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通方;刘建;孟国林;袁志;李丹;杨家骥;胡蕴玉
目的:①探讨汉族人HLA-B27亚型基因结构特点.②合成HLA-B27基因检测试剂.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顺序特异性引物法和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对120例健康人和4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HLA-B27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采用本项目合成的HLA-B27DNA检测试剂,在120例正常人中进行了检测,有6例出现HLA-B27扩增带,HLA-B27基因携带者占5%;而65例疑为AS患者中有46例出现HLA-B27扩增带,占70.3%,(RR=46,P<0.01);制备的HLA-B27基因检测试剂,具有快速简便、准确性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结论:①在中国汉族人中至少存在2种HLA-B27亚型基因,分别是B2704和B 2705,同时B2704和B2705也是汉族人HLA-B27主要的亚型;HLA-B27的B2704和B2705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致病基因.②DNA分型检测HLA-B27基因完全可以取代目前的血清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凤华;胡晓晨;王江滨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比较紫外线中心重叠照射法与红斑量照射法对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8例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化脓性感染患者分为中心照射法组和红斑量照射法组治疗.结果中心照射法组治愈时间为5~15 d;对照组治愈时间为7.2~25 d.结论紫外线中心重叠照射法治疗软组织化脓性感染促进上皮组织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罗咏贤;陈耀明;何月娥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许多动物实验表明,低频超声波可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速率.本研究已采用低频超声波介导局麻药来测定在人体透皮的速度与深度.目的:探讨低频超声波对恩纳局部镇痛起效时间的影响,为临床研究低频超声给药和扩大恩纳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设计:采用双盲同体配对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秦都医院完成,所有研究对象为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干预:对24例健康青年志愿者的双上臂采用随机数字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个试验者两上臂同时涂抹1 g恩纳,10 min后试验组上臂进行低频超声(20 kHz)介导,强度为0.5 W/cm2,介导时间10min.主要观察指标:用美国产TranscucerIndication Model 1601C尼龙棒机械压力测痛仪每5 min测量两组镇痛起始时间,共观察2 h.试验结束后观察皮肤组织学变化.结果:低频超声干预组平均镇痛起始时间为(34.58±3.87)min,对照组为(43.75±4.72)min.两组镇痛起效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62,P<0.01).低频超声可使角质层间质增宽和疏松.结论:低频超声可以促进恩纳透过皮肤,缩短恩纳局部镇痛起效时间.
作者:张国良;卢荣军;陈昕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广泛存在于骨髓中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具有强大的成骨潜能,其为骨不连接、大段骨缺损的临床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骨科完成,对象为体质量2.0~2.5kg新西兰雄性白兔21只.干预:将白兔随机分成4组,建立双侧尺骨中段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红骨髓复合物,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7,9周观察结果,配对资料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骨缺损模型治疗后X射线、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结果.结果:经组织学及X射线检查发现,术后7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空白组无骨愈合迹象,术后9周生物力学测试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的大应力和弹性模量均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 551和2.588(P<0.05).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骨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作者:尹擘;闫景龙;李桂娟;张晶;王春雪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比较3种不同类型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8具人尸体新鲜腰椎3,4节段标本,模拟后路双侧植入3种椎间融合器.实验分4组7个状态:①对照组(完整标本,Intact).②螺纹状融合器组(Interfix).③空心箱形融合器组(SynCage).④实心箱形融合器组(Prospace).后3组再分别固定椎弓螺钉钢板.随机安排每个标本的融合器植入顺序.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试不同状态的三维六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结果:3种不同融合器的前屈运动范围分别为完整状态的77%,66%和67%(按Interfix,Prospace,SynCage的顺序,下同);与完整状态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种融合器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17).各融合器组的后伸运动的ROM分别为完整状态的99%,79%和90%;完整状态组和各融合器组以及各融合器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25).侧屈方向,各组融合器的植人均明显降低提高了稳定性(P<0.01),ROM值为相应完整状态的83%,78%,70%;各组融合器之间未表现有明显差异(P=0.15).不同融合器组的旋转运动的ROM均明显增加(P<0.01),分别较完整状态上升了30%,45%,40%;同时Interfix组与其他2组融合器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别(P<0.01),Prospace和SynCage之间则无明显区别(P=0.58).后路固定椎弓螺钉钢板后,腰椎各向ROM值均较单纯的融合器固定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3种融合器之间在除外旋转运动的所有方向的稳定性无统计学差异.单独运用3种椎间融合器均无法在所有方向上达到与完整节段一致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合使用后路椎弓螺钉钢板后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可明显提高.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赵卫东;艾福志;黄文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孕中期人胎儿创伤后无瘢痕愈合,目前研究的障碍之一是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目的:建立人胎儿无瘢痕愈合的动物模型.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整形外科完成,对象为BALB/c裸鼠,雌性,6~7周龄,体质量(20.0±1.0)g,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动物房提供.孕龄为20~24周、因创伤等原因流产的胎儿背部皮肤,孕妇身体健康,由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妇产科提供.干预:将人胎儿皮肤移植到裸鼠背部皮下,制造切口建立动物模型.于移植术前、移植术后7 d及创伤后3,7,14,120 d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创面愈合的过程的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人胎儿皮肤移植后成活,切口愈合后无瘢痕产生.结论:该模型是人胎儿无瘢痕愈合机制研究比较合适的动物模型.
作者:宋慧锋;林子豪;柴家科;刘宁飞;陈敏亮;赵耀忠;朱晓海 刊期: 2004年第17期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76例,治疗组采用超短波+直流电离子导入+半导体激光综合治疗,对照组用特定电磁波(TDP)照射治疗+电脑中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组:痊愈67例,显效29例,有效30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观察证明发病早期尽早合作物理因子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作者:沙达提;古丽那孜;周谦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手背静脉又是常选用的静脉穿刺部位.但这种治疗方法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操作,它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目前还较少有人从手背静脉与手背皮神经分布、走向规律与穿刺部位疼痛性关系进行研究.目的:探讨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程度低的佳部位,减轻患者疼痛.设计: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地点和对象:资料收集于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所选取的对象有12例24侧成人防腐标本和在本院住院及门诊静脉穿刺的3 011例次患者.方法:首先对24侧成人手背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找出手背静脉与皮神经分布规律,进行分区.以随机方式对本院2000-08/2001-02就诊留医患者2 980例按不同分区部位进行静脉穿刺.采用双盲法对穿刺患者进行疼痛评分(简化Megill疼痛评分法).分组进行相互对照,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解剖观测结果及静脉穿刺疼痛评分结果.结果:手背解剖研究发现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神经与静脉呈交叉关系,神经分布稀疏(可称为乏神经区),此区域内静脉穿刺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其他区域(P<0.01).结论:乏神经区内神经分布稀疏,是减少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的佳部位.
作者:张萍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uron growth factor,NGF)对大鼠胚胎脊髓神经细胞的作用.方法:在培养孕18 d大鼠胚胎脊髓神经细胞中加入NGF,通过培养细胞并计数存活的脊髓神经细胞集落数,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力、丙二醛的含量,并观察NGF对脊髓神经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NGF可促进脊髓神经细胞分化、增殖.当NGF为10.0~100.0 μg/L时SOD活力显著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NGF为1.0~100μg/L时丙二醛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能维持丙二醛含量的平衡,当NGF浓度为200μg/L时丙二醛含量明显增高为(1.33±0.05)μmol/g,与对照组(0.98±0.01)μmol/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89,P<0.05),不能维持丙二醛含量的平衡.培养14 d后脊髓神经细胞体较大、突起较长,脊髓神经细胞的数量也明显增高.结论:NGF能促进脊髓神经细胞生长发育,增加脊髓神经细胞的胞体和突起长度,增强脊髓神经细胞内SOD活力,丙二醛含量降低.
作者:端礼荣;吴全义;张志坚;刘景波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其在体外生长增殖的生物特性.方法:冲洗手术弃骨骨髓,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冷冻保存细胞复苏后的生长状况.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的作用下,进行成骨诱导分化.结果: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呈现梭形外观,具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细胞CD44,CD54抗原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是正常的人二倍体细胞.复苏细胞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分化细胞表现成骨细胞特性,合成碱性磷酸酶能力增强,矿化结节逐渐出现.结论:建立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研究其体外培养生物特性的方法,为通过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组织损伤奠定基础.
作者:李思源;李军;姜玉峰;曹旭东;慕晓玲 刊期: 2004年第17期
对80例适合骨盆牵引治疗的患者,从牵引机制及疗效方面加以分析,并对其中54例患者治疗结束后行CT复查,结果与治疗前椎间盘大小和方向均无改变.
作者:陈江华;王克琦;高曼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哺乳类动物有3种TGF-β异构体即TGF-β1,β2,β3,这3种异构体各自具有独特而不同的生物学作用,TGF-β1是明显的促瘢痕形成因子,而TGF-β3可减少TGF-β1,β2的产生,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因此,TGF-β3有可能是人体内天然的抗瘢痕形成因子.目的:通过外源性TGF-β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生长增殖及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行为,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完成,对象为新鲜无菌增生性瘢痕组织,来源于本科收治及门诊手术的增生性瘢痕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年龄5~45岁.干预:6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分为4组,实验组又分为5,10,50 mg/L组分别加TGF-β3 5,10,及50 mg/L,对照组加入FBM1.5 mL,采用MTT比色法测定TGF-β3对HSFB增殖活性的影响,3H-脯氨酸掺人法测定其胶原合成,免疫组化检测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TGF-β3对HSFB体外增殖,HSFB 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TGF-β3作用后HSFB胶原合成情况.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3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作用120 h后实验组细胞密度分别为(6.34±0 51),(6.01±0.38),(5.24±0.65)×105/瓶,明显低于对照组(10.69±0.76)x105/瓶(F=102.432~163 024,P<0.01);转化生长因子β3可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实验组(10,50mg/L组)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64.01±70.27),(151 02±49 85)min-1明显低于对照组9231.56±67.83)min-1(q=32.124,31.021,P<0.01);下调TGF-β1蛋白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而对Ⅲ型胶原影响较小.结论:TGF-β3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下调TGF-β1蛋白表达,减少胶原合成,显示其具有抗组织纤维化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唐世杰;胡索銮;王玉银;申纪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36例进行康复训练,78例获得全程随访,50例未进行康复训练,45例获得全程随访均采用Harris评分评价训练效果.结果:术前1周及术后2周时2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46,P<0.05);术后2周时2组患者髋关节脱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于患者避免髋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早期下地活动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自强;苏佳灿;张春才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知情同意签字是中国在外科手术前严格执行的一项制度,但其对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手术知情同意签字对胆囊切除患者术前焦虑及术后恢复的影响.设计:分组对照试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对象共68例,均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行择期胆囊切除的患者,年龄32~58岁.干预:68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由患者参加术前谈话并亲自签署手术同意书,对照组患者不参加术前谈话,由家属参加并签署手术同意书.主要观察指标:测定手术知情同意签字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焦虑程度以及术后身体恢复的有关各项指标.结果:实验组在手术同意签字后患者的收缩血压、心率、焦虑程度和术后疼痛均高于对照组(P<0 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推迟(P<0.05).结论:手术知情同意签字能使胆囊切除患者的焦虑程度增加,不利于术后身体的恢复.应重视知情同意签字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宣传教育.
作者:李小珍;何海萍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和牵引组,两组均加物理因子治疗(超短波和电脑中频).治疗4周及8周后评定疗效.结果:在4周后手法组有效43例,总有效率为86.0%;牵引组有效29例,总有效率为58.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49,P<0.05);在8周后手法组总显效例数42例,总显效率为84.0%;牵引组总显效例数27例,总显效率54.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79,P<0.05),说明手法组有效率较牵引组高.结论:旋转复位手法较颈椎牵引疗效佳.
作者:林景琳;杨锦玲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对其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对1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扩大半椎板切除术,切除4~5.5节椎板,平均4.6个节段.病变节段:连续4个节段7例,非连续4个节段5例,连续5个节段1例.结果:除1例术后3 d出现症状反复,余均恢复满意.13例术前JOA评分3~12分,平均7.2分,术后2周JOA评分10~17分,平均15.6分,平均改善率75.8%.优11例,良2例.术后3个月JOA评分14~17分,平均改善率81.2%,全部评定为优.结论:扩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适合于选择合理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术后功能改善良好.
作者:方伟;苏佳灿;高堂成;刘启圣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是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被证实存在的两个遗传性变异,虽然目前已有研究阐明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基因具有广泛的变异谱,但较少有研究注意线粒体基因长度的不稳定.目的:探讨不同肿瘤组织中线粒体基因长度不稳定状态和在肿瘤发生中可能的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对象为配对肿瘤和周围组织外科切除后保存的样本,所有样本均来自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和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中心.干预:抽提143例患者的5种肿瘤组织及配对的正常组织的DNA,利用32对重叠引物扩增全部线粒体基因,来自肿瘤和相应正常组织的DNA片段进行配对分析.时相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法进行突变筛查.如发现肿瘤与相应正常组织的DNA片段电泳条带呈现差异则进行测序以明确短片段的插入和缺失突变,PCR检测有样本常见的大范围缺失突变.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肿瘤组织中线粒体DNA缺失与插入情况.结果:在全部5种类型的肿瘤中均发现有短片段的缺失和插入突变,肺癌和口腔癌此类突变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肿瘤.除肝癌外,在部分肿瘤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中可检测到低水平的线粒体常见大范围缺失突变,发生率约5%~40%.所检测的5种肿瘤中均有部分个体存在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其中肺癌出现率高(66.7%),其次分别为口腔癌(61.1%)、食管癌(45%)、肝癌(45%)和乳腺癌(24.7%).结论:线粒体DNA长度不稳定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由于可造成的复制障碍、基因功能不良、转录停止和氧化磷酸化功能缺陷,因此,在肿瘤发生学上可能扮演着潜在的、重要的角色.
作者:谭端军;刘玲玲;文毅;王士雯;朱庆磊;Lee-Jun C Wong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观察低温冷敷早期增殖性瘢痕的变化.将23例分做Ⅰ,Ⅱ,Ⅲ不同类型瘢痕治疗组.对照组均采用自身相应部位来做冷敷治疗的瘢痕组织做对照.各治疗组瘢痕组织,采用已预冷理疗冰袋贴敷,0.5 h/次,每天四五次,观察3个月.结果为23例中,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说明低温冷敷防治早期增殖性瘢痕有良好效果.
作者:洪宝顺;卢才教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2 g/L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子宫动脉栓塞(UAE)围介入治疗期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应、不良反应和对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自愿行UAE介入治疗的子宫肌瘤或腺肌病患者80例(ASA I~Ⅱ级),随机分成3组,L组(n=30):采用PCEA法,镇痛药2 g/L左旋布比卡因(LBup)+0.04g/L吗啡(Mor)+0.02 g/L氟哌利多(Dro),PCA以LCP模式给药,即负荷剂(6 mL)+持续剂量(2 mL/h)+PCA剂量(2 mL/次),锁定时间10 min;R组(n=30):镇痛药为2 g/L罗哌卡因(Rop)+0.04g/L Mor+0.02 g/L Dro,PCEA方法同L组;C组(n=20,对照):用传统口服药物或肌注盐酸哌替啶法镇痛.双盲观察各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CS舒适评分、Ramesay评分、术后恢复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情况.结果:UAE手术操作期间C组患者盆腔疼痛和继发性痛性痉挛发生率为90%,远高于L组和R组;介入治疗后L组和R组VAS评分、BCS评级明显优于C组(P<0.05).L组和R组术后下床时间平均为(15.1±4.6)h,C组则为(27.9±6.7)h(P<0.05);L组和R组平均总住院时间为(10.3±2.7)d,而C组平均总住院时间为(13.6±3.9)d(P<0.05);围介入治疗期C组患者烦躁不安发生率较L组和R组多;恶心发生率C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UAE围介入治疗期2 g/L左旋布比卡因用于PCEA法镇痛效果好,术后恢复快,可改善康复质量.
作者:佘守章;许学兵;许立新;陈春林;刘继云;谢晓青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bcl-2,c-myc基因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不尽相同.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c-myc在人类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设计:非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实验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完成.72例人类大肠腺癌选自西京医院外科手术及活检标本,5例正常人类结肠组织取自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尸检组织(排除有结肠疾病).运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2例人类大肠腺癌及5例正常人类结肠组织进行研究,计算凋亡指数及免疫组化阳性率.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分化程度的大肠癌凋亡指数.②大肠腺癌中Bcl-2及c-Myc的表达.③bcl-2和c-myc的关系.结果:大肠腺癌的细胞凋亡随肿瘤分化的不同,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84,P<0.01),肿瘤分化程度越高,凋亡指数值越大.bcl-2和c-Myc在大肠腺癌中均具有较高程度的表达,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61.1%和66.7%.Bcl-2与大肠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x2=11.29,P<0.05),肿瘤分化越低,其表达也就越低.c-myc在不同分化程度大肠腺癌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cl-2和c-Myc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反应呈显著正相关(r=0.40,P<0.05).结论:大肠腺癌细胞凋亡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bcl-2与c-myc均与大肠腺癌的细胞凋亡的调控有关,推测bcl-2能阻断c-myc诱导凋亡的作用,但不影响其刺激增殖的作用,c-myc对细胞凋亡和增殖的调控机制是不完全一致的.
作者:张静;乔庆;马庆久;赖大年 刊期: 200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