慢性疼痛,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涉及神经机制的疼痛状态.本文从外周小神经纤维及微血管病变、头面部神经系统大神经纤维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三个层面对此病的疼痛神经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刘蓓丽;叶周熹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一种新型冻干骨材料的安全性初步评价

    目的:对一种新型掺锶冻干骨材料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用离子交换方法制备掺锶冻干骨材料,制备浸提液,选择L929细胞通过MTT方法进行细胞毒性检验;应用小鼠进行体内植入,观察材料的异常毒性.结果:本实验制备的掺锶冻干骨材料锶元素含量为5.14%,细胞毒性评级为安全无毒级,小鼠体内实验未见异常毒性.结论:新型掺锶冻干骨材料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新型骨替代材料.

    作者:赵彦涛;侯树勋;闫钧;霍娜;衷鸿宾;周颖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机用镍钛器械TF和Protaper用于根管治疗的临床比较

    目的:比较机用镍钛器械TF和Protaper用于根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牙髓炎或根尖周炎需进行根管治疗的患牙90颗,均分为3组:T组使用镍钛器械TF,冠向下技术预备根管;P组采用镍钛器械Protaper,冠向下技术预备根管,以上两组均采用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充填根管;K组使用不锈钢K锉,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冷牙胶技术侧向加压技术充填.记录根管预备时间及器械折断数,根据治疗前、中、后的X线片评价根管预备及根充效果.结果:T组、P组均能保持根管原有走向,形态未改变,操作时间均短于K组,P组3例发生器械折断,T组未发生器械分离,结论:TF与Protaper预备根管根管成形好,时间短,根充效果好,TF相对于Protaper更适合于弯曲根管的预备.

    作者:王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碳酸利多卡因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对碳酸利多卡因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中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276例患者的300颗患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碳酸利多卡因,对照组应用盐酸利多卡因,纳入病例均进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结果:碳酸利多卡因组麻醉效果优于盐酸利多卡因组,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相比,起效快,局麻作用强,不良反应小.

    作者:吴松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Carolina粘接桥修复单颗切牙缺失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Carolina粘接桥修复单颗切牙缺失的临床效果,为单颗切牙缺失提供一种新的临床修复方法.方法:根据适应症严格选择33例上颌或下颌单颗切牙缺失病例,行Carolina粘接桥修复,在修复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进行复诊,观察修复美观效果、桥体的粘接情况、桥体牙周状况等指标.结果:33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美观效果,患者较满意;其中3例粘接树脂1年后出现少量着色,立即给予抛光处理;2例在使用桥体啃咬食物时出现桥体松动,予以重新粘接.所有病例牙周状况良好.结论:Carolina粘接桥修复单颗切牙缺失可取得良好的美观效果,且不需进行基牙预备,无创伤,是修复单颗切牙缺失的新方法.

    作者:丁玉梅;宋炜;张汉东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手术辅助快速扩弓矫治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手术辅助快速扩弓矫治成人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病例牙齿和基骨的变化.方法:上颌发育不足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按年龄分为扩弓组和手术组,扩弓组(平均年龄12.51±0.82岁)行矫形快速扩弓治疗;手术组(平均年龄19.07±2.54岁)行手术协助快速扩弓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和咬合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均有明显的扩弓效果,手术组牙弓宽度增加更为显著,扩弓组牙弓长度增加明显,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手术组B点显著后移,而扩弓组B点前移,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手术组腭平面后旋,扩弓组腭平面前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两组病例上颌切牙均内倾,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手术协助快速扩弓治疗成人上颌横向发育不足,可取得良好的扩弓效果;对上下颌骨、上颌切牙在矢状面的改变更有利于 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正;在病例的选择上,更适用于低角病例.

    作者:耿海霞;郭秀娟;刘雪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三维固定式托槽固定松动牙操作时间测试

    目的:测试三维固定式托槽结合超强纤维树脂夹板,在松动牙固定中所需操作时间.方法:分别采用三维固定式托槽结合超强纤维树脂夹板技术、方丝弓托槽片段弓技术及超强纤维树脂夹板技术进行实验室单颌固定,记录安装及拆除装置的操作时间.结果:三维固定式托槽结合超强纤维树脂夹板组在操作时间方面,与方丝弓托槽片段弓夹板组及超强纤维树脂夹板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固定式托槽可缩短超强纤维树脂夹板技术在松动牙固定中的操作时间.

    作者:东红岗;周洪;赵信义;张莹;文星;李倩;曹正旺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等细胞因子的表达

    目的:研究舍格伦综合征(SS)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OPN)等细胞因子的含量及相互关系.方法: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SS患者40例,其中原发性15型,继发性25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的含量.以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PN和TNF-α水平在SS患者显著增加(P<0.05);继发性SS的TGF-β1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原发性SS,但OPN和TNF-α的血清水平在原发性SS与继发性SS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骨桥蛋白在原发性SS和继发性SS患者的血清中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继发性SS较原发性SS表达更为显著.说明其表达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继发性SS的TGF-β1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原发性SS,说明继发性SS疾病的病理发生发展更为复杂.

    作者:孙巍;陆群;周曾同;魏本娟;周海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托槽定位夹持器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目的:使用一种新型托槽的定位夹持器粘接正畸托槽,评价应用该定位器后,能否提高托槽粘接的准确性,并与传统粘接法比较在操作时间、托槽脱落率等方面的差别.方法:选择恒牙期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随机选择其一侧牙齿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分别使用托槽定位夹持器和传统方法粘接托槽,统计粘接时间.粘接完成后取印模并在翻制的石膏模型上观测实验组与对照组托槽粘接误差,统计其中30例患者6个月内的托槽脱落情况,统计脱落率.结果:实验组托槽粘接准确率(95.26%)高于对照组(85.26%),平均粘接时间实验组(5.4 mm)短于对照组(10.8mm),实验组托槽脱落率(3.16%)小于对照组(8.07%).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托槽定位夹持器能明显缩短托槽粘接时间,减少托槽脱落率,提高托槽粘接的准确性.

    作者:井庆泉;孟昭华;孙治国;张本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