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1A激活基因细胞阻遏子蛋白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陶杰;闫承慧;郭鹏;吴光哲;王占胜;韩雅玲

关键词:E1A激活基因细胞阻遏子, 凋亡,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P13K
摘要:背景:研究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及其与动脉硬化形成的关系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而E1A激活基因的细胞阻遏子蛋白在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E1A激活基因的细胞阻遏子蛋白在去血清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时间及地点:实验于2007-10/2008-12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材料: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hoenix amphotropic 293细胞,pLNCX-CREG和pLNCX-GFP反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采用持续去血清培养的方法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用TUNEL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去血清饥饿24,48,72 h后各实验组细胞中cleave-caspase3表达;用pLNCX-CREG和pLNCX-GFP反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应用Western blot检测E1A激活基因的细胞阻遏子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应用流式双荧光染色分析E1A激活基因的细胞阻遏子蛋白过表达在去血清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主要观察指标:cleave-caspase3表达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率.结果:成功构建了E1A激活基因细胞阻遏子过表达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模型,证实内皮细胞E1A激活基因细胞阻遏子的表达随凋亡的增加而增加,E1A激活基因细胞阻遏子过表达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去血清饥饿后凋亡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E1A激活基因细胞阻遏子过表达抑制了去血清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调控P13K蛋白表达有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干细胞、运动疗法与糖尿病防治的相关性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定向分化成为机体内的功能细胞,形成多种类型组织和器官以代替损伤和坏死的相关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胰岛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胰岛干细胞可以通过移植、诱导等识别其特异分子标志,从中筛选胰岛素分泌细胞调整胰岛素的分泌量,但对其研究的机制仍存在较多不足;而骨髓干细胞可以通过直接的转分化和间接分化、移植诱导微嵌合状态,形成免疫耐受、细胞融合以及参与细胞的修复和再生等方式治疗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具有药物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治疗作用,运动疗法能够通过降低血糖、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调节自身免疫能力,推迟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有关运动疗法对影响糖尿病患者干细胞尤其是影响移植效果方面的实验研究仍是一项空白.

    作者:李光辉;陈惠宇;屈红林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东方蝾螈肢体异位再生的研究

    背景:蝾螈具有很强的肢体再生能力,研究蝾螈肢体再生对于实现患者肢体再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目的:验证东方蝾螈的肢体再生能力,并通过诱导东方蝾螈异位肢体生成,建立东方蝾螈为模式动物的再生医学研究技术平台.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7/2009-01在西北大学教育部西部资源与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东方蝾螈,购买于西安宠物市场.方法:①将成体东方蝾螈右前肢上臂处切断,连续10周观察记录其断肢再生情况,并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②通过东方蝾螈前肢运动神经异位转移和对侧皮肤移植,观察肢体异位再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东方蝾螈肢体再生能力和组织学过程.②观察东方蝾螈的异位肢体诱导情况,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①东方蝾螈断肢后10周左右肢体成功再生.肢体再生过程中,肢芽中出现大量皮肤成纤维细胞.②通过神经异位转移和对侧皮肤移植,可以诱导出肢芽.约13周可以成功在异位诱导出新的肢体.结论:①东方蝾螈具有完全肢体再生能力,皮肤成纤维细胞是参与肢体再生的重要细胞来源.②神经异位转移和对侧皮肤移植可以在异位诱导出新的肢体.

    作者:耿文鑫;严兴荣;陈煜娴;都慧聪;魏菁;赵洁;李立文;陈富林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经皮X射线下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浆垂直注射大腿骨折点1例:7个月随访疗效评价

    为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血浆移植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疗效,选择20D0-03因左大腿车祸伤后行走疼痛男性患者1例,X射线片检查显示左股骨干骨折且骨缺损距离为5 mm,诊断为骨折.经一系列固定复位治疗及髓内钉固定和自体髂骨植骨2次和外固定架与自体髂骨植骨4次治疗后,骨折仍未愈合,于2008-03入住四平市中心医院接受经皮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血浆移植治疗.在小C型臂X射线透视下,从骨折点大腿皮肤的前面,用硬膜外穿刺针垂直注射辅以10%患者自体血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4 mL,细胞浓度为1.8×107L-1.以门诊复查方式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X射线片显示,移植后2个月,骨折间隙缩小,左股骨干骨痂连续,骨折线部分模糊;移植后4个月,左股骨干骨折线模糊,骨痂连续;移植后7个月左股骨干在实现骨性愈合,患者开始完全负重行走,功能良好,完全治愈,无发热、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骨不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曲志国;刘英;郭立斌;毕薇薇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组织工程修复骨及软骨缺损的现状及展望

    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构建修复骨软骨缺损成为研究热点.骨软骨复合组织的构建仍存在很多难题,还需日臻完善.文章从支架材料设计的种类,包括单层和一体化双层支架;种子细胞的来源和类型,包括自体或异体来源软骨及骨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目前骨软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指出组织工程骨软骨修复骨软骨缺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日后该方面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作者:王秋玲;吕玉明;谢德明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原代和传代免关节软骨细胞糖胺多糖合成的动态观察

    背景: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时常发生失分化,传代软骨细胞的失分化程度是确定软骨细胞体外扩增操作时间的重要依据,对组织工程修复软骨效果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不同接种密度下,软骨细胞合成糖胺多糖的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7-01/05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1月龄新西兰大白兔5只,雌雄不拘.方法:无菌手术切取兔双膝关节软骨,采用0.4%Pronase酶和0.25 g/L 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待细胞融合时,换无血清培养液.于换液后12,24,36,48,60 h分别抽取上清液测量糖胺多糖质量浓度.传代2次,重复上述过程.主要观察指标:①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②传代对软骨细胞生长的影响.③P0,P1,P2代细胞上清液糖胺多糖质量浓度的差异.结果:P2代以内,软骨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但P2代细胞内空泡状颗粒增多.传代后,细胞融合时间缩短,但是上清液糖胺多糖质量浓度随传代逐渐下降(P<0.001),且P0,P1,P2代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换液60 h后,P1代软骨细胞糖胺多糖质量浓度较P0代下降24%,P2代较P0代下降74%.换液后时间越长,上清液糖胺多糖质量浓度越大(P<0.001).换液后时间与传代之间存在交互效应,时间越长,传代细胞与原代细胞上清液糖胺多糖质量浓度相差越大(P<0.001).结论:在体外单层培养条件下,原代软骨细胞糖胺多糖合成能力强,传代后很快大幅下降.细胞融合后连续检测上清液糖胺多糖质量浓度是研究软骨细胞分化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凯;卫小春;许刚;邵越峰;丁娟;李鹏翠;杨述华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构建pcDNA3.1/Hygro(+)-Lefty A真核表达载体及Lefty A的稳定表达细胞系

    背景:Leffy基因可能通过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通路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目的:为验证其抗纤维化作用,构建pcDNA3.1/Hygro(+)-LeffyA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LeftyA稳定表达细胞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克隆构建,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4/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购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细胞库;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ygro(+)由美国纽约州石溪大学SiamakTabibzadeh教授惠赠;Leffy A克隆载体pCMV-SPORT6购自武汉晶赛公司.方法:以pCMV-SPORT6为模板经PCR反应获得Leffy A编码区DNA,将其插入pcDNA3.1/Hygro(+)中构建Leffy A真核表达载体;通过LipofectamineTM2000将此重组质粒转染入人肾小管上皮细胞中,通过Hygromycin筛选挑取阳性表达克隆从而构建Leffy A稳定表达细胞系.主要观察指标:PCR扩增产物电泳鉴定结果.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重组质粒基因测序结果.Leffy A稳定表达细胞系的筛选及其细胞内Leffy A mRNA表达.结果:pCMV-SPORT6经针对人Leffy A基因编码区序列的上下游引物PCR扩增后,1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在10 kb条带处出现稍大于1.0 kb的特异性扩增条带,与预期1.1 kb目的片段大小相符.重组质粒分别被Hind Ⅲ、BamH Ⅰ单酶切后所得片段大小一致,均为6.7 kb,与重组质粒理论大小一致;经双酶切后得到大小分别为5.6 kb和1.1 kb的2条片段,与pcDNA3.1/Hygro(+)及Leffy A片段大小相符.将酶切鉴定阳性重组质粒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与人Leffy A基因编码区序列完全一致.稳定转染Leffy A重组质粒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高表达Leffy A mRNA.结论:pcDNA3.1/Hygro(+)-Leffy 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建立了Lefty A稳定表达细胞系.

    作者:李又空;张杰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维拉帕米与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协同作用

    背景:实验证明周围神经损伤时,轴突的变性与神经元凋亡都与Ca2+的超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目的:利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观察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联合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协同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4/2008-11在辽宁医学院手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同系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质量220~260 g;维拉帕米为辽宁卫星制药厂产品,国药准字H21022847;神经生长因子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同系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在右侧梨状肌下缘5 mm切断坐骨神经后立即原位缝合造成坐骨神经损伤模型.①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腹腔注射维拉帕米4 mg/(kg·d),术侧腓肠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0.6 μg/d.②维拉帕米组:腹腔注射维拉帕米4 mg/(kg·d),术侧腓肠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③神经生长因子组:术侧腓肠肌注神经生长因子0.6 μg/d,并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④空白对照组:分别腹腔,肌注等量生理盐水.以左侧坐骨神经为正常对照.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周对各组再生神经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测定,组织学观察及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术后12周,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足部溃疡的出现与愈合以及展抓反射出现的时间均早于其他各组.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恢复率分析表明: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维拉帕米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空白对照组.光镜和电镜下可见: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再生的神经纤维多,轴突较为粗大.有髓神经纤维多,髓鞘完整,优于其他3组.神经纤维直径恢复率分析表明: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维拉帕米组>空白对照组.结论:维拉帕米与神经生长因子对促进周围神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均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作者:杨飞;张基仁;温有锋;杨立民;黄秦邶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红花对免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Ⅰ、Ⅲ型胶原的影响

    背景:研究发现红花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有抑制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与活体研究尚未进一步展开.目的:观察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1/2008-03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及研究所完成.材料:新西兰大白兔27只,雌雄不限;50%红花注射液由山西太原华卫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4020008.方法:兔耳腹侧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每耳2块.分为5组.术后第45天开始对增生性瘢痕行注射治疗.①正常皮肤组:为自身兔耳腹侧皮肤.②阳性对照组:右耳外侧增生性瘢痕,不予以任何处理.③生理盐水组右耳内侧增生性瘢痕,注射生理盐水.④低浓度红花组:左耳内侧增生性瘢痕,注射125 g/L红花液.⑤高浓度红花组:左耳外侧增生性瘢痕,注射500 g/L红花液.1次,周,连续注射4次.注射后第2,4,6周分别切取8只兔耳增生性瘢痕及皮肤待查.主要观察指标:瘢痕厚度,硬度;Mallory染色检测成纤维细胞密度胶原纤维排列及致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每块组织Ⅰ、Ⅲ型胶原面密度,计算Ⅰ/Ⅲ型胶原比值.结果:注射后第4,6周,各组增生性瘢痕色泽均逐渐变浅,厚度及硬度均逐渐变小,尤以高浓度组明显,差异与其他增生性瘢痕组比较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注射后第4,6周,高浓度红花组成纤维细胞密度较其他增生性瘢痕组低(P<0.05).注射后第4,6周,高、低浓度红花组Ⅰ型胶原面密度值较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低(P<0.05),且高浓度红花组低于低浓度红花组(P<0.05);各增生性瘢痕组Ⅰ/Ⅲ型胶原比值在注射后第2,4,6周均逐渐增高;同一时间段,高浓度红花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为所有增生性瘢痕组中低(P<0.05),低浓度红花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与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高浓度红花液能促进兔耳增生性瘢痕的软化,组织顺应性增加.

    作者:刘燕;傅跃先;邱林;田晓菲;甘立强;肖军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组织工程化皮肤的血管构建

    组织工程化皮肤的三维结构有3个要素,即细胞、支架和血液供应,其中血液供应对于皮肤的维持和移植为重要.组织工程化皮肤的血管构建技术涉及多个方面,如接种血管形成的种子细胞,进而促进血管结构的形成.间充质干细胞是多潜能干细胞,因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所以成为皮肤组织工程中重要的种子细胞;此外通过释放各种调控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等也可以促进血管的形成.

    作者:韩小强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补肾通络方对SD大鼠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及骨性关节炎并骨质疏松症模型骨密度的影响

    背景:临床上发现通过补肾通络方治疗骨性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目的:尝试建立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观察补肾通络方对SD大鼠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及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模型骨密度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实验,于2008-08/2009-01在新疆医科大学科研中心完成.材料:4月龄雌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骨性关节炎组、骨性关节炎+补肾通络方组、骨质疏松症组、骨质疏松症+补肾通络方组、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组、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补肾通络方组,每组10只.补肾通络方由骨碎补、杜仲、山萸肉、熟地黄、补骨脂、秦艽、寄生、独活、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等组成.方法:取20只大鼠,采用改良Hulth法制作骨性关节炎模型,选择10只于术后1个月灌胃给予补肾通络方;取20只大鼠,采用去势法制作骨质疏松症模型,选择10只于术后1个月灌胃给予补肾通络方;取20只大鼠按上述方式同时制作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模型,选择10只于术后1个月灌胃给予补肾通络方.按大鼠体质量灌胃给药,根据人鼠换算出服药量为10.31 mg/(kg·d),2次/d,连续4周.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电镜、光镜观察大鼠左侧股骨内髁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变化,双能X射线观察大鼠左侧股骨骨密度变化.结果:光镜下观察3组模型大鼠骨小梁局部区域变细,排列较紊乱,纵向结构受到破坏,连续性较差,出现较多的断裂点,关节软骨变薄、退变;电镜下观察3组模型大鼠模型组大鼠关节软骨细胞异形性增多,表现为细胞核形态不规则,细胞壁断裂不完整,细胞器减少,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并有大量软骨细胞凋亡.骨性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症组、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组大鼠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经补肾通络方干预后骨密度上升(P<0.05).结论:补肾通络方对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SD大鼠骨密度有上调作用,但其有效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方锐;邓迎杰;孟庆才;张凯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改进及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背景:关于消化外套膜组织获得的细胞悬液是否能在体外有效地扩增形成珍珠囊以及终形成珍珠仍存在争议,且这方面研究不多.目的:建立一套有效的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细胞体外分离及培养的技术和方法,同时探讨体外形成具有完整结构和分泌功能的珍珠囊并终生成优质珍珠的佳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8/12在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完成.材料:贝龄1.0~2.0岁马氏珠母贝由广西北海市营盘珍珠实业有限公司提供,自配改进的海水贝类平衡盐溶液(MWBSS);自制珍珠贝血清和珍珠贝体液;角质细胞生长因子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方法:使用2.5 g/L胰蛋白酶消化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收获的细胞使用M199(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培养基进行培养,并在其中加入10 μg/L的角质细胞生长因子、10%自制的珍珠贝体液和贝血清,持续培养30 d.主要观察指标:细胞生长特性和生长状态.结果:体外培养的珍珠外套膜上皮细胞增殖迅速,分泌功能旺盛,肌肉细胞增殖能力强,并终能包裹外套膜上皮细胞,形成结构较完整、分泌能力较强的珍珠囊.结论:使用改进的培养技术和培养体系中添加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外培养珍珠外套膜组织细胞,可获得生长状态和分泌功能均较好的珍珠囊.

    作者:岑妍慧;林江;何国珍;王进声;陈青;林涌;赵小芳;黄荣师;单华;冯祖德;叶家良;邓绍策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颌间牵引力对成年大鼠髁状突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骨保护素的调控

    背景:颌间不对称牵引是正畸中调整下颌位置和咬合关系的常规手段,常用于成人偏颌畸形的代偿性矫治.牵引力对成年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尚存在争议.目的:创建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的大鼠动物模型,验证颌间牵引力大小不同对髁状突软骨下骨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骨保护素表达的影响是否一致.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7-03在四川大学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3月龄雄性SD大鼠180只分为对照组(n=20)、重力组(n=80)和轻力组(n=80).方法:在160只SD大鼠左侧眼眶前下方4 mm左右做平行于眼睑的切口以暴露颧弓,在左下颌角附近下唇下方1 cm,距离腹部中线5 mm处做另一切口.用镍钛拉黄连接固定左侧下颌角和同侧颧弓前部,用测力计确定其伸长所产生的力值为实验所需拉力值(40 g或120 g),28 d后撤除镍钛拉簧.对照组大鼠同样进行于术但不放置弹簧.主要观察指标:加力3,7,14,28 d及撤除外力后3,7,14,28 d,以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检测双侧髁状突软骨下骨中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骨保护素表达.结果:骨保护素在大鼠髁突软骨全层均有表达,软骨下骨、肥大带浅层和部分成熟软骨细胞表达较强.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在大鼠髁突软骨的全层均有表达,成熟的软骨细胞表达较强.与对照组比较,轻力组加力侧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的表达在前3 d明显升高(P<0.01),第7天表达量恢复正常水平,到14 d以后出现第2个高峰(P<0.01),撤除外力后3~7 d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表达量又再次升高(P<0.01),直到撤力14 d才开始回落.除了第7天外,重力组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表达比轻力组强烈(P<0.01).在28 d内,轻重力对骨保护素表达影响不明显.加力侧骨保护素表达在第3天没有明显变化,7 d表达量减少(P<0.01),到14 d以后出现第1个高峰,撤除外力后3 d骨保护素表达量又再次下降(P<0.01),直到撤力后7 d才出现第2个高峰.轻力和重力组大鼠加力侧髁状突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骨保护素比值没有相关性(r=0.005,P>0.05).结论:轻、重牵引力作用对软骨下骨中骨保护素表达的量和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同时,核因子活化受体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对应力反应的表达曲线形态基本一致.

    作者:许跃;吴拓江;陈扬熙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软骨细胞增殖与分化旁/自分泌通路的研究进展

    软骨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在各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各种外界环境如机械压力、细胞密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发生明显形态和生化成分的改变,表现出软骨细胞的特征性变化,是通过特定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使特定基因表达启动或关闭引起的,其中各种旁分泌,自分泌因子在促进软骨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发现与软骨细胞相关的旁,自分泌家族主要有以下几类: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成纤维生长因子家族、Hedgehog家族和Wingless家族.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并不是一种信号的结果,而是各种信号共同参与的结果.各个细胞通路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关系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发现和证实,而明确各因子对软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作用也将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发展指引方向.

    作者:夏碧清;王旭东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过程中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的表达及意义

    背景:由于骨细胞是股骨头的主要功能细胞,因此股骨头中骨细胞的凋亡及影响凋亡的因子已经成为目前探讨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目的:观察兔股骨头缺血坏死过程中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的表达变化,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观察试验,于2007 12/2008-09在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35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缺血后3,6,12,24,48,96 h)共7组,每组5只.方法:实验组采用开放手术中断兔股骨头血供致股骨头缺血坏死;对照组动物仅进行皮肤切开和肌肉分离至关节囊的手术.在缺血的不同时间段对股骨头内骨细胞以及Bcl-2、Bax两种蛋白进行测试及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来观测股骨头缺血后3,6,12,24,48,96 h股骨头内骨细胞陷窝变化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缺血12 h内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见骨细胞变化较少,48 h出现部分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消失,96 h空骨陷窝出现百分比明显高于48 h和对照组的(P<0.01). Bcl-2在缺血后3 h开始出现阳性表达,缺血后12 h出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Bax在缺血后3 h开始出现阳性表达,高峰出现在缺血后24 h:bcl-2/bax在24 h小,然后逐渐升高.结论: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过程中凋亡基因bcl-2、bax表达变化说明其参与了股骨头细胞凋亡及股骨头缺血坏死过程,结合bcl-2/bax比率变化显示bcl-2、bax在缺血性股骨头坏死中通过调控骨细胞凋亡起作用.

    作者:齐新文;安荣泽;王兆杰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力学拉伸强度对小鼠单核细胞RAW264-7诱导分化为破骨细胞的影响

    背景:生物力学已被证实对骨组织细胞的形成、增殖和成熟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力学拉伸强度对小鼠单核细胞RAW264.7诱导分化成破骨细胞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体外细胞观察实验,于2008-07/2009-01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完成.材料: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细胞中心提供.方法:对小鼠单核细胞RAW264.7采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诱导4 d后,分别施加0,1 000,1 500,2 000,2500,5 000 με的基底拉伸应变3 d,1 h/次,1次/d,以静态诱导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拉伸3 d后,镜下观察各组破骨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半定量RT-PCR检测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组织蛋白酶K和碳酸酐酶Ⅱ型基因表达及变化.结果:拉伸3 d后,镜下观察可见1 000,1 500 με诱导组的破骨细胞数量较静态组减少,破骨细胞形态小,胞核数目较少;2 000,2 500,5 000 με诱导组的破骨细胞数量随力学强度增加而增加,伴破骨细胞形态增大,胞核数目增多.与静态诱导组相比,5 000με诱导组细胞增殖明显降低,而1 000~2 500 με诱导组细胞增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5 000με诱导组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和融合.2 000,2 500 με诱导组上调破骨细胞表型基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mRNA表达,5 000 με诱导组下调破骨细胞表型基因表达,1 000,1 500 με诱导组对破骨细胞表型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所有应变诱导组骨吸收功能相关基因组织蛋白酶K、碳酸酐酶Ⅱ型表达未见显著影响.结论:力学因素可直接影响破骨细胞的分化,低强度载荷抑制破骨细胞分化,较高强度的生理载荷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病理学过度载荷抑制破骨细胞分化.

    作者:郭春;闫玉仙;张西正;郭勇;宋梅;王亮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复方中药与延迟性肌肉损伤血清学指标的变化:随机对照实验

    背景:目前有关复方中药用于运动延迟性肌肉损伤的研究较少,仅有的几项针对单昧中药成分对肌肉损伤的治疗效果的研究.目的:通过复方中药和云南白药、阴性对照组大鼠在大强度训练后血清指标变化的对比分析,来反映复方中药对抗延迟性肌肉损伤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2006-01在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8周龄纯系雄性昆明种大鼠54只,体质量200~220 g.复方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由秦归、白术、白芍、白芷和麝香等组成;云南白药为云南白药集团生产.方法:根据大鼠的体质量随机将大鼠分为复方药物安静、即刻和恢复组,云南白药安静、即刻和恢复组,空白对照安静、即刻和恢复组,共9组,除了正常饮食外,复方药物组和云南白药组大鼠分别灌喂复方中药和云南白药O.78 g/(kg·d),1次/d,给药4周,对照组灌喂相等量的生理盐水(0.5 mL),即刻组和恢复组大鼠进行定量负荷游泳运动,1次/d,连续4周;安静组不运动.给药后1 d,所有大鼠进行延迟性肌肉损伤运动.主要观察指标:即刻组大鼠在运动后即取血样,恢复组在恢复24 h后,取血样,安静组随时间安排取血样,检测各组大鼠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尿素氮变化.结果:发现复方中药组大鼠在运动训练至力竭后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较其他组较大,血尿素氮上升的幅度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方中药对防治延迟性肌肉损伤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作者:屈红林;王家磊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关节软骨的理论研究与进展

    由于关节软骨修复再生能力较差,传统的治疗方法总体疗效欠佳.组织工程技术为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扩大种子细胞来源,促使种子细胞大量扩增的同时维持细胞特性及表型稳定,严格控制定向分化,多种支架材料复合,多种生长因子联合作用以及由基因转导技术维持生长因子表达等是目前研究热点.文章通过对关节软骨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生长因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目前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生长因子的优缺点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作者:李晓声;陈铁柱;杜尧;曾焱;曾文魁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手舟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的解剖学特点

    背景:国内外已对舟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做过一些解剖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尚缺乏对韧带的长、宽、厚的形态学测量.目的:探讨手舟骨、月骨与三角骨间的舟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的解剖学特性及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实验,于2008-02/12在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材料:38侧成人尸体手标本,其中34侧为甲醛固定标本,另4侧为新鲜标本.方法:去除腕掌背侧的皮肤,皮下组织,切断腕横韧带,在掌侧正对桡腕关节的腕关节囊上作弧形切口,从桡骨茎突处至桡尺远侧关节处切开桡腕关节,在5倍解剖放大镜下,解剖并观察舟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的起止走行及与关节囊韧带的联系,测量两韧带在不同附着部位的长度.后将两韧带逐一切断,观察它们在舟骨、月骨和三角骨相对关节面上的附着宽度.并在韧带的中段测量其宽度和厚度.在切断两韧带时,先近侧部,再掌背侧部,了解切断后对舟月骨关节和月三角关节的稳定性影响.主要观察指标:舟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在背侧部、掌侧部和近侧部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结果:舟月骨间韧带位于舟、月骨相对关节面之间,连接关节面的掌侧缘、近侧缘和背侧缘.月三角骨间韧带连接于月骨和三角骨相邻的掌侧、背侧和近侧边缘.两韧带分为背侧、掌侧和近侧3个部分,其掌背侧部以致密纤维结构为主,但近侧部显示有纤维软骨样成分.舟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在掌侧部的长度、宽度和厚度都较相近;在背侧部舟月骨间韧带的长度较长、宽度较宽,厚度明显厚于月三角骨间韧带;在近侧部两韧带长度和厚度相差较大.两韧带在掌侧部、近侧部和背侧部的宽度基本接近.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的近侧部切断后,舟月关节和月三角关节稳定性未受到明显影响,再切断掌背侧部,舟月骨间关节和月三角关节稳定性受影响.结论:舟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结构特殊,对舟骨、月骨与三角骨及骨间关节起稳定性作用.

    作者:韩利军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脂肪组织的两种神经调控途径及其相互关系

    脂肪组织可以通过自主神经和神经体液两种途径作用于中枢,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褐色脂肪组织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白色脂肪组织除了受交感神经支配外,还有可能存在副交感神经及感觉神经支配,中枢神经系统很可能通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调节白色脂肪组织的脂肪动员,从而调节机体能量代谢.机体神经体液因子中的体脂信号瘦素和胰岛素通过神经肽Y/刺鼠相关蛋白和阿片黑皮质素原/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神经元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营养素和脑肠肽作用途径分两类,一类通过副交感途径,另一类通过神经肽Y/刺鼠相关蛋白途径.自主神经和神经体液这两种途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的网络调节系统,其中MC3/4-R很可能是瘦素-交感神经组织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作者:余芝;鞠传慧;徐斌 刊期: 2009年第37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对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肌腱胶原和术后粘连的影响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肌腱损伤愈合过程中增加了肌腱细胞胶原的合成和术后粘连的形成.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对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肌腱细胞胶原产生及术后粘连形成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观察实验,于2005-09/2006-06在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选择2-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3.5~4.5 kg.转化生长因子由美国SantaCruz B iotechnology公司提供.方法:取兔屈指肌腱分离肌腱成纤维细胞、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将细胞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加入1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后,再加入0.1,0.5,1.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试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Ⅰ型胶原.取84只兔行中趾屈指肌腱切断吻合术,将其中36只兔随机分成3组,腱鞘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1.0,2.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4,8周后取出肌腱行肌腱粘连检测、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余48只兔随机分成2组,腱鞘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和1.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1,2,4,8周后取出肌腱,原位杂交方法测定肌腱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兔肌腱细胞胶原产生及术后粘连情况.结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能明显提高肌腱细胞Ⅰ型胶原的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降低3种细胞Ⅰ型胶原的产生,随抗体质量浓度增加,Ⅰ型胶原水平逐渐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术后4,8周,与1.0,2.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屈趾肌腱滑动距离较短,模拟主动屈曲度明显受限(P<0.05),大抗断裂载荷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扫描电镜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4,8周生理盐水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1.0,2.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1.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有效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减少粘连形成.

    作者:潘维敏;夏长所;杨选影;孙康 刊期: 2009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