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310 nm波长谱域OCT用于睫状肌成像的可行性探讨

李明;崔乐乐;朱德喜;沈梅晓;王建华;吕帆

关键词:睫状肌,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调节, 眼
摘要:目的 探测1 310 nm波长谱域OCT对人眼睫状肌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实验研究.本实验收集了3位非老视健康受检者.采用1 310 nm波长谱域OCT来测量受检者调节放松和大调节状态下的左眼颞侧睫状肌.然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软件对OCT图像进行矫正和数据分析.实验得到的睫状体数据信息包括巩膜突后1 mm(CMT1)、2 mm (CMT2)和3 mm(CMT3)处的睫状肌厚度,睫状肌大厚度(CMTM),巩膜突后1 mm以内的睫状肌面积(CMA1),巩膜突后1~2 mm之间的睫状肌面积(CMA2)和巩膜突后2~3 mm之间的睫状肌面积(CMA3).结果 在调节放松和大调节状态下,1 310 nm波长谱域OCT系统均能够获得睫状肌的清晰图像.从这些图像中能够很好地分辨出睫状肌的边界,并可以顺利地进行图像的矫正和数据分析.从3位受检者的结果看,在调节放松状态下,睫状肌的大厚度和巩膜突后1、2 mm处的厚度要比大调节状态下薄,而巩膜突后3 mm处的睫状肌厚度要比大调节状态下厚.在面积方面,调节放松时CMA1、CMA2要比大调节时小,而CMA3要比大调节时大.结论 1 310 nm波长谱域OCT的非接触性、非侵入性、实时和高分辨率成像特点可能在睫状肌测量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例Peters异常UBM表现

    病例 1,女,35岁.因出生后即发现左眼角膜发白来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光感.右眼结膜未见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未见异常,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正常;左眼结膜未见充血,角膜中央白斑,前房浅,晶状体及眼底无法窥入(见图1).UBM影像:右眼部分象限虹膜角膜粘连,瞳孔缘虹膜晶状体粘连,晶状体皱缩变形,回声增强,左眼角膜中央部增厚,回声增强,虹膜角膜粘连(见图2).临床诊断:右眼白内障,左眼Peters异常Ⅰ型.

    作者:高婷婷;李略;阳雪;龙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下斜肌功能亢进及其合并V征眼球客观旋转状态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下斜肌功能亢进(IOOA)及其合并V征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眼球客观旋转状态,并分别与正常人进行比较.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30例无斜视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51例伴有外斜视的IOOA患者根据有或无V征分成IOOA组(21例)和IOOA合并V征组(30例),予下斜肌减弱术及水平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后随访1个月,观察术前术后患者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DA),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数据采用方差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下斜肌功能均无明显亢进,IOOA合并V征组患者术后V征均消失.IOOA合并V征组术前主导眼FD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OA组术前主导眼FD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主导眼FD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0,P>0.05);2组术前及术后非主导眼FD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07、1.383,P>0.05).IOOA组和IOOA合并V征组内旋例数增多,近方立体视锐度提高,分别为57%和60%,2组之间立体视提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斜肌功能亢进合并V征患者主导眼较正常入主导眼外旋转倾向更明显.单纯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主导眼及非主导眼FDA较正常人无明显的外旋转倾向.

    作者:刘岩;刘玉秋;张慧;杨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2010-2013年上海市长宁区36854例白内障手术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上海市长宁区2010-2013年白内障手术情况和手术患者的特点,为今后的防盲治盲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数据分析.从上海市眼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长宁区于2010-2013年通过系统上报的白内障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医疗机构白内障手术量和手术类型,采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0至2013年间,共有36 854例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60岁以上的白内障手术患者已达到93.78%;手术患者中女性占58.88%,略多于男性;白内障类型主要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占97.81%),超声乳化为主要手术方式(占99.72%),术中IOL植入率占99.87%.结论 截至2013年上海市长宁区白内障手术率较高,手术方式以超声乳化为主.

    作者:沈斌;徐晓意;夏庆华;万冬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两种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

    目的 对比观察2种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本科收治的高度近视患者51例(98眼),其中18例(33眼)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屈光晶状体(PC-PRL)植入术(PRL组),33例(65眼)行后房型可植入式眼内接触镜(PPC-ICL)植入术(ICL组).收集其术后2年以及2年以上的随访记录,对U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IOL后表面与自然晶状体的距离(拱高)、对比敏感度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2组间各参数比较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PRL组和ICL组的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压PRL组为(12.03±2.61)mmHg,ICL组为(13.35±3.37)mmHg,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PRL组为(2 185±516)个/mm2,ICL组为(234 1±405)个/mm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拱高PRL组为(0.37±0.15)mm,ICL组为(0.41±0.17)mm,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空间频率上,2组对比敏感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L组发生IOL偏位1眼,白内障1眼;ICL组发生白内障1例(2眼),IOL与自然晶状体贴近合并有晶状体前囊下混浊1例(2眼).结论 PC-PRL和PPC-ICL植入均能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患者的屈光不正,两者的远期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性.

    作者:陆勤义;廖荣丰;夏卫东;喻珺琦;夏春丽;费孝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15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眼底观察

    目的 分析多发性大动脉炎眼底改变的视网膜微血管特征.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6.0±9.0)岁,所有患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屈光、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12例行FFA,重点观察FFA表现,分析其眼底病变的特点.结果 15例患者中发病29眼(占97%),正常1跟(占3%),其中表现为缺血性眼底改变24眼(占80%),表现为高血压性眼底改变5眼(占17%).微动脉瘤是缺血型眼底病变的早期表现,且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分布:广泛分布于周边部或中周部,大小基本一致,分布均匀,有向周边部分布更加密集的趋势.无灌注区广泛,从周边向视盘进行性发展.无灌注区边缘出现广泛的动静脉吻合,呈特征性的花冠状.晚期容易出现视盘新生血管,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结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性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缺血性眼底病变和高血压性眼底病变,以前者多见,这种慢性视网膜缺血具有一些特征性的眼底改变.2种病变也可同时表现于一眼眼底.

    作者:苏莉;黄厚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贝伐单抗在翼状胬肉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贝伐单抗作为翼状胬肉手术辅助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研究.95只单侧鼻侧翼状胬肉眼,均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其中A组32眼,单纯手术治疗,未行球结膜下注药;B组34眼,采用在术中加用贝伐单抗(2.5 mg/0.1 ml)球结膜下注射1次;C组29眼,采用在术中及术后2周各加用贝伐单抗(2.5 mg/0.1 ml)球结膜下注射1次.结果随访6个月,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Mann-Whitney及Kruskall-Wallis检验.结果 3组干细胞植片均存活良好,无角膜上皮缺失、糜烂、角膜变薄等并发症发生.仅A组有4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50,P<0.05).单次与2次球结膜下注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抑制翼状胬肉的复发,未见明显并发症,且2次注射结果并未优于单次注射.

    作者:张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重视眼内屈光手术的安全性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屈光不正已在国内广泛开展,获得了可喜的临床疗效,在预期性和稳定性方面也有较大优势,但临床上手术并发症仍时有发生.手术的安全性是技术健康发展的前提.笔者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从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发展、手术方案的科学性和个性化以及并发症预防的基本原则提出观点,以供同道讨论交流,共同提高我国眼内屈光手术的水平.

    作者:沈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择拟行PPC-ICL植入的患者28例(50眼),其中男10例(14眼),女18例(36眼),平均球镜度(-8.26±2.15)D,等效球镜度(SE)(-9.88±2.39)D,其中36眼接受了散光型PPC-ICL植入.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视力、波前像差检测;术后6个月进行视觉质量问卷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6个月UCVA(标准对数视力表)分别为3.82±0.08、4.76±0.26、5.02±0.13、5.03±0.10.术后6个月UCVA较术前增加(t=72.88,P<0.05).术后6个月UCVA与术前BCVA相比等于、提高1行、提高2行及以上分别为16眼、26眼、4眼,占全部眼数的92%.术后6个月残余度数在±0.50 D以内的眼数占96%.术前全眼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均方根(RMS)值分别为(0.309±0.098)、(-0.008±0.111)、(0.197±0.103)、(0.142±0.076) μm;术后6个月分别为(0.320±0.152)、(-0.114±0.117)、(0.026±0.534)、(0.204±0.122) μm.术后全眼总高阶像差与球差较术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眼彗差较术前减少(t=-3.454,P<0.05),全眼三叶草像差较术前增加(t=2.556,P<0.05).在视觉质量问卷方面:全部28例(50眼)均对白天远视力和手术整体效果表示满意,其他视觉质量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分数越高越满意):白天骑车/开车容易度、白天近视力、夜间视力、电脑、近距离阅读、夜间骑车/开车容易度、视物疲劳、光晕、眩光、眼干.结论 PPC-ICL植入术是矫正高度近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患者术后UCVA明显提高,彗差减少,与术前比较有更好的视觉质量.

    作者:李莉;周奇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目的 研究高度近视眼植入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后前房角(ACA)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PPC-ICL植入手术的中高度近视患者26例(45眼).术后平均随访(4.3±3.2)个月.Pentacam测量术前及术后ACA、前房深度、角膜曲率、PPC-ICL拱高(vault).IOLMaster测量白到白距离和眼轴长度.同时记录术前及术后UCVA、等效球镜度及IOP.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点方位术后ACA宽度为27.44°-±5.24°,与术前43.23°±5.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41,P<0.01).3点方位ACA宽度的变化量与PPC-ICL拱高、同方位术前ACA宽度呈正相关(r=0.556、0.530,P<0.01),术后ACA宽度与拱高、术前ACA宽度回归方程为ACA术后=4.860-0.009 vault±0.621 ACA术前(F=20.032,P<0.01).9点方位ACA宽度术后为26.82°±4.73°,与术前42.40°±5.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90,P<0.01);9点方位ACA宽度的变化量与PPC-ICL拱高、同方位术前ACA宽度呈正相关(r=0.581、0.626,P<0.01),术后ACA宽度和拱高、术前ACA宽度回归方程为ACA术后=5.767-0.008 vault±0.586 ACA术前(F=24.775,P<0.01).结论 PPC-ICL植入术后水平方向ACA宽度显著变小,变化量和术前ACA宽度、拱高均呈正相关.

    作者:朱浩斌;贾琰;周激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后发性白内障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急性高眼压的临床处理及预后

    目的 分析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出现急性眼压升高的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1月我院眼科门诊因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出现急性眼压升高(≥40 mmHg,1 mmHg=0.133 kPa)的16例患者病例资料,并对其年龄、性别、白内障类型、治疗前后视力和眼压、激光治疗参数、高眼压处理经过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16例患者平均年龄(22.5±11.8)岁,其中男10例,女性6例.激光治疗前眼压11~22 mmHg,平均(17.3±3.5)mmHg,有2例患者在接受抗青光眼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后(3.6±1.3)h患者眼压升高至40~57 mmHg,平均(44.1±4.5)mmHg.12例患者药物降眼压处理后眼压下降,4例患者在药物降眼压后眼压仍高于40 mmHg,行前房穿刺放液术控制眼压.术后第2天,除1例患者眼压31 mmHg,其余均在21 mmHg以内.术后第2天平均眼压(14.7±4.1)mmHg,恢复至治疗前水平.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眼压12~20 mmHg,平均(16.3±2.8)mmHg,与激光治疗前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0,P>0.05).结论 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急性眼压升高患者可以通过药物和(或)前房穿刺放液术降眼压,效果和预后良好.

    作者:卿国平;王怀洲;熊瑛;王晓贞;万修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有晶状体眼Verisyse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Verisyse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远期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5年6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超高度近视患者37例(65眼),年龄17 ~44(27.5±8.0)岁,等效球镜度-9.00~-27.00 D,平均(-18.55±4.19)D,行有晶状体眼Verisyse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2(42.3±16.7)个月.对比观察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患者视觉效果.观察指标包括:视力(UCVA、BCVA、近视力)、屈光度、眼压、前节OCT测量IOL位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敏感度、手术并发症及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定义安全性指数为术后平均BCVA与术前平均BCVA的比值,有效性指数为术后平均UCVA与术前平均BCVA的比值.不同时间点间差异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在整个术后随访过程中,安全性指数始终>1.术后1个月和2年时有效性指数<1,其余时间点均>1.随访5年内93%患眼实际等效球镜度与预期等效球镜度差值在±1 D以内,84%患眼实际等效球镜度与预期等效球镜度差值在±0.5 D以内.患眼术前近视力为0.9±0.2,眼压为(15.2±2.7)mmHg,术后随访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5年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丢失率平均为3.0%±2.5%(0.07%~9.1%).前节OCT测量Verisvse人工晶状体中心与角膜内皮和晶状体间垂直距离分别为(2.20±0.15)mm(>2.0 mm)及(0.73±0.08)mm(>0.5 mm).术后与术前相比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2只眼可见Verisyse人工晶状体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只眼瞳孔呈轻度横椭圆形,1例(2眼)因剧烈运动导致IOL半脱位,后经手术复位,>80%患者人工晶状体夹持处虹膜脱色素.经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为100%.结论 Verisyse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患者满意度,是有效眼内屈光手术之一,但是其更长期的安全性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素华;曹伟芳;赵炬伟;余黎明;杨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视中枢功能激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采用3.0 T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评价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在规范弱视训练后,脑皮层视觉运动觉功能区的恢复情况.方法 前瞻性研究.初诊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9例,组块式设计,弱视治疗1周、2周及4周时复查fMRI.视觉刺激选择对比度接近100%的8 Hz圆环形旋转棋盘格.采用基于Matlab 7.12的SPM8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离线处理,利用假设驱动法获得每个治疗阶段的矩阵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对治疗前后各组视皮层功能区激活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弱视训练2周后,双侧枕叶(右侧BA18区Mean t=1.236 1;左侧BA18区Mean t=1.521 1;右侧BA19区Mean t=1.684 5;左侧BA19区Mean t=1.591 7,P<0.005)较1周时激活强度增加;视觉联合区,即V5区(右侧BA37区Meant=1.201 4;右侧BA21区Mean t=1.1450,P<0.005)开始激活,至第4周时,激活范围及程度较2周时下降(右侧BA18区Mean t=1.002 4;左侧BA18区Mean t=1.743 1;右侧BA19区Mean t=1.225 3;左侧BA19区Mean t=1.181 3,P<0.005).结论 大龄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功能训练早期,重建视中枢视觉运动觉的功能较困难,且不稳定.

    作者:蔺波;燕振国;李军;李辰;杨侃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1310 nm波长谱域OCT用于睫状肌成像的可行性探讨

    目的 探测1 310 nm波长谱域OCT对人眼睫状肌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实验研究.本实验收集了3位非老视健康受检者.采用1 310 nm波长谱域OCT来测量受检者调节放松和大调节状态下的左眼颞侧睫状肌.然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软件对OCT图像进行矫正和数据分析.实验得到的睫状体数据信息包括巩膜突后1 mm(CMT1)、2 mm (CMT2)和3 mm(CMT3)处的睫状肌厚度,睫状肌大厚度(CMTM),巩膜突后1 mm以内的睫状肌面积(CMA1),巩膜突后1~2 mm之间的睫状肌面积(CMA2)和巩膜突后2~3 mm之间的睫状肌面积(CMA3).结果 在调节放松和大调节状态下,1 310 nm波长谱域OCT系统均能够获得睫状肌的清晰图像.从这些图像中能够很好地分辨出睫状肌的边界,并可以顺利地进行图像的矫正和数据分析.从3位受检者的结果看,在调节放松状态下,睫状肌的大厚度和巩膜突后1、2 mm处的厚度要比大调节状态下薄,而巩膜突后3 mm处的睫状肌厚度要比大调节状态下厚.在面积方面,调节放松时CMA1、CMA2要比大调节时小,而CMA3要比大调节时大.结论 1 310 nm波长谱域OCT的非接触性、非侵入性、实时和高分辨率成像特点可能在睫状肌测量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明;崔乐乐;朱德喜;沈梅晓;王建华;吕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

    目的 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接受普通型PPC-ICL或散光型PPC-TICL植入矫正手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32例(64眼),术前球镜度-10.0~-19.0 D,柱镜度0.0~-3.0 D,等效球镜度为(-15.16±3.15)D,术后随访2年,观察指标包括UCVA、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角(ACA)宽度、PPC-ICL拱高及晶状体透明度.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2年所有患者UCVA较术前明显提高,等效球镜度小于±1.0 D者达75%(48眼).术前患者眼压平均为(15.0±3.6)mmHg,术后2年平均为(16.0±3.3)mmHg,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4,P>0.05),术前患者ACD平均为(3.14±0.19)mm,术后2年平均为(2.70±0.26) m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7,P<0.05).术前ACA宽度平均45.00°±7.19°,术后平均32.80°±6.75°,术后ACA宽度较术前降低,平均减少13.20°±6.17°,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6,P<0.05).术前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 844±266)个/mm2,术后2年平均为(2 729±255)个/mm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6,P>0.05).术后位于理想拱高(250~750 μm)者58眼,占总眼数91%.术后2眼发生晶状体前囊下混浊,无继发性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 PPC-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罗栋强;王华;陶思思;何书喜;陈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性高眼压引起的视网膜功能改变及结构损伤研究进展

    急性眼压升高是视力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高眼压动物模型已证明眼压升高可引起视网膜结构与功能由内向外逐层损伤.急性高眼压主要通过机械压迫和导致的微循环缺血引起细胞微环境改变,终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不同眼压梯度及持续时间对视功能和组织结构的损伤程度不同,但具体量化指标尚无结论.现主要对急性高眼压对视功能与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徐琼;赵明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