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髓半切伤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叶晓健;田纪伟;高岱峰;李家顺;贾连顺;赵书平

关键词:脊髓切断术,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变化与脊髓半切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30只大鼠脊髓半切伤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ALT和AST的水平以及10只对照组大鼠血清的ALT和AST的浓度.结果:脊髓半切伤大鼠急性期血清中ALT,AST活性分别为(51.01±11.08)和(56.08±20.12)nkat/L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急性期活性[(36 01±8.79),(30.57±12.98)nkat/L,t=1.32,0.56,P<0.01].脊髓半切伤大鼠急性期比恢复期血清中ALT和AST活性[48 05±18.06),(51.09±11.08)nkat/L]明显升高.结论:ALT,AST在脊髓半切伤急性期呈反应性升高,与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蛛网膜下植入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对癌痛患者脑啡肽含量及镇痛作用的影响

    目的:了解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APA-BCC微胶囊)植入癌痛患者脊髓蛛网膜下产生镇痛的同时对脑脊液中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APA-BCC微胶囊注射入晚期癌症并伴有中、重度疼痛患者的腰段脊髓蛛网膜下腔内;分别采取移植前、移植后6~8 d的脑脊液,部分患者又采取了移植后13~17 d的脑脊液;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脊液中亮氨酸脑啡肽(L-EK)、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A)的含量.结果: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患者脑脊液中L-EK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中移植剂量为1.0×107时,升高为显著;而移植后脑脊液中β-EP和DynA的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APA-BCC微胶囊植入对癌痛患者的镇痛效应可能与脑脊液中L-EK的含量升高有关.

    作者:薛毅珑;郭水龙;罗芸;何立敏;李留树;王祖良;崔忻;张伟京;肖秀斌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应用三维运动研究不同后路椎间融合器对腰椎节段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比较3种不同类型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8具人尸体新鲜腰椎3,4节段标本,模拟后路双侧植入3种椎间融合器.实验分4组7个状态:①对照组(完整标本,Intact).②螺纹状融合器组(Interfix).③空心箱形融合器组(SynCage).④实心箱形融合器组(Prospace).后3组再分别固定椎弓螺钉钢板.随机安排每个标本的融合器植入顺序.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试不同状态的三维六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结果:3种不同融合器的前屈运动范围分别为完整状态的77%,66%和67%(按Interfix,Prospace,SynCage的顺序,下同);与完整状态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种融合器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17).各融合器组的后伸运动的ROM分别为完整状态的99%,79%和90%;完整状态组和各融合器组以及各融合器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25).侧屈方向,各组融合器的植人均明显降低提高了稳定性(P<0.01),ROM值为相应完整状态的83%,78%,70%;各组融合器之间未表现有明显差异(P=0.15).不同融合器组的旋转运动的ROM均明显增加(P<0.01),分别较完整状态上升了30%,45%,40%;同时Interfix组与其他2组融合器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别(P<0.01),Prospace和SynCage之间则无明显区别(P=0.58).后路固定椎弓螺钉钢板后,腰椎各向ROM值均较单纯的融合器固定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3种融合器之间在除外旋转运动的所有方向的稳定性无统计学差异.单独运用3种椎间融合器均无法在所有方向上达到与完整节段一致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合使用后路椎弓螺钉钢板后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可明显提高.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赵卫东;艾福志;黄文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谷氨酸对中枢伤害性信息传递的影响

    背景:谷氨酸是感觉传人纤维的兴奋性递质,其受体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上有特异性分布,介导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目的:观察脑室注射谷氨酸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丘脑束旁核(PF)痛兴奋神经元(PEN)电生理学的影响.设计:分组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完成,对象为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240~280 g,雌雄不限,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学部提供.干预:实验分4组:①对照组(n=8).②谷氨酸组(n=18).③谷氨酸+生理盐水组(n=8).④谷氨酸+MK-801组(n=10).分别于脑室注射相应液体.以电脉冲刺激右侧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疼痛刺激,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中枢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伤害性刺激对PEN电活动的影响,谷氨酸对丘脑PF的PEN电活动的影响,核团注射MK-801阻断谷氨酸对PEN放电的加强作用.结果:①伤害性刺激使大鼠丘脑PF的PEN诱发放电频率增加,刺激前(对照组)放电频率为(2.45±0.89)Hz,刺激后放电频率为(20.34±3.25)Hz,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12,P<0.01).②脑室注射谷氨酸(150 mg/L)加强PEN的电活动,使PEN放电频率的净增值增加,潜伏期缩短,注射谷氨酸后8~20 min的各项指标分别与对照组同期数据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05~7.72,P<0.01).③这种作用可被谷氨酸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340 mg/L)所阻断,注射谷氨酸后8~20 min的各项指标分别与谷氨酸+生理盐水组同期数据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31~5.68,P<0.01).结论:谷氨酸在中枢痛觉调制中可能起兴奋作用,而NMDA受体参与介导中枢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过程.

    作者:闫彬彬;徐满英;肖辉;杨雷;吕春梅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在全臂丛根性撕脱伤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寻求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中尺神经与桡神经的佳吻合部位,并观察该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12具24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观察桡神经及其肱三头肌肌支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不同水平与对侧颈根部的距离.2001/2003用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共9例,手术分3步完成:Ⅰ期手术在探察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损伤的同时,将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切断,预置于锁骨下的皮下组织内;Ⅱ期从肘部开始切取尺神经,逆行分离至锁骨下区尺神经自内侧束发出部位,通过皮下隧道将尺神经远端引至对侧颈根部,与健侧C7神经根吻合;Ⅲ期手术在锁骨下区完成尺神经与桡神经的吻合.结果:解剖学研究显示: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到发出肱三头肌长头的第一支肌支之间的距离为(8.2±1.4)cm,从发出长头的第一个肌支部位到外侧头后一个肌支发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为(4.8±0.7)cm.尺神经肘部以上几乎无分支,尺神经在发出部位的直径为(6.7±0.6)mm;在肘部的直径为(6.3±0.5)mm;在腕部的直径为(4.0±0.4)m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部位到肘部的长度为(29.0±2.6)c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点到对侧颈根部的距离为(18.0±1.8)cm.临床显示: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近期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状况良好,远期功能恢复情况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结论: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桡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的佳吻合部位是锁骨下区,在此部位吻合不但能保证肱三头肌功能恢复,而且大大缩短桥接神经的长度.改良术在临床上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神经再生距离,手术切口患者更容易接受.

    作者:王天兵;姜保国;傅中国;张殿英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东莨菪碱和氯胺酮预防主动脉阻断所致脊髓缺血性损伤

    目的:评价东莨菪碱和氯胺酮对主动脉阻断所致脊髓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东莨菪碱组、氯胺酮组、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每组肾下主动脉阻断30min,动态监测脊髓血流量(SCBF)、后肢运动功能、组织水含量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再灌注20 h,后肢运动功能东莨菪碱+氯胺酮组优于对照组(t=5.36,P<0.05),脊髓水含量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比对照组减少10.5%(t=4 01,P<0.01),组织学改变东莨菪碱+氯胺酮组轻,对照组严重.阻断中及开放2 h东莨菪碱+氯胺酮组SCBF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东莨菪碱和氯胺酮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能更有效地预防脊髓缺血性损伤.

    作者:张仁泉;柴惠平;周久华;石开虎;刘晓;葛建军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低温冷敷防治烧伤早期增生性瘢痕

    观察低温冷敷早期增殖性瘢痕的变化.将23例分做Ⅰ,Ⅱ,Ⅲ不同类型瘢痕治疗组.对照组均采用自身相应部位来做冷敷治疗的瘢痕组织做对照.各治疗组瘢痕组织,采用已预冷理疗冰袋贴敷,0.5 h/次,每天四五次,观察3个月.结果为23例中,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说明低温冷敷防治早期增殖性瘢痕有良好效果.

    作者:洪宝顺;卢才教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兔肌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及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观察

    目的:探讨兔肌源性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和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取2月龄幼兔臀肌1 g,采用胶原酶,dispase,胰蛋白酶分步消化,针头过滤,差速贴壁法分离肌源性细胞.用锥虫蓝染色细胞计数描记生长曲线,MTF法间接反映细胞增殖活性.作Bcl-2,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肌源性细胞.用分化培养基(DMEM+5 mL/L FBS+50 mL/LHS+10 mg/L BMP2+5 g/L维生素C+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10mg/L地塞米松+10g/L青霉素/链霉素)诱导细胞分化,用Osteocalcin,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成骨前体细胞.结果:用上述方法分离的肌源性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体积明显小于肌细胞,24 h贴壁,接种后36 h开始增殖,生长有明显的方向性,原代肌源性干细胞对数生长期为7~9 d,16 d汇合.第3代肌源性干细胞接种后第3~5天为对数生长期,约8 d汇合.细胞汇合后少部分细胞出现双核或三核,甚至出现核链,显示肌细胞分化倾向.约60%~70%的原代肌源性干细胞Bcl-2,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用成骨细胞分化培养基中培养2周后,大部分细胞Osteocalcin,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显示其成骨前体细胞分化.结论:用上述方法分离的肌源性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并能在体外分化为成骨前体细胞和肌起源细胞,是一种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即肌源性干细胞.

    作者:张年春;杨志焕;邓志龙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旋转复位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和牵引组,两组均加物理因子治疗(超短波和电脑中频).治疗4周及8周后评定疗效.结果:在4周后手法组有效43例,总有效率为86.0%;牵引组有效29例,总有效率为58.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49,P<0.05);在8周后手法组总显效例数42例,总显效率为84.0%;牵引组总显效例数27例,总显效率54.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79,P<0.05),说明手法组有效率较牵引组高.结论:旋转复位手法较颈椎牵引疗效佳.

    作者:林景琳;杨锦玲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晚期肺癌疼痛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晚期肺癌患者疼痛对认识功能的影响,寻找其规律性.方法:57例晚期肺癌患者(UICC-TNM分期Ⅲb~Ⅳ期)人院后1周内分别接受了疼痛主诉分级法(VRS法)和中国韦氏成人智测量表(WAIS-RC)评估,并与正常人常模数据比较.结果:57例晚期肺癌患者(肺癌组)VRS法评分为1~4分,平均2.15~0.37分,在WAIS-RC智测成绩比较中,肺癌组的知识(17.9±3.6)、领悟(18.1±4.4)、算术(6.7±2.1)、相似性(16.2±5.1)、数字广度(9.2±2.7)、词汇(54.5±18.4)、数字符号(36.3±13.5)、填图(10.4±2.2)、木块图(29.7±12.9)、图形排列(18.5±3.7)和图形拼凑(20.6±4.5)等分测验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常模数据(t=2.137~3.319,P<0.01~0.05).按疼痛程度分组后,疼痛程度重组(VRS≥2.15分,23例)的知识、算术、数字广度、数字符号、填图、木块图、图形排列和图形拼凑等分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疼痛程度轻组(<2.15分,34例)(t=2.155~3.324,P<0.01~0.05).结论:晚期肺癌疼痛对认知功能有明显影响,随着疼痛程度的加深这种损害程度也加重.

    作者:蔡永江;黄晓雷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持续性兔脊髓缺血损伤的病理与行为功能变化规律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脊髓缺血损伤实验模型,并探讨其科学性.方法:选取日本大耳白兔24只,采用腹膜后人路结扎腰动脉的方法制模后,将动物分为3组(A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1 d;B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3 d;C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7 d).采用Jacobs法对兔后肢功能评级,Reuter法对脊髓感觉运动反射功能评分,并取脊髓级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改变.结果: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1,3,7 d Jacobs分级和Reuter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脊髓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神经元的空泡变性、核固缩的程度和范围于术后I d已趋于稳定.结论: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腰动脉的方法可建立稳定而科学的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作者:李民;李强;伍亚民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异丙酚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将急性发作偏头痛患者43例分成两组,治疗组18例给予异丙酚静脉输注,对照组25例给予麦角胺口服.用药2 h后观察,治疗组:有效率83%,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有效率44%,总有效率68%.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异丙酚可作为一种新型快速缓解偏头痛的有效药物.

    作者:时伟兵;王心崇;白承新;樊立林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腰椎前后位骨矿含量、面积评价骨密度测量的可靠性

    背景:针对双能X线前后位腰椎骨密度测定受腰椎骨质增生或压缩性骨折等因素的影响,易造成骨密度结果判断的误差,导致临床对骨质疏松症的漏诊、误诊.目的:通过对腰椎前后位骨密度、骨矿含量及面积相互关系的探讨,寻找正确评价骨密度可靠的相关依据.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 地点和对象:实验由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在北京市区选择20岁以上1 567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1例;女976例,职业包括军队和地方干部、教师、工人、居民.特殊职业者及患有各种影响骨代谢的急、慢性疾病者均除外.干预:按10岁为1个年龄段,将其分为8组.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进行腰椎骨密度、骨矿含量、面积的测定,确定不同性别平衡峰值期骨密度的年龄段、计算其骨矿含量及面积均值,以身高为自变量,骨密度为应变量分别作直线回归,建立骨矿含量、面积与身高的回归方程,利用其回归方程进行骨密度正常值的预报.主要观察指标:腰椎前后位骨密度、骨矿含量和面积.结果:平衡峰值骨密度的年龄,男性为20~49岁,女性为30~49岁;骨矿含量及面积的均值,男性分别为56.47 g及46 39 cm2,女性分别为47.418%及41.12 cm2.90%正常范围:男性骨矿含量=0.327×身高(cm)±14.76,面积=0 271×身高(cm)±5.96,女性骨矿含量0.294×身高(cm)±11.85,面积=0.225×身高(cm)±5.00.结论:仅靠腰椎骨密度结果评价骨质疏松的可靠性不准确,正确评价腰椎的骨矿含量与面积,对骨密度测量的可靠程度可做出较准确判断.

    作者:吴青;张京立;陶国枢;牟善初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针灸治疗术后肠功能麻痹104例

    选择190例术后胃肠麻痹患者,分为电针治疗组104例与对照组86例;结果治疗组25 d内只有2例未痊愈,平均治疗时间为8.56 d,对照组10~25 d自行痊愈28例,余58例均大于25 d没有痊愈,提示针灸有效促进术后胃肠运动恢复,明显缩短病程,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王新宇;陈媛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引导骨再生修复种植体周围环沟状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国产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及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在引导种植体周围环沟状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犬12条,于双侧股骨干骺端内侧面各植入4枚种植体,分别于种植体周围预备宽1 mm和2 mm的环沟状骨缺损,3枚种植体分别覆盖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1枚种植体不盖膜做对照组.术后2,4,8,12周取材,观察骨缺损区的骨再生情况.结果:术后2周开始盖膜的种植体周围即有骨再生,环沟状骨缺损区为类骨样组织充填;对照组则为结缔组织长入骨缺损区.至术后12周,盖膜的种植体完全发生骨结合,而对照组种植体周仍有骨缺损.新骨高度及新骨所占比例盖膜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相差显著.不同宽度的骨缺损之间及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与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三者之间骨量相差不显著.结论:种植体周围环沟状骨缺损,可以通过膜技术引导骨再生修复;国产的聚四氟乙烯膜及几丁糖膜可起到引导骨再生的效果.

    作者:王新木;刘宝林;董研;马威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膝关节周围巨大骨巨细胞瘤的保肢治疗:对患者预后影响9例分析

    目的:采用人工膝关节治疗膝关节周围巨大骨巨细胞瘤,选择手术适应证并观察患者肢体功能保留效果.方法:9例患者,良性骨巨细胞瘤6例,恶性3例.均采用骨瘤段切除,双关节半限制型人工膝关节置换8例,旋转限制型人工交链膝关节置换1例.结果:随访1.5~4.7年,1例死于肺部转移,8例无瘤存活.8例患者术后获得了较好的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假体无松动.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巨大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可以早期锻炼膝关节的功能,减少传统手术所带来的术后复发及关节病变.

    作者:李继庆;王臻;郭征;郭峰;袁志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适时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动态监测研究

    背景: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CD34+细胞测定方法是ISHAGE单平台法及改进的双平台法,但因其成本昂贵,不太适合国内推广.目的:探索一种对动员外周血中CD34+细胞动态的简便有效的测定方法,以期在白血病等血液病的治疗上达到佳移植效果.设计:非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动员外周血样本取自上海市长海医院34例异体或自体干细胞移植供体的病例.干预:由于CD34+细胞含量极少,其位置很容易受到B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非特异结合的干扰.采用小鼠源性抗体直接标记法,会有效地减少这种干扰,增加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主要观察指标:观察CD34+细胞在CD45/SSC窗口中的分布特征.结果:利用本方法可有效地测定CD34+细胞的相对含量为0.05%~0.1%,并且在药物动员后的第5,6天,多数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达到峰值,某些患者甚至超过1%.结论:本方法可对动员外周血中微量的CD34+细胞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在临床上为适时采集干细胞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宗传龙;宋文刚;Maxewell Poorekhorsandi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直肠癌术后肛门外括约肌神经电生理研究

    目的:通过对会阴-肛门反射弧脊髓中枢传导时间的检测,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神经功能的改变.方法:对52例患者进行会阴-肛门反射、脊髓肛门反应和马尾神经诱发电位3种潜伏期检测,对会阴-肛门反射弧的传入、传出和脊髓中枢3部分神经传导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脊髓中枢传导时间为(17.8±6.5)ms,传人神经传导时间为(7 2±6.3)ms,传出神经传导时间为(8.2±6 1)ms,直肠癌术后患者各种反射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传人和传出神经传导时间延长更明显,潜伏期与临床评分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691).结论:直肠癌术后患者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神经功能异常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神经损害在会阴-肛门反射弧的传人和传出神经严重.

    作者:苏琪;吴硕东;袁正伟;王伟;殷红专;韩霞;刘恩卿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久视对实验动物树鼩睫状肌组织的影响

    目的:从神经-受体-受体介导睫状肌细胞内反应角度探讨肝劳发生的机制.方法:选用与猿猴解剖特点极其接近的动物树鼩,对其限定照明时间并予以形觉刺激诱视,造成树鼩持续近视状态以模拟肝劳的病理变化.在实验的第3,6,9天分别处死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动物,取睫状体检测其中β-肾上腺素受体(β-AR),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和Na+-K+-ATP酶;以确定造模3,6,9 d 3个不同时段对动物的影响.结果:造模6 d时,树鼩睫状肌中β-AR发生了上行调节;造模6 d时,β-AR睫状肌中cAMP含量显著升高,cGMP含量降低;造模6 d时,β-AR睫状肌中Na+- K+-ATP酶活力升高.结论:持续近视状态下睫状肌双重神经支配的异常为肝劳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白雪;曾庆华;李瑾;谢学军;渠红颖;曹明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三维光弹性法对不同长度和直径桩核的应力分析

    目的:对比不同长度和直径的桩核受力后应力分布情况.方法:根据桩的长短、粗细将实验分成4组,通过垂直和斜向加载,采用三维光弹性应力冻结法,经模型切片观察计算出模型各测点的大剪应力.结果:桩的直径增加根尖区大剪应力相应增高,桩核交界处和核与根面交界面大剪应力明显增高.桩的长度增加,应力分布更为均匀.结论:从抗力固位角度出发有一定长度的粗细合适的柱形桩核较为理想.

    作者:张保卫;周丕光;杨宠莹;方如华;张林春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人类大肠腺癌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的研究

    背景:bcl-2,c-myc基因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不尽相同.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c-myc在人类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设计:非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实验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完成.72例人类大肠腺癌选自西京医院外科手术及活检标本,5例正常人类结肠组织取自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尸检组织(排除有结肠疾病).运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2例人类大肠腺癌及5例正常人类结肠组织进行研究,计算凋亡指数及免疫组化阳性率.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分化程度的大肠癌凋亡指数.②大肠腺癌中Bcl-2及c-Myc的表达.③bcl-2和c-myc的关系.结果:大肠腺癌的细胞凋亡随肿瘤分化的不同,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84,P<0.01),肿瘤分化程度越高,凋亡指数值越大.bcl-2和c-Myc在大肠腺癌中均具有较高程度的表达,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61.1%和66.7%.Bcl-2与大肠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x2=11.29,P<0.05),肿瘤分化越低,其表达也就越低.c-myc在不同分化程度大肠腺癌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cl-2和c-Myc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反应呈显著正相关(r=0.40,P<0.05).结论:大肠腺癌细胞凋亡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bcl-2与c-myc均与大肠腺癌的细胞凋亡的调控有关,推测bcl-2能阻断c-myc诱导凋亡的作用,但不影响其刺激增殖的作用,c-myc对细胞凋亡和增殖的调控机制是不完全一致的.

    作者:张静;乔庆;马庆久;赖大年 刊期: 2004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