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唾液诊断研究进展

王天;陶人川

关键词:唾液, 口腔疾病, 系统性疾病, 诊断
摘要:唾液是人体重要体液之一,其功能广泛,成分复杂.唾液成分相对稳定,但同时也受全身各种因素和状态的影响,其中某些特殊成分,比如微生物、抗体、酶以及药物等均可作为疾病诊断、疗效判断、药物监测的参考指标,在疾病诊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唾液容易采集、对病人无侵入性,可作为口腔局部和全身系统性疾病诊断的辅助工具.本文就近期唾液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根管长度电测仪测定后牙根管工作长度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Root ZX根管长度电测仪测量后牙根管工作长度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Root ZX对60例79个后牙186个根管进行根管长度测量,以此长度进行根管预备,按测量长度插入牙胶尖摄X线牙片,计算出实际工作长度,计算RootZX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准确率.结果:在实际工作长度±0.5 mm范围内,ZootZX测量准确率为87.6%,测量活髓和死髓牙根管工作长度的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Zoot ZX根管长度测定仪测定根管工作长度准确性较高.

    作者:吴国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咬合紊乱对髁突软骨Ⅲ型胶原表达影响的定量研究

    目的:研究渐进性咬合紊乱对髁突软骨Ⅲ型胶原表达变化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在新西兰兔口内造成渐进性咬合紊乱,用定量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髁突软骨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髁突软骨出现Ⅲ型胶原异常表达,并在实验期内持续增高.结论:渐进性咬合紊乱导致髁突软骨退行性变,退变软骨全层出现Ⅲ型胶原异常表达,表明软骨细胞表型发生变化.

    作者:陈金武;李强益;顾泽旭;刘洪臣;王美青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AgNOR染色法在口腔念珠菌性白斑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AgNOR染色法在口腔念珠菌性白斑(OCL)诊断中的综合应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AgNOR染色法,并对照PAS染色法,检测154例口腔白斑及鳞癌组织中念珠菌的感染情况.结果:经统计学处理,4种检测方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白斑真菌感染率为71.8%(89/124),白色念珠菌感染率为56.5%(70/124).本研究中只发现1例热带念珠菌感染.真菌感染中78.7%(70/89)为白色念珠菌.鳞癌真菌感染率63.3%(19/30),均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结论:AgNOR染色法、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综合应用,可以从组织、细胞、分子水平对OCL进行定位研究,为OCL的准确诊断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

    作者:蒋文晖;王文梅;黄晓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XD-1根管测量仪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XD-1根管测量仪进行临床比较研究,以探讨其临床应用准确性.方法:收集650例,共1380个根管与Root ZX测量仪进行长度测量比较,然后按测量长度插入牙胶尖摄X线牙片,比较两者的准确率,准确范围限定在≤±1.0 mm.结果:KD-1与X线测量的准确率为95.8%;Root ZX与X线测量的准确率为97.6%;全部根管无1例超填,测量时病人无任何不适感觉.结论:XD-1测量仪的准确率与Root ZX一致,是一种安全、可靠、准确率很高的新型根管长度测量仪.

    作者:陈作良;林之融;陈宏柏;徐东伟;林晨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牙本质粘结界面纳米渗漏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观察

    目的:观察三种牙科粘结剂邦多、SingleBond、Prime&Bond NT牙本质粘结界面纳米渗漏情况.方法:选取12个无龋磨牙,600目碳化硅砂纸在流水冲洗下预备出相同的牙本质粘结面玷污层.分别用三种粘结材料按使用说明进行粘结.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测量截面下10 μm处荧光剂渗透的长度.结果:三种粘结剂牙本质粘结界面在CLSM下均观察到明显的纳米渗漏,其中邦多156.93±57.39 μm,SingleBond 97.76±39.03μm,Prime&Bond NT 56.41±29.15μm,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牙科粘结剂牙本质粘结界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纳米渗漏.

    作者:赵三军;陈吉华;吴玮;张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不同材料嵌体修复后牙体组织应力分析

    目的:研究3种材料嵌体在垂直载荷下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下颌第一磨牙嵌体修复后颊舌向模式图.分别对3种材料及其不同厚度嵌体底部大主应力进行计算.结果:在同样载荷下,镍铬合金的应力大、烤瓷次之、复合树脂小,且应力均与嵌体的厚度成正比.结论:适当减小镍铬合金和烤瓷嵌体的厚度对预防牙体折裂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夏荣明;吴小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负载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nHAC)负载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颅骨极限缺损中的作用.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复合细胞组、单纯材料组、空白对照组.复合细胞组取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并扩增诱导培养后通过负压抽吸及细胞基质膜包裹将细胞与材料复合.材料植入颅骨缺损后8周取材,行大体、X线、组织学观察及灰量测量来研究它们的骨修复能力.结果:复合细胞组成骨能力强,且材料边缘及内部均有较好的成骨,单纯材料组有部分成骨,空白对照组未修复骨缺损.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负载骨髓基质干细胞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作者:陈鹏;毛天球;刘冰;岳进;侯锐;牛丽娜;焦凯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CSF-1和PTHrP对人牙囊细胞OPG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1,CSF-1)和甲状旁腺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PTHrP)对体外培养的人牙囊细胞(dental follicle cells,DFC)表达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牙囊细胞,选第3~6代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CSF-1和PTHrP与牙囊细胞共同孵育,MTT法检测人牙囊细胞的增殖活性;Sandwich 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OPG的含量.结果:25ng/ml的CSF-1和10 ng/ml的PTHrP可以促进DFC增殖,并且此浓度两种因子分别与DFC共培养OPG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在牙齿萌出的某时期牙囊自分泌和旁分泌的CSF-1和PTHrP有降低人牙囊细胞OPG表达的作用.

    作者:孙海燕;林珠;金作林;张永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226例唇部疾病的前瞻性分析

    目的:掌握唇部疾病基本损害的特点,不断提高唇部疾病鉴别诊断水平.方法:1995.8.~2004.9.口腔黏膜病专科唇部疾病初诊患者226例,均详细记录临床诊断、损害发生部位和损害类型.结果:发病部位按照损害累及频率,依次为下唇唇红134例次(34.9%)、下唇黏膜95例次(24.7%)、上唇唇红64例次(16.7%)、上唇黏膜56例次(14.6%)、口角20例次(5.2%)、口周9例次(2.3%)、唇部6例次(1.6%).226例共出现16种损害类型,按照损害出现频率排序,溃疡92例(31.7%)、糜烂31例(10.7%)、白纹25例(8.6%)、痂皮24例(8.3%)、皲裂23例(7.9%)、肿胀22例(7.6%)、鳞屑22例(7.6%)、充血18例(6.2%)、白斑9例(3.1%)、肿块8例(2.8%)、色素沉着6例(2.1%)、色素脱失、疱、红斑各3例(1.0%)、萎缩和丘疹各1例(0.3%).结论:唇红是唇部损害的好发部位,下唇唇红是首发部位,溃疡、糜烂、鳞屑、皲裂、白纹、痂皮、肿胀等7种损害是唇部黏膜病常见损害.

    作者:唐国瑶;尚书;李慧源;姚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有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舌鳞癌中nm23-H1基因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与舌鳞癌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5例舌鳞癌原发灶中nm23-H1蛋白的表达分布,并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其中20例舌鳞癌新鲜标本中nm23-H1mRNA的表达.结果:nm23-H1蛋白和nm23-H1mRNA的阳性表达率在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27.8%(5/18)、42.9%(3/7),在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86.0%(49/57)、92.3%(12/13).nm23-H1蛋白和nm23-H1mRNA的表达呈显著相关(P<0.05),两者与舌鳞癌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皆呈负相关(P<0.05).结论:nm23-H1蛋白和nm23-H1mRNA的阴性表达减弱了抑制舌鳞癌转移的能力,联合检测可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了解该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nm23-H1基因可作为评估舌鳞癌有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作者:黄晓峰;胡勤刚;蒋文晖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口腔黏膜色素异常与恶性病变

    口腔黏膜色素异常根据色素来源可分为内源性及外源性两种,大多数色素沉着不需进行处理,而对于能引发恶变的某些疾病需要跟踪观察和及时处理.本文就常见的易恶变的色素异常性疾病做一综述.

    作者:聂艳萍;林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牙体缺损程度对后牙桩核冠修复牙本质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比较上颌第一磨牙不同程度牙体缺损桩核冠修复后牙本质应力分布情况,探讨牙体剩余量与牙本质应力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磨片法建立上颌第一磨牙桩核冠有限元模型,比较上颌第一磨牙4种不同程度牙体缺损桩核冠修复后的牙本质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后牙牙体水平向缺损量超过其牙冠牙体量1/2时,牙本质应力峰值较高,缺损量在牙冠牙体量1/2以内,对应力峰值无显著影响.结论:当水平向牙体剩余量大于1/2时,剩余牙体组织所受应力较大,上颌第一磨牙的腭根根分叉处是根折的危险区域.

    作者:杜莉;付钢;沈颉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不同纳米颗粒二氧化钛的细胞相容性研究

    目的:探索二氧化钛发挥佳生物学效应的纳米晶尺寸.方法:采用MTT法观察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增殖情况,细胞培养第5 d时对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检测,并用SEM观察第3 d时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附着形态.结果:成骨细胞在20nm组材料表面的细胞增殖数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并具有更好的细胞伸展形态;而200nm组材料碱性磷酸酶表达高.结论:不同纳米尺寸二氧化钛的细胞相容性存在差别.

    作者:赵彦涛;张玉梅;宁芳;许智轩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低弹性模量钛铌锆锡合金铸件表面反应层结构的研究

    目的:观察铸模温度对钛铌锆锡(Ti-Nb-Zr-Sn)合金铸件表面反应层结构的影响.方法:在两种铸模温度下(室温,300℃)进行合金的铸造.对铸件表面反应层的结构及显微硬度进行测试;采用SEM下的能谱分析(EDS)对铸件抛光前后的表面元素成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随着铸模温度的提高,Ti-Nb-Zr-Sn合金铸件表面反应层的厚度增加,表面硬度值增大.组织金相显示铸件表面反应层结构可分为3层.铸件表面抛光前元素Si、A1含量较高,抛光后则明显减少.且随着铸模温度的提高,Si的扩散深度及渗透量均有所增加.结论:为了减少Ti-Nb-Zr-Sn合金铸件表面反应层的厚度,应尽量降低铸模温度,同时应选择无Si的包埋材料.

    作者:刘金城;高勃;郝玉琳;王珏瑀;李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热氧老化作用对SY-28、SY-20和MDX4-4210硅橡胶机械性能的影响

    目的:评估热氧老化作用对SY-28、SY-20和MDX4-4210硅橡胶机械性能的影响.方法:按照国家标准,对SY-28、SY-20和MDX4-4210硅橡胶热氧老化前后的扯断强度、扯断伸长率、永久变形率(3 min)、撕裂强度、硬度(邵氏A)进行测试,对其老化性能加以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Y-28硅橡胶的扯断伸长率、永久变形率(3 min)、邵氏硬度优于MDX4-4210硅橡胶;扯断强度、撕裂强度与之相似.SY-20硅橡胶的扯断强度、永久变形率(3 min)、邵氏硬度优于MDX4-4210硅橡胶;扯断伸长率与之相似,撕裂强度差于MDX4-4210硅橡胶.结论:SY-28和SY-20硅橡胶机械性能优良,同时具有良好的抗热氧老化性能,可以满足作为颌面软组织缺损赝复材料的要求.

    作者:苏方;赵铱民;邵龙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BSP、OPN在小鼠牙胚发育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Balb/c小鼠牙胚发育各期的时空分布特点及两者在牙齿矿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alb/c小鼠出生前后牙胚及颌骨中BSP、OPN的表达与分布.结果:BSP、OPN在牙胚发育中的时空分布模式存在差异.OPN在蕾状期的表达弱于BSP,两者在成釉器早期的发育中作用微弱;在帽状期、钟状期及牙体硬组织(牙冠、牙根)分泌形成期,OPN的表达范围及强度高于BSP,尤其在牙体硬组织形成期,OPN在牙胚各类细胞及骨组织中均呈强阳性表达.结论:BSP、OPN参与牙胚的发育及牙体硬组织的矿化成熟,在牙齿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

    作者:赵征;金岩;文玲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拔牙的安全性回顾分析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退化、全身器官功能和应激能力较差,加上在拔牙过程中,由于患者情绪紧张增加了拔牙的危险性.因此,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拔牙安全性问题值得关注[1].我院自1994.8.以来与内科医生合作,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临床治疗采取有效措施,为近5000例心血管老年患者实施了拔牙手术,无1例发生意外,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李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NGF mRNA在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表达

    目的:研究牙周组织中是否存在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研究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样细胞(hPDLF)是否表达NGF mRNA.结果:通过RT-PCR技术,在培养的hPDLF中扩增出NGF mRNA阳性产物.结论:通过离体研究初次显示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样细胞(hPDLF)表达NGF mRNA.

    作者:徐娟;刘洪臣;袁维秀;周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下颌无牙颌种植后早期负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下颌无牙颌在种植后早期进行杆卡固位覆盖义齿修复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8例下颌无牙颌患者,在双侧颏孔之间植入4颗种植体,术后即刻印模转移,1周内完成种植体支持的杆卡固位覆盖义齿修复,均于负重后1、3、6、12个月复诊,之后每12个月复诊一次,检查种植体的稳固性、种植体周龈组织状况,并拍摄X线片观察种植体骨吸收和骨结合状况.结果:8例共32颗种植体早期负重,追踪观察12~48个月,平均观察26个月,种植体无松动或脱落;种植体周龈组织健康;种植体周未见X线透射影;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0.5~1.2mm,平均0.7 mm;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下颌无牙颌患者,在双侧颏孔间植入4颗种植体,如种植体可获得足够的初始稳定性,即刻采用种植体支持的杆卡覆盖义齿修复是可行的,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徐世同;周磊;张雪洋;徐淑兰;宋光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舌癌好发部位与慢性不良刺激的关系研究

    目的:分析舌癌好发于舌缘、舌尖的原因.方法:36例舌癌病人按有无慢性不良刺激因子(包括残根、残冠、锐尖锐缘、倾斜牙、不良修复体)分为有刺激因子组和无刺激因子组,把发病部位分为经常受牙齿摩擦刺激的舌缘、舌尖部;和很少受牙齿摩擦刺激的舌腹、舌背、舌根部两亚组.结果:有不良刺激因子组和无不良刺激因子组中不同亚组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前者的舌缘、舌尖部的构成比(91.7%)显著高于后者(8.3%),而后者中不同亚组构成比相近(58.1%、41.7%).结论:病患牙及不良修复体对舌的长期慢性不良刺激是舌癌好发于舌缘舌尖部的重要相关因素.

    作者:李金茂;唐瞻贵;陈新群;俞志维;洪珍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