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华;王行环;杨海超;蒲小勇;胡礼泉
目的:观察应用耳后扩张皮瓣联合自体肋软骨与Medpor耳基复合耳郭支架行全耳再造术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方法:选择2002-05/2005-10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小耳或耳郭缺损畸形,采用扩张皮瓣、自体肋软骨Medpor耳基复合耳郭支架两期完成全耳再造患者12例.10例为第一、二腮弓综合征的先天性单侧小耳畸形,均有残耳垂,其中7例有外耳道,3例外耳道闭锁;2例为后天外伤性耳大部分缺损,但残留部分耳垂.先在耳缺损区埋置扩张器,定期注入扩张,皮量够用后,取出扩张器,切取第8或第9肋软骨做耳轮,Medpor材料做耳基,联合制成复合耳郭支架,置于耳缺损区扩张皮瓣后面,复合耳支架外缘用颞浅筋膜瓣及耳后筋膜瓣包绕,耳后区域植皮.结果:12例患者随访6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自体肋软骨Medpor耳基复合耳郭支架行全耳再造效果:患者术后无排斥反应,无明显吸收变形,外形逼真,患者满意.厚度及色泽与残耳或邻近皮肤接近,耳外形立体感强,用手触摸可有部分感觉功能.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1例因包扎过紧在耳轮处皮肤坏死大小约0.5 cm×0.8 cm,1例在耳轮上角肋软骨与Medpor耳基连接点金属丝外露,2例经局部修复后3周内痊愈.结论:皮肤扩张覆盖自体肋软骨Medpor耳基复合耳郭支架全耳再造术,形态逼真,立体感强,借鉴了单纯肋软骨支架和单纯Medpor支架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
作者:张荣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将培养扩增的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接种到聚乙烯醇改良的牛Ⅰ型胶原膜上,观察体外构建用于新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化改造的组织工程复合物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②测定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在胶原膜浸提液中增殖率:取第2,3代细胞用角化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将细胞制成悬液,分为对照组(正常角化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和实验组(浸提液)进行培养,分别于第1,3,7天,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观察细胞增值率(实验组A490值/对照组A490值×100%),并参照美国药典中细胞相对增殖率与细胞毒性分级的关系对材料进行毒性评级.③通过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解细胞在胶原膜支架上的黏附和生长情况.结果:①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可在体外培养至第9代.②第1,3,7天实验组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为:94.59%,100.95%和82.42%,与对照组(1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胶原膜细胞毒性为Ⅰ级(无细胞毒性).③细胞在胶原膜上黏附、生长和增殖良好.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培养扩增猪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胶原膜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生物相容性良好.该细胞可与胶原膜复合构建成可移植的组织工程膀胱黏膜替代物,有望用于新膀胱的移行上皮改造.
作者:杨海超;王行环;杨中华;胡礼泉;蒲小勇;王怀鹏;孔元蓉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背景:甲钴胺是维生素Bi2的一种衍生物,可促进核酸蛋白质代谢、神经轴浆的转运及轴突的再生.目的:通过靶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甲钴胺,观察其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试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材料:试验于2003-03完成.选取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10只.方法:所有大鼠均行左侧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行外膜缝合,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注射甲钴胺,分别为300μg/(kg·d),100μg/(kg·d),空白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1 mL,术后靶肌肉注射1次/d.术后第4周、第8周每组分别提取5只大鼠,以左小腿三头肌湿重、光镜和电镜坐骨神经形态学观察并图象分析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不同剂量甲钴胺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4周,8周的左腿三头肌湿重.②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和壁厚度.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较: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1.367±0.012)g,(1.164±0.011)g,(0.950±0.009)g,P<0.05];②术后8周左小腿三头肌湿重比较[(2.205±0.015)g,(1.611±0.013)g,(1.230±0.014)g,P<0.05].③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比较: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13.30±1.167,9.453±1.233,5.689±0.454)mm2,<0.05].④术后8周坐骨神经髓鞘的壁厚度比较:[(1.145±0.108,0.806±0.065,0.560±0.045)mm,P<0.05].结论:靶肌肉注射甲钴胺可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高剂量的甲钴胺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损伤神经的营养作用.
作者:卢耀军;洪光祥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将复合重组合异种骨的自体浓缩骨髓移植到按Trapdoor法制作的股骨头缺损内,以观察其对股骨头坏死后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能力.方法:实验于2005-05/12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将成年健康新西兰兔24只48髋按Trapdoor法制作双侧股骨头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6组:自体骨+自体骨髓组;自体骨组;重组合异种骨+自体骨髓组;重组合异种骨组;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其中自体骨组和异种骨组实验动物右侧同时植入自体骨髓和载体,左侧仅植入载体.自体骨为取自自体髂骨的皮质松质混合骨;重组合异种骨由天津金世公司提供;自体浓缩骨髓取自体,用肝素化的注射器在股骨大转子处穿刺抽取骨髓2~3 mL,低温离心机以1500r/min离心,获浓缩骨髓0.5 mL备用.在制作缺损模型后即按分组植入不同复合物,空白对照组自然愈合.于植入后4,8,12周通过X射线片、CT、组织学等方法观察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实验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检查结果:术后4周,异种骨组与自体骨组关节面光滑,缺损区可见少量絮状影,自体骨组较重组合异种骨组稍明显,而此二组右侧较左侧为好.自然愈合组见扩大的低密度影.术后12周,异种骨组与自体骨组关节面光滑,缺损区可见接近正常骨小梁结构影,右侧较左侧为佳.自然愈合组可见硬化和囊变影.②CT检查结果:术后12周,异种骨组与自体骨组CT表现相近,关节面光整,缺损区被接近正常骨组织影替代,右侧优于左侧.自然愈合组仍为低密度影,伴硬化和囊变影.③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4周,大体观察,自体骨组与异种骨组关节面光滑.镜下观察,自体骨组右侧较左侧炎症反应轻,新骨生成稍多.异种骨组可见骨小梁样结构,右侧无明显坏死和组织细胞,左侧可见局灶坏死和少量组织细胞.空白对照组见脂肪性骨髓,骨坏死及炎性细胞.术后12周,大体观察,自体骨组与异种骨组关节面光滑.镜下观察,自体骨组右侧骨小梁丰富,形粗,排列整齐,其周围可见骨母细胞及新生的血管;左侧骨小梁稀疏,形细.异种骨组右侧新生骨骨小梁排列整齐,近似板层骨;左侧新生骨骨小梁排列稍乱.自然愈合组缺损区域周围有脂性骨髓组织,中央有纤维组织增生,碎片样软骨组织,缺损区无成熟骨组织.结论:复合重组合异种骨的浓缩自体骨髓修复股骨头缺损具有优良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及良好的机械支撑.
作者:戴永立;尚希福;孔荣;窦强兵;牛敬才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猪正常尿路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扩增技术;观察利用纤维蛋白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4/07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采用酶消化法及无血清培养系统体外原代培养膀胱移行上皮细胞.②将体外扩增的膀胱上皮细胞以相同密度分别接种于普通培养板(对照组)和纤维蛋白凝胶包被的培养板(实验组),于接种后4 d比较两组细胞克隆形成情况.③再将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接种于纤维蛋白凝胶包被的培养板,在不同融合度(70%,100%)时将细胞消化传代,以相同的密度再次接种于纤维蛋白包被的培养板,比较生长于纤维蛋白凝胶表面的、不同融合度的细胞传代后的克隆形成情况.(④取对数生长期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以相同密度接种于96孔板,以含不同浓度抑肽酶(0,37.5,75,150,300 kIU/mL)的keratinocyte-SFM培养,4 d后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观察比较移行上皮细胞生长情况(不含抑肽酶者为对照组).结果:①移行上皮细胞生长良好,多次传代后仍扩增迅速.②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在培养板和纤维蛋白凝胶表面均生长良好,4 d后细胞克隆形成率在纤维蛋白凝胶表面和培普通培养板无明显差异[(8.67±1.45)%,(9.33±1.76)%,P>0.05].③生长于纤维蛋白凝胶表面的细胞传代后仍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且70%融合组传代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100%组[(18.2±1.08)%,(12.8±1.35)%,P<0.05].④抑肽酶在300 kIU/mL时对细胞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在其他浓度时则不明显.结论:①该法培养猪膀胱上皮细胞迅速可靠,多次传代后仍有较强的增殖能力.②细胞在纤维蛋白凝胶表面生长良好,传代后仍然有较强的增殖能力.③纤维蛋白凝胶具有作为泌尿系腔道组织工程支架的潜在运用价值.
作者:杨中华;王行环;杨海超;蒲小勇;胡礼泉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脐带中含有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条件,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化能力和表面抗原的鉴定.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7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腹产的脐带近胎儿段,剔除动静脉,取出其中的间质组织,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细胞进行培养和纯化获得贴壁细胞.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③对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的能力进行初步鉴定.结果:①来源于脐带的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贴壁后出现间充质样的细胞,间充质细胞为成纤维样的细胞形态.②第1,3,5,7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同.其生长共同特性:传代培养潜伏期约为24~36 h;传代培养对数增殖期约为4~6 d;对数增殖期结束后至接种后八九天,生长进入平台期.③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抗原CD105,CD44,但不表达造血细胞抗原CD34,CD45,这与源于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一致.④加入诱导剂5 h后表现出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伴少量细胞开始死亡.24 h后死亡细胞明显增多;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NSE表达明显增强.结论: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扩增,并且具有和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生物形态和抗原表型.
作者:史德志;胡卫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前后某些离子通道mRNA表达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离子通道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向心肌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和组织与胚胎学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Wistar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100~120 g.分离、培养和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DAPI(5 mg/L)标记第三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采用10 μmol/L 5-氮胞苷诱导,于诱导后第4周做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检测细胞肌钙蛋白的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诱导分化前后钙通道的αlc,α1D,α1G,α1H,α1S亚基;钾通道:ERG,IK1,KvLQT1和钠通道SCN5A mRNA的表达结果:①5-氮胞苷诱导后第4周细胞可见心肌细胞特异性肌钙蛋白的表达.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分化后的细胞表达L-型钙通道的α1c,α1D,T-型钙通道的1G亚基和钾通道:ERG-1,Kir2.1,KvLQT-1和钠通道SCN5A mRNA的表达,与成熟心肌细胞相似.③在诱导分化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发现了L-型钙通道的α1c亚基,ERG-1和KvLQT-1钾通道的表达.结论:骨髓间充质于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分化后的细胞表达形成动作电位的相关离子通道基因,进一步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心肌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实验观察到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有L-型钙通道,ERG-1和KvLQT1钾通道的表达,推测这些离子通道可能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向心肌细胞分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时飒;金连弘;刘慧文;申景岭;李弘;徐长庆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5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完成.①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采用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抗原和细胞基质蛋白属性.③体外加成骨、成软骨诱导剂,14 d分别做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及成软骨分化结果.结果:①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具有一般干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②广泛表达Vimentin,CD29,CD44,不表达CD14,CD34.③加入成骨诱导剂14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多层重叠生长,现碱性磷酸酶强阳性,阳性率为90.5%.④经成软骨诱导后,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诱导14 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广泛的棕褐色染色,在细胞密集处细胞周围可见黄褐色染色.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具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作者:李冬梅;金连弘;张宇;李呼伦;张宝东;刘慧雯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二羧酸转运蛋白对衰老细胞和不老细胞系端粒长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7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在已构建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基础上,使用含有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基因的反转录病毒液将二羧酸转运蛋白基因导入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WI-38)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并获得表达,①观察WI-38细胞传代数.②WI-38细胞端粒长度,用Southern blot检测端粒末端限制性片段的长度.③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端粒长度测定,Southern blot 检测端粒末端限制性片段的长度.结果: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基因导入后,①WI-38细胞形态呈衰老细胞样变化,提前8~12代衰老.②WI-38/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细胞(37代)端粒长度较中年细胞(37代)缩短[(6.08±0.10),(7.23±0.05)kb,P<0.05].③人肾小管上皮细胞/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细胞端粒平均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较人肾小管上皮细胞/neo细胞端粒平均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缩短[(4.85±0.18),(6.32±0.12)kb,P<0.05].结论: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可促进衰老细胞和不老细胞系端粒长度的缩短.
作者:曹东维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骨折损伤后不同时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变化,分析其对骨折损伤后组织修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2/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复合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建立成兔桡骨骨折模型.②创前(0 d)及创后1,5,10,15,20 d分别采取骨髓有核细胞,纯化间充质干细胞.③成骨分化培养基诱导培养间充质干细胞.④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Bek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在间充质干细胞上的表达.结果:①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Bek表达:创后1 d,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Bek表达与0 d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创后5 d,Bek表达与0 d相比显著增高(P<0.05);创后10 d与5 d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但与0 d相比,其表达显著增高(P<0.05);创后15 d,20 d的Bek表达较0,5 d及10 d均明显增高(P<0.01).②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表达:创后1 d,5 d,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表达与0 d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创后10 d,15 d其表达与0 d比较显著增高(P<0.05);创后20 d其表达与0,1,5,10,15 d相比,明显增高(P<0.01).结论:创伤后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其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Bek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的表达逐渐增高.
作者:王劲;李军;罗成基;冉新泽;许利民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成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Wistar大鼠40只,4只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细胞移植组12只,磷酸盐缓冲液组12只,空白对照组12只.首先分离、培养及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经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采用局部注射的方法移植于Wistar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区,移植后第7,14,28天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记的移植细胞是否存活,并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技术检测损伤区域的轴突是否再生.结果: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圆形,迅速贴壁,伸展,重新变为梭形或扁平型细胞.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45呈阴性表达,CD90呈阳性表达.③成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由5溴脱氧尿嘧啶成功进行核标记,在采取局部注射的办法移植到损坏脊髓区域后可以检测到移植的细胞存活,光镜下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的细胞呈棕黄色,以损伤区域为中心逐渐向头尾端迁移.④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反应物定位于神经元的胞浆,呈棕黄色颗粒,提示脊髓损伤处存在着轴浆运输以及轴突的再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可存活于脊髓损伤区,并且促进轴突的再生.
作者:杨永利;刘宏志;李佐文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近百资料提炼:共收集到中文文献67篇,英文文献55篇,另有英文篇,符合标准的文章15篇.排除的文献多为重复研究或非骨组织工程研究.资料综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诱导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而促进新骨形成,并具有强大的异位成骨作用.载体或基因释放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有效修复骨缺损.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基因治疗研究为修复骨缺损提供了新途经.结论: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骨缺损是肯定可行的,但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树青;王志强;张志刚;张立峰;李冀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背景:单纯胰腺移植主要适用于病程尚未发展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建立稳定的大鼠单纯胰腺移植动物模型对移植后免疫耐受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非常重要.目的:建立大鼠胰肠引流式单纯胰腺移植的动物模型.设计:分组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材料:90只SD雄性大鼠(250~320g).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自阴茎静脉注射脲链霉素65 mg/kg,空腹血糖持续2周超过19.4 mmol/L为模型成功,58只大鼠静脉注射脲链霉素后,共有22只成功.大鼠分为2组: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22只糖尿病大鼠予单纯胰腺移植,22只正常大鼠为供体.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7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进行.单纯胰腺移植组血管吻合采用供胰腺腹主动脉绊(含腹腔动脉及脾动脉)及门静脉绊(含脾静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及左肾静脉分别行端侧和端端吻合(袖套式);胰腺断端与小肠行Roux-y式吻合.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前2 d和术后1,3,7,14,30 d监测受体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和空腹血糖,并分析失败原因.结果:模型组大鼠22只,正常大鼠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静脉注射脲链霉素后有22只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糖尿病症状,体质量、饮食量、饮水量及空腹血糖均较正常大鼠增加.②供体平均手术时间为(32.2±12.7)min,受体平均手术时间为(63.4±15.9)min,移植物均无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为(48.6±18.3)min.除11例于1个月内死亡或胰腺失去功能外,均成活1个月以上.术后并发症主要为继发性胰腺炎和胰漏(7例,31.8%).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后受体第1天血糖即下降(P<0.01),第3天基本达到正常水平;饮水量、进食量、尿量均减少(P<0.01),第14天后基本稳定.结论:该试验方法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动物模型,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均可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大鼠内分泌功能.
作者:刘小南;霍婷婷;王为忠;管文贤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盐酸氟桂嗪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和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2/08在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分组:将ECV-304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仅予空白RPMI-1640培养基培养;同型半胱氨酸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0,200,500,1 000μ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培养;盐酸氟桂嗪组加入终浓度为10 μmol/L盐酸氟桂嗪及终浓度分别为100,200,500,1 000μ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共培养.②细胞活性检测:用四唑盐法检测,各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药物培养24 h后,测定各孔吸光度值A.③细胞质中[Ca2+]i的测定:各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药物培养20min后,利用Ca2+指示剂Flu-3AM作为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探针负载培养的细胞,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内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①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为200,500,1 000μmol/L时各组的反映细胞活性A值低于对照组(0.156±0.009,O.148±0.010,0.134±O.007,0.177±0.011,P<0.01),也低于含同浓度同型半胱氨酸的盐酸氟桂嗪组(O.168±0.011,0.160±0.009,0.148±0.007,P<0.05,0.01).且随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增加,A值逐渐降低.②在同型半胱氨酸组中,随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增加反映细胞质中[Ca2+]I的平均荧光强度也逐渐增强.同型半胱氨酸各浓度组平均荧光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也高于含相同浓度同型半胱氨酸的盐酸氟桂嗪组(P<0.01).结论:①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伤作用,其作用与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密切相关.②盐酸氟桂嗪能减轻同型半胱氨酸所诱导的细胞损伤,可能与其直接抑制由同型半胱氨酸所诱导的Ca2+的内流,减轻细胞质钙超载有关.
作者:梁伟健;万琪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将重组pcDNA3.1-BMP7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至培养的兔膝关节软骨细胞中,观察BMP7基因在兔关节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8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完成.①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家兔1只,兔膝关节软骨切碎后取2.0~2.5 kg软骨组织,进行关节软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②脂质体与pcDNA3.1-BMP7 DNA质粒形成脂质体-DNA质粒复合物,复合物的佳比例为脂质体10μL、pcDNA3.1-BMP7质粒4μg.用含G418400 mg/L的正常培养液筛选转染pcDNA3.1-BMP7 DNA质粒的软骨细胞,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及活性.③软骨细胞转染后7 d和28 d,分别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等方法测定BMP7蛋白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①家兔膝关节软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情况:家兔膝关节软骨切碎后用胰蛋白酶/Ⅱ型胶原酶进行消化,能使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很好地分离.接种24 h,部分细胞开始贴壁生长,72 h后分裂增殖,7 d时细胞融合率为90%~100%.贴壁初期细胞呈圆形或三角形,以三角形为主,每7 d传代1次.②脂质体介导下pcDNA3.1-BMP7质粒转染兔软骨细胞情况:转染后的软骨细胞用G418筛选,4 d转染效率约15%,阳性克隆细胞七八天融合率约为90%.G418连续筛选28 d,阳性克隆细胞仍然存活,细胞融合率为100%.未转染pcDNA3.1-BMP7质粒的细胞,G418筛选4d时细胞全部死亡.③转染后兔软骨细胞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果: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结果在1.3kb处可见DNA条带,作为对照的软骨细胞未见此DNA条带.少转染后软骨细胞BMP7蛋白表达电泳检测结果: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可见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8 000的电泳条带.⑤转染后软骨细胞BMP7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可见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8 000的特异性条带.⑥转染后软骨细胞蛋白表达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转染7,28 d的软骨细胞核周围均可见绿色荧光,未转染的软骨细胞未见BMP7蛋白表达.⑦转染后软骨细胞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转染pcDNA3.1-BMP7质粒且G418筛选7,28 d的软骨细胞细胞核周围均呈黄褐色,未转染的软骨细胞未见BMP7表达.结论:用脂质体将pcDNA3.1-BMP7 DNA质粒转染至兔关节软骨细胞,BMP7在关节软骨细胞中获得表达,为软骨损伤的基因治疗及用作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曲福军;侯宜;周余来;刘丽玲;颜炜群;杨同书;侯立中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自制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对顺铂的体外药物缓释性能及其浸泡液对骨肉瘤细胞OS-9607的抑制能力.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完成.①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将无水磷酸氢钙与碳酸钙按比例混合,1500℃高温煅烧6 h形成磷酸四钙,和磷酸氢钙混合制成磷酸钙骨水泥固相成分;配置5%明胶溶液作为液相.②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的制备:按95 mg磷酸钙骨水泥固相配5 mg顺铂的配比,混合后加入液相制成直径10 mm、厚3 mm的圆片状样品,共5片,每片平均重1150 mg,平均每片含顺铂50 mg.同法制备不含顺铂的磷酸钙骨水泥样品3片作为阴性对照.③体外释放和体外抑制骨肉瘤细胞实验:随机抽取3片含顺铂样品及阴性对照,各置于0.1 mol/L(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37℃恒温振荡器保存,分别于第1,2,3,5,7,14,28,42,56天取浸泡液标本,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顺铂的释放浓度.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经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浸泡液作用后的骨肉瘤细胞OS-9607的活力及代谢活性的变化.结果:①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的体外顺铂释放检测结果:浸泡前2 d顺铂出现快速释放,分别占总量的21.62%和8.87%,以后在较低水平维持相对稳定的缓慢释放,释放时间持续56 d以上.②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不同浸泡时间浸出液的顺铂含量及对骨肉瘤细胞OS-9607的抑制率:浸泡第1,14,28,56天的浸出液的顺铂含量分别为2.702,0.081,0.063,0.051g/L,对骨肉瘤细胞OS-9607的抑制率分别为67.78%,48.89%,35.56%和27.78%.结论:在模拟体内环境下,磷酸钙骨水泥对抗肿瘤药物顺铂有缓慢而持久的体外释放作用,且对骨肉瘤细胞OS-9607具有中等抑制效果.
作者:黄波;范清宇;潘朝晖;刘云燕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检测转铁蛋白能否增强新型靶向性非病毒载体K16GRGDSPC寡肽介导外源基因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转染和表达,优化寡肽载体的转染条件,为下一步利用寡肽载体构建载基因基质材料进行骨缺损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1在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用固相合成法合成K16GRGDSPC寡肽并用质谱仪和高压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②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无菌条件下自股骨大转子处抽取骨髓2mL,1500g离心收集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0.2新生牛血清的DMEM混悬细胞于培养瓶中常规培养.48 h后更换培养基,除去未贴壁细胞,细胞生长至85%融合后传代.③应用转化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pcDNA3-TGFβ1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DNA3-EGFP,观察转铁蛋白对K16GRGDSPC寡肽介导上述两种质粒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转染及表达效率的影响.结果:①寡肽的分子量和纯度检测:质谱图显示肽平均分子质量为2 741.330 7 m/z,与理论上计算设计合成肽的平均分子质量一致,高压液相色谱仪示合成肽的纯度为94%~95%.②转铁蛋白、寡肽载体、质粒DNA三者形成复合物的电泳鉴定结果:将1μfg寡肽载体分别与10μg或20μg转铁蛋白及2 μg pcDNA3-TGFβ1混合后电泳,结果显示三者混合物的电泳迁移率均低于不加转铁蛋白的空白对照,且加20 μg转铁蛋白较加10μg转铁蛋白的电泳迁移率更低.说明带正电荷的转铁蛋白与寡肽载体和质粒DNA形成了复合物.③转铁蛋白增加K16GRGDSPC寡肽转染效率:2 μg pEGFP质粒与6 μg K16-GRGDSPC寡肽加5~45μg转铁蛋白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转染效率随转铁蛋白浓度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在25 μg时转染效率达到大,进一步增高转铁蛋白浓度,转染效率并不增加.④转化生长因子β1活性检测结果:体外以6μg K16GRGDSPC寡肽加25 μg转铁蛋白介导2μgpcDNA3-TGFβ1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转染72 h后测得明显高于未加转铁蛋白的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量[(64.4±4.3),(48.6±3.5)μg/L,P<0.01].结论:转铁蛋白能与载体K16GRGDSPC和质粒DNA形成复合物,且显著增强K16GRGDSPC寡肽介导外源基因在骨髓基质干细胞中的转染和表达.
作者:潘海涛;郑启新;郭晓东;刘勇;李长文;宋玉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背景:中枢疲劳机制目前不完全清楚,乳酸蓄积可能在中枢疲劳中发挥重要作用,乳酸蓄积是否影响神经元功能?目的:观察乳酸对原代的皮质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实验室.材料:新生(第1天)Wistar乳鼠40只(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5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完成.体外原代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将神经元分为两部分:①添加不同浓度乳酸(0,5,10,20 mmol/L)使培养液pH值分别降至7.35,7.15,6.95和6.00,观察神经元存活率.②添加不同浓度乳酸(0,5,10,20 mmol/L)后,保持培养液pH值为7.35,分别观察神经元存活率,分析乳酸对神经元的作用是通过下调pH值还是乳酸本身的作用.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浓度乳酸调节pH值的变化对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②不同乳酸浓度,相同pH值对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③乳酸下调pH与乳酸本身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比较.结果:①神经元存活率随pH降低而降低,pH值为7.35,7.15,6.95和6.00神经元存活率由100%分别降至68%,69%,53%(P<0.05).②当乳酸浓度分别为0,5,10,20 mmol/L,pH值均为7.35时,神经元存活率由100%降至88%,82%,8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③pH下调组神经元存活率显著低于相应乳酸作用组.结论:乳酸升高造成pH降低与神经元存活率关系密切,过量乳酸亦可不依赖下调pH值的作用发挥神经毒性.
作者:王静;刘洪涛;马强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降解膜包裹自体神经移植部位观察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8在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手外科研究所完成.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将兔左、右肢正中神经切除3 cm,并用左、右肢切下来的神经互换移植.其中,左肢神经移植处包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降解膜为实验侧,30例;右肢神经移植处包裹不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剂的降解膜为对照侧,30例.术后3,12,24周切取神经移植部,制成光、电镜标本和血-神经屏障HRP示踪标本,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显微图像分析测定有髓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实验大白兔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侧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在数量和直径上较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数量:实验侧近端为(648±144)条,远端为(504±82)条;对照侧近端为(614±178)条,远端为(224±59)条,P<0.001.直径:实验侧近端为(4.5303±0.5461)μm,远端为(3.8000±0.7329)μm,对照侧近端为(4.4783±1.2689)μm,远端为(2.5416±0.7214)μm,P<0.01].②实验侧神经缝合段组织增生明显较对照侧的少,粘连程度明显较对照侧的轻(实验侧:无粘连0,轻度粘连85.7%,中度粘连14.3%,重度粘连0;对照侧:无粘连0,轻度粘连14.3,中度粘连14.3%,重度粘连71.4%).③实验侧肌电反应强度明显优于对照侧[潜伏期:实验侧(4.94±0.897)ms,对照侧(7.30±1.620)ms,P<0.01].④实验侧神经移植段的血-神经屏障功能较对照侧恢复快.结论:包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降解膜有减轻移植神经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加速血-神经屏障功能恢复和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增强神经自身再生能力结合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可能是提高神经再生效果的新思路.
作者:尚宇阳;辛畅泰;杨晓霞;王春渤;魏侃;徐媛;安贵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背景:胰岛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的有效的方法.然而,供体组织来源的匮乏限制了其应用.近来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表明,干细胞疗法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目的:采用活化素A和视黄酸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可能性.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4-11/2005-06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完成.Sprague-Dawley大鼠6只,雄性,体质量150~160 g,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无菌抽取大鼠股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细胞随机分为4组,高糖组、活化素A和视黄酸组、β-巯基乙醇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采用含有高糖、活化素A和视黄酸、β-巯基乙醇等刺激因素的条件培养基进行诱导.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对分化细胞表型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检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以及胰岛素1 mRNA的表达.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诱导后,①在高糖诱导组中,有散在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阳性反应细胞出现.②活化素A和视黄酸组及β-巯基乙醇组有较多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阳性反应细胞出现,而且这些细胞形成类似胰岛样的结构.③高糖组,活化素A和视黄酸组,β-巯基乙醇组均可见胰岛素1 mRNA的表达.④阴性对照组未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阳性反应细胞出现以及胰岛素1 mRNA的表达.结论:实验建立的一种基于活化素A和视黄酸及其他成熟因子的一种诱导方案,成功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阳性反应细胞,并且形成类似胰岛样结构,但其诱导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王启伟;于瑾;刘兴茂;李世崇;叶玲玲;刘红;吴本传;陈昭烈 刊期: 200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