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端军;刘玲玲;文毅;王士雯;朱庆磊;Lee-Jun C Wong
目的:从神经-受体-受体介导睫状肌细胞内反应角度探讨肝劳发生的机制.方法:选用与猿猴解剖特点极其接近的动物树鼩,对其限定照明时间并予以形觉刺激诱视,造成树鼩持续近视状态以模拟肝劳的病理变化.在实验的第3,6,9天分别处死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动物,取睫状体检测其中β-肾上腺素受体(β-AR),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和Na+-K+-ATP酶;以确定造模3,6,9 d 3个不同时段对动物的影响.结果:造模6 d时,树鼩睫状肌中β-AR发生了上行调节;造模6 d时,β-AR睫状肌中cAMP含量显著升高,cGMP含量降低;造模6 d时,β-AR睫状肌中Na+- K+-ATP酶活力升高.结论:持续近视状态下睫状肌双重神经支配的异常为肝劳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白雪;曾庆华;李瑾;谢学军;渠红颖;曹明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针对双能X线前后位腰椎骨密度测定受腰椎骨质增生或压缩性骨折等因素的影响,易造成骨密度结果判断的误差,导致临床对骨质疏松症的漏诊、误诊.目的:通过对腰椎前后位骨密度、骨矿含量及面积相互关系的探讨,寻找正确评价骨密度可靠的相关依据.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 地点和对象:实验由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在北京市区选择20岁以上1 567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1例;女976例,职业包括军队和地方干部、教师、工人、居民.特殊职业者及患有各种影响骨代谢的急、慢性疾病者均除外.干预:按10岁为1个年龄段,将其分为8组.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进行腰椎骨密度、骨矿含量、面积的测定,确定不同性别平衡峰值期骨密度的年龄段、计算其骨矿含量及面积均值,以身高为自变量,骨密度为应变量分别作直线回归,建立骨矿含量、面积与身高的回归方程,利用其回归方程进行骨密度正常值的预报.主要观察指标:腰椎前后位骨密度、骨矿含量和面积.结果:平衡峰值骨密度的年龄,男性为20~49岁,女性为30~49岁;骨矿含量及面积的均值,男性分别为56.47 g及46 39 cm2,女性分别为47.418%及41.12 cm2.90%正常范围:男性骨矿含量=0.327×身高(cm)±14.76,面积=0 271×身高(cm)±5.96,女性骨矿含量0.294×身高(cm)±11.85,面积=0.225×身高(cm)±5.00.结论:仅靠腰椎骨密度结果评价骨质疏松的可靠性不准确,正确评价腰椎的骨矿含量与面积,对骨密度测量的可靠程度可做出较准确判断.
作者:吴青;张京立;陶国枢;牟善初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大鼠腹部创伤动物模型,用局部氧气干预创面的方法,探讨这一特殊环境下创面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以及局部氧气干预对创面愈合的影响,为临床伤口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4只创伤大鼠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NEC)、常温氧疗组(NEO)、高温对照组(HHE)、高温氧疗组(HHO)4组,每组6只.在相应干预后的不同时间对各组动物的平均动脉压(MAP)、创面愈合时间、细菌学定量、病理形态学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HHE组较NEC组创面肿胀程度严重,创面愈合时间长,HHO组较HHE组创面肿胀程度轻,创面愈合时间短.光镜和电镜观察到HHE组创面肌肉纤维的病理变化均较NEC组显著,且损伤呈进行性加重,HHO组肌肉组织损伤程度较HHE组轻.细菌学定量检测HHE组创面细菌数在同一时相比NEC组高,且随时间的延长呈显著增长趋势,HHO组创面细菌数量与HH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创面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细菌繁殖快,感染时间提前且严重,创面愈合速度慢;局部氧气干预可抑制创面组织细菌繁殖,对大鼠腹部刀割创面有明显的促修复作用.
作者:杨瑞;李亚洁;宋旭东;罗炳德;李海军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变化与脊髓半切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30只大鼠脊髓半切伤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ALT和AST的水平以及10只对照组大鼠血清的ALT和AST的浓度.结果:脊髓半切伤大鼠急性期血清中ALT,AST活性分别为(51.01±11.08)和(56.08±20.12)nkat/L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急性期活性[(36 01±8.79),(30.57±12.98)nkat/L,t=1.32,0.56,P<0.01].脊髓半切伤大鼠急性期比恢复期血清中ALT和AST活性[48 05±18.06),(51.09±11.08)nkat/L]明显升高.结论:ALT,AST在脊髓半切伤急性期呈反应性升高,与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叶晓健;田纪伟;高岱峰;李家顺;贾连顺;赵书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对会阴-肛门反射弧脊髓中枢传导时间的检测,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神经功能的改变.方法:对52例患者进行会阴-肛门反射、脊髓肛门反应和马尾神经诱发电位3种潜伏期检测,对会阴-肛门反射弧的传入、传出和脊髓中枢3部分神经传导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脊髓中枢传导时间为(17.8±6.5)ms,传人神经传导时间为(7 2±6.3)ms,传出神经传导时间为(8.2±6 1)ms,直肠癌术后患者各种反射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传人和传出神经传导时间延长更明显,潜伏期与临床评分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691).结论:直肠癌术后患者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神经功能异常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神经损害在会阴-肛门反射弧的传人和传出神经严重.
作者:苏琪;吴硕东;袁正伟;王伟;殷红专;韩霞;刘恩卿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观察50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综合康复疗法对促进术后愈合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康复组患者治疗后愈合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张俊红;赵树青 刊期: 2004年第17期
将急性发作偏头痛患者43例分成两组,治疗组18例给予异丙酚静脉输注,对照组25例给予麦角胺口服.用药2 h后观察,治疗组:有效率83%,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有效率44%,总有效率68%.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异丙酚可作为一种新型快速缓解偏头痛的有效药物.
作者:时伟兵;王心崇;白承新;樊立林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证明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在体促进创面愈合能力,为该人工皮肤应用于临床尤其是覆盖感染创面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雄性大鼠24只,每只背部做全层皮肤缺损创面2个,每个创面涂1×105克隆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创面大鼠模型,随机数字法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6个创面,将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和复方胶原凝胶人工皮肤分别覆盖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上,空白对照组无覆盖,通过细菌学、病理、免疫组化检查,了解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好,空白对照组差,实验组创面感染轻、创面收缩好,24 h痂下细菌计量实验组为(8.09±2.51)×104CFU/g,明显少于对照组(5.91±2.51)×105 CFU/g和空白对照组(5.55±2.18)×107 CFU/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创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实验组炎性细胞浸润少,愈合快好,对照组有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和渗出、出血、坏死;肌动蛋白免疫组化表明,实验组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染色强阳性,对照组散在阳性,空白对照组染色阴性.结论: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有抗菌、抗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作用,其作用优于复方胶原凝胶人工皮肤,是理想的创面覆盖物.
作者:雷霞;伍津津;朱堂友;鲁元刚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膝关节周围损伤术后,如不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关节的活动往往受到限制.对术后患者进行中药薰洗治疗可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朱明义;王克奇;闻久全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兔眼手术麻醉方法安全性及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对60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眼科手术的同时,按麻醉需求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采用不同首次剂量的30 g/L戊巴比妥钠分别进行兔耳缘静脉持续麻醉和兔耳缘静脉麻醉,比较两种麻醉的效果,以角膜透明比例为标准评价兔眼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兔耳缘静脉持续麻醉者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角膜透明率高,两组角膜透明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3.857,P<0.05).结论:30 g/L戊巴比妥钠兔耳缘静脉25 mg/kg持续麻醉有效果确实、安全性好、并发症少、视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作者:彭爱军;张宏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比较3种不同类型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8具人尸体新鲜腰椎3,4节段标本,模拟后路双侧植入3种椎间融合器.实验分4组7个状态:①对照组(完整标本,Intact).②螺纹状融合器组(Interfix).③空心箱形融合器组(SynCage).④实心箱形融合器组(Prospace).后3组再分别固定椎弓螺钉钢板.随机安排每个标本的融合器植入顺序.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试不同状态的三维六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结果:3种不同融合器的前屈运动范围分别为完整状态的77%,66%和67%(按Interfix,Prospace,SynCage的顺序,下同);与完整状态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种融合器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17).各融合器组的后伸运动的ROM分别为完整状态的99%,79%和90%;完整状态组和各融合器组以及各融合器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25).侧屈方向,各组融合器的植人均明显降低提高了稳定性(P<0.01),ROM值为相应完整状态的83%,78%,70%;各组融合器之间未表现有明显差异(P=0.15).不同融合器组的旋转运动的ROM均明显增加(P<0.01),分别较完整状态上升了30%,45%,40%;同时Interfix组与其他2组融合器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别(P<0.01),Prospace和SynCage之间则无明显区别(P=0.58).后路固定椎弓螺钉钢板后,腰椎各向ROM值均较单纯的融合器固定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3种融合器之间在除外旋转运动的所有方向的稳定性无统计学差异.单独运用3种椎间融合器均无法在所有方向上达到与完整节段一致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合使用后路椎弓螺钉钢板后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可明显提高.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赵卫东;艾福志;黄文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了解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APA-BCC微胶囊)植入癌痛患者脊髓蛛网膜下产生镇痛的同时对脑脊液中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APA-BCC微胶囊注射入晚期癌症并伴有中、重度疼痛患者的腰段脊髓蛛网膜下腔内;分别采取移植前、移植后6~8 d的脑脊液,部分患者又采取了移植后13~17 d的脑脊液;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脊液中亮氨酸脑啡肽(L-EK)、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A)的含量.结果: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患者脑脊液中L-EK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中移植剂量为1.0×107时,升高为显著;而移植后脑脊液中β-EP和DynA的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APA-BCC微胶囊植入对癌痛患者的镇痛效应可能与脑脊液中L-EK的含量升高有关.
作者:薛毅珑;郭水龙;罗芸;何立敏;李留树;王祖良;崔忻;张伟京;肖秀斌 刊期: 2004年第17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生活质量(QOL)已成为晚期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评估指标.在QOL的测评方面,国际上已初步形成研究体系,国内的医学工作者正逐步引进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有效的改善和实施.在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对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行之有效,但仍需改进和推广.
作者:郑振东;谢晓冬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其在体外生长增殖的生物特性.方法:冲洗手术弃骨骨髓,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冷冻保存细胞复苏后的生长状况.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的作用下,进行成骨诱导分化.结果: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呈现梭形外观,具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细胞CD44,CD54抗原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是正常的人二倍体细胞.复苏细胞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分化细胞表现成骨细胞特性,合成碱性磷酸酶能力增强,矿化结节逐渐出现.结论:建立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研究其体外培养生物特性的方法,为通过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组织损伤奠定基础.
作者:李思源;李军;姜玉峰;曹旭东;慕晓玲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玻璃化是冷冻生物学中一项简单、快速、而有效的保存有生命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方法.综合大量的有关文献,介绍玻璃化的产生和发展;玻璃化溶液的成分及组成;影响玻璃化保存的因素;玻璃化的优缺点;玻璃化在细胞保存方面的应用,在组织保存方面的应用及其在器官保存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在组织工程人工化产品的保存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然而组织工程化产品与正常组织比较有其特殊性,需要深人研究.
作者:朱肖奇;杨志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加强肩关节被动旋转运动对改善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肩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对58例肩周炎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在采用常规关节松动手法的基础上加强肩关节的被动旋转运动,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关节松动手法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和肩痛症状的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肩痛症状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时,强化肩关节被动旋转运动,可以明显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
作者:周长斗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由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和纤维蛋白胶(fibrn glue,FG)组成的复合支架材料的凝固时间和显微结构特征,探讨其作为注射型复合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将注射型CPC和FG按凝固后的体积计算,以2:1的体积比混合,制成复合载体.测定复合材料的凝固时间,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煅烧前后的结构特征.结果:复合材料的初凝时间平均为9.54 min,终凝时间平均为21.38 min.扫描电镜发现,FG贯穿于CPC晶体间,并将CPC晶体紧密连接.煅烧后有较多大孔产生,空隙率为32.6%.且有延伸的沟隙将CPC微孔相连.结论:复合材料凝固时间适合临床操作;随着FG的降解,复合材料的空隙率将提高,有望加速CPC的降解和骨的生长,用作生物活性分子的注射性载体.
作者:刘通方;刘建;孟国林;袁志;李丹;杨家骥;胡蕴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兔肌源性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和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取2月龄幼兔臀肌1 g,采用胶原酶,dispase,胰蛋白酶分步消化,针头过滤,差速贴壁法分离肌源性细胞.用锥虫蓝染色细胞计数描记生长曲线,MTF法间接反映细胞增殖活性.作Bcl-2,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肌源性细胞.用分化培养基(DMEM+5 mL/L FBS+50 mL/LHS+10 mg/L BMP2+5 g/L维生素C+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10mg/L地塞米松+10g/L青霉素/链霉素)诱导细胞分化,用Osteocalcin,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成骨前体细胞.结果:用上述方法分离的肌源性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体积明显小于肌细胞,24 h贴壁,接种后36 h开始增殖,生长有明显的方向性,原代肌源性干细胞对数生长期为7~9 d,16 d汇合.第3代肌源性干细胞接种后第3~5天为对数生长期,约8 d汇合.细胞汇合后少部分细胞出现双核或三核,甚至出现核链,显示肌细胞分化倾向.约60%~70%的原代肌源性干细胞Bcl-2,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用成骨细胞分化培养基中培养2周后,大部分细胞Osteocalcin,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显示其成骨前体细胞分化.结论:用上述方法分离的肌源性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并能在体外分化为成骨前体细胞和肌起源细胞,是一种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即肌源性干细胞.
作者:张年春;杨志焕;邓志龙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对正常人的腰椎动态功能进行评定,以期为今后建立本土化数据库提供有益的资料.方法:120例在过去半年内无下腰痛病史或没有背部手术的志愿者参与此研究,并使用标准的程序对受试者的腰椎动态功能进行评定,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白色人群所得出的正常值相比,在很多指标有很大的差异,正常人男、女性在各个活动方向的等长大力矩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以白种人群为基础所得出的正常数据应不适用于正常人,应有更多针对性的研究,并据此建立适用与本土化的正常值.
作者:杨保华;倪国新;吕维加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显著的种族差异,近来已有研究报告显示维生素D受体基因(vitamin D receptor gene,VDRG)多态性与前列腺癌的发病危险性有关,但大多集中在高发病的欧美人群.目的:研究低发病的中国汉族人群VDRG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前列腺癌的关系,探讨前列腺癌发病种族差异的原因.设计: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329受试者(103例前列腺癌患者、112例前列腺增生及114例对照者)外周血标本,采集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所有受试者来自北方地区的汉族人群,均知情同意.干预:收集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103例前列腺癌患者、112例前列腺增生及114例对照者外周血标本,应用基于PCR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xomatograpy,DHPLC)方法,检测VDRG 3′区域三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TaqI,BsmI和ApaI,并对该位点SNP分布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VDRG 3′区域三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TaqI,BsmI和ApaI在病例与对照组中的分布,VDRG SNP分布与中国汉族人群前列腺癌发病危险及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VDRG 3′区域三个SNP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北方地区汉族前列腺癌患者及对照中的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TaqI和BsmI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与高发患者群相比有显著不同.器官局限性前列腺癌组(T1~T2)Tt基因型以及携带等位基因A的纯合子(AA)或杂合子(Aa)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低分级组(Gleason<7)携带等位基因A的纯合子(AA)或杂合子(Aa)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1).结论:结果显示VDRG 3′区域多态性在低发病的中国汉族人群与前列腺癌发病危险无关,但VDRG多态性在预测前列腺癌疾病进展有一定作用,TaqI和BsmI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与高发患者群有明显差异,可能是前列腺癌发病种族差异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建河;李鸿伟;古力;李鸣;那彦群;那熙;张民 刊期: 200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