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需要层次论”在高校资助育人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

陈静;郑君翊;唐闻捷

关键词:大学生, 发展需求, 贫困生, 资助
摘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启示我们,个体的发展需求是多样性并且是层级递进的。在物质性保障的基础上,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个人在学习、社交、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校贫困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立足贫困生发展需求,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为切入点,阐释发展性资助内涵,并结合温州医科大学学生资助工作实践,介绍发展性资助体系构建实施,具有以人为本和发展性特征,对推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弹性成像鉴别Graves病与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与桥本氏甲状腺炎(HT)的鉴别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初诊为Graves病和HT的患者220例,分为Graves组(n=112)和HT组(n=108)。采用常规彩超观察并记录甲状腺大小、形态、回声特征、血流情况,采用弹性成像分析并记录甲状腺弹性评分、相对应变值平均值(MEAN)和蓝色面积比例(%AREA)。对比常规彩超与联合超声的诊断准确率。结果:2组甲状腺体积、回声分级和血流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raves组以散在低回声为主,HT组以弥漫性低回声为主,有网格样强回声。Graves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均大于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成像分析显示,HT组弹性评分、%AREA均大于Graves组,但MEAN小于Grav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联合弹性成像对Graves病、HT鉴别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彩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成像能够提高超声诊断Graves病、HT的准确率。

    作者:杨美琴;刘桂林;方明;洪源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清分泌型Klotho蛋白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脉钙化程度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分泌型Klotho蛋白与冠脉钙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应用Klotho蛋白评估冠脉钙化的可行性。方法:ELISA法测定MHD患者血清分泌型Klotho蛋白水平,MSCT测定冠脉钙化积分(CACs)以评估冠脉钙化程度。Spearman相关分析了解Klotho蛋白和冠脉钙化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HD患者发生冠脉钙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132例MHD患者,平均年龄(62.98±15.38)岁,中位透析龄51.00(41.25,74.25)个月。69.70%患者存在冠脉钙化,中位CACs为83.47(0,585.09),中位血清分泌型Klotho蛋白浓度为374.76(336.55,426.60)pg/mL,CACs与Klotho蛋白呈负相关(r=-0.29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lotho蛋白降低是MHD患者发生冠脉中、重度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Klotho蛋白联合传统和慢性肾脏病(CKD)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更强的评估MHD患者冠脉中、重度钙化的能力。结论:血清分泌型Klotho蛋白低的MHD患者具有较高发生冠脉钙化的风险,Klotho蛋白联合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可较好地评估患者冠脉中、重度钙化。

    作者:郑淑蓓;金领微;郑育;周志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姜黄素通过上调SOCS表达抑制JAK2/STAT信号通路的机制

    目的:研究姜黄素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中通过调节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1、3(SOCS1、SOCS3)表达抑制JAK2/STAT信号通路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EL及32D细胞株,分别用40μmol/L姜黄素处理24、48h。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JAK2/STAT信号通路及SOCS1、SOCS3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法检测组蛋白乙酰化程度改变;通过比色法检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结果:体外实验表明姜黄素显著抑制HEL及32D细胞JAK2/STAT信号通路。姜黄素能够抑制HDAC活性,同时降低HDAC1、HDAC3和HDAC8表达。姜黄素通过抑制HDAC活性,进而增强SOCS1、SOCS3启动子组蛋白乙酰化程度,从而上调SOCS1、SOCS3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姜黄素通过上调SOCS1、SOCS3表达水平抑制JAK2/STAT信号通路。作为一个相对无毒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姜黄素联合其他抑制JAK2/STAT信号通路的药物可能有助于MPNs的临床治疗。

    作者:邢冲云;周琳;庄强;汤丽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1例

    患者,女,18岁,温州洞头人,父母为近亲结婚,有1个弟弟和1个妹妹,均体健。15年前因“反复牙龈出血半月余”就诊于我院儿科,当时查体轻度贫血貌,右前臂可见1.5 cm×1.5 cm瘀斑,双下肢可见多个陈旧性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查体无殊,肝脾肋下未及。入院后查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PLT)50×109/L,血小板相关抗体均为正常上限,分别为:PAIgG 106 ng/107 PLT,PAIgM 32 ng/107 PLT,PAIgA 17 ng/107 PLT。1999年8月26日骨髓细胞形态学示全片见巨核细胞224个,量增加并伴成熟障碍。当时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予止血敏止血,VitC改善血管通透性,氨肽素片升血小板,糖皮质激素减轻免疫反应等治疗后,出血症状控制,复查血常规示PLT 75×109/L,出院后反复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多次至我院就诊,查血常规提示PLT波动于(30~70)×109/L,多次予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均未见明显改善。

    作者:周晓海;林晓骥;姚荣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TPI评价亚急性期脑出血后周围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的:应用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CTPI)研究亚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后周围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21例HICH患者于发病后4~14d行CTPI检查,测量脑血肿体积、脑血肿周围(边缘区、外层区)及对侧镜像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并计算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及rTTP(患侧/健侧)。采用成组t检验对边缘区、外层区及其相应镜像区域各参数值、边缘区、外层区相对灌注参数值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肿体积、发病时间与血肿周围(边缘区及外层区)rCBF、rCBV、rMTT及rTTP的相关性。结果:亚急性期脑血肿边缘区CBF、CBV均较对侧镜像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BF=-4.442,PCBF<0.01;tCBV=-4.139,PCBV<0.01),TTP较镜像区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TP=4.030,PTTP<0.01),MTT较镜像区有所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MTT=-1.631,PMTT>0.05)。血肿外层区CBF较镜像区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BF=-2.196,PCBF<0.05), MTT较镜像区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MTT=2.093,PMTT<0.05),CBV及TTP与镜像区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BV=-0.776,PCBV>0.05;tTTP=0.336,PTTP>0.05)。血肿边缘区rCBF、rCBV均较外层区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CBF=-2.688,PrCBF<0.05;trCBV=-3.124,PrCBV<0.01);rMTT较外层区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MTT=-2.770,PrMTT<0.05);而rTTP较外层区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TTP=3.574,PrTTP<0.01)。血肿体积与血肿周围rCBF、rCBV、rMTT及血肿外层区rTTP均无显著相关性,与血肿边缘区rTTP有相关性(r=0.472, P<0.05)。发病时间与血肿周围(边缘区和外层区)rCBF、rCBV、rMTT及血肿边缘区rTTP无显著相关性,与血肿外层区rTTP有相关性(r=0.441,P<0.05)。结论:亚急性期HICH血肿周围存在脑灌注减低,且血肿周围rCBF、rCBV与血肿体积、发病时间无明显相关。

    作者:周洁洁;陈伟建;杨运俊;李建策;段玉霞;曹国全;郑葵葵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慢性肺曲霉病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肺曲霉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2月温州市中心医院28例慢性肺曲霉病的病例资料。结果:28例中存在基础疾病或轻度免疫功能受限24例,常见为陈旧性肺结核,其次为支气管扩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咳痰和咯血。影像学检查病变部位以肺上叶多见,病灶特点以肺部空洞伴曲霉球形成及周围浸润影、胸膜增厚多见,典型“空气新月征”10例。9例患者经手术或肺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确诊,19例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或痰培养确诊。19例行抗真菌治疗,症状缓解17例,治愈2例;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预后良好。结论:慢性肺曲霉病临床特征不典型,早期易漏诊、误诊,影像学检查对疾病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确诊需要病理学或病原学依据,对于病灶局限、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尽早手术治疗,不能手术的患者需行系统性抗真菌治疗以改善预后。

    作者:董双霞;郑纪阳;戴新建;黄晓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特发性膜性肾病老年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老年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IMN患者150例,其中≥60岁86例(老年组),≤35岁64例(青年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IMN患者的高血压、浮肿、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及感染的发生率均较高,病程、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IB)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病例膜性肾病的病理分期以I、I期为主。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小管间质病变、肾小动脉内膜增厚、细动脉透明样变性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结论:IMN老年患者较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和感染,及较多伴肾小管间质和肾细小动脉的慢性化病变,对IMN老年患者应重视疾病的早期诊断,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作者:陈宇;陈薪薪;黄朝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以口干症为主诉的抑郁症与干燥综合征的对比

    目的:对以口干症为主诉而就诊的抑郁症患者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与干燥综合征(SS)的区别。方法:对以口干症主诉初次就诊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SS患者(SS组)、SS并抑郁症患者(SS并抑郁症组)、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清免疫球蛋白(Ig)、自身抗体及小唇腺活检病理、腮腺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进行对照分析,分析各组间临床指标间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和行×列表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抑郁症组外周白细胞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1),与SS组、SS并抑郁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抑郁症对外周血白细胞降低发挥主效应。抑郁症组CRP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1),但与SS组、SS并抑郁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与SS对CRP存在交互拮抗效应。抑郁症组IgG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SS并抑郁症组IgG较健康对照组(P<0.01)、SS组升高(P>0.05)。抑郁症组血清IgA、IgM较健康对照组略升高(P>0.05),但不及SS组、SS并抑郁症组升高明显(P<0.01)。SS对IgG、IgA、IgM升高发挥主效应。抑郁症组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虽高于健康对照组,低于SS组、SS并抑郁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抑郁症组抗核抗体(ANA)、抗SS-A抗体、抗SS-B抗体、腮腺ECT阳性率虽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且阳性率不及SS组、SS并抑郁症组升高明显(P<0.008)。抑郁症组、健康对照组均未发现小唇腺病理阳性改变,与SS组、SS并抑郁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以口干症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同样存在体液免疫异常和急性炎症反应,临床上易误诊为SS,必要时需行小唇腺活检病理加以鉴别。

    作者:王小冬;陈坚;刘坚;熊俊慧;丁振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医脾虚证与线粒体的相关性

    脾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湿、统摄血液。在既往关于脾生理学意义与脾虚相关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脾虚与线粒体二者之间在病理和治疗方面的相互关系。

    作者:游艳婷;金丽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降糖方案和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同降糖方案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初发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共45例,记录其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腹围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主要指标。根据降糖方案不同,将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15例):胰岛素皮下泵(CSII,诺和锐针)治疗2周后改为一日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优泌乐25针,一日2次);B组(15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达美康缓释片30~120mg/d);C组(15例):一日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组(优泌乐25针,一日2次)。测定一般临床资料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CD34和KDR双标阳性EPCs水平,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与治疗后3组之间的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A、B、C3组各项临床指标及EPCs的数量水平相近(P>0.05)。组内比较显示各组经治疗后,EPCs数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A、C2组的EPCs数量水平明显高于口服降糖药B组(P<0.05),而A组与C组的EPCs数量水平相当(P>0.05)。同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PCs的数量与HbA1c呈负相关(R2=0.664,P<0.05)。结论: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快速缓解“高糖毒性”的同时,能够提高患者EPCs数量,从而可能进一步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内皮功能障碍,对预防及延缓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血糖水平直接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EPCs的数量,即HbA1c越高,其EPCs的数量越少。

    作者:张爱鸣;沈丽珍;厉钗微;高赛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高危型HPV载量及IFNγ基因多态性与LEEP术后CIN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载量及γ干扰素(IFNγ)基因多态性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经环状电圈切除(LEEP)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的关系,以及发病过程中的相关性。方法:所选来自本院门诊或住院行LEEP术的HPV阳性患者共439例,并选取同期体检HPV阴性的健康女性120例作为对照,采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IFNγ基因多态性,术后3、6、9、12个月时复查高危型HPVDNA及宫颈新柏氏液基细胞学(TCT)检测。结果:IFNγ基因多态性rs243056l位点TT基因型为HPV感染发病的保护因素(OR为0.471,95%CI:0.283~0.783;x2=8.702;P=0.003),AA基因型为HPV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OR为1.688,95%CI:1.108~2.572;x2=6.005;P=0.014),术前及术后3个月HPV载量与病灶残留/复发相关(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AA与TT基因型HPV感染累积阴性率有显著差异(log-rank=15.414,P<0.001),AA基因型女性HPV感染的累积阴性率低,病灶残留/复发率为45.65%。结论:术前及术后3个月高危型HPV载量与CIN的发生、进展及CIN患者LEEP术预后有关。IFNγ基因rs2430561位点多态性影响女性宫颈HPV的易感性,AA基因型女性感染风险更高,并易于HPV感染的持续和复发。

    作者:陈艳;林琳;贾志强;陈尼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潜伏相关抗原UL138蛋白的制备及其用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的评价

    目的:探讨基于人巨细胞病毒(HCMV)潜伏相关抗原UL138蛋白的ELISA方法用于HCMV感染血清学检测的意义。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HCMVUL138蛋白的跨膜区结构,选择胞内区序列,经原核密码子优化后全基因合成,克隆至pET21a(+)原核载体,将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蛋白表达后,SDS-PAGE及Westernblot法鉴定目的蛋白表达,采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将纯化的UL138蛋白包被ELISA板,检测173例人血清UL138特异性抗体,并与临床上使用的罗氏公司cobas8000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盒进行血清HCMVIgG抗体检测比较,评价UL138蛋白作为HCMV感染血清学检测工具的效能。结果: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UL138蛋白,经镍柱亲和纯化后获得高纯度的目的蛋白;健康成人血清UL138特异性抗体的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健康成人都存在UL138特异性抗体,与罗氏公司的化学发光(CLIA)法IgG检测结果比较,灵敏性为100.0%,符合率为9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 P>0.05),而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496,P<0.001)。结论:潜伏相关抗原UL138是HCMV感染血清学检测重要候选抗原,可望为基于此蛋白的HCMV血清学检测试剂的研制提供依据。

    作者:陈文静;黄崇安;陈静;郭刚强;谢旺凯;林刻智;沈贤;薛向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线粒体DNA 12026A/G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以及Meta分析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NADH脱氢酶4亚基(ND4)基因12026A/G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551例T2DM患者和757例对照者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PCR扩增以及Sanger测序,统计分析ND4基因12026A/G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患病风险比(OR)和95%可信区间(CI)。同时通过搜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汇总已发表研究12026A/G多态性与T2DM关系的文献,提取数据,并利用Revman4.2和STATA10.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551例中国浙江籍T2DM患者中mtDNA12026G基因型占4.49%,757例非T2DM对照中mtDNA12026G基因型占4.7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4,95%CI:0.57~1.57;P=0.82)。然而汇总相关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MtDNA12026A/G多态性与T2DM的发生存在相关性(OR=1.95;95%CI:1.14~3.33,P=0.01)。结论:mtDNAND4基因12026G基因型是中国人群T2DM的风险因素,与T2DM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其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

    作者:张宇宁;杨训俊;沈飞霞;吕建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妊娠期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妊娠期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定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甲状腺激素正常、资料完整的911例单胎妊娠孕妇,根据TSH水平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其中149例TSH>3.0mIU/L孕妇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研究组);762例TSH<3.0mIU/L孕妇为对照组。记录各组孕期身高、年龄、孕前体质量、孕24~28周糖耐量试验(OGTT)、孕晚期临近分娩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CHOL)、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脂水平,2组单纯妊娠期高血压病、单纯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比较TSH在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代谢综合征3组与正常组的高低。结果:研究组T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病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H与妊娠期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关系不显著(P>0.05)。TSH值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SH水平与血脂组分TG、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存在相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病亦相关,与妊娠期代谢综合征关系不显著。

    作者:周庆调;郑小冬;李秀媚;胡艳君;吕杰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单宁酸对临床菌株的抗菌活性及其对生物膜的影响

    目的:分析单宁酸对临床常见分离菌株的抗菌活性及其对生物膜的影响。方法:收集9种临床常见分离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各种抗菌药物对上述临床菌株的低抑菌浓度(MIC),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将每种临床菌株分为多重耐药(MDR)组和非多重耐药(nMDR)组,分别从各组随机抽取30株共540株菌作为实验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单宁酸对上述菌株的MIC值,比较2组的差异。将单宁酸加入到生物膜培养基里以检测其对各组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单宁酸对9种临床菌株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中对葡萄球菌属细菌的抗菌活性明显大于对其他菌的活性(P<0.05)。单宁酸对细菌生物膜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单宁酸对临床常见分离菌株有抗菌作用且可以影响生物膜的形成。

    作者:尉骁;侯渊博;周铁丽;陈华乐;李斌;杜佳;曹建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长期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对中重度COPD患者气道局部免疫的影响

    目的:探讨长期小剂量使用罗红霉素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道局部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中重度COPD患者,随机分成罗红霉素组和基础组,每组30例。2组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50μg:500μg,1吸,2次/d)联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1吸,1次/d)作为基础治疗。罗红霉素组加用罗红霉素150mg,1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12个月,每3个月随访1次。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在随访期间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血清IgG、IgA、IgM及诱导痰CD3+、CD4+、CD8+、CD4+/CD8+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OPD各组血清IgA、IgG下降,诱导痰CD3+、CD4+、CD4+/CD8+值下降,CD8+升高(P<0.05)。COPD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红霉素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IgA、IgG升高,诱导痰CD3+、CD4+、CD4+/CD8+值升高,CD8+下降(P<0.05);CAT评分下降,FEV1较前改善(P<0.05);治疗6个月后达到高峰(P<0.05);治疗9个月和12个月时各检测值与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红霉素组诱导痰CD4+/CD8+与IgG、IgA、FEV1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7、0.587、0.556,P<0.05),与CAT评分呈负相关(r=-0.507,P<0.05);基础组各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长期小剂量使用罗红霉素可提高机体气道局部免疫力,改善COPD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贤兵;李芳;陈晓萍;田明庆;叶建仙;祝利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需要层次论”在高校资助育人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启示我们,个体的发展需求是多样性并且是层级递进的。在物质性保障的基础上,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个人在学习、社交、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校贫困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立足贫困生发展需求,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为切入点,阐释发展性资助内涵,并结合温州医科大学学生资助工作实践,介绍发展性资助体系构建实施,具有以人为本和发展性特征,对推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作者:陈静;郑君翊;唐闻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第5天冷冻囊胚解冻培养4 h与过夜培养20 h移植的临床结局比较

    目的:通过比较第5天冷冻囊胚解冻培养4h与过夜培养20h后移植的临床结局,探讨囊胚解冻后到移植用以培养的适宜时间。方法:在第5天冷冻囊胚解冻移植周期中,按照囊胚解冻后到移植用以培养的时间不同分为2组:解冻4h后移植组(A组,移植周期157个,囊胚268枚)和提前解冻过夜培养20h后移植组(B组,移植周期227个,囊胚370枚),比较其妊娠结局。结果:B组的囊胚孵化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周期取消率稍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平均移植胚胎个数上稍少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2组在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流产率和多胎妊娠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囊胚提前解冻过夜培养20h与培养4h后移植的临床结局无明显差异,操作人员对于囊胚解冻时间上将有更多选择。

    作者:习海涛;葛红山;池海虹;陈华;朱春芳;张帆;吕杰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温州医科大学

主办:温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