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涌;张烽;姚羽;邱军;陈向东;赵剑
背景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发病与遗传易感因素有关.目的:探讨临沂地区人群中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关联.方法:纳入分析63 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和71 例使用激素无股骨头坏死的对照组患者的激素总剂量并测定两组ApoB 基因C7623T,G12619A,CYP1A2基因G2964A 共3 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分析它们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结果与结论:两组激素治疗的总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poB C7623T 位点TT 基因型和T 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CYP1A2G2964A 与ApoB C7623T 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遗传易感性有关.CYP1A2G2964A 与ApoB C7623T 的基因多态性的协同作用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相关联.
作者:韦标方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以往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喙锁螺钉、桥接技术等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都不是很满意.目的:分析微创喙锁韧带重建与锁骨钩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3 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微创喙锁韧带重建与锁骨钩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微创喙锁韧带重建组治疗后第1 个月Karlesson 疗效评价肩锁关节功能优质率为92%,第3 个月为88%;锁骨钩钢板置入内固定组治疗后1 个月Karlesson 疗效评价肩锁关节功能优质率为79%,第3 个月为76%.微创喙锁韧带重建组治疗后第1,3 个月肩锁关节功能恢复优质率高于锁骨钩钢板置入内固定组(P < 0.05).说明运用微创喙锁韧带重建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较锁骨钩钢板置入内固定操作方便,创伤较小,疗效更加安全可靠.
作者:刘燚;崔志明;崔胜宇;崔道然;严建军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多数情况下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发生Cage移位需再次手术翻修,但翻修手术难度大,效果也常不确切.目的:分析影响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后Cage移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04-01/2010-01进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后发生Cage移位的16例患者及由外院转入的4例同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测病变节段内置入Cage的数目、Cage的置入深度、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程度、椎弓根钉系统的稳定性及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与结论:病变节段使用单枚Cage融合9例,使用双Cage融合11例.Cage置入深度不足者12例,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不佳者10例、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未恢复者8例,椎弓根钉置入位置错误者2例,椎弓根钉螺帽松动者4例.结果说明 Cage的设计、选择、初始置入位置,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及配合应用椎弓根钉系统的情况可能影响Cage在宿主体内的稳定性.
作者:苗惊雷;张朝跃;詹瑞森;李志跃;刘振东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采用钛网支架整复下颌骨缺损常因设计不合理、固定不当造成修复体松脱甚至折断导致失败.目的:针对一侧髁状突的下颌骨缺损,探讨使下颌骨断端和修复体应力分布合理的佳设计方案和固定方式.方法:建立下颌骨断端的简易三维模型和三种修复体模型,模拟咀嚼运动,施加垂直方向载荷,进行有限元法应力分析.结果与结论:3 种设计方案中,延伸板形态与下颌骨外形一致并包绕下颌骨下缘,并在下颌骨下缘增加固定螺钉的设计,在负荷时修复体变形小,下颌骨断端及固定螺钉受力也小.提示在单端固定式下颌骨修复体的设计中,应将延伸板形态设计为与下颌骨外形一致且包绕下颌骨下缘,并有必要增加下颌骨下缘处的固定.
作者:龚振宇;李国华;许瑞杰;李涤尘;周冰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以往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不能获得高度屈曲度,这与假体及患者因素有关.目的:观察为膝关节高度屈曲而设计的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退行性膝关节骨关节病126例(173膝)接受Zimmer 高屈曲后稳定(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数据.结果与结论:126例173个膝关节置换时间为(78.2±13.5)min.股胫角为外翻5°~7°,关节活动范围置换前为(78.4±10.6)°,置换后为(112.8±18.6)°.置换前HSS评分为(32.4±12.0)分,出院时为(87.9±10.9)分(P < 0.01).4例(4膝)切口愈合障碍;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均行介入治疗康复出院;1例出现伸膝滞缺,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无感染、骨折、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结果表明,Nexgen 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早期未发现有骨溶解、假体松动及衬垫严重磨损等并发症.
作者:胡如印;田晓滨;孙立;田家亮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增加微种植体稳定性,减少其失败率,正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定位方法对正畸微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06/2010-06 解放军101 医院口腔科收治的38 例需在双侧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间植入微种植体的正畸患者,每例患者随机挑选一侧采用口内装置放置金属丝,结合X 射线平片辅助定位指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传统定位组;另一侧,采用三维导板定位,引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三维模板定位组,观察两组微种植体脱落情况.结果与结论:经5~7 个月的临床使用观察,传统定位组29 颗微种植体稳定,9 颗发生松动,成功率76.3%;三维模板定位组36 颗微种植体稳定,2 颗发生松动,成功率达94.7%.三维模板定位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定位组(P < 0.05).提示与传统定位方法相比,三维导向植入可以使正畸微种植体达到佳植入部位,从而有效降低种植体支抗的失败率.
作者:孙应明;张梦洁;王晓波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高屈型假体理论上优于普通型假体,尤其是在置入后关节屈曲度方面.目的:评价高屈曲型与普通型假体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的功能康复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中心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133例患者141膝,植入假体分别为高屈曲型与普通型,比较两组患者置入后疗效.结果与结论:置入后高屈组1例发生一过性腓总神经麻痹,1例置入后切口愈合不良,42 例44 膝获随访,失访2例3膝,随访12~19个月;普通型2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1例浅静脉血栓,86例91膝获随访,失访3例3膝,随访12~23 个月.置入后1年两组HSS 评分、疼痛评分、肌力评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高屈曲型在活动度、屈曲挛缩度方面优于普通型(P < 0.05).说明高屈曲型假体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早期在关节活动范围和屈曲挛缩度方面评分优于普通型.
作者:华伟;陈平波;梁治权;吕刚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国内外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有较多的研究,但往往局限于一种康复方法.目的:分析系统康复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5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置换前给予康复指导,置换后由康复治疗师给予康复锻炼,同时行CPM锻炼和冷敷,对照组给予传统CPM锻炼.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24 h~6 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2 d~6周时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2,6周时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均无局部切口并发症发生.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系统康复可加快康复进程,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作者:高正玉;吴继霞;林汶龙;脱淼;朱其秀;魏凌;王琳;李铁山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恢复椎间隙高度、维持腰椎生理前凸、提供腰椎的即刻稳定性及取得较高的椎间骨性融合率.目的:验证运用MAST QUADRANT 可扩张管通道微创系统行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适应证及有效性.方法:在3.0 cm的微创切口内放置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应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结果与结论:患者置入内固过程中未发生硬膜囊撕裂、神经根和大血管等副损伤.随访3个月以上.置入3个月后JOA评分明显高于置入前(P < 0.01),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置入前(P < 0.01).X射线片显示椎间隙骨密度均逐渐增加,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假关节、内固定松脱或折断等并发症,亦无炎症、过敏等不良反应.
作者:孙郁雨;崔志明;保国锋;李卫东;徐冠华;王玲玲;崔颖;储惊蛰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手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可通过平衡髌骨内外侧软组织,改善Q 角,达到纠正髌骨脱位.目的:探讨Q 角测量评估膝关节软组织平衡和骨性手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治疗前常规测量18 例习惯性髌骨脱位患者Q 角,按Q 角分为两组:<16°组,行膝关节外侧关节囊松解、内侧关节囊紧缩;>16°组,行膝关节外侧关节囊松解、内侧关节囊紧缩+髌韧带止点内移或膝关节外侧关节囊松解、内侧关节囊紧缩+髌韧带止点内移和股内外侧肌止点位移.结果与结论:两组术后Q 角明显低于术前,术后膝关节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 < 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Q 角测量评估显示平衡膝关节软组织和骨性手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具有疗效明确,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作者:桂斌捷;刘德宝;卢晓林;周建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临床路径是美国和欧洲医院应用在临床医疗服务中用来控制医疗费用的一种手段.目的:探讨实施临床路径的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方法:以卫生部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医疗临床路径为基础,结合医院自身实际情况设计相应临床路径,对同类手术的临床路径和非临床路径患者医疗费用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医院医疗费用信息系统提取相关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与非临床路径患者比较,进入临床路径患者总住院天数、手术前后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手术前后及手术日住院费均显著减少(P < 0.05).说明临床路径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规范诊疗行为,节约卫生资源.
作者:卢燊;陈秋燕;范召辉;奚江明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由于噪声、光照变化、遮挡和透视畸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被动式光学定位方法中立体匹配的实现成难点.目的:用改进的圆Hough 变换快速、准确的检测出持针器标志球的两图像平面坐标,简化立体匹配过程.方法:利用改进的圆Hough 变换检测持针器的立体像对,检测出持针器的标志球在两图像平面上的坐标,利用几何知识对持针器的标志球编号.结果与结论:结果表明,改进的圆hough 变换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出持针器标志球的图像坐标,通过对持针器的标志球编号可以取代被动式光学定位中立体匹配的环节.
作者:张瑞娟;武雪梅;刘奇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较强的抗剪切力作用,可较好维持股骨近端旋转稳定性,手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小,但存在应力过于集中于锁钉,置入固定螺钉前钻孔较大等缺点.目的:比较可膨胀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置入可膨胀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置入可膨胀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影像曝光时间均显著低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 <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比较,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的优势.
作者:王伟;郝花;王剑锋;余磊;梁宏伟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对于全髋关节置换后创伤早期的应激阶段,创伤局部和全身细胞因子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还鲜见报道.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无菌性炎症阶段创伤局部引流血和全身循环血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 例,分别在关闭伤口时、置换后1,4 和24 h 采集静脉血样本以及创伤局部引流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7 水平.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创伤局部引流血和循环血中白细胞介素6 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在各个时间点上创伤局部引流血中白细胞介素6 水平均高于循环血(P < 0.05);置换后早期循环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 水平明显升高,创伤局部引流血肿瘤坏死因子α 的水平无明显变化,但仍高于循环血中的水平(P < 0.05);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7 的水平在置换后无显著改变,且在创伤局部和循环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在全髋关节置换后急性无菌性炎症阶段,循环血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不会直接反映局部的炎症反应.
作者:谢庆云;魏萌;张波;权毅;潘显明;康夏;刘希麟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在临床中准确对人体组织进行三维分割能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但传统的分水岭算法存在过度分割问题,难以实现人体组织的三维分割.目的:为准确三维分割人体组织,减少图像中伪极小值点对图像分割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标记符分水岭的交互式三维分割方法.方法:提取CT 序列图像的内部和外部标记符,以此修正梯度图像并进行分割;在此基础上,根据序列图像上下层的相似性,利用人机交互进行组织结构的三维分割.首先在第一张序列图像上手工选取感兴趣区域上的一个点,借助同一组织在连续CT 序列图像上面积的重叠关系即可从三维序列图上提取出感兴趣区域.结果与结论:基于控制标记符的分水岭算法解决了直接应用梯度图像进行分割的过度分割问题,便于进一步分割图像.利用基于分水岭算法的交互式三维分割方法得到的三维分割结果经过三维可视化后可清晰、准确地反映组织的三维特征.
作者:纪建鹏;黎丽华;杨荣骞;吴效明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目前市场上便携式医疗设备主要以锂电池供电为主,续航能力较弱,无法在野外长期工作.目的:为提高便携式医用设备供电电源的可靠性和续航能力,设计了高效、可靠、低成本的正弦波逆变器,详细阐述了设计方案,并制作了实验样机.方法:主电路由推挽升压变换器和单相逆变桥组成,采用高频变压器实现电压比调整和电气隔离,降低了噪声,提高了效率、减小了输出电压纹波.逆变器功率开关管采用了RCVD缓冲电路,确保逆变桥安全工作.控制部分采用集成脉宽调制芯片SG3524 和正弦函数发生芯片ICL8038 实现正弦波脉宽调制.结果与结论:实验样机体积减小到传统逆变器的1/4,效率达到86%,输出电压波形失真度小于5%,在复杂的工况下实现了220 V/50 Hz 的市电输出.逆变器可以使用蓄电池作为电源,简单可靠、易于调试.
作者:赵强;崔畅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脂肪栓塞在下肢骨折中较为常见,其主要的预防与治疗措施为糖皮质激素,但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甲强龙在预防下肢长骨骨折后脂肪栓塞综合征中的作用进行定量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ENTRAL(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甲强龙预防下肢长骨骨折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以相对危险度及相应的95%置信区间作为效应指标对结局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终纳入6 篇文章,共410 例患者,甲强龙组患者184 例,安慰剂组206 例.合并分析的结果显示接受甲强龙治疗的患者发生脂肪栓塞综征的相对危险度为0.20 (RR=0.20,95%CI=0.09~0.43,Z=4.07,P=0.000).证实应用甲强龙可以显著降低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风险.
作者:赵志刚;贾新华;勘武生;李鹏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随着对后足部生物力学及跟骨骨折认识的深入,其临床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目的:观察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2/2007-10 解放军306 医院骨科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6 例52 足,钢板置入前CT 三维重建对52 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分型.按Sander's 分型,分别对Ⅱ型20 足,Ⅲ型16 足,Ⅳ型16 足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撬拨结合钢板内固定、局部植骨治疗.结果与结论:46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 年.所有患者无深部骨性感染,2 例出现钢板置入处切口愈合不良,4 例置入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按Maryland 足部评分标准评估效果,优38 足,良9 足,差3 足,优良率90%.提示克氏针撬拨复位并钢板置入内固定与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作者:陈晓明;马华松;刘玉增;周建伟;汪东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磨损颗粒是导致假体周围骨质溶解的重要潜在性因素之一,但引起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尚未完全清楚.目的:复习人工关节置换后翻修病例的病理切片,分析病理检查在人工关节置换后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08 PubMed 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髋假体置入后假体周围松动以及假体松动周围骨质的病理学变化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人工假体与骨空隙的产生导致界膜充填,磨损微粒刺激界膜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导致骨溶解而出现假体松动,如果尽可能地减少活动中产生的磨损碎屑可减少炎性递质的释放;减少由充填性界膜向溶骨性界膜的转变,就可从生物学角度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的发生率.
作者:王燕嬉;孟祥英 刊期: 2011年第39期
背景:传统的急诊病房监护设备识别系统已经落后,不能很好的满足现代急诊监护的需求.目的:提出一种新的应用在医院急诊病房监护设备中的彩色分割技术,将传统的急诊病房监护设备识别系统中加入彩色图像分割的新方法,改善以往的仪表识别系统.方法:在HSI 空间中,利用直方图和色差分析,设定阈值直接提取所需刻度区域.结果与结论: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仪表的彩色信息,速度快,效果好,错误率小,适合医院急诊病房监护设备的识别分析.
作者:刘丹 刊期: 2011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