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江;黄晓雷
目的:研究固定桥基牙牙周膜厚度不同对双端固定桥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获取健康人下颌骨、牙齿及牙周支持组织的二维图像,通过图像合成软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并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生成下颌后牙固定桥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在相同垂直载荷和水平载荷情况下,分析基牙牙周膜厚度不同时固定桥的应力分布.结果:当基牙牙周膜厚度小于0.1 mm时固定桥基牙与牙槽骨表面应力大小相当;当基牙牙周膜厚度大于0.1 mm小于0.4 mm时固定桥牙槽骨表面应力随牙周膜厚度增大而减小但非线性关系;基牙牙周膜厚度大于0.4 mm时固定桥牙槽骨表面应力不随牙周膜厚度增加而变化.结论:下颌后牙固定桥的应力分布与基牙牙周膜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关性,表现为缓冲作用.
作者:刘建平;王忠义;沈丽娟;潘景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观察超短波加电脑中频方法治疗距小腿(踝)关节扭伤的效果,并与单纯电脑中频方法治疗进行比较,两组均获较好疗效,但辅加超短波治疗组总治愈率高于单纯采用电脑中频治疗组.
作者:鲁燕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三叉神经痛的作用及镇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20只制成单侧缩窄性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在痛觉超敏期,随机抽签法分为二组.向蛛网膜下腔分别植入不同内容物.实验组: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悬液10 μL;对照组:生理盐水10 μL.2周后,观察动物疼痛阈值的变化及延髓尾侧段及上颈段(C1~2)后角c-Fos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动物在细胞移植后两周痛敏现象消失.两组动物c-Fos蛋白主要分布于延髓尾侧段及上颈段脊髓后角Ⅰ~Ⅱ层,实验组c-Fos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三叉神经痛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抑制髓质后角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兴奋性而实现的.
作者:丁丽华;于生元;周宏军;李宗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应用循证方法运用检索所得研究证据处理断指再植术后抑郁障碍1例,结果患者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消失,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29分,能配合康复治疗.术后7个月各再植指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李晓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对正常人的腰椎动态功能进行评定,以期为今后建立本土化数据库提供有益的资料.方法:120例在过去半年内无下腰痛病史或没有背部手术的志愿者参与此研究,并使用标准的程序对受试者的腰椎动态功能进行评定,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白色人群所得出的正常值相比,在很多指标有很大的差异,正常人男、女性在各个活动方向的等长大力矩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以白种人群为基础所得出的正常数据应不适用于正常人,应有更多针对性的研究,并据此建立适用与本土化的正常值.
作者:杨保华;倪国新;吕维加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胸腰椎椎体切除后的脊柱重建方法有多种,但不同内植物的破坏载荷评价并未受到广泛重视.目的:测试牛胸腰椎椎体切除后不同内植物重建的破坏载荷.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上海大学完成,21具小于6周的小牛胸腰椎标本,由上海光明牛奶厂提供.干预: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髂骨植骨组、人工椎体替代组、髂骨植骨+前路钢板组、人工椎体+前路钢板组、髂骨植骨+椎弓根钉组及人工椎体+椎弓根钉等7组.以50 N开始加载,直至标本破坏.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各标本在屈曲压缩状态下的大破坏载荷.结果:正常小牛胸腰椎标本的极限载荷高,平均为1 050 N,髂骨植骨组的小,为80 N,仅有原始标本的45%,单纯钛合金人工椎体组平均破坏载荷比髂骨植骨组高16%,附加前路钢板及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破坏载荷均高于单纯植入者.结论:不管是人工椎体还是髂骨替代其破坏载荷均小于原始标本,椎体重建的远期目标是融合而不是支撑.
作者:王新伟;陈德玉;卢旭华;郭永飞;张涛;赵定麟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创面愈合是个复杂而有序的生物学过程,近期研究表明慢性刨面愈合延迟往往与一些特定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表达失调有关.目的:研究活化的MMP(active matrlx metelloproteinase,a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在糖尿病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烧伤研究所完成.对象为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72只,体质量250 g左右,雌雄不限,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为模型,将伤后0,1,3,7,21 d的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块培养24 h.主要观察指标:组织培养上清液中aMMP-2和TIMP-2的含量.结果:伤后糖尿病和正常鼠皮肤组织释放的aMMP-2和TIMP-2逐渐升高,糖尿病组未损伤组织释放的aMMP-2明显高于正常组(t=3.214,P<0.05),伤后21 d TIMP-2明显低于正常组(t=2.427,P<0.05);正常组aMMP-2/TIMP-2比值基本稳定于一定的水平,而糖尿病组aMMP-2/TIMP-2比值逐渐下降,自伤后7 d起,显著低于0时相点(t=10 019,P<0.01).结论:糖尿病者在创伤前后皮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平衡均出现异常.
作者:牛轶雯;陆树良;青春;葛奎;戎柳;王敏骏;廖镇江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对其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对1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扩大半椎板切除术,切除4~5.5节椎板,平均4.6个节段.病变节段:连续4个节段7例,非连续4个节段5例,连续5个节段1例.结果:除1例术后3 d出现症状反复,余均恢复满意.13例术前JOA评分3~12分,平均7.2分,术后2周JOA评分10~17分,平均15.6分,平均改善率75.8%.优11例,良2例.术后3个月JOA评分14~17分,平均改善率81.2%,全部评定为优.结论:扩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适合于选择合理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术后功能改善良好.
作者:方伟;苏佳灿;高堂成;刘启圣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构建外源过氧化氧酶基因表达载体并使其在晶体上皮细胞中稳定表达,从而提高晶体上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减少白内障的发生.方法:克隆过氧化氢酶基因,测序确定.构建过氧化氢酶基因plRESneo3表达载体.利用转染的方法将过氧化氢酶基因导入晶体上皮细胞SRA01/04中,筛选稳定表达克隆.以SRA01/04细胞和稳定转染过氧化氢酶基因的SRA01/04细胞为研究对象,使用过氧化氢为处理因素,MTT方法测定过氧化氢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半数致死量.结果:经上述方法处理后,获得过氧化氢酶高表达晶体上皮细胞SRA01/04-CAT,其过氧化氢酶的表达水平是SRA01/04细胞的3.5倍.过氧化氢对SRA01/04细胞的IC50是32.24 μmol/L,对SRA01/04-CAT的IC50是85 32 μmol/L,转染过氧化氢酶基因后SRA01/04细胞对过氧化氢的耐受能力提高2.65倍.结论:外源过氧化氢酶基因能够在晶体上皮细胞中稳定表达并使晶体上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提高.
作者:李立梅;刘戈飞;张一新;张劲松 刊期: 2004年第17期
对颜面105个创伤创面对照贴敷人羊膜和油纱,进行临床观察.发现颜面浅Ⅱ度创面用人羊膜治疗侧比用油纱治疗侧平均提前愈合四五天;颜面深Ⅱ度创面用人羊膜治疗侧比用油纱治疗侧平均提前愈合五六天.单层辐射人羊膜可防止创面感染,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降低颜面瘢痕畸形的发生.
作者:李艳清;杨红艳;战海燕;高丽萍;杨国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在全喉切除时一期常植式Blom-Singer发音管植入,可避免患者遭受二次手术的痛苦,通过对25例患者的手术观察,手术操作在明视下进行,较二期手术简便,效果可靠.
作者:刘永革;张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显著的种族差异,近来已有研究报告显示维生素D受体基因(vitamin D receptor gene,VDRG)多态性与前列腺癌的发病危险性有关,但大多集中在高发病的欧美人群.目的:研究低发病的中国汉族人群VDRG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前列腺癌的关系,探讨前列腺癌发病种族差异的原因.设计: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329受试者(103例前列腺癌患者、112例前列腺增生及114例对照者)外周血标本,采集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所有受试者来自北方地区的汉族人群,均知情同意.干预:收集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103例前列腺癌患者、112例前列腺增生及114例对照者外周血标本,应用基于PCR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xomatograpy,DHPLC)方法,检测VDRG 3′区域三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TaqI,BsmI和ApaI,并对该位点SNP分布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VDRG 3′区域三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TaqI,BsmI和ApaI在病例与对照组中的分布,VDRG SNP分布与中国汉族人群前列腺癌发病危险及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VDRG 3′区域三个SNP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北方地区汉族前列腺癌患者及对照中的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TaqI和BsmI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与高发患者群相比有显著不同.器官局限性前列腺癌组(T1~T2)Tt基因型以及携带等位基因A的纯合子(AA)或杂合子(Aa)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低分级组(Gleason<7)携带等位基因A的纯合子(AA)或杂合子(Aa)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1).结论:结果显示VDRG 3′区域多态性在低发病的中国汉族人群与前列腺癌发病危险无关,但VDRG多态性在预测前列腺癌疾病进展有一定作用,TaqI和BsmI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与高发患者群有明显差异,可能是前列腺癌发病种族差异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建河;李鸿伟;古力;李鸣;那彦群;那熙;张民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观察50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综合康复疗法对促进术后愈合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康复组患者治疗后愈合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张俊红;赵树青 刊期: 2004年第17期
掌握脊柱后路纤维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佩带腰围的注意点,可保持腰椎的稳定性,促进功能恢复.
作者:杨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对比不同长度和直径的桩核受力后应力分布情况.方法:根据桩的长短、粗细将实验分成4组,通过垂直和斜向加载,采用三维光弹性应力冻结法,经模型切片观察计算出模型各测点的大剪应力.结果:桩的直径增加根尖区大剪应力相应增高,桩核交界处和核与根面交界面大剪应力明显增高.桩的长度增加,应力分布更为均匀.结论:从抗力固位角度出发有一定长度的粗细合适的柱形桩核较为理想.
作者:张保卫;周丕光;杨宠莹;方如华;张林春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CD34+细胞测定方法是ISHAGE单平台法及改进的双平台法,但因其成本昂贵,不太适合国内推广.目的:探索一种对动员外周血中CD34+细胞动态的简便有效的测定方法,以期在白血病等血液病的治疗上达到佳移植效果.设计:非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动员外周血样本取自上海市长海医院34例异体或自体干细胞移植供体的病例.干预:由于CD34+细胞含量极少,其位置很容易受到B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非特异结合的干扰.采用小鼠源性抗体直接标记法,会有效地减少这种干扰,增加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主要观察指标:观察CD34+细胞在CD45/SSC窗口中的分布特征.结果:利用本方法可有效地测定CD34+细胞的相对含量为0.05%~0.1%,并且在药物动员后的第5,6天,多数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达到峰值,某些患者甚至超过1%.结论:本方法可对动员外周血中微量的CD34+细胞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在临床上为适时采集干细胞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宗传龙;宋文刚;Maxewell Poorekhorsandi 刊期: 2004年第17期
对自愿参加测试患者142例,采取自编的美容手术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进行询问、调查、观察、分析,归人心理分类.结果①年龄:35岁以下术后满意度高;36~45岁第Ⅱ型心理类型相对较多;更年期心理障碍的比例较高.②男性求术者的情绪障碍较女性为重.③文化程度中等的较文化程度高和文化程度低的心理障碍大.④畸形程度越轻,心理障碍相对越重.美容手术医生术前应充分了解求术者的心理状态,不可盲目的、无选择性的对求术者进行手术.
作者:丁锐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是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被证实存在的两个遗传性变异,虽然目前已有研究阐明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基因具有广泛的变异谱,但较少有研究注意线粒体基因长度的不稳定.目的:探讨不同肿瘤组织中线粒体基因长度不稳定状态和在肿瘤发生中可能的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对象为配对肿瘤和周围组织外科切除后保存的样本,所有样本均来自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和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中心.干预:抽提143例患者的5种肿瘤组织及配对的正常组织的DNA,利用32对重叠引物扩增全部线粒体基因,来自肿瘤和相应正常组织的DNA片段进行配对分析.时相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法进行突变筛查.如发现肿瘤与相应正常组织的DNA片段电泳条带呈现差异则进行测序以明确短片段的插入和缺失突变,PCR检测有样本常见的大范围缺失突变.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肿瘤组织中线粒体DNA缺失与插入情况.结果:在全部5种类型的肿瘤中均发现有短片段的缺失和插入突变,肺癌和口腔癌此类突变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肿瘤.除肝癌外,在部分肿瘤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中可检测到低水平的线粒体常见大范围缺失突变,发生率约5%~40%.所检测的5种肿瘤中均有部分个体存在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其中肺癌出现率高(66.7%),其次分别为口腔癌(61.1%)、食管癌(45%)、肝癌(45%)和乳腺癌(24.7%).结论:线粒体DNA长度不稳定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由于可造成的复制障碍、基因功能不良、转录停止和氧化磷酸化功能缺陷,因此,在肿瘤发生学上可能扮演着潜在的、重要的角色.
作者:谭端军;刘玲玲;文毅;王士雯;朱庆磊;Lee-Jun C Wong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①探讨汉族人HLA-B27亚型基因结构特点.②合成HLA-B27基因检测试剂.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顺序特异性引物法和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对120例健康人和4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HLA-B27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采用本项目合成的HLA-B27DNA检测试剂,在120例正常人中进行了检测,有6例出现HLA-B27扩增带,HLA-B27基因携带者占5%;而65例疑为AS患者中有46例出现HLA-B27扩增带,占70.3%,(RR=46,P<0.01);制备的HLA-B27基因检测试剂,具有快速简便、准确性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结论:①在中国汉族人中至少存在2种HLA-B27亚型基因,分别是B2704和B 2705,同时B2704和B2705也是汉族人HLA-B27主要的亚型;HLA-B27的B2704和B2705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致病基因.②DNA分型检测HLA-B27基因完全可以取代目前的血清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凤华;胡晓晨;王江滨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从神经-受体-受体介导睫状肌细胞内反应角度探讨肝劳发生的机制.方法:选用与猿猴解剖特点极其接近的动物树鼩,对其限定照明时间并予以形觉刺激诱视,造成树鼩持续近视状态以模拟肝劳的病理变化.在实验的第3,6,9天分别处死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动物,取睫状体检测其中β-肾上腺素受体(β-AR),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和Na+-K+-ATP酶;以确定造模3,6,9 d 3个不同时段对动物的影响.结果:造模6 d时,树鼩睫状肌中β-AR发生了上行调节;造模6 d时,β-AR睫状肌中cAMP含量显著升高,cGMP含量降低;造模6 d时,β-AR睫状肌中Na+- K+-ATP酶活力升高.结论:持续近视状态下睫状肌双重神经支配的异常为肝劳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白雪;曾庆华;李瑾;谢学军;渠红颖;曹明芳 刊期: 200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