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星;郭万林;李天文
背景:无菌性松动是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从骨水泥型假体患者尸体标本研究中探讨其发病机制对于预防松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骨水泥型假体患者尸体标本研究,旨在验证作者的推测:骨水泥的开脱和假体柄的微动与骨水泥固定失败相关,骨水泥外套的开裂预示着骨水泥型假体无菌性松动.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3-05/11在美国贝勒医学院骨科研究所完成.对象:18例带有骨水泥假体柄股骨标本是从18例原先行髋关节置换的遗体捐献者体内获得.这些遗体来源于美国贝勒医学院解剖系.包括男7例,女11例.方法:18例带有骨水泥假体柄的股骨标本在假体柄下3 cm处切断股骨,将标本浸泡在含有茜蓝素染色剂的溶液中,用真空泵抽吸股骨24 h染色.电锯将每个股骨标本沿矢状面两侧对称剖开,首先在显微镜下测量假体柄与骨水泥间隙,取出假体柄后,显微镜下观测骨水泥内面的开裂和磨损情况.用立体光学显微镜在3个等距离位置测量骨水泥开裂的宽度.同时记录假体柄磨损情况,按Gruen分区记录.主要观察指标:假体柄与骨水泥间隙的宽度,骨水泥外套内面开裂的位置和宽度,骨水泥外套内面磨损的区域和假体柄磨损的区域.结果:几乎所有假体柄都从骨水泥外套中开脱,16例标本骨水泥内面都有轻微磨损,15例标本骨水泥内面有开裂,而开裂的位置大多在假体柄与骨水泥的转角处(87%,P=0.002).无假体柄下沉超过0.5 mm,假体柄与骨水泥外套间裂隙平均宽度(0.33±0.06)mm,每一标本的骨水泥外套纵向开裂的平均宽度和假体柄与骨水泥外套间的裂隙平均宽度呈正相关(r~2=0.691,P=0.001).结论:在临床成功的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中,骨水泥开裂是较常见的一种现象.骨水泥开裂一旦发生,假体柄就会出现微动.通常骨水泥开裂并不一定会导致假体无菌性松动,但随着微动产生的磨损微粒泵入骨床中而产生骨溶解终会导致假体的松动.
作者:杜斌;Philip C.Noble 刊期: 2009年第48期
背景:腭部种植体支抗可以作为一种支抗形式长期承受较大的应力,其置入部位的骨厚度及骨密度是影响种植体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口腔医学临床常用的放射检查手段,如拍摄曲面断层片及头颅侧位片均不能提供腭部骨厚度及骨密度的确切信息.目的:运用螺旋CT对腭中缝骨厚度、骨密度进行测量,期望能为腭部种植体支抗的应用提供参考.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试验,于2008-07/12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完成.对象:选取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行64排螺旋CT扫描患者194例,要求扫描图像中可见硬腭及上颌牙列,年龄18~50岁,按其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18~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方法:先在三维重建图像上以鼻根为准确定面中线平面为参考平面,在此线上选择1个位于中切牙牙颈部的点,在其矢状位图像上,选取位于口腔内侧骨皮质上距切牙孔后缘6 mm处为标测点,通过此点向硬腭做垂线确定腭骨厚度,测量范围自口腔内腭部骨皮质外侧边缘至鼻腔侧骨皮质外侧边缘.在此位点同时可进行骨密度的测量,取其皮质骨及松质骨密度的平均值.主要观察指标:口腔内侧骨皮质上距切牙孔后缘6 mm处腭中缝的骨厚度及骨密度.结果:男性在腭骨厚度及腭骨密度方面均高于女性(P<0.05),维汉民族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及女性3个年龄段间腭骨厚度及腭骨密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年龄、腭骨厚度及腭骨密度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螺旋CT可用于颌骨不同部位厚度及密度的测量分析:在辅助测量到位的情况下,腭中缝区可置入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
作者:胡明华;米丛波;李刚 刊期: 2009年第48期
XRⅡ图像中标志物的识别及数据提取是基于C型臂手术导航关键技术之一.现有方法可靠性差,检测精度低.文章提出一种混合标志物检测算法,首先通过一种改进CHT法获取参数空间,并获取其横切面二值化图像:而后进行连通分量分析,识别出其中的圆形体并提取其面积及中心坐标数据.改进CHT对掩模及积分算子进行了重新定义;连通分量分析则采用一种新的圆形测度.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更高检测率、检测精度及可靠性.
作者:闫士举;陈统一 刊期: 2009年第48期
设计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多通道中央监护系统.整个系统由监护中心的中央监护服务器端软件、运行在客户端浏览器的ActiceX控件和多参数采集器构成.服务器端软件能够接受多个客户端的数据传输请求,实现基于Internet的多患者生理参数远程实时监护.客户端采用B/S架构,客户端只需安装一个ActiveX控件,使用浏览器就可以实时查看和发送生理参数和波形.将监护仪从床边延伸到了家庭,有利于患者的长期跟踪观察,节省住院费用,也为医疗仪器普及化和网络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作者:韩秀清;李浩敏;刘丽莎;李益民 刊期: 2009年第48期
人们针对髋臼翻修假体进行了多种设计以提高它的使用寿命.关于经常用于翻修手术中的半球形超大髋臼假体的研究已有很多,而一种新型三翼翻修假体在临床使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对比分析上述两种假体,并对带翼假体的设计做出适当评价.建立半球形髋臼假体和三翼髋臼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公式计算在缺损髋臼翻修后,不同翻修假体在正常步态周期内的应力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不同关节力的作用下半球形髋臼假体与三翼假体的应力分布规律基本相同,只是后者在三翼与球壳连接的翼跟部存在应力集中带.而翼间夹角为15°的三翼髋臼假体所受应力要明显小于翼间夹角30°的三翼髋臼假体和半球形髋臼假体(P<0.05).结果提示,带翼髋臼假体与半球形假体置入后所受的应力水平无明显差别,而使用翼间夹角较小的带翼假体可明显减小假体各部所受的应力,从而可提高带翼假体的稳定性.
作者:马文辉;张学敏;王继芳;时述山 刊期: 2009年第48期
目的:探讨运用心理康复方案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置入中年心脏病患者抗焦虑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08/2008-10在新乡医学院一附院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置入心脏病患者60例,心功能1级或2级,无严重合并症,有一定的理解和自理能力.随机分为两组:心理康复干预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46-59岁.根据患者手术前后不同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针对患者产生的心理恐惧、焦虑心理、抑郁心理和自卑心理,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46-58岁.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不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手术前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临床症状自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焦虑程度,分数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高.结果: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心理康复干预组术前及术后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临床症状自评定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心理康复干预组手术当日较手术前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降低(P<0.01),术后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手术当日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临床症状自评定量表SCL-90部分因子均分接近国内常模,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置入冠心病患者的焦虑程度,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张疆莉 刊期: 2009年第48期
目的:观察微型钢板置入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8/2007-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妇女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儿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4岁1个月~13岁3个月,平均9岁8个月,右侧9例,左侧9例;均采用微型钢板代替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术前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成人指骨、掌骨、跖骨微型不锈钢或钛钢板,测量骨折线距骺板的距离准备T型、L型、三叶草型或直型钢板.术后及随访时观察关节功能、前臂旋转丢失的程度、骨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全部病例均在门诊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4个月.18例患儿前臂旋前功能有平均10°的受限,功能锻炼后基本恢复,不影响日常活动.旋后功能及腕关节屈伸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骨折全部愈合.无再移位和再骨折、无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以及骨桥形成等并发症,也未见血管和神经损伤.结论:对不能满意复位、复位后不能维持稳定再次移位或陈旧性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需要开放复位者,用微型钢板内固定避免对前臂远端骨骺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只要选择好合适的微型钢板,则可以代替传统的克氏针内固定.
作者:余希临;徐杨;沈先涛 刊期: 2009年第48期
目的:脑血管内支架置入已逐渐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一种重要方法,但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成为当前疾病治疗的主要局限.为此对超声在判断和减少血管支架置入再狭窄的应用效果和价值进行探讨.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维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支架置入的超声评价方面的文献,共检索到22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终纳入6篇进行分析.纳入标准:①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支架置入前的应用.②血管内超声指导支架置入及其效果评价.③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支架置入后近期及远期效果的评价.排除标准:较陈旧的文献和重复研究.结果:①血管内超声在支架置入前可精确测量血管管腔的狭窄程度、狭窄长度及血管腔面积,以便选择大小、长度适合的支架,指导支架行之有效的放置.②血管内超声探头可以观察到支架扩张是否完全,扩张后的支架是否对称,精确测量扩张后支架的大小以及支架与血管壁的紧贴程度.③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监测血管支架置入后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明确血管支架内发生再狭窄的原因,指导对支架内发生再狭窄的治疗,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进一步改善支架置入效果.结论:血管内超声弥补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不足,在其指导下的支架置入可获得较大的支架面积和较小的再狭窄率.在血管支架置入后,血管内超声可准确检测支架的扩张程度及血管壁内贴壁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定 期监测支架内的血流情况,对血管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评估及预防再狭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玉红 刊期: 2009年第48期
目的:计算机已经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工具,但是IT系统的迅速发展与医院临床工作者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进步却极不平衡.讨论如何适应信息技术及医疗信息系统,合理整合IT资源,基于调查提出了对医院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些看法.方法:追踪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对从早期诊断治疗、介入治疗、以至后冠脉搭桥手术及康复整个诊治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针对计算机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主要对这个治疗团队中医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进行调查分析,抽测了调查对象的一般状况、计算机技能、知识结构、对计算机应用的接受程度.结果:该治疗链条中所有计算机相关数据的主要特征为软件变异性大,从属门类多;病历时间跨度大;数据的类型多,且为不常见数据类型:动态数据和三维数据较多.计算机知识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医务人员个人IT技能不足使自己不能熟练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自身IT知识自我评估结果来看,护理人员和技师似乎比医生在IT技能方面更为缺乏,部门教育、自学、互联网是他们的主要学习途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对lT办公系统比较熟悉,他们对目前应用的IT也比较满意.护士和多数高级别的教授或主任医师感觉IT学习不容易,但是多数护士喜欢自己的办公系统.31~40岁的调查对象容易接受IT系统.结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链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加强计算机研究开发者与治疗团队中医务人员的密切合作互动,在目前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作者:张红超;张国荣;张向阳;朴龙松;李力;刘朝中 刊期: 2009年第48期
背景:微螺钉种植体植入部位是否会触及上颌窦是影响种植体安全性的主要因素,而骨质密度是影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学者对种植支抗的植入部位进行了研究,其主要针对骨厚度或骨密度之一对植入部位进行分析,但学者们对植入角度的看法不一.目的:观察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的微螺钉种植体与上颌窦的关系及其周围骨质密度值.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10/2008-05在广州暨南大学.对象:从澳门仁康牙科医疗中心就诊的正畸患者中选取38例患者的锥形线束CT资料,男11例,女27例,年龄18~35(24.8±3.8)岁.方法:在重建后的锥形线束CT影像上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矢状面上距离参考平面10,12,14,16 mm的4个植入高度上,以与骨皮质表面成30°,45°,60°,90°的4个方向共16个部位的颊舌侧骨质厚度,计算各植入部位触及上颌窦的危险率,在骨厚度大于6 mm的植入部位模拟植入微螺钉种植体并测量其周围骨质密度.主要观察指标:上颌窦高度,植入部位颊舌侧骨厚度,骨密度.结果:①16,14,12 mm 3个高度组中均以30°植入的微螺钉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值大(P<0.05).②植入部位可分3类,其中,2类植入部位的危险率和骨密度值大,1类植入部位的危险率和骨密度值小,3类植入部位的危险率和骨密度值介于1类与2类之间.结论:①如果可以确保微螺钉种植体植入安全的情况下,当临床以12,14 mm或16 mm高度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时,建议与骨皮质表面成30°植入以利于提高微螺钉种植体的稳定性.②如果未知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是否安全,建议选安全性好的1类部位.
作者:陈敏莹;孔卫东;胡湘权;邹晖;杜翠莲;林凤燕;林巍 刊期: 2009年第48期
背景:颅面硬组织结构在年龄、性别、地区及种族方面存在着差异.已有一些学者对国内一部分城市错(牙合)畸形人群进行了X射线头影测量研究,取得了颅面硬组织结构头影测量正常值,而关于西藏地区藏族恒牙(牙合)期青少年的颅面硬组织结构头影测量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西藏拉萨地区藏族恒牙胎期青少年颅面硬组织结构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分层整群抽样调查,于2008-06/08在西藏那曲地区完成.对象:选择2003年西藏拉萨地区中小学中当地藏族恒牙(牙合)期青少年200名,男女各100名,年龄11-14岁.要求牙齿排列整齐,胎关系中性,上下颌骨形态及关系正常,牙数及覆(牙合)覆盖正常,面部和谐,在调查前无正畸治疗史,处于恒牙(牙合)期.方法:按照同一照射条件和标准对200名藏族恒牙(牙合)期青少年在正中(牙合)位摄取标准头位进行头颅面侧位定位片拍摄,测量常用硬组织X射线头影测量值,并与内地同年龄组正常值对照.主要观察指标:上齿槽座角(SNA角)、下齿槽座角(SNB角)、上下齿槽座角(ANB角)、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1-SN角)、上中切牙鼻根齿槽角(1-NA角)、上中切牙鼻根齿槽距(1-NA)、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T-MP角)、蝶颏眼耳平面角(Y轴角)、面角(NP-FH)、颌凸角(NA-PA)、上下中切牙角(1-T)、前颅底下颌平面角(MP-SN)、颏前距(Po-NB)、下中切-牙鼻根齿槽角(T-NB角)、下中切牙鼻根齿槽距(T-NB)、下颌平面角(MP-FH).结果:藏族拉萨地区恒牙(牙合)期青少年SNA角、SNB角、ANB角、1-SN角、1-NA角、1_NA、T-MP角、Y轴角、NP-FH、NA.PA、1-T、MP.SN与内地同龄汉族标准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NB稍大于内地汉族同龄标准值,T-NB角、T-NB 和MP.FH均明显小于内地同龄汉族标准值. 结论:西藏拉萨地区藏族恒牙耠期青少年与内地同年龄组汉族青少年在颅面硬组织结构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颏部稍向前突,下颌角相对较平,下前牙较直立,而上前牙无明显差异,下颌向上、前旋转,骨面型较直.
作者:赵悦;黄克强;李春山 刊期: 2009年第48期
在7颗新鲜拔除的离体人恒牙釉质光滑面制备2 mm×3 mm实验窗,选用pH 4.5的化学酸蚀液在开窗区制备0,12,24,48,72,96,120 h不同时间的早期脱矿人工龋模型,采用自行研发的口腔光学CT系统进行人恒牙早期牙釉质人工龋的体外检出实验研究,设立同一牙齿样本的临床显微摄影和扫描电镜观测对照,以扫描电镜超微组织学检出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光学CT体外检出牙釉质早期脱矿的效能.口腔光学CT系统可同时无创获得牙齿表面和截面的脱矿信息,准确检测到脱矿12 h以内微米量级的早期牙釉质表面组织学水平的改变,早于裸眼观察和临床显微摄影.光学CT对于不同酸蚀期实验窗早期脱矿的检出与扫描电镜表征完全一致.口腔光学CT可以牙齿表面快速扫描的方式,非接触、准确、量化地检出牙釉质早期人工脱矿,检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可无创获得脱矿部位微米量级量化分析数据.
作者:姚晖;李燕妮;姚晓天;王冠华;孟卓;张林朴;徐延勇;梁燕;刘铁根 刊期: 2009年第48期
建立人工椎间盘置入后下颈椎C_(3~7) 的三维模型,分析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下颈椎运动情况.根据1例人工椎间盘置入患者术后6个月CT片,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其包含Bryan~(TM)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9.0中,对椎体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用三维十节点四面体结构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后进行分析.对模型加载2 N·m的力矩,观察其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几种状态下的运动情况,了解其运动特性.通过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试验结果基本符合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颈椎间盘置换后能基本保证下颈椎运动稳定性.
作者:申勇;曹俊明;李志远;张宇宸;丁文元;杨大龙 刊期: 2009年第48期
背景:目前国内外应用类同轴相位衬度技术对生物组织的成像多为多血管成像,很少有对淋巴管的成像研究.另外对淋巴水肿常规影像学检查的分辨率为毫米级,不利于早期诊断,而类同轴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软组织的微米级成像.目的:利用类同轴相位成像技术实现对兔下肢淋巴水肿模型的微观成像,以观察早期水肿的病变程度.设计、时间及地点:样本于2009-05/06在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图像实验室制作完成,成像实验于2009-06在上海光源BL13W1线站完成.材料:采用5只新西兰兔制备下肢淋巴水肿模型.方法:利用淋巴结根治术实现实验动物的下肢淋巴水肿,应用类同轴相位衬度CT实现对实验样本的投影成像.对所得投影数据利用滤波反投影法、表面绘制技术进行三维重建.主要观察指标:淋巴管的病变程度,管壁厚度变化.结果:利用同步辐射光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得到的下肢淋巴水肿三维衬度图像可以明显的观察到淋巴管道有扩张、弯曲、变形现象发生,并可清晰地观察到淋巴管和静脉血管为促进淋巴回流所支生的细小侧支.结论:利用同步辐射类同轴相衬成像可以实现对淋巴水肿模型的微米级成像,并可观察到样本的早期病变,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冬月;张璐;石宏理;罗述谦 刊期: 2009年第48期
通过SoildWorks软件构建血液流场和8种不同结构裸支架(支架形状和通透率不同)的三维实体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借助于有限元软件ANSYS 11.0对不同结构内支架分别置入血管后进行仿真研究.一定通透率范围内,对于半圆形截面支架模型血液从半圆面流向平面时的流阻大于反向流过时的流阻;通透率大到一定值时,结果相反.无论是网格状支架模型还是正弦状支架模型,血液从支架正反两个方向流过时的流阻大小随通透率的增加而减小;相同通透率下,血液从相同方向流过支架时,网格状支架模型的流阻比正弦状支架模型的大一些,大概在1.5倍左右.结果提示,血液从不同方向流过半圆形支架丝时的流阻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为支架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作者:孔晶晶;张宏斌;乔爱科 刊期: 2009年第48期
目的:从生物力学方面,总结金属材料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在下颈椎疾病领域的应用进展.方法:收集2000/2008发表的下颈椎螺钉置入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和临床应用的文献22篇,从下颈椎螺钉置入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生物力学、临床应用及优缺点加以整理和分析.结果:不论是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还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以及经关节螺钉置入内固定,均能为下颈椎疾病提供更大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论:螺钉置入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下颈椎置入内固定技术,它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下颈椎不稳、缺损,尤其是后柱的部分缺损.
作者:孙航;刘绍辉;智华;宫树一 刊期: 2009年第48期
背景:近年牙种植以及正颌外科手术日益普及,下颌管及邻近组织的解剖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国内外实体标本测量数据报道相对较少.目的:观察实体下颌骨标本,经过测量明确下颌管及邻近组织的解剖数据,为临床进行牙槽外科手术、牙种植以及正颌外科手术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以及解剖学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3/09在吉林医药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材料:完整下颌骨标本20具.方法:选取16具牙列完整的成人离体下颌骨标本和4具无牙下颌骨标本,测量下颌骨,在矢状剖面和颏孔后区每个牙位截面上有关磨牙、牙槽嵴以及下颌管的相关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颏孔的位置、颏孔前缘到颏管前缘水平距离、下颌孔的位置、下颌管与磨牙根尖及各方向上骨板的距离.结果:下颌管位于下颌骨体内下方走行中偏舌侧,并近下颌骨下缘,与下颌第三磨牙根尖距离近,在颏孔前方转向后外和颊侧出颏孔.下颌管在无牙下颌骨上与牙槽嵴顶距离明显缩小.结论:通过对下颌骨离体标本做多断面的观察和测量,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前设计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使得临床医师能更好的制定手术方案,预防术中大量出血、神经损伤以及下颌角骨折和颌骨的侧壁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浦铁民;朱辛奕;李剑锋;刘丽梅;甄昌浩 刊期: 2009年第48期
背景:常规的覆膜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繁杂,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操作技术有增加夹层破口破裂的风险.目的:应用改良的大动脉覆膜支架和创新的介入治疗方法腔内修复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来自2006-10/2009-03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对象:选择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均为男性,年龄43~70(53.5±12.8)岁.发病时间为5~45 d不等.方法:全部病例选用细钢丝捆绑的覆膜支架和创新输送及释放支架的方法,对降主动脉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10 mn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可选用分支型大动脉覆膜支架.主要观察指标:支架置入成功后复行主动脉造影,了解覆膜支架位置,形态,夹层破口封闭和内漏以及主动脉弓分支血管通畅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行磁共振检查随访支架情况,有无瘤体破裂、内漏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果:30例共置入33枚细钢丝捆绑覆膜支架,其中4例因降主动脉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10 mm而置入分支型支架;5例支架置入后出现明显内漏,3例予球囊扩张,2例再置入1枚支架后内漏消失;1例患者置入后3个月支架远端出现新的破裂口而再置入1枚支架成功,3例出现右下肢麻木症状,1例出现右下肢间歇性跛行.所有患者置入后3~32个月随访行磁共振检查示假腔缩小并见腔内血栓形成,真腔增大,无瘤体破裂、内漏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细钢丝捆绑大动脉覆膜支架、创新输送和释放支架方法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具有技术操作容易、可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危患者.
作者:廖伟;蔡九妹;周爱琴 刊期: 2009年第48期
采用1例L1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疼痛患者的原始影像资料,男,70岁,患者伤椎采用单侧入路退针法注射实施椎体成形术,进针点选择左侧椎弓根近中心部位,内倾角度为24.5°,先将针穿刺到达椎体的前中1/3部位,注射骨水泥3 mL,然后缓慢向后退针至椎体的1/2部位,并停留3 min,注射2 mL,再退针到椎体的中后1/3部位进行注射1 mL.模拟传统的将全部6 mL骨水泥在椎体中前1/3固定点一次性注入方法,获取椎体L_(1~2)节段断层图像,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椎体上表面分别依次施加载500,1 000,1 500,2 000,2 500 N的轴向压缩负载,进行生物力学对比分析.随着施加负载的增加,应变和应力也逐渐增加,椎体呈现弹性性质,出现了近似线性的小变形情况.传统注射较退针注射有较大的应力和应变.结果提示,退针注射法注射骨水泥,较传统的一次性固定点注射法有更好的生物力学分布.
作者:隆全利;宓士军 刊期: 2009年第48期
背景:炎症在球囊损伤后血管增生中起重要作用,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可以减少血管成形后再狭窄.研究表明PPAR_Y激动剂对抑制炎症发生有一定作用.目的:观察大鼠颈动脉损伤后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应用PPAR_Y激动剂罗格列酮干预后的表达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9-01/06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雄性SD大鼠,体质量350 g左右,用于制备颈动脉球囊导管损伤模型.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2只.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4 d后行假手术,术后13 d予生理盐水灌胃;球囊损伤组:生理盐水灌胃4 d后行左侧颈总动脉行球囊损伤,术后予生理盐水灌胃13d;罗格列酮组:罗格列酮灌胃4d后行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罗格列酮灌胃13d.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4d麻醉处死并取左侧颈总动脉,损伤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变化.Real time RT-PCR检测大鼠损伤血管组织中自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A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损伤血管组织中核因子kB水平.结果:36只大鼠因造模失败和死亡排除5只,进入结果分析31只.①罗格列酮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A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球囊损伤组但高于对照组(P<0.05).罗格列酮组白细胞介素10 mRNA表达高于球囊损伤组和对照组(P<0.05).②罗格列酮组核因子kB水平明显低于球囊损伤组但高于对照组(P<0.05).③球囊损伤后,内膜面积增厚,内膜/中膜比率增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罗格列酮治疗后内膜面积及内膜面积/中膜面积较球囊损伤减小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通过核因子kB调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A mRNA表达,调节炎症因子的平衡,抑制损伤血管的炎症反应,减轻损伤血管的狭窄.
作者:董少红;罗特丹;刘华东;姜昕;梁新剑;庞新利 刊期: 2009年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