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选择性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体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赵晋龙;石利强;何黎升;龚振宇;刘彦普;雷德林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 血管造影, 选择性颈动脉造影
摘要:目的:探讨X线颈动脉造影对颈动脉体瘤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分析33例颈动脉体瘤术前颈动脉造影、术中所见及终手术方式,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总结造影结果对制定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结果:颈动脉体瘤血管造影显示肿瘤血供丰富,颈动脉分叉张开,呈握球状改变;血管影像清晰、动脉被推移的病例,肿瘤对血管侵蚀轻,手术完整剥除肿瘤的可能性大;肿瘤包绕血管,血管显影不清晰的病例,说明肿瘤对血管壁破坏严重,剥除肿瘤困难,须做好颈动脉切除及重建的准备.对于肿瘤与血管染色混杂,无法分清各自结构与位置的病例,均需行颈动脉切除.术前的颈动脉压迫训练对减少或减轻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判断肿瘤对血管的侵蚀程度,评价阻断患侧颈动脉后健侧颈动脉对颅内,特别是对患侧脑的供血情况,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对于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和减少并发症是必要的.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选择性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体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X线颈动脉造影对颈动脉体瘤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分析33例颈动脉体瘤术前颈动脉造影、术中所见及终手术方式,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总结造影结果对制定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结果:颈动脉体瘤血管造影显示肿瘤血供丰富,颈动脉分叉张开,呈握球状改变;血管影像清晰、动脉被推移的病例,肿瘤对血管侵蚀轻,手术完整剥除肿瘤的可能性大;肿瘤包绕血管,血管显影不清晰的病例,说明肿瘤对血管壁破坏严重,剥除肿瘤困难,须做好颈动脉切除及重建的准备.对于肿瘤与血管染色混杂,无法分清各自结构与位置的病例,均需行颈动脉切除.术前的颈动脉压迫训练对减少或减轻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判断肿瘤对血管的侵蚀程度,评价阻断患侧颈动脉后健侧颈动脉对颅内,特别是对患侧脑的供血情况,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对于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和减少并发症是必要的.

    作者:赵晋龙;石利强;何黎升;龚振宇;刘彦普;雷德林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周期性牵张力对骨髓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

    目的:通过大鼠骨髓破骨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观察不同时段周期性牵张力对骨髓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加载系统,选择频率为6周/min,弹性基底膜发生12%形变率的周期性牵张力.试验共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在整个培养期间不加力;B组:从培养的第2 d开始加力,连续加力3 d;C组:从培养的第2 d开始加力,连续加力5 d;D组:从培养的第5 d开始加力,连续加力2 d.每组各6孔,均于培养的第7 d进行多核细胞计数.结果:B组、C组多核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D组多核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周期性牵张力主要是在骨髓诱导培养的早期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后期施力对破骨细胞的形成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永明;林珠;张晓东;唐林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MDPC-23细胞内核心结合因子A1增强Smad3调控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的表达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核心结合因子A1(CBFA1)在Smad分子调控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基因表达中的作用.方法:细胞培养,基因转染和报告基因检测.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抑制DSPP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表达.Smad3过表达显著增强了TGF-β1对DSPP基因表达的转录抑制.单独过表达CBFA1对DSPP基因启动子活性无明显影响.但是,CBFA1与Smad3共转染显著增强Smad3对DSPP基因启动子的抑制作用,在TGF-β1存在时,其作用进一步增强.结论:在成牙本质细胞系MDPC-23内,CBFA1可能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协同调控Smad3对DSPP基因转录的调控.

    作者:何文喜;牛忠英;赵守亮;臧晓霞;高杰;李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慢性牙龈炎及慢性牙周炎治疗前后患牙龈沟液中t-PA及PAI活性的比较

    目的:比较慢性牙龈炎、慢性牙周炎患牙治疗前后龈沟液中t-PA及PAI活性.方法:选择慢性龈炎(n=28)及慢性牙周炎(n=52)患牙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收集龈沟液(GCF)并记录临床指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GCF 中t-PA及PAI的活性.结果:t-PA活性在牙龈炎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在牙周炎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AI活性在牙龈炎组及牙周炎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AI/t-PA比值在牙周炎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牙龈炎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AI可以作为判断牙龈炎症程度及治疗效果较为客观的指标;牙周炎组中治疗后PAI/t-PA显著降低的部位是否预示较差的预后,尚需进一步纵向研究.

    作者:闫福华;陈群;赵欣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缝隙连接蛋白43和E-钙黏素在口腔颌面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和E-钙黏素(E-cad)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SABC法对8例正常口腔鳞状上皮,29例不同分化程度的口腔鳞癌(包括舌癌)石蜡切片进行Cx43和E-cad表达的半定量检测;同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Cx43和E-Cad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Cx43和E-cad在正常口腔鳞状上皮主要表达于细胞膜上,Cx43和E-Cad表达的阳性面积和灰度值在正常口腔鳞状上皮与高分化鳞癌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两指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口腔鳞癌组织中,Cx43和E-cad的表达与组织的分化程度、转移之间有显著性差异(Cx43: χ2 =7.42、12.43, P<0.05、P<0.01; E-cad: χ2=7.79、9.688, P<0.05、P<0.01).同一标本中Cx43和E-cad表达具有正相关性和一致性(r=0.577,P<0.0005).结论:Cx43和E-Cad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口腔鳞癌分化和转移的生物学标志.

    作者:宋娟;张汉东;曾引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含微量肾上腺素麻药在心血管病人拔牙术中对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用含微量肾上腺素麻药对心血管患者拔牙术前术后血压及心率的影响.方法:对119例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门诊拔牙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监测血压、心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心血管疾病的拔牙患者中含微量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麻醉对血压和心率影响甚少,而精神因素、疼痛对血压及心率的影响较大.结论:病情稳定的心血管病人可以接受含微量肾上腺素麻药进行拔牙手术.

    作者:陈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腮腺腺泡细胞癌伴多形性腺瘤1例报告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国内外文献偶有报导,而以腮腺癌为主伴多发性腺瘤的病例尚未见报导.作者遇到1例腮腺腺泡细胞癌伴多形性腺瘤病例,报导如下:

    作者:尹中宏;李岳;冀晓萍;张海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嵌体冠修复严重缺损磨牙78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采用嵌体冠修复严重缺损磨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严重缺损磨牙无法行常规全冠修复者,采用嵌体冠进行修复,修复后随诊3年.结果:78例嵌体冠修复体均无松动脱落.结论:嵌体冠借助嵌体能起到增强固位的作用,适用于重度缺损的磨牙修复.

    作者:刘建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口呼吸致安氏Ⅱ1错牙合矫治前后的咽腔及头影测量变化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口呼吸所致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对28例口呼吸所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于正畸治疗前、后用Linder-Aroson和Solow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及统计学检验.结果:代表颈倾斜度的OPT/HOR和CVT/HOR分别较治疗前增加2.25°和2.96°,代表自然头位的颅颈角FH/OPT和FH/CVT的测量值比治疗前增加2.60°和2.92°,其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代表实际通气道大小的Pm-ad2测量值增加了2.67 mm,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正畸治疗能迅速矫治上下颌矢状位置关系的不调,使口呼吸习惯患者的上气道通气能力明显增加,头颅和颈椎的前伸位得以改善.

    作者:姚霜;刘晓君;杨霜;杨苹;王文红;徐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唇部静脉畸形的治疗

    目的:报道81例唇部静脉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81例病变分别采用硬化剂注射、Nd:YAG激光治疗、手术切除以及上述方法的联合治疗.结果:58例完全治愈,19例基本治愈,3例明显改善.结论:绝大多数唇部静脉畸形可通过非手术方法治愈.

    作者:夏风;赵吉宏;贾俊;赵怡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奥硝唑糊剂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评价

    目的:比较奥硝唑碘仿糊剂和替硝唑碘仿糊剂治疗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病例121例,随机分成两组.奥硝唑碘仿根管糊剂组为实验组,替硝唑碘仿根管糊剂组为对照组.采用二次法治疗并用牙胶尖充填根管,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6个月后拍摄X线牙片,观察根尖阴影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奥硝唑碘仿根管糊剂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优于替硝唑碘仿根管糊剂.

    作者:韦靖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根尖囊肿非手术治疗96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根管治疗对根尖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96例109个根尖囊肿患牙进行常规根管治疗,术后采用临床检查和X线牙片观察0.5~3年.结果:109个牙经根管治疗后有101个痊愈或基本痊愈,有效率92.7%,前牙疗效优于后牙.结论:根管治疗是治疗根尖囊肿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中苏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安氏分类与矢状骨型分类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安氏分类与矢状骨型分类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我科近5年收治的正畸病例361例,年龄14~18岁.将样本按安氏分类法进行分类,统计出对应的矢状骨型分类的分布;再按矢状骨型分类法统计出对应的安氏分类的分布.将安氏分类及矢状骨型分类分别依Ⅲ类、Ⅰ类、Ⅱ类进行等级划分,应用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分类与矢状骨型分类之间的相关系数τ=0.4643,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u=4.368>2.58,P<0.01).结论:安氏分类与矢状骨型分类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安氏Ⅰ类对应的矢状骨型三类的分配比为4:1:1; 安氏Ⅱ类为2:1:0; 安氏Ⅲ类为1:0:2.矢状骨型Ⅰ类对应的安氏三类的分配比为3:2:1; 矢状骨型Ⅱ类为2:3:0; 矢状骨型Ⅲ类为1:0:3.

    作者:刘新强;徐宏;刘珺;范存晖;陈杰;孙雪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应用ITS1-ITS2区域鉴定口腔念珠菌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鉴别念珠菌的方法.方法:通过CHROMagar Candida培养基显色培养与PCR扩增ITS1-ITS2区域相结合的方式对13例口腔念珠菌标本进行细胞及分子水平鉴定,并对CHROMagar Candida培养基能否引起念珠菌ITS1-ITS2区域碱基序列改变问题进行探讨.结果:13例念珠菌标本分别属于常见的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光滑念珠菌三种类型,并在CHROMagar Candida显色培养基上分别呈现出草绿色(白色念珠菌)、蓝灰色(热带念珠菌)以及紫红色(光滑念珠菌)菌落;这三种念珠菌类型在ITS1-ITS2区域的片断长度或碱基序列上表现出特异性差异.结论:使用PCR扩增 ITS1-ITS2区域的方法可以对以上三种临床念珠菌进行准确鉴定及种内分型.

    作者:赵民;施卫;周曾同;罗沨;陈莹;张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中药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免疫和内分泌的调节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慢性牙周炎对患者免疫和内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20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女性围绝经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补肾清火的中药和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只作牙周基础治疗,对患者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和血中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进行检测.结果:治疗3个月及12个月后,实验组龈沟液量显著下降(P<0.01),IL-1β量及浓度显著下降,而对照组IL-1β仅有浓度在治疗12个月后下降.实验组治疗3个月后IL-8量下降,治疗12个月后IL-8的量及浓度均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龈沟液中IL-8的量和浓度均无变化.两组治疗前后FSH、E2水平无变化;实验组治疗3个月后LH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中药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免疫和内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罗礼君;谢玉峰;顾晶晶;俞瑾;束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无龋儿童和患龋儿童唾液中免疫成分的比较

    目的:对无龋儿童和患龋儿童唾液中免疫成分进行检测,研究龋病与唾液中免疫成分的关系.方法:对204名4~6岁幼儿园儿童进行口腔检查,收集混合唾液测定pH值、SIgA和溶菌酶的含量,并对无龋儿童和患龋儿童唾液免疫成分进行比较.结果:204名儿童中,无龋59名.患龋145名,患龋率71.08%.患龋儿童龋均5 .26,受检儿童龋均3.74.患龋者唾液pH 7.04±0.37,无龋者唾液pH 7.14±0.3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龋者唾液SIgA为58.81±40.76 μg/ml, 无龋者SIgA 为48.61±25.83 μg/ml,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龋者唾液溶菌酶含量18.63±20.64 μg/ml, 无龋者溶菌酶含量13.77±12.25 μg/ml,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龋儿童与患龋儿童唾液pH值无明显差异,患龋儿童SIgA及溶菌酶含量较无龋儿童低,SIgA及溶菌酶在龋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吴慧华;王燕秋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调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的菌株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抗真菌药的使用.方法:取17例HIV感染者舌背白色培养物中鉴别出的念珠菌:白色念珠菌8例,热带念珠菌4例,近平滑念珠菌4例,白色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混合感染1例,用Neo-Sensitab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9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检测出的念珠菌对特比萘芬耐药,对氟康唑、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中度敏感,对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高度敏感.结论:对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感染临床用药建议选择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中的任意两种配伍治疗.

    作者:向黎;陈建钢;桂希恩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一例Van der Woude 综合征家系IRF6基因突变的检测

    目的:对一例河北峪金矿Van der Woude综合征(VWS)家系进行IRF6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在IRF6(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6)基因内设计引物,经分段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进行突变检测,运用PIX-Protein Identification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结果:在所有患者IRF6基因的第400密码子发现与表型一致的CGG>TGG (r.1461c→t)的突变,该突变引起IRF6蛋白质二级预测结构的改变.结论:Van der Woude综合征由IRF6基因突变引起,IRF6基因与唇腭、牙齿发育密切相关.

    作者:王晓方;肖明振;史俊南;张海兵;胡蓝靛;孔祥银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1~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45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4例,安氏Ⅱ1错(牙合)21例,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P<0.05),而SNA、PP-SN、OP-SN、GoGn-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作者:刘燕萍;刘婧;叶翁三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隐形义齿在多个牙缺失病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隐形义齿修复多个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隐形义齿加铸造支架修复,并作2年随访观察.结果:58例患者经2年临床观察,取得较好修复效果.结论:隐形义齿加铸造支架修复多个牙缺失,具有很强的隐型性、不嵌塞食物、坚固耐用,疗效显著.

    作者:冯延筠;李建久;刘清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