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鲜与保存人羊膜移植在眼表重建中的效果比较

唐国芬;阎玉梅;王跃丽;崔秀成;张媛梅;付笑笑;邓志鸿

关键词:羊膜/移植, 眼疾病/外科学, 组织移植
摘要:目的:新鲜羊膜移植已经在严重疾患的眼表重建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存在手术时间与材料来源是否能吻合的问题,比较新鲜与保存人羊膜移植在眼表重建中的疗效,以期为重建正常眼表结构提供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04-01/2005-12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严重眼表疾病患者36例(43眼),患者均知情同意.将36例患者的43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新鲜人羊膜移植组(23眼)和保存人羊膜移植组(20眼).术后定期随访,第1周每日检查,其后1次/周,直至羊膜存活1个月以上停止随访.每次均在裂隙灯下观察羊膜植片成活情况,观察角膜、结膜上皮化情况,新生血管生长、视力以及并发症等.结果:36例患者43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36例患者43眼随访2~8个月,其中<2个月8眼,2~5个月20眼,6~8个月15眼.②新鲜人羊膜移植组、保存人羊膜移植组患者术眼视力提高率分别为83%,9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新鲜人羊膜移植组、保存人羊膜移植组患者术眼羊膜成活率分别为91%,9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新鲜人羊膜移植组23眼中,术后两三拆线后21眼(占91.3%)充血消退,2眼(占8.7%)术后4周充血消退;保存人羊膜移植组20眼中,术后2周拆线后19眼(95%)充血消退,1眼(5%)术后4周充血消退,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眼表修复与重建过程中,羊膜移植能有效改善严重眼表疾病患者眼表基底,重建上皮,其临床疗效与羊膜材料是新鲜或保存人羊膜无直接关系,二者预后基本一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镍钛合金网状支架置入治疗膀胱出口梗阻157例

    为探讨应用镍钛记忆合金网状尿道支架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及晚期前列腺癌引起膀胱出口梗阻的临床有效性,在103例前列腺增生和54例前列腺癌患者中应用该支架和技术治疗,152例取得良好效果,残余尿量由(123±21)mL降低至15~25 mL,大尿流量达到了13~18 mL/s.提示网状支架置入为一种简便、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原来可能需要的永久带尿管的患者.

    作者:钱麟;任展;郑兵;朱华;汤纪元;张冰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BLB种植系统固定修复的临床应用

    纳入2003-05/2006-05沈阳市口腔医院种植中心临床种植患者84例,男47例,女37例.总计172例种植体,用BLB种植系统为患者进行即刻种植或延期种植,BLB柱状种植体为北京莱顿公司(中国荷兰合资,国内生产)提供,该种植体为等径柱状,纯钛制成,表面为羟基磷灰石涂层(荷兰).术后3~6个月进行上部牙冠固定修复,临床随诊观察1~3年.评价BLB种植系统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对84例患者,172例种植体植入及临床观察种植体成功率96.5%,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水平吸收≤0.2 mm/年.种植体基台松动旋转4例,烤瓷冠中央固位螺丝松动17例,烤瓷冠崩瓷5例,种植牙龈炎15例.

    作者:刘文伟;张忠提;战德松;王涛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脊柱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植入矫正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的效应

    背景:既往文献报道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的矫正有着较高的并发症和矫正率的丢失;运用脊柱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治疗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CD、TSRH等第3代脊柱矫形内固定系统对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的矫正效应.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对象:于1997-09/2003-07选择资料完整的马凡综合征脊柱侧凸患者10例,行后路CD及TSRH器械矫形内固定,同时予以自体骨移植融合手术.双主弯型8例,胸椎侧弯2例,胸椎侧弯方向均为右侧弯.胸椎后凸3例,胸腰段后凸2例.方法:在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的正侧位X射线片.术前拍摄左右侧曲位及悬吊位X射线片,以评估侧凸的柔韧性.侧凸角度大小的测量方法采用Cobb法,同时记录侧凸的稳定椎及中立椎.10例患者均予以后路手术.2例使用CD系统矫形内固定,另外8例使用TSRH系统.植骨材料来源于自体髂后上棘.术后予以支具保护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术后脊柱侧凸的矫正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12~60个月的随访,8例双主弯型患者胸弯的矫正率为48%,随访矫正率丢失为20%;腰弯的矫正率为56%,随访矫正率丢失为16%;2例单胸弯型患者的矫正率为61%,随访矫正率丢失为8%.所有患者躯干平衡得到改善.无神经并发症的发生.2例出现交界性腰椎后凸.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使用脊柱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治疗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可以达到满意疗效.术前对马凡综合征患者的心肺情况进行评估,术中适当延长融合节段,避免过度矫正,减少软组织损伤,更加重视植骨融合是疗效满意的关键.

    作者:王善松;李明;谢杰;黄彰;刘艺明;苏家庆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和吡格列酮对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子4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对3T3-L1脂肪细胞中葡萄糖转运子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并了解其是否有时间依赖性.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5在安徽医科大学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教研室进行.对3T3-L1细胞进行培养并诱导分化为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后随机分为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组和吡格列酮组3组.肿瘤坏死因子α组和吡格列酮组分别加含20μg/L肿瘤坏死因子α或10-4 mol/L吡格列酮培养基培养,提取干预后1,3,6 d细胞总RNA和总蛋白做RT-PCR和Western-blot,测定GLUT4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未加任何药物干预组做对照.结果:①GLUT4mRNA表达:对照组细胞为0.506±0.049;肿瘤坏死因子α组干预后1,3,6 d表达低于对照组(0.465±0.039,0.410±0.010,0.320±0.019,F=17.8,P=0.001),并随干预时间呈递减关系;吡格列酮组干预后1,3,6 d表达高于对照组(0.544±0.064,0.616±0.065,0.664±0.070,F=4.87,P=0.043),且与干预时间呈正比.②GLUT4蛋白的相对含量:对照组细胞为0.624±0.093;肿瘤坏死因子α组干预后1,3,6 d低于对照组(0.549±0.112,0.460±0.111,0.286±0.117,F=7.39,P=0.011),且随干预时间递减;而吡格列酮组GLUT4干预后1,3,6 d高于对照组(0.693±0.098,0.750±0.106,0.866±0.074,F=4.0,P=0.048),随干预时间呈递增关系.结论:①肿瘤坏死因子α可降低3T3-L1脂肪细胞中GLUT4mRNA和蛋白表达量,吡格列酮的作用与肿瘤坏死因子α相反,两者作用均呈时间依赖性.②在3T3-L1脂肪细胞中,吡格列酮可能通过增加GLUT4的表达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并可能部分拮抗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作者:曹永红;王长江;代芳;林刚;叶小龙;左祥生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额叶皮质灌注不足的纯构音障碍

    目的:观察纯构音障碍患者病变部位及脑血流量的变化.方法:选择1988-06/1997-02在日本Hyogo医科大学第十五医院收治的12例右利手纯构音障碍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构音障碍主要特点,包括发音不清、慢,低音韵律,且没有其他神经受累,如伴随其他神经症状也为轻度,如面部肌肉受累、舌肌受累,无口语听理解和书写能力障碍.年龄49~81岁,平均(65±13)岁,其中男10例,女2例.选择11名CT或MRI显示无脑损伤同期入院健康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平均(68±11)岁.所有纳入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①对病例组患者进行头部MRI检查,确定脑梗死部位.②对两组受试对象进行局部脑血流量检测,局部脑血流量半量值按以下方法计算:选取4×4象素的兴趣区(ROI),定量分析脑区摄取的123I-IMP.参考脑功能定位图谱,检查15 mm×15 mm×7.5 mm大小的脑体积所对应的28个标准化位置,包括前额叶2个(中、侧面)、前盖部1个、前环部1个、前中运动区1个,感觉运动区2个(上部、下部)、顶叶2个(上、后)、颞叶3个(上、中、下)、枕叶1个、小脑1个,均选择左右两侧.每1区域的吸收由此区的每象素的平均数来确定.测量每个区域的吸收率[吸收率=2×(垂直棒)左-(垂直棒)右/L±R].结果:纳入12例患者和11名健康对照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病例组患者MRI检查结果:11例患者为两侧多发腔隙梗死,1例为单侧内囊-放射冠梗死.所有患者病变部位均在内囊或放射冠(3例为单侧、9例为双侧)受累.8例为内囊梗死,其中6例为后肢损伤、3例为膝部、1例在前肢.9例有放射冠梗死(3例在前部、2例在后部、4例前后部均受累),3例为桥脑梗死,1例为丘脑梗死,1例为基底节梗死.10例在T2加权MRI上显示脑室周围高信号.②病例组患者脑血流量检测结果:8例患者前额叶皮质呈低灌注状态,其中1例患者主要在旁矢状面和前盖区,其他区域皮质未检测到灌注不足.局部脑血流量半定量检测显示,病例组患者前额叶前部内侧、外侧、前环区、前盖及前运动区的脑血流量分别为(0.800±0.065),(0.821±0.064),(0.746±0.092),(0.803±0.093),(0.851±0.065),明显少于对照组[(0.875±0.081),(0.874±0.054),(0.835±0.073),(0.881±0.067),(0.932±0.055),t=-2.447,-2.125,-2.560,-2.970,-2.449,P<0.05-0.01].结论:纯构音障碍多见于多发腔隙梗死患者,额叶皮质低灌注,尤其是前盖和额叶中部低灌注,可能是引起纯构音障碍的重要原因.

    作者:王丽敏;周筠译;张玉梅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质量浓度与QTc间期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

    目的:分析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与QTc间期的关系、以及二者对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2003-05/2005-07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08例[年龄(66.1±13.5)岁].①使用罗氏2010全自动分析仪测定其脑钠肽前体质量浓度,根据测定值把患者分为<2 000 ng/L组,2 000~3 999 ng/L组,4 000~5 999 ng/L组和≥6 000 ng/L组4组.②12导同步心电图自动测算QTc间期,同时人工测量QT间期离散度,比较4组间的差异.③对患者随访2年,比较死亡和生存者QTc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的差异.④采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法分析脑钠肽前体质量浓度与心脏各腔室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值、QTc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 结果:①随着脑钠肽前体质量浓度的增加,QTc也随之增宽,<2 000 ng/L组QTc间期比其他3组窄(P<0.01);QTd的改变只显示≥6 000 ng/L组宽于<2 000 ng/L组(P<0.05).②随访期间的死亡率为15.4%(32/208),死亡者的平均QTc间期大于生存者[(430.80±39 16),(423.01±2942)ms,P<0.01],但间期离散度差别不显著[(52.72±10.0g),(53 38±18.89)ms,P>0.05].③相关回归分析示脑钠肽前体质量浓度,左心房及左心室直径与QTc间期呈直线正相关(P<0.05~0.01),QTc间期与QT间期离散度呈直线正相关(P<0.014).结论: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质量浓度与QTc间期有很好的相关性.②二者联合应用有助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危险程度的分层,同时增高示预后不良.

    作者:张建义;黄文新;阳跃中;潘迪华;莫新玲;夏中华;徐彤彤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9例:13例随访术后4年假体移位发生率

    目的:评价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①2002-01/2004-04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对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其中单节段L4,5者26例,双节段L4,5及L5S1者3例.所有患者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无法坚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并经手术签字同意.②采取三种手术入路:单节段病变中,24例经后侧入路,2例经腰大肌的前外侧入路,均行单枚人工髓核植入;双节段3例则采用前路腹膜外入路,L4,5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L5S1行单枚人工髓核植入.人工髓核为美国Raymedica公司生产的假体,其外套为聚乙烯纤维,核心为能吸水膨胀的半流动性水凝胶(聚丙烯-聚丙烯酰胺共聚物).③随访方法:分别在术后第6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及4年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观察内容包括10分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Oswestry疼痛功能指数评分,Prolo腰椎术后功能评分以及根据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术后第6周、3个月、6个月全部获得随访,术后1年27例获得随访,术后2年24例获得随访,术后3年18例获得随访,术后4年13例获得随访.①临床疗效:优10例(34.5%),良16例(55.2%),差(发生假体移位突出)3例(10.4%),优良率达89.7%.②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平均为(59.0±5.6)%,术后6周(50.0±4.3)%,3个月(35.2±3.8)%,6个月(23.0±1.7)%,1年(17.4±1.4)%,2年(11.8±0.9)%,3年(10.3±1.1)%,4年为(9.8±0.7)%.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术前平均为(8.0±1.2)分,术后6周(4.5±0.7)分,3个月(3.2±0.6)分,6个月(3.0±0.7)分,1年后则降为(2.8±0.5)分,2年(2.5±0.6)分,3年(2.2±0.4)分,4年(2.0±0.3)分.Prolo腰椎术后功能评分:术前平均为(4.4±0.5)分,术后6周(5.3±0.7)分,3个月(6.5±1.1)分,6个月(7.1±0.8)分,术后1年则为(8.5±1.2)分,2年(8.8±0.9)分,3年为(9.0±1.2)分,4年(9.1±0.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③并发症:术后早期有2例假体移位而再次手术,1例于术后3年发生假体移位突出,但无症状,无需再次手术.结论: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较好,能够恢复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减轻或消除腰腿痛的症状.

    作者:黄卫国;刘尚礼;丁悦;黄东生;李春海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人工髓核假体置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已在临床初步开展起来的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分析其对策.方法:纳入2002-02/2004-08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采用单枚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获得24~48个月随访患者75例,按平均随访时间达24,36,48个月,分为24个月组(n=30),36个月组(n=23),48个月组(n=22).选同期采用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评估各组术后临床疗效,主观症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0%表示正常,越接近100%则功能障碍越严重)和Prolo功能评分表(小于或等于5分为差,6~7分为中等,8~10为优)评价,分析术后影像学检查并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假体位置情况,腰椎MRI观察假体位置和软骨终板的信号变化情况.腰椎活动度=(腰椎中立角度-前屈角度)+(后伸角度-腰椎中立角度)=后伸角度-前屈角度;为消除X射线放大率的影响,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采用病变椎间隙后缘高度与上位椎体中部矢状径的比值表示.结果:75例获得24~48个月随访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48个月组2例、36个月组1例发生假体脱出,二次手术取出.其余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疼痛消失.②24,36,48个月组及对照组术后末次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4.2%,52.1%;15.5%,55.2%;15.1%,53.6%;15.5%,51.5%;P<0.05).③24,36,48个月组及对照组术后末次Prolo能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5,4.6分;8.6,4.5分;8.7,4.3分;8.4,4.2分;P<0.05).④24,36,48个月组同期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⑤24个月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约4%、36个月组降低约12%、48个月组降低约18%、对照组较术前降低约25%,各组术前和术后椎间隙高度比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⑥主要并发症:早期出现术后一过性腰痛24例,假体脱出3例.中、远期发现假体下沉32例,软骨终板损伤39例.结论:单枚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远期随访临床疗效肯定,但存在较严重并发症,应慎重开展此项手术.

    作者:赵亮;瞿东滨;陈建庭;江建明;蒋晖;金大地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草果知母汤对戊四唑慢性诱导癫痫模型大鼠脑内海马区凋亡调控因子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动态观察具有调理中焦脾胃气机作用的草果知母汤在阻抗癫痫形成中对大鼠海马区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癫痫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实验中心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8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模型组26只,中药治疗组及西药治疗组各25只,正常对照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以戊四唑亚惊厥剂量35 mg/kg腹腔注射诱导癫痫模型,1次/d,持续4周.正常对照组同法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中药治疗组予草果知母汤(由草果、知母、厚朴、半夏、黄芩等组成)5 g/(kg·d)灌胃;西药治疗组给予苯巴比妥混悬液60 mg/(kg·d)灌胃;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胃饲双蒸水,2 mL(kg·d),1次/d,持续5周.采用免疫组化PV-600二步法标记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动态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Bcl-2、Bax蛋白表达值在癫痫形成过程中的变化.结果:模型组2只因惊厥大发作抽搐致死,中、西药治疗组各死亡1只,解剖无特殊发现,死亡原因不明,共7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大鼠1周后逐渐出现癫痫发作,并随着点燃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强,至第4周出现6级大发作;中、西药治疗组发作次数和级别明显降低,高级别为4级,且两组间发作级别、次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②随着点燃周次的增加,Bcl-2蛋白表达呈不断减少的趋势,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实验第3,4,5周,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中、西药治疗组大鼠海马区Bcl-2蛋白表达数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0.01);在相同时间段(2、3、4、5周),中、西药治疗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③bax蛋白表达数随着点燃次数增加呈不断增多的趋势,至实验第3,4,5周,模型组大鼠海马区Bax蛋白表达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中、西药治疗组大鼠海马区Bax蛋白表达数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0.01);在相同时间段(2、3、4、5周),中、西药治疗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草果知母汤可有效地阻断癫痫发作,其抗痫作用可能与其干预癫痫形成中大鼠脑内凋亡调控因子Bcl-2、Bax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张丽萍;刘泰;武丽;夏猛;施学丽;杨瑞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兔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生化指标的价值

    目的:制作兔小腿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动物模型,动态观察其血液生化指标变化,分析这些指标变化在间隔综合征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6/08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取15只新西兰兔,用止血带紧密包扎一侧小腿8 h后松开,制作间隔综合征动物模型.在实验前以及松开止血带后2,12,24,48,96 h、1周和2周动态检测血浆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浓度,同时采用Whiteside法监测小腿胫前间室内压.在松开止血带后24 h由耳缘静脉注射85 MBq 99Tcm-PYP行SPECT静态及延迟显像,以双侧小腿为感兴趣区,半定量分析伤侧小腿与健侧小腿放射性核素摄取比值(T/NT).实验结束后取伤侧小腿胫前肌肉和腓深神经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15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松开止血带2 h后,血浆中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丙二醛浓度即急剧升高,分别为实验前的20,6,6,2倍,24 h后达到峰值,分别为实验前的37,13,12和3倍;松开止血带2 h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急剧降至实验前的一半,至24 h为实验前1/3.至松开止血带1周,丙二醛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才恢复至实验前水平,而其他指标与实验前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②松开止血带后,伤侧小腿迅速肿胀,在12 h后筋膜室内压已达到4 0 kPa以上,并在24 h后达到峰值[(7.3±0.4)kPa],此时静态和动态显像均显示伤侧小腿吸收核素量明显大于健侧肢体,比值约为2倍左右,显示伤侧小腿静脉回流明显受阻.③病理显示肌肉和神经标本明显坏死呈不可逆性变化.结论:成功制作了兔小腿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动物模型,血浆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浓度的变化能客观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动态、连续监测这些指标能为早期诊断及评估间隔综合征病情提供帮助.

    作者:朱超;沈海琦;蒋军;石演皓;王峰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角膜移植260例病因分析并与国外数据比较

    目的:总结进行角膜移植手术患者的病因学资料,并与国外相应统计资料比较.方法:收集2001-12/2005-12在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的260例患者(260眼)的临床资料做以统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与角膜移植相关的临床诊断、手术方法等,患者均知情同意.患者的病种统计以出院时第一诊断为基准.260例患者中行单纯板层角膜移植125例,单纯穿透性角膜移植63例,联合羊膜覆盖33例,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20例,联合结膜瓣遮盖术19例.术后半年进行视力评估,视力<3.7为盲.结果:260例角膜移植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260例患者中男162例,女98例,年龄(24±19)岁.角膜移植的病因按病例数由多至少排列,首位为角膜炎后角膜白斑,计86例(占3.08%),尤以病毒性角膜炎为主;外伤后角膜疤痕病变居第2位,计78例(占30%),随后为角膜溃疡并穿孔、蚕食性角膜溃疡、圆锥角膜、角膜皮样瘤、角膜营养不良、角膜失代偿、角膜葡萄肿以及角膜原位癌.角膜炎后角膜白斑病毒性角膜炎后为多见,而国外类似的统计表明大泡性角膜病变占据首位.②术后半年260例角膜移植患者的脱盲率达94%.结论:与发达国家角膜移植常见病因为大泡性角膜病变不同,角膜炎后角膜白斑、外伤后角膜疤痕、角膜溃疡并穿孔依次是国内角膜移植常见的原因.

    作者:高桂平;邵毅;周琼;裴重刚;廖洪斐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活性组织工程神经移植体桥接坐骨神经损伤:存活时间及功能恢复的量化评估

    目的:利用组织工程方法制备的神经组织替代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观察移植体的存活时间和神经功能指数.方法:实验于2001-04/2003-01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外科颅脑创伤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方法:利用神经轴索可以体外机械拉长的特性,将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和拉长的轴索经凝胶处理后,一并卷入可吸收的聚乙醇酸导管内,制备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组织工程神经移植体.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组织工程替代物移植组将长约12 mm的组织工程神经移植体桥接于坐骨神经缺损处;自体神经移植组将切除的坐骨神经近远端调转后重新缝合回缺损处;损伤模型组切除神经后无修复;对照组未造成损伤.实验评估:术后15周,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估,比较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其绝对数值与坐骨神经功能呈负相关.术后16周,处死动物前检测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处死动物后行病理学检查,坐骨神经标本切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降钙素基因相关的缩氨酸抗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标记物)、神经丝蛋白和髓鞘染色.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术后15周,损伤模型组大鼠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绝对值高于组织工程替代物移植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94.3±2.55,-80.0±1.2,-82.7±2.7,P<0.05),两移植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为(-6.08±1.6),其绝对值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②术后16周,对照组、组织工程替代物移植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大鼠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51.2±3.1,12.4±2.3,12.0±2.5)m/s,损伤模型组无动作电位引出,对照组大鼠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其他各组(P<0.01),两移植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术后16周,自体神经移植组和替代物移植组中,大体检查可见相对正常的神经组织通过缺损区,聚乙醇酸导管基本已完全吸收.苏木精-伊红染色在替代物移植组大鼠的损伤区内发现大量的神经元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的缩氨酸抗体和神经丝蛋白双重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检查证实为背根神经节神经元.髓鞘染色可见缺损区内大量髓鞘包裹的轴突.结论:组织工程制备的神经组织替代物能够在移植受体内长期存活,并与受体神经结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修复神经缺损、促进功能恢复方面与自体神经具有近似的能力.

    作者:张军;许百男;周定标;道格拉斯·史密斯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自身增强可吸收螺钉在松质骨部位骨折固定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自身增强可吸收螺钉在松质骨部位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骨科于1998-06/2005-05采用自身增强可吸收螺钉、棒为37例松质骨部位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自身增强聚乙交酯、聚丙交酯螺钉:螺纹径3.5~4.5 mm,杆径2.0~3.2 mm,长度25~70 mm;自身增强聚乙交酯、聚丙交酯棒:直径2.0~3.2 mm,长度30~70 mm).术后以肢体局部功能恢复和不同时期X线片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无一例发生感染、无菌性炎症反应、骨溶解现象.疗效:优27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48%.结论:自身增强可吸收聚乙交酯、聚丙交酯螺钉是非承重的松质骨骨折、关节内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其明显的优点在于避免了再次手术,减少了感染机会,使用简便,不干扰放射影像,不影响关节内骨折的愈合.

    作者:孙建国;王银河;缪继华;张骊;博庭斌;吴继明;牛军涛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衰老性变化的多项参数测量

    目的:探讨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衰老性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揭示黑质病变的病因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7在贵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32只,雌雄各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幼年组(1~2个月龄)、青年组(4~5个月龄)、中年组(11~12个月龄)、老年组(≥24个月龄)4组,每组8只.取中脑组织常规石蜡包埋,行中脑黑质连续冠状切片,焦油紫染色、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仪测量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产物的吸光度值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胞面积、体密度、数密度、圆球度.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中脑黑质焦油紫染色形态学观察:幼年组与青年组大鼠黑质神经元胞体大,细胞排列密集,形状规则,细胞成椭圆形或锥体形,胞浆丰富,每个细胞有清晰的胞核,核仁清楚可见,尼氏体粗大而染色深,中年组和老年组大鼠神经元胞浆染色较淡,尼氏体较分散,细胞散在,数量少,可见软化灶形成.幼年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计数单位面积焦油紫染色细胞数分别为(48.00±9.10),(65.00±8.73),(20.00±4.10),(13.25±1.83)个/40倍视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79,P<0.05).②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光镜下,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成群分布,胞浆内阳性产物以幼年组和青年组为显著,中年组和老年组胞浆内酪氨酸羟化酶阳性反应颗粒明显减少,部分神经元丧失大多角形或锥体形形状,胞体变大,排列不规则,数量减少.幼年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胞浆内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吸光度值分别为0.199 3±0.071 1,0.242 8±0.172 9,0.197 8±0.068 7,0.167 1±0.101 8,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87,P<0.05).中年组、老年组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体密度、数密度低于青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体密度分别为(2.57±0.02),(2.36±0.01),(3.22±0.01)×10-2μm-3,t=0.66,1.78,P<0.05;数密度分别为(0.91±0.04),(0.59±0.03),(1.20±0.09)×10-5μm-3,t=7.02,2.25,P<0.05].幼年组平均截面积低于青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7.30±5.56),(30.40±1.08)×101μm2,t=1.47,P<0.05].幼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平均体积低于青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9.67±0.40),(5.85±0.42),(5.20±0.33),(11.53±0.90)×102 μm3,t=1.60,2.93,0.18,P<0.05].老年组神经元圆球度低于幼年组、青年组、中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74±0.18,0.91±0.01,0.92±0.05,0.90±0.03,t=0.68,0.99,1.02,P<0.05,0.001). 结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随年龄增长而出现衰老性变化,可能是黑质病变的原因之一.

    作者:余资江;康朝胜;余德立;王景传;许庭良;姜俸蓉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兔颧弓骨折骨缺损植骨临界值的确定

    目的:在新西兰白兔颧弓上制备不同的骨折骨缺损,以求得兔颧弓骨折骨缺损植骨临界值.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12在首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1 mm骨缺损组、3 mm骨缺损组、5 mm骨缺损组和7 mm骨缺损组4组,每组9只.在兔一侧颧弓分别制备1,3,5,7 mm骨折骨缺损.②于4,8,12周通过大体解剖学、X射线片、病理学观察骨折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3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1 mm骨缺损4周即骨愈合.3 mm骨折骨缺损在术后8周大体观见骨折断端无动度,缺损界线模糊,X射线片显示缺损有较明显外骨痂,骨折局部骨桥连接,骨折线模糊,病理见骨折两断端间充满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出现少量淡红色骨基质,未见骨性桥接骨痂.12周大体观察见缺损完全愈合,骨密度完全一致,骨折线消失;X射线片显示骨折断端有骨痂连接;病理出现部分骨桥连接.5 mm,7 mm骨折骨缺损在术后4,12周内经大体观察、X射线片影像、病理检查均未见骨桥,呈现骨不连特征.结论:兔颧弓12周临界骨折骨缺损为5 mm,即骨折骨缺损等于或大于5 mm,则骨缺损必须植骨,否则骨不连.5 mm亦可以作为颌骨临界骨折骨缺损值的参考.

    作者:张德辉;张益;段登辉;昌红;周经志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胸腰椎骨折术后植入体断裂的相关因素分析

    为了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植入断钉的相关因素,随访观察1998-08/2005-08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2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中行椎板减压134例,未做减压81例,行后路植骨融合149例,未做任何植骨66例.术后常规佩带支具3个月.发现215例术后患者中有22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其中爆裂型骨折15例,术中行椎板减压的18例,未做任何植骨融合的16例,7例双侧进钉角度不一致,术后X射线片示5例伤椎相邻椎间隙增宽,12例伤椎上位椎间隙明显变窄,8例术后未严格佩带支具.提示导致置入术后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的相关因素有:①胸腰段是断钉的好发部位.②脊柱骨折的严重程度.③术中是否行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是否准确、是否有过度撑开、骨折节段是否植骨融合.④内置物留置体内时间过长.⑤术后是否严格佩带支具.⑥椎弓根螺钉本身的设计缺陷.

    作者:慈元;敖强;宋秀峰;赵钢;吴汝舟;姜勇;曲连芝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外源性肾上腺髓质素对肾脏创伤大鼠Th1/Th2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外源性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对大鼠肾脏创伤后外周血Th1/Th2的调节作用,并了解给药时间对此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年在兰州大学实验中心进行.将10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大组:①正常对照组(8只);不打击.(②创伤组(32只);自由落体生物撞击仪撞击大鼠脊肋区,间接打击双侧肾脏造成肾脏Ⅰ级损伤.③创伤前注射ADM组(32只);打击同创伤组,打击前10 min腹腔注射肾上腺髓质素0.1 nmol/kg(终体积0.5 mL).④创伤后注射ADM组(32只):打击同创伤组,打击后10 min腹腔注射肾上腺髓质素0.1 nmol/kg(终体积0.5 mL).后3组分别在打击后1,6,12,24 h各处死8只.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测定Th1与Th2阳性率.结果:8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创伤组:Th1细胞在创伤后6 h显著增加并达峰值,高于创伤后1 h及正常对照组[(0.32±0.07)%,(0.13±0.06)%,(0.16±0.07)%,P<0.05,0.01];Th2各时间点比较均无差异;Th1/Th2在创伤后6 h达高峰,创伤后24 h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②创伤前注射ADM组:Th1在创伤后6 h低应答,在创伤后12 h增高并达峰值,高于创伤后6 h及正常对照组[(0.32±0.08)%,(0.08±0.06)%,(0.16±0.07)%,P<0.05,0.01];Th2在创伤后6~12 h的变化趋势与Th1相同;Th1/Th2创伤后6 h达低,低于该时点创伤组(4.58±3.81,23.44±6.19,P<0.01),随后上升,至创伤后24 h达高峰.③创伤后注射ADM组:Th1自创伤后1 h逐渐上升,至24 h达高峰,高于创伤后1,6 h[(0.32±0.10)%,(0.10±0.04)%,(0.17±0.07)%,P<0.05,0.01],Th2细胞各时间点比较均无差异;Th1/Th2于创伤后1,6 h接近正常对照组,然后逐渐上升,至创伤后24 h达高,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该时点创伤组(22.49±12.64,5.33±4.55,4.78±3.15,P<0.01).结论:①急性创伤早期(以创伤后6 h为著),外源性肾上腺髓质素通过抑制Th1优势应答,具有校正Th1/Th2比例失衡的免疫调节作用.②急性创伤后初6 h内,创伤后给予肾上腺髓质素调节Th1/Th2平衡作用明显优于创伤前给药.

    作者:张希炯;孙少华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慢性内脏痛觉超敏大鼠及热板法疼痛小鼠模型对痛泻要方的镇痛反应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慢性内脏痛觉超敏大鼠模型及热板法疼痛小鼠模型疼痛阈值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广东药学院中药药理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用SD大鼠60只及雌性NIH小鼠40只,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①慢性内脏痛觉超敏实验:取50只SD大鼠制作三硝基苯磺酸模型,其余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灌注三硝基苯磺酸后第7天测腹壁收缩反射阈值,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腹壁收缩反射阈值显著降低,则证明造模成功.50只大鼠均造模成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蒸馏水组、罗痛定组(2.3 mg/kg)、痛泻要方9.18 g/kg组、痛泻要方4 59 g/kg组及痛泻要方2.30 g/kg组,每组各10只.给予各组大鼠灌胃相应剂量药物(10 mL/kg),1次/d,给药7 d.于第7天给药后用直结肠气囊扩张法检测腹壁收缩反射阈值.②热板法疼痛实验:取NIH小鼠40只,置于(55±0.5)℃的水浴烧杯上,以舔后足时间为正常痛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蒸馏水组、罗痛定组(4.5 mg/kg)、痛泻要方18.75 g/kg组、痛泻要方9.35 g/k9组及痛泻要方4.67 g/kg组,每组8只.分别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10 mL/kg,1次/d,连续3 d,于第3天给药后分别测定其60 min,90 min,120 min的痛阈值.结果:①各组大鼠经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腹壁收缩反射阈值比较:痛泻要方9.18 g/kg,4.59 g/kg组及罗痛定组大鼠腹壁收缩反射阈值显著高于蒸馏水组(52.5±3.2)mm Hg,(48.3±2.5)mm Hg,(57.6±2.9)mm Hg,(37.5±2.3)mm Hg(P<0.05).②各组小鼠热板法致痛的痛阈值比较:痛泻要方18.75 g/kg,9.35 g/kg,4.67 g/kg组及罗痛定组小鼠的痛阈值在给药后60 min,90 min,120 min时相点均显著高于蒸馏水组(P<0.05).结论:中药痛泻要方能提高慢性内脏痛觉超敏大鼠模型及热板法疼痛小鼠模型的疼痛阈值,对慢性内脏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痛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胡旭光;杨全;洪文;王汝俊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1562T多态性的特点

    目的: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不稳定型心绞痛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06/2006-06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排除冠心病诊断的患者7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中C1562T基因多态性,比较各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所有受试者完成测试并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DNA抽提均成功.①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08.65±32.54),(51.12±12.47)μg/L](P<0.01).②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T基因型频率(28%)以及T等位基因频率(16 1%)均高于对照组(16%,9.3%),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C1562T位点CT/TT基因型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高于CC基因型患者[(92.12±39.59),(73.46±28.67)μg/L](P<0.05).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1562T等位基因可能是不稳定型心绞痛遗传易感性的基因标记之一.

    作者:陈白玉;李熙芹;何汉江;陈晓利;李卿;匡晓琴;贺莉萍 刊期: 2007年第16期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肝移植术后胆系的评价

    背景:由于肝移植术后患者出现胆道并发症时,没有特征性体征,此种并发症很难发现.MRI特别是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一种具有安全、准确、非侵袭性特点,可用于综合评估移植后肝脏功能和并发症的有效手段.目的:评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肝移植术后胆系的显示以及诊断胆管并发症的价值.设计:对比观察.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对象:于2003-01/2005-01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接受影像学检查肝移植患者13例,均为男性,年龄40~58岁.术前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2例,重症肝硬化11例.10例行原位经典式肝移植,3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所有胆管吻合方式为胆总管端-端吻合.移植后至首次MR检查时间15 d~1年.所有患者对检测项目均知情同意.方法:1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均用磁共振快速自选回波序列及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序列常规扫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检查,分析各序图像特点.主要观察指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重建胆道和胆道并发症的显示.结果:3例患者胆管管径正常,吻合口无狭窄.1例厚层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胆管未显影.胆管扩张8例;胆管狭窄5例;胆总管结石2例;胆囊管残端黏液囊肿2例;T管拔管后胆漏1例;排斥反应2例.结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不仅可显示肝移植术后外科重建胆道的影像,而且可准确、快速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作者:陈曌;许乙凯;郭友 刊期: 2007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