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玉;李熙芹;何汉江;陈晓利;李卿;匡晓琴;贺莉萍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慢性内脏痛觉超敏大鼠模型及热板法疼痛小鼠模型疼痛阈值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广东药学院中药药理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用SD大鼠60只及雌性NIH小鼠40只,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①慢性内脏痛觉超敏实验:取50只SD大鼠制作三硝基苯磺酸模型,其余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灌注三硝基苯磺酸后第7天测腹壁收缩反射阈值,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腹壁收缩反射阈值显著降低,则证明造模成功.50只大鼠均造模成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蒸馏水组、罗痛定组(2.3 mg/kg)、痛泻要方9.18 g/kg组、痛泻要方4 59 g/kg组及痛泻要方2.30 g/kg组,每组各10只.给予各组大鼠灌胃相应剂量药物(10 mL/kg),1次/d,给药7 d.于第7天给药后用直结肠气囊扩张法检测腹壁收缩反射阈值.②热板法疼痛实验:取NIH小鼠40只,置于(55±0.5)℃的水浴烧杯上,以舔后足时间为正常痛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蒸馏水组、罗痛定组(4.5 mg/kg)、痛泻要方18.75 g/kg组、痛泻要方9.35 g/k9组及痛泻要方4.67 g/kg组,每组8只.分别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10 mL/kg,1次/d,连续3 d,于第3天给药后分别测定其60 min,90 min,120 min的痛阈值.结果:①各组大鼠经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腹壁收缩反射阈值比较:痛泻要方9.18 g/kg,4.59 g/kg组及罗痛定组大鼠腹壁收缩反射阈值显著高于蒸馏水组(52.5±3.2)mm Hg,(48.3±2.5)mm Hg,(57.6±2.9)mm Hg,(37.5±2.3)mm Hg(P<0.05).②各组小鼠热板法致痛的痛阈值比较:痛泻要方18.75 g/kg,9.35 g/kg,4.67 g/kg组及罗痛定组小鼠的痛阈值在给药后60 min,90 min,120 min时相点均显著高于蒸馏水组(P<0.05).结论:中药痛泻要方能提高慢性内脏痛觉超敏大鼠模型及热板法疼痛小鼠模型的疼痛阈值,对慢性内脏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痛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胡旭光;杨全;洪文;王汝俊 刊期: 2007年第16期
为探讨应用镍钛记忆合金网状尿道支架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及晚期前列腺癌引起膀胱出口梗阻的临床有效性,在103例前列腺增生和54例前列腺癌患者中应用该支架和技术治疗,152例取得良好效果,残余尿量由(123±21)mL降低至15~25 mL,大尿流量达到了13~18 mL/s.提示网状支架置入为一种简便、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原来可能需要的永久带尿管的患者.
作者:钱麟;任展;郑兵;朱华;汤纪元;张冰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滴眼液眼局部应用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并观察其与环孢霉素A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3在辽宁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SD受体大鼠50只及雌性Wistar供体大鼠23只.以SD角膜新生血管化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①造模及移植术后40只受体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滴用滴眼液基质,雷帕霉素组滴用2 g/L雷帕霉素滴眼液,环孢霉素A组滴用10 g/L环孢霉素A滴眼液,各组均100μ/L次;雷帕霉素+环孢霉素A组应用2 g/L雷帕霉素滴眼液联合10 g/L环孢霉素A滴眼液滴眼,各50μ/L次.手术后第2天起术眼开始用药,4次/d,连续用药至排斥反应发生.②对角膜植片在裂隙灯下进行临床观测,混浊、水肿和新生血管3项指标评分之和为当日排斥反应指数,当排斥反应指数≥5时,或者植片混浊一项达到3时视为排斥反应发生,记录角膜植片存活时间.③角膜移植术后第14天各组随机抽取4只受体大鼠行角膜组织学检查.结果:40只受体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受体大鼠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比较:对照组、雷帕霉素组、环孢霉素A组及雷帕霉素+环孢霉素A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7.67±1.03,16.67±1.63,15.50±2.43,21.33±2.94)d,各用药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延长(P<0.01);联合用药组优于单独用药组(P<0.01);雷帕霉素组与环孢霉素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组受体大鼠角膜移植术后14 d角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各用药组角膜植片炎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及水肿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雷帕霉素与环孢霉素A联合用药组植片中央部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结论:2 g/L的雷帕霉素滴眼液能显著延长高危角膜移植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联合应用10 g/L的环孢霉素A滴眼液具有协同作用,治疗效果优于雷帕霉素或环孢霉素A单独用药.
作者:李兵;洪晶;张本;丁阳 刊期: 2007年第16期
前牙缺失种植体支持修复已成为一种效果稳定的治疗方法,但对医生和患者来说,在治疗中和手术创口愈合阶段恢复其功能和美观仍然是一个临床难题.给患者提供一种稳定的,兼顾功能和美观的l临时性修复措施十分重要.临时性修复是种植修复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的临床阶段,首先对前牙种植治疗中的临时性修复体的生物相容性、位置、支持方式、形状和颜色等都要有一定的要求,应在手术前认真设计,选择合适的延期种植修复方案中的临时性修复措施,以达到保护种植体,恢复美观及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珏;焦艳军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在新西兰白兔颧弓上制备不同的骨折骨缺损,以求得兔颧弓骨折骨缺损植骨临界值.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12在首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1 mm骨缺损组、3 mm骨缺损组、5 mm骨缺损组和7 mm骨缺损组4组,每组9只.在兔一侧颧弓分别制备1,3,5,7 mm骨折骨缺损.②于4,8,12周通过大体解剖学、X射线片、病理学观察骨折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3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1 mm骨缺损4周即骨愈合.3 mm骨折骨缺损在术后8周大体观见骨折断端无动度,缺损界线模糊,X射线片显示缺损有较明显外骨痂,骨折局部骨桥连接,骨折线模糊,病理见骨折两断端间充满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出现少量淡红色骨基质,未见骨性桥接骨痂.12周大体观察见缺损完全愈合,骨密度完全一致,骨折线消失;X射线片显示骨折断端有骨痂连接;病理出现部分骨桥连接.5 mm,7 mm骨折骨缺损在术后4,12周内经大体观察、X射线片影像、病理检查均未见骨桥,呈现骨不连特征.结论:兔颧弓12周临界骨折骨缺损为5 mm,即骨折骨缺损等于或大于5 mm,则骨缺损必须植骨,否则骨不连.5 mm亦可以作为颌骨临界骨折骨缺损值的参考.
作者:张德辉;张益;段登辉;昌红;周经志 刊期: 2007年第16期
背景:由于肝移植术后患者出现胆道并发症时,没有特征性体征,此种并发症很难发现.MRI特别是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一种具有安全、准确、非侵袭性特点,可用于综合评估移植后肝脏功能和并发症的有效手段.目的:评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肝移植术后胆系的显示以及诊断胆管并发症的价值.设计:对比观察.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对象:于2003-01/2005-01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接受影像学检查肝移植患者13例,均为男性,年龄40~58岁.术前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2例,重症肝硬化11例.10例行原位经典式肝移植,3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所有胆管吻合方式为胆总管端-端吻合.移植后至首次MR检查时间15 d~1年.所有患者对检测项目均知情同意.方法:1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均用磁共振快速自选回波序列及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序列常规扫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检查,分析各序图像特点.主要观察指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重建胆道和胆道并发症的显示.结果:3例患者胆管管径正常,吻合口无狭窄.1例厚层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胆管未显影.胆管扩张8例;胆管狭窄5例;胆总管结石2例;胆囊管残端黏液囊肿2例;T管拔管后胆漏1例;排斥反应2例.结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不仅可显示肝移植术后外科重建胆道的影像,而且可准确、快速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作者:陈曌;许乙凯;郭友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衰老性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揭示黑质病变的病因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7在贵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32只,雌雄各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幼年组(1~2个月龄)、青年组(4~5个月龄)、中年组(11~12个月龄)、老年组(≥24个月龄)4组,每组8只.取中脑组织常规石蜡包埋,行中脑黑质连续冠状切片,焦油紫染色、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仪测量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产物的吸光度值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胞面积、体密度、数密度、圆球度.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中脑黑质焦油紫染色形态学观察:幼年组与青年组大鼠黑质神经元胞体大,细胞排列密集,形状规则,细胞成椭圆形或锥体形,胞浆丰富,每个细胞有清晰的胞核,核仁清楚可见,尼氏体粗大而染色深,中年组和老年组大鼠神经元胞浆染色较淡,尼氏体较分散,细胞散在,数量少,可见软化灶形成.幼年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计数单位面积焦油紫染色细胞数分别为(48.00±9.10),(65.00±8.73),(20.00±4.10),(13.25±1.83)个/40倍视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79,P<0.05).②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光镜下,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成群分布,胞浆内阳性产物以幼年组和青年组为显著,中年组和老年组胞浆内酪氨酸羟化酶阳性反应颗粒明显减少,部分神经元丧失大多角形或锥体形形状,胞体变大,排列不规则,数量减少.幼年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胞浆内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吸光度值分别为0.199 3±0.071 1,0.242 8±0.172 9,0.197 8±0.068 7,0.167 1±0.101 8,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87,P<0.05).中年组、老年组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体密度、数密度低于青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体密度分别为(2.57±0.02),(2.36±0.01),(3.22±0.01)×10-2μm-3,t=0.66,1.78,P<0.05;数密度分别为(0.91±0.04),(0.59±0.03),(1.20±0.09)×10-5μm-3,t=7.02,2.25,P<0.05].幼年组平均截面积低于青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7.30±5.56),(30.40±1.08)×101μm2,t=1.47,P<0.05].幼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平均体积低于青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9.67±0.40),(5.85±0.42),(5.20±0.33),(11.53±0.90)×102 μm3,t=1.60,2.93,0.18,P<0.05].老年组神经元圆球度低于幼年组、青年组、中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74±0.18,0.91±0.01,0.92±0.05,0.90±0.03,t=0.68,0.99,1.02,P<0.05,0.001). 结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随年龄增长而出现衰老性变化,可能是黑质病变的原因之一.
作者:余资江;康朝胜;余德立;王景传;许庭良;姜俸蓉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发育过程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远期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6-03/06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新生7日龄SD大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6只.各组又分为生后15 d(n=6)、22 d(n=6)、29 d(n=6)、36 d(n=12)及43 d(n=6)5个时相点.①参照Rice法通过结扎7日龄大鼠左侧颈总动脉,吸入氧气体积分数为0.08的氮氧混合气,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出现自发或夹尾左旋则证明模型制作成功.假手术组仅切开颈部皮肤,暴露左侧颈总动脉.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氧缺血后不同时点两组大鼠脑海马CA1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1亚单位的表达(n=6),测量平均灰度值,灰度值越低,蛋白表达越强;生后36 d时相点大鼠(n=6)利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学习记忆能力;后应用电镜观察生后36 d大鼠海马突触结构.结果:7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生后22~43 d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大鼠(缺氧缺血后15~36 d)脑海马CA1区NR1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67.69±6.48,174.57±4.81,179.30±5.92,176.50±5.93,均显著高于同日龄假手术组148.96±4.91,151.17±6.37,152.06±9.86,156.32±6.86(P均<0.01).②Morris水迷宫实验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假手术组(48.87±9.47)s,(11.97±2.20)s,(P<0.01);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总游泳距离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假手术组(14.45±3.85)%,(62.20±8.74)%(P<0.01).③生后36 d(缺氧缺血后29 d),透射电镜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大鼠患侧海马突触后膜致密物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期存在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表达下调,可能对大鼠远期空间学习记忆产生一定影响.
作者:刘晓蓉;赵聪敏;于若谷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观察Galetin-3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探讨利用RNA干扰技术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12在南方医院消化研究所完成.从PubMed的序列号NM-002306中按照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并化学合成4条Galectin-3小干扰片断,从中选出有效的干扰片断,并顺势转染大肠癌细胞系LOVO(为Galectin-3siRNA组),用未转染细胞做为正常对照,以转染阴性干扰片断作为空白对照,免疫印记法验证干扰结果,MTT方法观察干扰后24,48和72 h各组细胞增殖吸光度(A值),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用顺势转染的方法成功转染了Gal-3siRNA片断,转染后72 h收集细胞并提取细胞浆蛋白,免疫印记法验证结果显示Galectin-3siRNA组灰度值(55.790)与正常对照(97.234)及空白对照的灰度值(90.459)相比,galectin-3表达明显减弱(P<0.05).②细胞增殖情况:干扰后24,48和72 h Galectin-3siRNA组细胞继续生长,但细胞生长减慢,A值低于正常对照和空白对照(24 h:1.018±0.002,1.478±0.185,1.169±0.005;48 h:2.049±0.008,2.635±0.003,2.532±0.009;72 h:2 512±0.506,3.213±0.006,3.060±0.002;P均=0.000).③细胞凋亡率:各组中凋亡中晚期均多于早期,Galectin-3siRNA组高于正常对照和空白对照[早期:(15.900±2.508)%,(3.813±1.305)%,(5.780±1.56)%;中晚期:(19.750±0.780)%,(5.050±0.120)%,(7.667±0.145)%;P均=0.000].结论:成功转染并抑制了galectin-3在大肠癌细胞系lovo中的表达,干扰后细胞增殖减慢,凋亡增加.
作者:程变巧;耿炎;武金宝;姜泊 刊期: 2007年第16期
背景:既往文献报道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的矫正有着较高的并发症和矫正率的丢失;运用脊柱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治疗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CD、TSRH等第3代脊柱矫形内固定系统对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的矫正效应.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对象:于1997-09/2003-07选择资料完整的马凡综合征脊柱侧凸患者10例,行后路CD及TSRH器械矫形内固定,同时予以自体骨移植融合手术.双主弯型8例,胸椎侧弯2例,胸椎侧弯方向均为右侧弯.胸椎后凸3例,胸腰段后凸2例.方法:在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的正侧位X射线片.术前拍摄左右侧曲位及悬吊位X射线片,以评估侧凸的柔韧性.侧凸角度大小的测量方法采用Cobb法,同时记录侧凸的稳定椎及中立椎.10例患者均予以后路手术.2例使用CD系统矫形内固定,另外8例使用TSRH系统.植骨材料来源于自体髂后上棘.术后予以支具保护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术后脊柱侧凸的矫正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12~60个月的随访,8例双主弯型患者胸弯的矫正率为48%,随访矫正率丢失为20%;腰弯的矫正率为56%,随访矫正率丢失为16%;2例单胸弯型患者的矫正率为61%,随访矫正率丢失为8%.所有患者躯干平衡得到改善.无神经并发症的发生.2例出现交界性腰椎后凸.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使用脊柱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治疗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可以达到满意疗效.术前对马凡综合征患者的心肺情况进行评估,术中适当延长融合节段,避免过度矫正,减少软组织损伤,更加重视植骨融合是疗效满意的关键.
作者:王善松;李明;谢杰;黄彰;刘艺明;苏家庆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观察169Yb粒子源瘤内植入法对肿瘤内照射的治疗效果,并了解粒子源数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同时与125I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6-05/11在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实验室完成.①采用Hela细胞体外培养,169Yb和125I(由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同位素所提供)分别置入培养液中照射细胞,观察射线对细胞杀伤范围.②采用胶瘤细胞接种到裸鼠右腋下,建立肿瘤模型,将40只荷瘤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二粒子源植入组瘤内种入2粒169Yb(每粒活度为92.5 MBq),五粒子源植入组种入5粒169Yb,125I粒子源植入组植入2粒125I(每粒活度为18.5 MBq),对照组不植入粒子.③将粒子源用植入针植入裸鼠右腋下肿瘤内,观察植入前、后裸鼠肿瘤大小,记录裸鼠死亡时间.第60天处死所有裸鼠,组织切片病理检查进一步验证肿瘤的发生和消退情况.对照组和二粒子源植入组荷瘤鼠处死前取血,测血象和血生化.结果:①169Yb粒子源在体外对Hela细胞杀伤明显,杀伤范围是粒子直径的两三倍,其杀伤范围大于125I粒子源.②五粒子源植入组鼠于粒子源植入第11天全部死亡;二粒子源植入组鼠在粒子源植入第60天后肿瘤仅有原来的38%,肿瘤消退率高于对照组和125I粒子源植入组(P<0.05).③对照组和二粒子源植入组血象指标和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①169Yb在体外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其杀伤范围明显大于125I粒子源.②植入2粒169Yb粒子源对肿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比较安全,其效果优于125I.
作者:王钰琦;张锦明;周乃康;金小海;白宏升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通过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儿童髋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观察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和临床应用疗效.方法:①动物实验:实验于2002-03/10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完成.选用新西兰幼兔24只,将幼兔股骨头全层关节软骨用利刀切除其表面积的20%以上,制造髋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只,自体游离骨膜移植组取同侧股骨全层游离骨膜,将骨膜生发层朝向关节腔移植于软骨缺损区;对照组仅同法切除股骨头关节软骨.分别于术后第4,8,12,24周取其股骨头制成标本,对关节软骨缺损修复情况进行大体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并用Wston-blot法检测修复组织中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②临床实验:选择2000-01/2005-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骨科手术治疗髋关节脱位时,采用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髋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的患儿39例(48髋),监护人均知情同意.术后定期随访检查.髋关节脱位术后疗效根据临床功能及X射线检查结果进行评定:积分16~20分为优,11~15分为良,6~10分为可,<5分为差.结果:①动物实验:自体游离骨膜移植组术后第4周幼兔股骨头软骨缺损被光滑、不透明的类软骨组织替代;12周后软骨缺损由透明的软骨样组织修复;24周后则完全被近似正常的透明软骨修复.对照组术后24周股骨头软骨缺损仍由纤维样组织覆盖.自体游离骨膜移植组术后第4周起软骨缺损修复组织中Ⅱ型胶原蛋白呈持续高表达.②临床实验:39例患儿48髋均获随访,随访18~36个月18例22髋,37~54个月14例16髋,55~72个月7例10髋,平均32个月.髋关节脱位术后疗效优19例25髋(52.1%);良12例10髋(25.0%);可7例8髋(16.7%);差3例3髋(6.2%),优良率达77.1%.结论: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幼兔自体游离骨膜移植3个月后基本完成了游离骨膜向关节软骨的分化,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临床实验证实,在手术治疗儿童髋关节脱位时,移植自体游离骨膜修复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能够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楼跃;潘新华;唐凯;张志群;夏榕圻;范毓华;黄禄基;林刚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观察纯构音障碍患者病变部位及脑血流量的变化.方法:选择1988-06/1997-02在日本Hyogo医科大学第十五医院收治的12例右利手纯构音障碍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构音障碍主要特点,包括发音不清、慢,低音韵律,且没有其他神经受累,如伴随其他神经症状也为轻度,如面部肌肉受累、舌肌受累,无口语听理解和书写能力障碍.年龄49~81岁,平均(65±13)岁,其中男10例,女2例.选择11名CT或MRI显示无脑损伤同期入院健康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平均(68±11)岁.所有纳入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①对病例组患者进行头部MRI检查,确定脑梗死部位.②对两组受试对象进行局部脑血流量检测,局部脑血流量半量值按以下方法计算:选取4×4象素的兴趣区(ROI),定量分析脑区摄取的123I-IMP.参考脑功能定位图谱,检查15 mm×15 mm×7.5 mm大小的脑体积所对应的28个标准化位置,包括前额叶2个(中、侧面)、前盖部1个、前环部1个、前中运动区1个,感觉运动区2个(上部、下部)、顶叶2个(上、后)、颞叶3个(上、中、下)、枕叶1个、小脑1个,均选择左右两侧.每1区域的吸收由此区的每象素的平均数来确定.测量每个区域的吸收率[吸收率=2×(垂直棒)左-(垂直棒)右/L±R].结果:纳入12例患者和11名健康对照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病例组患者MRI检查结果:11例患者为两侧多发腔隙梗死,1例为单侧内囊-放射冠梗死.所有患者病变部位均在内囊或放射冠(3例为单侧、9例为双侧)受累.8例为内囊梗死,其中6例为后肢损伤、3例为膝部、1例在前肢.9例有放射冠梗死(3例在前部、2例在后部、4例前后部均受累),3例为桥脑梗死,1例为丘脑梗死,1例为基底节梗死.10例在T2加权MRI上显示脑室周围高信号.②病例组患者脑血流量检测结果:8例患者前额叶皮质呈低灌注状态,其中1例患者主要在旁矢状面和前盖区,其他区域皮质未检测到灌注不足.局部脑血流量半定量检测显示,病例组患者前额叶前部内侧、外侧、前环区、前盖及前运动区的脑血流量分别为(0.800±0.065),(0.821±0.064),(0.746±0.092),(0.803±0.093),(0.851±0.065),明显少于对照组[(0.875±0.081),(0.874±0.054),(0.835±0.073),(0.881±0.067),(0.932±0.055),t=-2.447,-2.125,-2.560,-2.970,-2.449,P<0.05-0.01].结论:纯构音障碍多见于多发腔隙梗死患者,额叶皮质低灌注,尤其是前盖和额叶中部低灌注,可能是引起纯构音障碍的重要原因.
作者:王丽敏;周筠译;张玉梅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了解不同缺血再灌注时间心肌细胞缝隙连接通讯改变情况,分析心肌细胞缝隙连接通讯与心肌细胞坏死、凋亡的关系以及卡维地洛、庚醇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3在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所完成.取培育7 d心肌细胞缺氧30 min后换用正常含糖的DMEM培养基培养1,2,3,6 h,造成再给氧损伤.给药方案:分为三组;未用药组,庚醇组,卡维地洛组.庚醇用DMEM(含5%的小牛血清)配成1,2 mmol/L的浓度,卡维地洛配成0.001 g/L的浓度,分别加入药物于受试细胞,培养细胞30 min后再做相关实验.未用药组不加药.采用细胞划痕技术,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直观地观察不同组别、缺氧再灌注不同时间罗氏黄经过缝隙连接流通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缺氧再灌注不同时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在缺氧30 min时心肌缝隙连接通讯明显下降,荧光仅传至划痕附近第二列细胞,正常细胞荧光则传至四列以外的细胞.再供氧1 h时恢复到第三列,以后逐步恢复到正常.运用庚醇后传导明显减慢荧光仅传至第二列细胞,缺氧和再供氧时传导也无明显变化.运用卡维地洛后传导改变不明显.②正常和缺血30 min时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供氧1 h凋亡指数为27.4%,与正常相比差异显著(P<0.01).坏死的心肌细胞在再供氧2 h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运用卡维地洛、庚醇后凋亡指数在再灌注1 h时分别较未用药组减少了55.11%,21.53%.③培养7 d的心肌细胞搏动频率为(120±18)次/min,缺氧30 min时,搏动减弱,次数为(56±16)次/min,再供氧1 h时,搏动次数为(118±22)次/min,两者差异显著(P<0.01).加入浓度为2 mmol/L的庚醇后,心肌细胞搏动明显减弱,约为(64±20)次/min,差异显著(P<0.001).加入0.001 g/L卡维地洛搏动次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低(P<0.05).在缺氧再灌注过程中,两个干预组搏动次数变化不大.结论:心肌细胞在缺氧时缝隙连接通透性减低,庚醇、卡维地洛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缝隙连接通讯的作用.庚醇、卡维地洛通过改变缝隙连接通讯以及其他方面的作用来减少心肌细胞的死亡和凋亡.
作者:曾玉杰;冯义柏;于世龙;柯元南;王勇;朱丹丹;李志远;姜磊;李楠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总结进行角膜移植手术患者的病因学资料,并与国外相应统计资料比较.方法:收集2001-12/2005-12在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的260例患者(260眼)的临床资料做以统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与角膜移植相关的临床诊断、手术方法等,患者均知情同意.患者的病种统计以出院时第一诊断为基准.260例患者中行单纯板层角膜移植125例,单纯穿透性角膜移植63例,联合羊膜覆盖33例,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20例,联合结膜瓣遮盖术19例.术后半年进行视力评估,视力<3.7为盲.结果:260例角膜移植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260例患者中男162例,女98例,年龄(24±19)岁.角膜移植的病因按病例数由多至少排列,首位为角膜炎后角膜白斑,计86例(占3.08%),尤以病毒性角膜炎为主;外伤后角膜疤痕病变居第2位,计78例(占30%),随后为角膜溃疡并穿孔、蚕食性角膜溃疡、圆锥角膜、角膜皮样瘤、角膜营养不良、角膜失代偿、角膜葡萄肿以及角膜原位癌.角膜炎后角膜白斑病毒性角膜炎后为多见,而国外类似的统计表明大泡性角膜病变占据首位.②术后半年260例角膜移植患者的脱盲率达94%.结论:与发达国家角膜移植常见病因为大泡性角膜病变不同,角膜炎后角膜白斑、外伤后角膜疤痕、角膜溃疡并穿孔依次是国内角膜移植常见的原因.
作者:高桂平;邵毅;周琼;裴重刚;廖洪斐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轴位X射线片对于确定股骨后髁扭转角的价值及在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4-01/2005-05在南方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2例,共30例膝(均可以弯曲到90°)行术前的股骨远端轴位X射线检查和膝关节CT扫描.轴位X射线片在膝关节屈曲90°,小腿重力牵引下拍摄,CT采用1 mm薄层扫描.在X射线片和CT片上,分别标记出临床上髁轴和后髁轴,并计算出股骨后髁扭转角.应用SPSS 130软件两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受检股骨远端在轴位X射线片上都得到了良好的显示,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没有感到明显的不适.由轴位X射线片和CT片上测得的股骨后髁扭转角分别为(6.9±1.6)°,(6.8±1.5)°,两种方法测得的股骨后髁扭转角平均差值为(0.6±0.5)°,无显著性差异,且存在强相关(r=0.903,P<0.001).结论:股骨远端轴位X射线片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前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具有同CT相当的准确性.
作者:覃承诃;裴国献;罗吉伟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观察石吊兰醇提取液对荷S180实体瘤小鼠体内抗肿瘤作用,分析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2/08在赣南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昆明种小鼠90只.先设正常对照组15只,其余小鼠右腋皮下接种瘤液0.2 mL,24 h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石吊兰2,4 g/kg组、环磷酰胺组、环磷酰胺+石吊兰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次20mL/kg,石吊兰2,4 g/kg组、环磷酰胺组、环磷酰胺+石吊兰组分别给予石吊兰2,4 g/(kg·d),环磷酰胺0.3 g/(kg·d),石吊兰2 g/(kg·d)+环磷酰胺0.3 g/(kg·d),腹腔注射,1次/d,连续10 d.第11天称质量后拔眼球取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2浓度;剥取肿瘤、胸腺、脾组织,计算抑瘤率、胸腺指数、脾指数.结果:①石吊兰4 g/kg组、环磷酰胺组和环磷酰胺+石吊兰组对肿瘤组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2.1%,74.7%,71.3%,P<0.05~0.01);环磷酰胺组和环磷酰胺+石吊兰组抑瘤作用优于石吊兰4 g/kg组(P<0.01).②荷瘤小鼠胸腺指数、脾指数均低于正常小鼠(P<0.05~0.01),但石吊兰4 g/kg组胸腺指数、脾指数均较模型组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石吊兰2 g/kg组仅胸腺指数高于模型组(3.84±0.21,P<0.01).环磷酰胺+石吊兰组能提高小鼠胸腺指数与脾指数,与环磷酰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51±0 33,1.69±0.15;5.03±0.51,4.30±0.27;P<0.01).③石吊兰2,4 g/kg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53.3±17.8),(330.9±24.2),(189.1±45.3),(145.6±15.7)ng/L,P<0.01].环磷酰胺+石吊兰组白细胞介素2含量高于环磷酰胺组[(277.1±33.2),(133.3±12.5)ng/L,P<0.01].结论:石吊兰醇提取液具有抑制S180实体瘤生长及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能与其提高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水平有关.
作者:胡晓;黄贤华;谭晓彬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外源性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对大鼠肾脏创伤后外周血Th1/Th2的调节作用,并了解给药时间对此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年在兰州大学实验中心进行.将10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大组:①正常对照组(8只);不打击.(②创伤组(32只);自由落体生物撞击仪撞击大鼠脊肋区,间接打击双侧肾脏造成肾脏Ⅰ级损伤.③创伤前注射ADM组(32只);打击同创伤组,打击前10 min腹腔注射肾上腺髓质素0.1 nmol/kg(终体积0.5 mL).④创伤后注射ADM组(32只):打击同创伤组,打击后10 min腹腔注射肾上腺髓质素0.1 nmol/kg(终体积0.5 mL).后3组分别在打击后1,6,12,24 h各处死8只.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测定Th1与Th2阳性率.结果:8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创伤组:Th1细胞在创伤后6 h显著增加并达峰值,高于创伤后1 h及正常对照组[(0.32±0.07)%,(0.13±0.06)%,(0.16±0.07)%,P<0.05,0.01];Th2各时间点比较均无差异;Th1/Th2在创伤后6 h达高峰,创伤后24 h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②创伤前注射ADM组:Th1在创伤后6 h低应答,在创伤后12 h增高并达峰值,高于创伤后6 h及正常对照组[(0.32±0.08)%,(0.08±0.06)%,(0.16±0.07)%,P<0.05,0.01];Th2在创伤后6~12 h的变化趋势与Th1相同;Th1/Th2创伤后6 h达低,低于该时点创伤组(4.58±3.81,23.44±6.19,P<0.01),随后上升,至创伤后24 h达高峰.③创伤后注射ADM组:Th1自创伤后1 h逐渐上升,至24 h达高峰,高于创伤后1,6 h[(0.32±0.10)%,(0.10±0.04)%,(0.17±0.07)%,P<0.05,0.01],Th2细胞各时间点比较均无差异;Th1/Th2于创伤后1,6 h接近正常对照组,然后逐渐上升,至创伤后24 h达高,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该时点创伤组(22.49±12.64,5.33±4.55,4.78±3.15,P<0.01).结论:①急性创伤早期(以创伤后6 h为著),外源性肾上腺髓质素通过抑制Th1优势应答,具有校正Th1/Th2比例失衡的免疫调节作用.②急性创伤后初6 h内,创伤后给予肾上腺髓质素调节Th1/Th2平衡作用明显优于创伤前给药.
作者:张希炯;孙少华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比较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咪唑立宾(商品名:布累迪宁)与常用免疫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的差异,为咪唑立宾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4-01/2006-08在西安高新医院肾移植中心住院的肾移植术后患者112例,均知情同意.根据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①吗替麦考酚酯组60例,使用吗替麦考酚酯(商品名:骁悉)1.5 g/d+环孢素A 2.5~4.5 mg/d+泼尼松10~20 mg/d.②咪唑立宾组52例,使用咪唑立宾(商品名:布累迪宁,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研制)200 mg/d+环孢素A 2 5~4.5 mg/d+泼尼松10~20 mg/d.治疗过程中,监测是否出现急性排异反应,以及两种免疫抑制剂对肝功能、骨髓以及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结果:肾移植术后患者11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吗替麦考酚酯组及咪唑立宾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5%,5.8%,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常规、消化系统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吗替麦考酚酯组患者的白细胞降低(<4×1012)发生率显著高于咪唑立宾组(26.7%,0,P<0.05);吗替麦考酚酯组患者的消化系统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咪唑立宾组(18.3%,0,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肝功能比较:吗替麦考酚酯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升高发生率显著低于咪唑立宾组(13.3%,34.6%,P<0.05);吗替麦考酚酯组患者的谷草转氨酶升高显著低于咪唑立宾组(10.0%,32.7%,P<0.05).④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咪唑立宾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升高发生率高于替麦考酚酯组(50.0%,31.6%,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咪唑立宾很少出现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在术后早期排异发生率方面,与吗替麦考酚酯也没有明显差异.相对而言,咪唑立宾维持剂量小,费用较低.但是要注意到咪唑立宾对肝功能方面的损害及增加血尿酸水平的可能.
作者:张刘勇;姚向飞;薛庆;范郁会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新鲜羊膜移植已经在严重疾患的眼表重建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存在手术时间与材料来源是否能吻合的问题,比较新鲜与保存人羊膜移植在眼表重建中的疗效,以期为重建正常眼表结构提供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04-01/2005-12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严重眼表疾病患者36例(43眼),患者均知情同意.将36例患者的43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新鲜人羊膜移植组(23眼)和保存人羊膜移植组(20眼).术后定期随访,第1周每日检查,其后1次/周,直至羊膜存活1个月以上停止随访.每次均在裂隙灯下观察羊膜植片成活情况,观察角膜、结膜上皮化情况,新生血管生长、视力以及并发症等.结果:36例患者43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36例患者43眼随访2~8个月,其中<2个月8眼,2~5个月20眼,6~8个月15眼.②新鲜人羊膜移植组、保存人羊膜移植组患者术眼视力提高率分别为83%,9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新鲜人羊膜移植组、保存人羊膜移植组患者术眼羊膜成活率分别为91%,9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新鲜人羊膜移植组23眼中,术后两三拆线后21眼(占91.3%)充血消退,2眼(占8.7%)术后4周充血消退;保存人羊膜移植组20眼中,术后2周拆线后19眼(95%)充血消退,1眼(5%)术后4周充血消退,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眼表修复与重建过程中,羊膜移植能有效改善严重眼表疾病患者眼表基底,重建上皮,其临床疗效与羊膜材料是新鲜或保存人羊膜无直接关系,二者预后基本一致.
作者:唐国芬;阎玉梅;王跃丽;崔秀成;张媛梅;付笑笑;邓志鸿 刊期: 200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