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软性角膜接触镜片上蛋白质沉淀洗脱的动态观察

刘毅;谢培英;褚仁远;瞿佳

关键词:亲水性角膜接触镜, 蛋白质沉淀,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摘要:目的:研究市售的软镜多功能护理系统对镜片上蛋白质沉淀的清洗效果与动力学.方法:使用58%含水的,Etafilcon A材料的角膜接触镜,进行体外人工泪液浸泡和在体戴用实验,A与B两种多功能护理液作为洗脱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镜片洗脱液在280nm处的吸光度值,换算为蛋白质量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二种洗脱液的实验结果均表明,蛋白质沉淀的洗脱量呈动态变化.体外实验中,镜片浸泡6~8小时已接近大洗脱量.戴用镜片的数据提示,浸泡1周时,尚未达到大洗脱量.结论:体外实验的数据表明,存在一个大洗脱时间点,不同的洗脱液,该时间点不同,不同的多功能护理液在角膜接触镜蛋白沉淀的清除效力上存在差异;不使用除蛋白酶片条件下,护理液仅能洗脱掉蛋白质沉淀的一部分.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台北地区青少年屈光不正验配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台北地区7~25岁青少年屈光不正,特别是近视的发生发展状况.方法:对台北地区12个验光配镜部一年内的7~25岁的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共5002名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屈光不正以近视为主,从近视发生的年龄看,男性多出现在15~18岁,女性出现在13~17岁;以近视-1.50~-4.50D范围所占比例高;球镜与柱镜比约6∶4.低年龄儿童屈光不正主要有远视、复性远视散光、单纯性散光、混合性散光,所占比例为:7岁:男学童占43%、女学童占51%;8岁:男学童占23%、女学童22%.结论:在7~8岁学生中发现屈光不正而配镜多属于先天因素,如远视、散光、斜视等,青少年屈光不正以近视占大比例,其发生和发展与升学压力有关.

    作者:卯思义;杨悉耀;吴英杰;卢崇怀;黄庆智;周川;萧志鸿;曾凤珠;詹宏仁;廖桂瑚;林文仁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

    目的:探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治疗效果和手术技巧.方法:对15眼(15例)白色白内障实行超声乳化术,并通过无缝线切口植入人工晶体.结果:晶体核乳化15眼均成功,平均乳化时间2分20秒,术后裸眼视力在0.5以上占86.7%.结论:提高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可以避免和减轻术中术后并发症.

    作者:郑海华;陈峰;施玉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渐变多焦点镜片的原理和应用(第二讲)

    第二部分渐变多焦点镜片的验配Ⅰ1 渐变多焦点镜片配戴者的选择成功的渐变多焦点镜片配戴者往往有如下心理特点:①希望避免单光阅读镜戴上摘下的麻烦;②不喜欢双光镜难看的外形;③喜欢尝试新事物--尤其是具有冒险精神的中距离模糊的中老年人.美国近的统计资料表明:尝试过配戴渐变多焦点镜片的中老年人,80%以上喜欢并后选择了渐变多焦点镜片,而其中原来双光镜片的配戴者比例更高.从表1可以看出,渐变多焦点镜片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受中老年人的喜爱.

    作者:瞿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泪腺异位于结膜下三例

    先天性泪腺异位于结膜下临床少见,现报告三例.[例1]女,2岁.自幼左眼发现外侧有一肿物,增长缓慢,于1996年12月3日以结膜脂肪瘤收入院.体格检查正常.眼部检查:左眼球内转时,颞侧球结膜下见10mm×4mm大小肿物,看不到外侧边缘,上缘延伸至穹窿部.呈黄褐色扁平高起,睑裂暴露处球结膜增厚,光泽差.

    作者:张秀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混浊分析

    目的:了解和掌握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RK)后发生角膜混浊(Haze)情况并评价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应用NIDEK EC-5000型扫描型准分子激光治疗的3896只眼发生2级以上Haze者做为分析对象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两年随访发现:术后曾发生明显角膜混浊者31只眼(0.79%).平均等效球镜-7.34±1.14,散光1.52±1.35.96.77%为双眼同时发生.70.96%伴有屈光度的回退.对药物治疗敏感者51.61%,余需手术治疗.结论:PRK术后角膜混浊发生具有一定临床特点:多发生于年轻患者;以男性为多;以双眼同时发生居多;且大部分伴有屈光度回退并与术前屈光度和散光度成正相关.

    作者:王雁;赵堪兴;左彤;裴文;李爱萍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LASIK前后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结果的研究

    目的:研究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非接触眼压计(NCT)测量值的改变,及其与屈光度矫正值和术中角膜切削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12眼接受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排除青光眼或高眼压症,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作非接触眼压测量,对术前、术后的非接触眼压测量值作u检验,并对眼压改变值与预期屈光度矫正值和术中角膜切削厚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手术前后非接触眼压测量值的改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一年平均眼压测量值下降0.931±0.293kPa;②术后一年眼压下降值与预期屈光度矫正值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r=0.1942,P<0.05);③术后一年眼压下降值与术中角膜切削厚度亦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r=0.2577,P<0.001).结论:LASIK术后不能按传统正常值衡量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结果,否则可能延误类固醇性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激光切削后角膜厚度变薄是导致手术后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结果下降的直接原因.

    作者:余野;王勤美;许琛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应用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测定正常人融合功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随机点立体图检测60例正常人立体融合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R.D.S.S.)检测60例10~29岁正常人融合范围,以立体感消失或出现作为判断融合破裂点的标志;计算内外融合比值.结果:①应用R.D.S.S.测定融合范围:大为800″组,-9.4△~+24.3△,小为60″组,-7.4△~+17.0△,平均范围-8.3±0.7△~+20.9±2.7△.②各组内融合均数比较:800″~200″组与100″~60″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外融合比值为2.7~2.3∶1.结论:①Ⅱ级融合与Ⅲ级融合两者的概念不同、内涵不同.②应用R.D.S.S.测定融合范围本质上就是测定Panum's融合区.③立体视锐度越大,融合范围越大.④提出假说:Panum's融合区不仅包括静态而且还包括动态,这对于拓宽立体融合功能研究的视野提供了较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吴夕;刘玉华;艾立坤;王秀英;李东辉;颜少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学生近视的调查和比较研究

    目的:调查中小学生的近视发生和发展现状,分析和比较学生近视发生和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了2755城乡学生的近视和近视状况,调查项目包括学生的近视检出率和近视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父母屈光状况,并对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学生近视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平均高达53.8%,是15年前同类调查的两倍,学习行为影响近视的发生和进展;父母一方或双方近视对学生近视发生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意义.结论:社会文明进步对视觉的需求是学生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吕帆;陈洁;姜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应用Schwind Keratom F准分子激光机对1995眼不同程度近视(-0.75~-15.50D)行PRK治疗.按屈光度分三组:组I≤-6.00D,873眼;组Ⅱ-6.25D~-10.00D,774眼;组Ⅲ>-10.00D,348眼.术后12个月,对三组术后的视力、屈光度及Haze进行随访比较.结果:术后12个月Ⅰ、Ⅱ、Ⅲ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98.6%,94.2%和60.4%;≥1.0者分别为85.5%,71.3%和25.9%;屈光度在±1.00D以内分别为90.5%,68.8%和29.3%.角膜雾状混浊(Haze)≥2级者分别为0.8%,11.5%和13.7%.结论:PRK治疗中低度近视疗效较好,对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由于术后Haze和屈光度回退发生率增高,疗效受到明显影响,有待进一步完善手术方法和术后用药等问题.

    作者:郑历;朱启仲;孙怡;叶明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LASIK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前后国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方法:选择无配戴接触镜史的-6.00~-26.00D(-11.89±4.58D)高度近视患眼41眼进行LASIK治疗,按照角膜切削面距离角膜内皮层厚度分为两组,组1:28眼为200~250μm,组2:13眼为251~300μm,各组患眼于术前和术后第3、10天、1、3个月观察和分析角膜内皮的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百分比.结果:①各组术前、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或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或六角形细胞百分比的改变与切削面距离内皮层厚度不存在统计学的相关性.结论: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是矫正高度近视一种安全的屈光手术.对于以切削后切削面距离角膜内皮层厚度200μm作为安全性的指标尚需作进一步的论证.

    作者:王勤美;余野;陈蔚;许琛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角膜塑型术:美国四十年的历史中国十个月的印象

    [编者按] 角膜塑型术作为一种屈光矫治方法已有一定的历史.随着现代验配技术的发展、镜片设计的进步和制造工艺的改良,它又获得了新的生命,成为效果和预测性都较好的临床近视治疗方法.但是,同其他屈光矫治方法一样,角膜塑型术也需要各种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作支撑,而且还存在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近段时间,角膜塑型术在我国一哄而上,其形势令人忧喜参半.MichaelRussell先生作为角膜塑型术的推广者,去年从美国来到中国.本文是他从个人的体验和理解出发对角膜塑型术所作的回顾、分析和展望,虽是一家之言,但对我们也许会有所启发,故在此全文刊出.我们欢迎大家参与讨论.由于作者是美国人,此文为翻译稿,若有不解之处,可与作者直接探讨.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近视与视网膜多巴胺受体放射自显影研究

    目的:通过放射自显影方法对比研究鸡视网膜多巴胺受体在近视及正常状态下的分布.方法:取正常鸡和实验性近视鸡眼球,去角膜及眼内容物后速冻,做12μm冷冻切片,分三组:[3H]SCH 23390标记D1组,[3H]Spiperone标记D2受体组,非特异性竞争组,行放射自显影研究.结果:鸡视网膜D1、D2受体分布不同,D2受体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D1不明显;近视状态下D1、D2受体数目增多,D2增多更明显.结论:视网膜多巴胺受体两种亚型均参与近视的调控,数目增多与近视视网膜多巴胺生物水平下降有关.

    作者:肖林;刘鼎新;陈瑞英;郭静秋;张秀敏;刘晶;袁俊彦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温州市区视力不良小学生屈光状态及相关因素

    目的:研究视力不良小学生屈光状态及近视眼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温州市视力不良的小学生4696名(有效眼9392眼)进行扩瞳视网膜检影验光,填写调查表,调查各年级小学生屈光状态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本组小学生视力不良以屈光不正为主,占79.7%,其中近视性屈光不正多,占48.9%,其次是散光25.6%.随学习阶段上升,近视患病率逐渐增高,屈光参差患病率23.7%,弱视患病率以远视性屈光参差高,达97.9%.近视眼发病与遗传因素(20.19%)及环境、体质因素有关.结论:在小学生中普查视力和屈光状态,以早期发现屈光不正和弱视,进行及时防治,对控制小学生视力不良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钢;陶明春;叶采华;陈常乐;何涛;林海;温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胰岛素对兔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光学参数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目的:探索实验性近视的发病机制,并观察胰岛素对近视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形觉剥夺方法,在幼兔眼建立近视动物模型.取7日龄幼兔52只,分A、B、C三组.A组20只,为单纯缝合;B组16只,为缝合眼睑+玻璃体内注射胰岛素;C组16只,为缝合眼睑+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第60天用A超测量双眼的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并计算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同时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在三组中形觉剥夺能导致实验眼相对性近视,两眼的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间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而前房深度和晶体厚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病理学也有明显改变,巩膜胶原纤维变细,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改变是突出的变化.结论:形觉剥夺能导致眼球的轴性延长,使眼球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发生改变,其中玻璃体腔延长、巩膜胶原纤维的变细、延长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改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胰岛素不能阻止这些改变.

    作者:高前应;高如尧;王培杰;郭延奎;卢佩勇;蒙艳春;朱涛;李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44例真菌性角结膜炎患者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真菌性角结膜炎是临床较常见的眼病,但有关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报道不多[1].1998年8月至11月北京眼科研究所微生物室对眼科门诊送检110例标本进行了真菌培养,其中真菌培养阳性的44例,并着重对新近使用的抗真菌药物纳他霉素和特比萘酚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2],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旭光;金秀英;王智群;陈建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与角膜屈光手术有关的视光学理论和实践(第二讲)

    第二部分角膜屈光术后的对比敏感度视力评价和眩光检测视力是角膜屈光手术效果重要的检测指标,也是患者主观感受深的评判标准.长期以来,临床医师使用视力表检测视力.由于这种方法过程简便,记录简单,因此通常也被作为检测视力矫正效果的终指标.但是,视觉功能包括多个方面,远非一张视力表能够表达.角膜屈光手术病人不同于传统的眼科病人,他们大多为年轻人,有非常好的矫正视力,因此对术后视力的期望值很高,对视知觉质和量方面的细微变化非常敏感.

    作者:吕帆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LASIK术后激素性青光眼一例

    屈光性角膜手术后皮质激素点眼可致高眼压,已引起眼科医师的关注.一般减量或停用激素加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可恢复正常.我们遇一例患者,LASIK术后用皮质激素致持续高眼压,导致视功能损害,报告如下.

    作者:陈舒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光动力疗法

    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大约有10%会发生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d-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简称AR-MD),其中6%将是严重类型的ARMD.严重类型ARMD的典型表现为脉络膜新生血管化(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简称CNV).CNV会使病人视力迅速下降,多数患者在确诊两年内变盲.

    作者:Steven Lam;陈浩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上提眼睑对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

    目的:探讨上提眼睑引起的泪膜破裂时间的改变.方法:对32名学生分别检测上提眼睑(HTBUT)和未提眼睑(TBUT)时的泪膜破裂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HTBUT的均值为10.4169±5.381s,TBUT的均值为11.3312±5.468s,两者无明显的差异;男性的TBUT均值11.5838±5.915s,女性TBUT均值为11.0788±5.165s,无显著差异.结论:认为轻微上提眼睑对泪膜稳定性无明显的影响.

    作者:林智;龚向明;陈翔;李树兴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后巩膜加固术远期效果观察

    目的:为了解后巩膜加固术远期效果,评价该术治疗近视的效果.方法:对482例加固术中47例资料完整者进行术前和术后四年对比分析.观察项目有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轴、屈光度、巩膜硬度、矫正眼压、眼底荧光造影、ERG、VEP、视野等.结果:裸眼视力:术前0.045±0.025,术后1月0.082±0.035,术后1年0.051±0.028,远期:0.047±0.029.矫正视力:术前0.572±0.143,远期:0.610±0.148.眼轴:术前30.12±1.18mm,远期30.28±1.21mm.屈光度:术前:-19.82±2.26D,远期-20.02±2.20D.36眼术前每年加深≥1D,术后28眼稳定.25例术后无不适,16眼有与手术无关的症状.病人对手术满意率85%.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对阻止近视发展,保护视功能确实有效,是目前为止治疗高度进展性近视眼佳预防性方法.

    作者:刘乔;张薇华;蒋蕾;汪维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