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折修复的启动与分子水平的调节

张斌;黄富国

关键词:骨折,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转化生长因子β,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摘要:回顾近年来有关骨折修复及其相关因子在此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总结骨折修复启动过程及关系紧密的调节因子的作用,探讨干预此过程的方法.发现在骨折修复过程中,其启动具有明显的特征,启动的同时其相关因子参与其中每一个环节.在分子水平上,骨折修复的启动有其特殊的相关因子如骨形成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等参与调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与颈部手法治疗相关的解剖学研究

    概括目前国内外与颈部手法治疗相关的新解剖学研究进展,重点从解剖学和形态学的角度对临床手法治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探讨和评价,对指导临床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义凯;李军朋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增生性瘢痕血管形成抑制作用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分子克隆与真核表达

    目的:克隆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全长cDNA,建立稳定表达人PEDF分子的哺乳动物细胞系.方法:RT-PCR获取人PEDF cDNA,序列测定后克隆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中,用脂质体转染入HepG2细胞,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细胞系,用RT-PCR与Western blot分别检测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RT-PCR扩增得到预期大小的目的条带,序列分析表明成熟肽编码区与发表序列完全一致;克隆入pCDNA3.0中得到PEDF真核表达载体,G418筛选3周后得到稳定表达细胞系,RT-PCR与Westem blot显示PEDF在HepG2细胞中有高水平表达.结论:人PEDF全长cDNA成功克隆,并在哺乳动物细胞系HepG2中获得稳定表达,为进一步研究PEDF分子对增生性瘢痕血管形成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张阳;鲁开化;郭树忠;宋革;雷永红;宋宝强;夏文森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应用三维运动研究不同后路椎间融合器对腰椎节段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比较3种不同类型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8具人尸体新鲜腰椎3,4节段标本,模拟后路双侧植入3种椎间融合器.实验分4组7个状态:①对照组(完整标本,Intact).②螺纹状融合器组(Interfix).③空心箱形融合器组(SynCage).④实心箱形融合器组(Prospace).后3组再分别固定椎弓螺钉钢板.随机安排每个标本的融合器植入顺序.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试不同状态的三维六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结果:3种不同融合器的前屈运动范围分别为完整状态的77%,66%和67%(按Interfix,Prospace,SynCage的顺序,下同);与完整状态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种融合器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17).各融合器组的后伸运动的ROM分别为完整状态的99%,79%和90%;完整状态组和各融合器组以及各融合器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25).侧屈方向,各组融合器的植人均明显降低提高了稳定性(P<0.01),ROM值为相应完整状态的83%,78%,70%;各组融合器之间未表现有明显差异(P=0.15).不同融合器组的旋转运动的ROM均明显增加(P<0.01),分别较完整状态上升了30%,45%,40%;同时Interfix组与其他2组融合器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别(P<0.01),Prospace和SynCage之间则无明显区别(P=0.58).后路固定椎弓螺钉钢板后,腰椎各向ROM值均较单纯的融合器固定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3种融合器之间在除外旋转运动的所有方向的稳定性无统计学差异.单独运用3种椎间融合器均无法在所有方向上达到与完整节段一致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合使用后路椎弓螺钉钢板后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可明显提高.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赵卫东;艾福志;黄文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下颈椎内固定技术与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相关性

    近20多年来,下颈椎的内固定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颈椎外科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研究进展.目前,下颈椎前路内固定技术以带锁钉的限制性钢板固定占主导地位,而下颈椎后路则以侧块钢板和椎弓根系统固定占主导地位,但椎弓根固定系统在生物力学上更具优势.只要熟悉颈椎的解剖并规范手术操作绝大多数的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项良碧;祖启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间歇式正压对静脉动脉化皮瓣愈合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静脉动脉化皮瓣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探讨间歇式正压对静脉动脉化皮瓣愈合的影响.方法:设计兔腹部静脉动脉化皮瓣模型,施加间歇式正压,并于术后1,4,7 d进行标本采集,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静脉动脉化皮瓣对MMP-1的表达结果:术后早期实验组表达MMP-1明显高于对照组,晚期实验组表达MMP-1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则仍呈上升趋势,至术后第7天,二者表达已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后早期实验组皮瓣分泌较多的MMP-1,能更为有效地去除损伤组织,有利于创面愈合;晚期因实验组皮瓣接近愈合,因此其MMP-1的表达呈下降趋势.

    作者:郑朝;徐明达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颗粒状脂肪移植存活率及器官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解决脂肪移植存活率低的有效途径.方法:在颗粒状脂肪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观察不同时期实验侧和对照侧移植体剩余体积的变化及临床效果.结果:脂肪组织移植后存活良好,实验侧脂肪块剩余体积明显大于对照侧,未见明显液化吸收.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改善颗粒状脂肪移植的存活效果.

    作者:杜学亮;李庆生;罗少军;郝新光;冯祥生;梁杰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两段法培养适合临床移植应用的黑素细胞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两段法培养黑素细胞,以消除佛波醇酯(TPA)的致瘤危险,增加培养细胞的安全性,从而适合临床移植的需要.方法:两段法培养黑素细胞:先用含TPA培养液培养纯化黑素细胞,然后用不含TPA的培养基继续扩增传代.通过细胞形态、生长特性、细胞周期等检测观察有无TPA时培养细胞的特性.接种裸鼠检测培养细胞的致瘤性.结果:用含TPA培养液容易获得纯化的黑素细胞;扩增传代时改用不含TPA的培养基,黑素细胞由细长的多分支逐渐变成两极的宽梭形.生长速度略微减慢,细胞周期显示增殖减缓.裸鼠致瘤实验阴性.结论:两段法培养黑细胞成功率高,和以往培养基中含TPA的培养方法相比,所培养黑素细胞形状变化明显,生长减慢,用于临床移植时更加安全.

    作者:卢涛;刘源;金岩;高天文;董蕊;李强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牛胸腰椎不同内植物的破坏载荷测试

    背景:胸腰椎椎体切除后的脊柱重建方法有多种,但不同内植物的破坏载荷评价并未受到广泛重视.目的:测试牛胸腰椎椎体切除后不同内植物重建的破坏载荷.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上海大学完成,21具小于6周的小牛胸腰椎标本,由上海光明牛奶厂提供.干预: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髂骨植骨组、人工椎体替代组、髂骨植骨+前路钢板组、人工椎体+前路钢板组、髂骨植骨+椎弓根钉组及人工椎体+椎弓根钉等7组.以50 N开始加载,直至标本破坏.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各标本在屈曲压缩状态下的大破坏载荷.结果:正常小牛胸腰椎标本的极限载荷高,平均为1 050 N,髂骨植骨组的小,为80 N,仅有原始标本的45%,单纯钛合金人工椎体组平均破坏载荷比髂骨植骨组高16%,附加前路钢板及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破坏载荷均高于单纯植入者.结论:不管是人工椎体还是髂骨替代其破坏载荷均小于原始标本,椎体重建的远期目标是融合而不是支撑.

    作者:王新伟;陈德玉;卢旭华;郭永飞;张涛;赵定麟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混杂结构聚乳酸/钙磷盐/胶原骨支架的表面处理研究

    目的:将聚乳酸/钙磷盐/胶原复合材料作为制造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方法:采用碱式反应法和共混法获得两种胶原/钙磷盐复合材料,然后通过真空吸附法在聚乳酸/磷酸三钙的支架表面沉积胶原,又通过碱式反应法沉积钙磷盐.结果:观测碱式反应法合成胶原-钙磷盐复合材料:胶原交联纤维束间形成薄膜状粘连.共混法获得胶原-钙磷盐复合材料显示:钙磷盐和胶原海绵紧密结合.快速成形工艺获得混杂结构支架可见:后用碱式反应法合成的片状钙磷盐颗粒沉积在胶原海绵的表面.结论:此法获得了具有混杂结构的支架,可以应用于骨的修复.

    作者:张人佶;王笠;熊卓;杨洪义;颜永年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慢性腰背痛及体位对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腰背痛及体位对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60岁以上老年患者87例,其中骨折性(椎体压缩)慢性腰背痛患者28例,非骨折性慢性腰背痛患者34例和非腰背痛患者25例.骨折组采用坐位、侧卧位、俯卧位,其他组取坐位,分别测量肺活量和第1秒时间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in 1 s,FEV1),进行校正处理.结果:老年骨折性慢性腰背痛患者肺活量和FEV1占正常值的百分数值明显低于非骨折慢性腰背痛组,也明显低于非腰背痛组.非骨折性腰背痛组的肺活量和FEV1均低于非腰背痛组.骨折组内俯卧位组的肺活量和FEV 1明显低于坐位组及侧卧位组.结论:慢性腰背痛可降低老年患者肺功能,脊柱骨折时尤其明显;俯卧位不利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肺功能恢复.

    作者:柯珍勇;邓忠良;冉金伟;熊书梅;陈文君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异体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枢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三叉神经痛的作用及镇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20只制成单侧缩窄性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在痛觉超敏期,随机抽签法分为二组.向蛛网膜下腔分别植入不同内容物.实验组: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悬液10 μL;对照组:生理盐水10 μL.2周后,观察动物疼痛阈值的变化及延髓尾侧段及上颈段(C1~2)后角c-Fos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动物在细胞移植后两周痛敏现象消失.两组动物c-Fos蛋白主要分布于延髓尾侧段及上颈段脊髓后角Ⅰ~Ⅱ层,实验组c-Fos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三叉神经痛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抑制髓质后角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兴奋性而实现的.

    作者:丁丽华;于生元;周宏军;李宗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视神经创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创伤性视神经病变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视神经创伤112例临床资料,筛选出影响创伤性视神经病变预后的因素.结果 112例患者经随访3个月,治疗有效58例,治疗后视力无变化51例,视力减退3例.在终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中,伤后无光感与有光感相比,伤后有昏迷与无昏迷对比,就诊或入院前未行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与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熄灭者与非熄灭者对比,前者的危险因素增高.结论伤后无光感、昏迷、入院前未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影响视神经创伤预后的危险因素.VEP是评价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余志强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功能评价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36例进行康复训练,78例获得全程随访,50例未进行康复训练,45例获得全程随访均采用Harris评分评价训练效果.结果:术前1周及术后2周时2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46,P<0.05);术后2周时2组患者髋关节脱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于患者避免髋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早期下地活动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自强;苏佳灿;张春才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磷酸钙骨水泥/纤维蛋白胶注射型复合载体的凝固时间和显微结构对修复骨缺损的意义

    目的:分析由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和纤维蛋白胶(fibrn glue,FG)组成的复合支架材料的凝固时间和显微结构特征,探讨其作为注射型复合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将注射型CPC和FG按凝固后的体积计算,以2:1的体积比混合,制成复合载体.测定复合材料的凝固时间,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煅烧前后的结构特征.结果:复合材料的初凝时间平均为9.54 min,终凝时间平均为21.38 min.扫描电镜发现,FG贯穿于CPC晶体间,并将CPC晶体紧密连接.煅烧后有较多大孔产生,空隙率为32.6%.且有延伸的沟隙将CPC微孔相连.结论:复合材料凝固时间适合临床操作;随着FG的降解,复合材料的空隙率将提高,有望加速CPC的降解和骨的生长,用作生物活性分子的注射性载体.

    作者:刘通方;刘建;孟国林;袁志;李丹;杨家骥;胡蕴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湿润烫伤膏联合美宝疤痕平对烧烫伤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美宝疤痕平对烧烫伤后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作用,分析其治疗机制.方法对烧伤后伴有刺痛和瘙痒症状增生性瘢痕患者126例,分为治疗组65例,对照组6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美宝疤痕平治疗,用药后随时观察瘙痒症状,用药1,2个月观察瘢痕硬度和颜色及受损关节的活动功能.结果治疗组65例患者的优良率73.84%,关节活动功能达正常范围的46例,对照组61例患者的优良率60.64%,关节活动功能达正常范围的32例,两组间的优良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有明显差异.结论湿润烫伤膏联合美宝疤痕平治疗烧烫伤增生性瘢痕疗效确切,受损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邱世国;邓恩;黄木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2在糖尿病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背景:创面愈合是个复杂而有序的生物学过程,近期研究表明慢性刨面愈合延迟往往与一些特定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表达失调有关.目的:研究活化的MMP(active matrlx metelloproteinase,a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在糖尿病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烧伤研究所完成.对象为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72只,体质量250 g左右,雌雄不限,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为模型,将伤后0,1,3,7,21 d的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块培养24 h.主要观察指标:组织培养上清液中aMMP-2和TIMP-2的含量.结果:伤后糖尿病和正常鼠皮肤组织释放的aMMP-2和TIMP-2逐渐升高,糖尿病组未损伤组织释放的aMMP-2明显高于正常组(t=3.214,P<0.05),伤后21 d TIMP-2明显低于正常组(t=2.427,P<0.05);正常组aMMP-2/TIMP-2比值基本稳定于一定的水平,而糖尿病组aMMP-2/TIMP-2比值逐渐下降,自伤后7 d起,显著低于0时相点(t=10 019,P<0.01).结论:糖尿病者在创伤前后皮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平衡均出现异常.

    作者:牛轶雯;陆树良;青春;葛奎;戎柳;王敏骏;廖镇江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冠心病患者脱泵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皮下镇痛效果评估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皮下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男性患者,年龄40~80岁,体质量65~80kg,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皮下组(n=30)、静脉组(n=20)和对照组(n=10).皮下组患者术毕皮下接一次性200 mL止痛泵(含芬太尼2mg+利多卡因100mg);静脉组术毕接静脉泵(含芬太尼2mg).泵流量为2 mL/h.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以及苏醒后4,8,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总镇痛舒适评分,不良反应和要求追加止痛剂的情况.结果:术后镇痛组苏醒后4,8,12,24 h的VAS评分、总镇痛舒适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镇痛组各时点VAS评分以及总镇痛舒适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镇痛组患者要求追加止痛剂的比例相当,对照组患者都曾要求使用止痛剂.仅有静脉组1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反应.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皮下持续泵入芬太尼利多卡因复合液是一种方便可靠的术后镇痛技术.

    作者:吴灵潝;邹捍东;黄海波;李书闻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直肠癌术后肛门外括约肌神经电生理研究

    目的:通过对会阴-肛门反射弧脊髓中枢传导时间的检测,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神经功能的改变.方法:对52例患者进行会阴-肛门反射、脊髓肛门反应和马尾神经诱发电位3种潜伏期检测,对会阴-肛门反射弧的传入、传出和脊髓中枢3部分神经传导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脊髓中枢传导时间为(17.8±6.5)ms,传人神经传导时间为(7 2±6.3)ms,传出神经传导时间为(8.2±6 1)ms,直肠癌术后患者各种反射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传人和传出神经传导时间延长更明显,潜伏期与临床评分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691).结论:直肠癌术后患者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神经功能异常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神经损害在会阴-肛门反射弧的传人和传出神经严重.

    作者:苏琪;吴硕东;袁正伟;王伟;殷红专;韩霞;刘恩卿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人类大肠腺癌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的研究

    背景:bcl-2,c-myc基因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不尽相同.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c-myc在人类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设计:非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实验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完成.72例人类大肠腺癌选自西京医院外科手术及活检标本,5例正常人类结肠组织取自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尸检组织(排除有结肠疾病).运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2例人类大肠腺癌及5例正常人类结肠组织进行研究,计算凋亡指数及免疫组化阳性率.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分化程度的大肠癌凋亡指数.②大肠腺癌中Bcl-2及c-Myc的表达.③bcl-2和c-myc的关系.结果:大肠腺癌的细胞凋亡随肿瘤分化的不同,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84,P<0.01),肿瘤分化程度越高,凋亡指数值越大.bcl-2和c-Myc在大肠腺癌中均具有较高程度的表达,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61.1%和66.7%.Bcl-2与大肠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x2=11.29,P<0.05),肿瘤分化越低,其表达也就越低.c-myc在不同分化程度大肠腺癌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cl-2和c-Myc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反应呈显著正相关(r=0.40,P<0.05).结论:大肠腺癌细胞凋亡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bcl-2与c-myc均与大肠腺癌的细胞凋亡的调控有关,推测bcl-2能阻断c-myc诱导凋亡的作用,但不影响其刺激增殖的作用,c-myc对细胞凋亡和增殖的调控机制是不完全一致的.

    作者:张静;乔庆;马庆久;赖大年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应用线性结构模型分析农村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背景: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采用线性结构方程式模型,可以揭示不能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潜在因子之间的关系,适合对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作分析.目的:分析影响长乐县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为改善农村胃癌患者在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信息.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423例居住在长乐县且由县级以上医院确诊的胃癌患者,其中男355例,女68例;生存时间0.5~15.6年.方法:采用观测性研究方法,每例胃癌患者填写调查表.调查胃癌患者基本情况指标7项,治疗情况25项,生活质量18项.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6个变量和18个条目评分进行分析,用线性结构方程式(LISREL)分析潜在外生变量ζ与潜在内生变量η之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反映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18个条目的评分及相关因素的量化值.结果:从反映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18个条目的评分提取出2个潜在的内生变量,从与生活质量相关的26个显在变量中提取出11个潜在外生变量,二者之间的线性结构方程的拟合优度指数为0.95.结论:胃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受到其生理状态的显著影响;影响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有病情、生存时间、年龄、手术情况、性别和营养.

    作者:田俊;吴彬;王晓东 刊期: 2004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