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长扫描深度谱域OCT测量圆锥角膜患者全角膜厚度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沈梅晓;彭梅;姬戎媛;许哲;荆树栋;马庆凯;吕帆;姜珺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圆锥角膜, 角膜厚度, 重复性与再现性
摘要:目的 探讨长扫描深度谱域OCT(UL-OCT)测量圆锥角膜患者的全角膜三维厚度分布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圆锥角膜患者10例(10眼),使用自行搭建的UL-OCT获得角膜的横断面图像,采用以角膜顶点为中心进行均等放射状B型扫描获取三维图像.通过全自动分割算法获取10 mm直径范围角膜厚度分布图,并将测量结果与Pentacam 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进行对比.2个仪器的重复性与再现性通过重复性系数与再现性系数(CoR)、组内相关系数(ICC)和变异系数(CV)进行比较.2个仪器的一致性通过配对t检验和Bland-Ahman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对于圆锥角膜患者,UL-OCT测量值的重复性系数为3.43~4.31 μm,再现性系数为3.58~8.10 μm.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和0.995以上.Pentacam测量值的重复性系数为8.63~14.30 μm,再现性系数为14.59~19.17 μm.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和0.994以上.UL-OCT系统测量的角膜厚度在中央区、旁中央区、过渡区、周围区分别为(468.9 ±38.6) μm、(482.5 ±48.6) μm、(515.5 ±57.0)μm、(588.0±52.5)μm.Pentacam系统测量的各区角膜厚度分别为(500.9±50.0) μm、(533.9±49.7)μm、(587.9±60.6) μm、(635.3±62.0) μm.Bland-Ahman分析角膜厚度测量结果显示,2种仪器测量结果差值的95%一致性界限在中央区、旁中央区、过渡区分别为-44.49~108.59 μm、-7.47~110.23 μm、-13.21~131.68 μm.结论 在测量圆锥角膜患者全角膜厚度时,与Pentacam系统相比,UL-OCT系统具有更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UL-OCT系统与Pentacam系统得到的角膜厚度测量结果存在差异,因此2种仪器在临床应用时不可互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C57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巩膜COL1α2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水平

    目的 研究C57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形成和恢复期巩膜COL1α2 mRNA表达及其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水平.方法 实验研究.单眼形觉剥夺建立C57BL/6小鼠近视动物模型和恢复期动物模型,分别单眼遮盖4周(48只)和单眼遮盖4周恢复1周(24只),另外设立正常对照组小鼠36只.实验前后分别用红外偏心摄影验光仪测量小鼠眼球的屈光状态,OCT检测小鼠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RT-PCR检测巩膜COL1α2 mRNA表达水平;硫化测序聚合酶链式反应(BSP)检测C57BL/6小鼠巩膜COL1α2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水平.同一小鼠的实验眼和对侧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结果 形觉剥夺4周,实验眼相比对侧眼形成明显的相对近视(t=-2.64,P<0.05),并伴有眼轴和玻璃体腔延长.形觉剥夺4周恢复1周后,相对近视和延长的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都获得恢复.形觉剥夺4周后,实验眼和正常对照眼相比COL1 α2 mRNA表达明显下降(t=3.05,P<0.05),形觉剥夺4周恢复1周实验眼与正常对照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形觉剥夺4周,实验眼和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眼COL1α2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鼠单眼形觉剥夺4周可诱导出相对近视,巩膜内COL1 α2 mRNA表达明显下降,但该改变与其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无关.

    作者:矫诗明;郑帆;应黄芳;黄芙蓉;赵福新;瞿佳;周翔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近视人群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及眼压的关系

    目的 探讨近视人群脉络膜厚度(CT)与屈光度数及眼压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使用频域OCT测量118例近视患者黄斑中心凹及距中心凹0.5、1.0、2.5 mm的颞侧、鼻侧、上方、下方CT,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记录等效球镜度,取右眼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距离中心凹1.0、2.5 mm的鼻侧脉络膜显著薄于黄斑中心凹及其余3个方位(P<0.01).黄斑中心凹、距离中心凹0.5 mm和1.0 mm的4个方位CT与等效球镜度均呈负相关(r=-0.330、-0.207、-0.205、-0.272、-0.317、-0.283、-0.269、-0.212、-0.252,P<0.05);距离黄斑中心凹2.5 mm的4个方位CT与等效球镜度不相关.距离黄斑中心凹2.5 mm的鼻侧CT与眼压不相关,其余各位点的CT均与眼压呈负相关(r=-0.295、-0.358、-0.459、-0.675、-0.315 、-0.285、-0.314 、-0.322、-0.295、-0.392、-0.336、-0.317,P<0.01).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如下方程:黄斑中心凹下CT(μm)=345.22-4.54×眼压(mmHg)-7.57×等效球镜度数(D) (F=12.51,P<0.01).结论 黄斑中心凹及靠近中心凹的各位点的CT随着屈光度数增加而变薄,远离中心凹的CT未受影响.大部分位点的CT随着眼压降低而增厚.

    作者:李敏;程慧勤;苑影;王佳;柯碧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去调节后远视性光学离焦对幼年豚鼠眼球发育过程的影响

    目的 研究去调节后豚鼠眼球对不同离焦信号的识别及其对眼球发育过程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将120只1周龄体重约100 g幼年豚鼠按离焦程度及调节随机分为6组(初始每组20只,终参与数据分析保留调节未离焦组为20只,其余名组均为15只):保留调节未离焦组、去调节未离焦组、-2 D离焦组、-4D离焦组、-6 D离焦组、-8 D离焦组(所有离焦组均为双眼去调节后戴镜,保留调节组使用生理盐水点眼,去调节组使用1%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均为每天1次).此外另取5只相同批次豚鼠予以左眼去调节、右眼保留调节处理后跟踪测量对比双眼瞳孔直径变化,以观察睫状肌麻痹效果.实验开始前3d予1%阿托品滴眼液点双眼以达到睫状肌麻痹效果完全后双眼配戴镜片,保留调节组使用生理盐水点跟作为对照.于实验开始后当天和实验开始3周后分别检测其角膜曲率半径、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变化,结果取右眼数据.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重复测量分析.结果 2个未离焦组间的各项眼球发育参数变化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离焦组内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去调节后豚鼠屈光度均向远视度数减少的方向发展,但相对于去调节未离焦组,所有离焦组均产生了相对性近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826,P<0.01);同时随着离焦程度的增加,相对性近视以及眼轴增长的幅度也随之增大.去调节未离焦组、轻中度去调节离焦组(-2 D、-4 D)分别与高度去调节离焦组(-8 D)对比,它们之间的屈光变化值及眼轴变化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去调节未离焦组比较,远视性光学离焦使去调节的幼年豚鼠形成相对性近视,其幅度随离焦程度增大而增加,相对性近视与离焦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眼轴长度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在去调节情况下,豚鼠眼球能仍够识别远视性离焦信号并进行对焦生长.

    作者:杨诗琪;李文涛;陈英;徐青林;林丽霞;廖韵如;李晓柠;杨智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不同屈光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比较

    目的 评价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高度近视眼视觉质量的影响,探讨高度近视优化的手术方案.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于北京同仁医院行LASIK(LASIK组)和Verisyse PIOL(Verisyse组)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各30例(30眼),2组术前等效球镜度分别为(-15.41±4.68)D和(-16.94±5.42)D,应用主观波前像差仪(WFA-1000B)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行波前像差检查,并进行主观评价问卷调查,2组数据之间进行t检验或x2检验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2组间裸眼视力和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裸眼视力≥术前佳矫正视力者Verisyse组占70%(21/30),LASIK组占43%(13/30),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4,P<0.05).2组3~7阶各高阶像差及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以LASIK组更为显著,Verisyse术后3阶像差为主导像差,其中水平彗差增加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LASIK术后3阶和4阶像差为主导像差,其中球差和彗差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7.37,P<0.05);2组之间比较,LASIK组各高阶像差明显高于Verisys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满意度LASIK组为60%,Verisyse组为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2,P<0.05).结论 虽然PIOL与LASIK矫正高度近视短期随访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从视觉质量角度来看,PIOL术后具有更好的裸眼视力,引起的高阶像差明显低于LASIK,且不存在屈光回退,满意度较高,可作为高度近视优先考虑的手术方案.

    作者:王开杰;张丰菊;朱思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3G微创系统灌注辅助治疗虹膜隔人工晶状体光学区脱位一例

    患儿,男,12岁,因“右眼被硬物碰伤后视力下降1个月”,于2011年6月20日就诊于我院眼科.追述病史:5年前曾因“右眼角膜穿通伤、前房异物、眼内炎”于本院依次行右眼角膜缝合、前房异物取出、外伤性白内障摘除、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切开及硅油填充术联合环扎、硅油取出术联合剥膜及激光术,术后因瞳孔直径为9 mm,于2008年2月5日行带虹膜隔的IOL(德国目尔艳,型号:67G)缝线固定术,矫正视力恢复到0.4.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左眼1.0;右眼结膜无充血,鼻上方角膜有一局灶云翳(原角膜伤口),余角膜透明;前房清亮、深度正常;IOL光学区倾斜,见上方12点与下方6点处与人工虹膜边缘相连,其余部位均离开人工虹膜内缘,暴露其侧面的凹槽(见图1);右眼眼压11.6 mmHg,左眼14.3 mmHg;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平复.左眼前后节无异常.

    作者:李甦雁;刘海洋;张正培;季苏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伪狂犬病毒在视觉系统跨突触神经示踪中的应用进展

    跨突触神经传导示踪对于研究神经网络以及单个神经元的功能特性和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伪狂犬病毒(PRV)作为一种噬神经组织病毒,因其可跨突触传递、高效转染和表达、具备独特感染模式等特点,在研究神经系统功能神经元之间的网络连接中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基因重组后的伪狂犬病毒无明显神经毒性,此外不仅继承了原有病毒的特性,同时还可携带荧光标记蛋白,使得对神经环路的标记和显示更加简单和直观.我们就PRV应用于视觉传导通路的标记、在非图像视觉传导系统中的应用、视网膜组织和细胞移植后示踪、视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潜在不足,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作者:陈中山;叶湘湘;宋艳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白内障术后迟发性眼内炎伴急性白血病一例

    患者,男,71岁,因“双眼视力逐渐下降3年”于2013年10月17日就诊,初步诊断为“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收住入院.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2年;有心律不齐病史;2011年因“前列腺增生”曾于我院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眼部疾病史,无外伤、手术及药物过敏史,无相关家族史.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9.0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58%,淋巴细胞比例0.29%,单核细胞比例0.10%,中性粒细胞计数5.26×109/L,淋巴细胞数2.65×107L,单核细胞数0.90×109/L,血小板计数43×107L.止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空腹血糖6.85 mmol/L.术前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3,左眼0.3.眼压:右眼12 mmHg,左眼14 mmHg.双眼结膜无充血水肿,角膜透明,前房中深,KP(-),Tyn(-).

    作者:陈盛举;吴彩云;任婉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透镜诱导性近视豚鼠生物参数及巩膜胶原含量的改变

    目的 探讨生物参数和巩膜胶原在透镜诱导性近视(LIM)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3周龄英国种雄性三色短毛豚鼠36只,随机分为透镜诱导组(24只)和空白组(12只).透镜诱导组右眼戴-10 D透镜诱导4周后进行检影验光和眼轴测量,并检测后极部和前部/赤道部巩膜干重、厚度,盐酸水解后检测2组相同面积后极部巩膜水解液中羟脯氨酸及氨基酸总量的改变.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 透镜诱导4周后豚鼠模型眼与对侧眼相比发生轴性近视(t=-14.90,P<0.01),并伴有眼轴的明显延长(t=14.7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极部巩膜干重和巩膜厚度较空白组均有明显降低(t=3.98、6.67,P<0.01),同时后极部氨基酸总量呈下调趋势(t=3.29,P<0.01).结论 透镜诱导可以引起豚鼠玻璃体腔的延长、后极部巩膜干重减轻、厚度变薄、胶原合成减少等一系列改变,减弱了巩膜的抵抗力,使眼轴易于延展而发生近视.

    作者:赵雯;徐超立;毕宏生;沙芳;张小燕;杜然然;吴建峰;毕爱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常规体检人群中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的患病率及激光治疗的干预效果

    目的 调查常规体检人群中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的发生率,及经过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YAG-LPI)后患者周边前房深度和房角的变化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24个月期间,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常规体检的28 516例对象(57 032眼)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其周边前房深度.对周边前房深度≤1/2角膜厚度的受检者进一步行包括眼压、屈光度、中央前房深度、眼轴、晶状体厚度、角膜厚度、房角镜等指标的检查.筛选出PACS患者,并对纳入患者行YAG-LPI干预,观察干预前后的周边前房深度和房角的变化.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周边前房深度≤1/2角膜厚度的共有5 116眼(占总体检眼数的8.97%),接受进一步检查的有2 548眼,其中187眼为PACS(7.34%),考虑无应答偏倚后,PACS的患病率约为0.66%.187只PACS眼中40眼接受YAG-LPI,术后1周及6个月接受随访.接受YAG-LPI治疗人群的眼轴、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角膜厚度、眼压和屈光度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周边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57,P<0.01).40眼中35眼(88%)解除PACS状态.结论 YAG-LPI可以解除PACS状态,从而进一步预防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戴琦;诸力伟;徐俊丽;张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视网膜Egr-1与细胞外基质重塑通路对闪烁光诱导小鼠近视的调控

    目的 探讨Egr-1在低频闪烁光(FL)诱导的小鼠近视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外基质重塑通路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将28日龄健康C57BL/6J(B6)小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FL组.闪烁光组光照频率为2 Hz,明暗周期为50%.分别于实验前,实验后1h、1d、1周、2周、恢复1周(FL诱导2周后撤除FL,于正常光照下继续饲养1周),使用红外偏心验光仪和动物专用A超测定仪测量所有小鼠右眼的屈光度及眼轴.于实验后每个时间点每组各提取10只小鼠右眼的视网膜组织进行RT-PCR检测Egr-1、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金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抑制金属蛋白酶2(TIMP-2)的动态表达,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免疫荧光观察Egr-1与MT1-MMP蛋白表达及定位.FL组与对照组各指标组内均数行ANOVA分析,组间均值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结果 FL光照2周后,小鼠的屈光度相比对照组发生了近视改变[(0.32±0.14)D vs.(3.42±0.31)D,t=29.08,P<0.01],眼轴也显著增长[(2.97±0.01)mm vs.(2.93±0.01)mm,t=6.914,P<0.01].FL光照1h后Egr-1 mRNA和蛋白快速下调,且随诱导时间持续低于正常,MT1-MMP mRNA和蛋白水平快速持续上调,实验1 d MMP-2 mRNA水平开始上调,趋势与MT1-MMP相同,TIMP-2 mRNA在实验1周和2周的时候明显低于正常组.恢复1周后,Egr-1和TIMP-2明显上调,而MT1-MMP和MMP-2表达下调,Egr-1与MT1-MMP呈现负相关关系(r2=0.6478,P<0.05).免疫荧光双标示Egr-1与MT1-MMP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在共表达.结论 视网膜中Egr-1可能通过调控MT1-MMP的表达来影响MMP-2的活化,进而参与闪烁光诱导的小鼠近视的发生及恢复过程.

    作者:李曼;俞莹;管怀进;陈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基于椭球面拟合的人眼角膜前表面面型参数

    目的 采用椭球面角膜前表面面型研究中国人角膜的实际面型参数.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40例(80眼)屈光手术前检查患者,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对测量得到的角膜高度数据进行拟合,然后再通过坐标变换,得出角膜的参数.另外,采用t检验比较了球面拟合、旋转对称非球面拟和以及双二次曲面拟合下的角膜面型参数.结果 采用椭球面拟合,8 mm直径范围的均方根值低达(2.14±0.56) μm;拟合的稳定性好,标准偏差只有0.56 μm;而其他拟合方式均远低于以上的拟合精度.椭球面拟合时,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的平均值为(7.67±0.23)ram,相应的屈光度为(49.02± 1.44)D;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系数(Q值)的平均值为-0.33±0.09;其他拟合方式下得到的曲率半径均比椭球面拟和的大(P<0.01),而角膜前表面Q值的绝对值小于椭球面拟和下的Q值(P<0.01).结论 角膜的实际屈光度较目前的公认值48 D大,而角膜的实际面型也更为扁长.

    作者:刘永基;王肇圻;王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胰岛素对幼年豚鼠及远视性光学离焦幼年豚鼠眼球正视化发育的影响

    目的 研究胰岛素对幼年豚鼠及远视性光学离焦幼年豚鼠眼球正视化发育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将22只3周龄体重100 g左右豚鼠随机分为2组:负透镜组(-4.00 D、12只、双眼戴镜)和不戴镜组(10只).实验开始后第1天、第6天,右眼玻璃体腔注射胰岛素12.5 μl(0.5 U)、左眼玻璃体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实验开始时和实验开始2周后分别检测其屈光度、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以及眼轴长度变化.结果用析因分析及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开始时2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2周后,负透镜组右、左眼屈光度变化值分别为(-3.56±1.69)D和(-3.69±1.08)D,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分别为(0.04±0.04) mm和(0.06±0.04)mm,眼轴变化值分别为(0.22±0.11)mm和(0.20±0.16)mm;不戴镜组右、左眼屈光度变化值分别为(-2.24±1.07)D和(-2.05±0.77)D,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分别为(0.15±0.05)mm和(0.13±0.05)mm,眼轴变化值分别为(0.23±0.13)mm和(0.19±0.08)mm.2组屈光度均向远视度数减少的方向发展,相对于不戴镜组,负透镜组形成明显的相对性近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99,P<0.01);2组角膜曲率半径均增大,相对于不戴镜组,负透镜组增长幅度略低,角膜屈光力相对较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38,P<0.01).组内左右眼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无论有无远视性光学离焦的处理,胰岛素注射眼和生理盐水注射眼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远视性光学离焦使幼年豚鼠形成相对性近视;胰岛素对幼年豚鼠及远视性光学离焦幼年豚鼠眼球正视化发育无影响.

    作者:徐青林;廖韵如;林丽霞;李文涛;陈英;李晓柠;杨智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102例眼球震颤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目的 对儿童眼球震颤患者视功能、屈光状态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儿童眼球震颤的屈光矫正时机与方式,从而促进患儿的视觉发育,提高视功能.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102例眼球震颤患儿的视力、双眼视功能、屈光状态、眼球震颤相关检查资料,将患儿分为3组:特发性组81例,白化病组10例,其他原因组11例.对患儿等效球镜度、散光的类型以及散光度进行分析.结果 眼球震颤的患儿平均裸眼视力为4.20±0.34,佳矫正视力为4.45±0.27,佳矫正视力大多在4.3至4.7之间.特发性组等效球镜度为(-0.25±3.36)D,白化病组为(±0.24±3.25)D,其他原因组为(+1.03±3.12)D.白化病组患儿主要表现为远视性屈光不正.眼球震颤患儿有着较大比例的散光,其中特发性眼球震颤组比例为86%,白化病及其他类型眼球震颤患儿为100%.其中顺规散光是其主要散光形式,顺规散光比例分别为55%、70%、64%.结论 眼球震颤患儿常伴发屈光不正,应早期通过屈光矫正进行干预,促进视觉发育,提高视功能.

    作者:胡守龙;吴倩;白大勇;王媛;于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早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激光光凝治疗效果

    目的 总结早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激光光凝治疗的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4例(4眼)在我科确诊为早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患儿,住院且行局部激光光凝治疗,随访6~12个月.4例患儿中男3例,女1例.就诊年龄小2个月,大1岁.其中1例有家族史,其余3例为散发病例.4例肿瘤距离黄斑>3.0 mm,距离视神经>1.5 mm,均没有玻璃体或视网膜下的种植,肿瘤直径均≤3.0 mm.结果 4例患儿至随访期末肿瘤呈退缩模式.结论 单病灶早期RB可单独使用局部疗法,激光是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作者:王建仓;赵敬聪;赵军阳;苏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长扫描深度谱域OCT测量圆锥角膜患者全角膜厚度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目的 探讨长扫描深度谱域OCT(UL-OCT)测量圆锥角膜患者的全角膜三维厚度分布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圆锥角膜患者10例(10眼),使用自行搭建的UL-OCT获得角膜的横断面图像,采用以角膜顶点为中心进行均等放射状B型扫描获取三维图像.通过全自动分割算法获取10 mm直径范围角膜厚度分布图,并将测量结果与Pentacam 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进行对比.2个仪器的重复性与再现性通过重复性系数与再现性系数(CoR)、组内相关系数(ICC)和变异系数(CV)进行比较.2个仪器的一致性通过配对t检验和Bland-Ahman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对于圆锥角膜患者,UL-OCT测量值的重复性系数为3.43~4.31 μm,再现性系数为3.58~8.10 μm.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和0.995以上.Pentacam测量值的重复性系数为8.63~14.30 μm,再现性系数为14.59~19.17 μm.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和0.994以上.UL-OCT系统测量的角膜厚度在中央区、旁中央区、过渡区、周围区分别为(468.9 ±38.6) μm、(482.5 ±48.6) μm、(515.5 ±57.0)μm、(588.0±52.5)μm.Pentacam系统测量的各区角膜厚度分别为(500.9±50.0) μm、(533.9±49.7)μm、(587.9±60.6) μm、(635.3±62.0) μm.Bland-Ahman分析角膜厚度测量结果显示,2种仪器测量结果差值的95%一致性界限在中央区、旁中央区、过渡区分别为-44.49~108.59 μm、-7.47~110.23 μm、-13.21~131.68 μm.结论 在测量圆锥角膜患者全角膜厚度时,与Pentacam系统相比,UL-OCT系统具有更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UL-OCT系统与Pentacam系统得到的角膜厚度测量结果存在差异,因此2种仪器在临床应用时不可互换.

    作者:沈梅晓;彭梅;姬戎媛;许哲;荆树栋;马庆凯;吕帆;姜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近视机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近视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屈光不正,其发病率日益增高,目前被认为是一类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因此进行近视机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对于探索近视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具有重大的意义.屈光发育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根据流行病学类和临床干预研究结果发现与近视发生发展相关的因素,利用近视动物模型和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法,明确其因果关系,并进一步对近视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从而为今后临床上进行安全有效的近视干预奠定基础.

    作者:周翔天;瞿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