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锐
背景:用左旋聚乳酸(PLLA),聚羟基乙酸(PGA)等可降解吸收性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的纤维状支架材料和海绵状支架材料在软骨组织工程中已获得广泛应用.但这类支架材料存在着弹性模量低,受力时易变形,容易导致种子细胞损伤和降解吸收时间过长等缺陷.目的:研制出可任意调控降解速率且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生物相溶性能和毒理学性能的聚磷酸钙(Calcium Polyphosphate,CPP)纤维,并用该纤维为增强材料研制软骨组织工程复合材料.设计:以不同质量比例分组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兰州交通大学材料工程研究所完成,基体材料选用PLLA(中科院化学所高分子合成室提供),增强材料选用自制CPP纤维.干预:以高强度、高模量可设计降解速率的CPP纤维为增强材料,PLLA为基体材料,应用溶媒投放、颗粒滤取技术制备出CPP/PLLA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材料,测试了该支架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体外37℃下Hank's人工降解液中的生物降解特性.主要观察指标:物理力学性能,降解性能.结果:CPP/PLLA支架复合材料具有三维连通、微孔、网状微观结构,微孔分布均匀,微孔尺寸为130~350μm,孔隙率90%;压缩模量随CPP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降解速率随CPP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结论:CPP/PLLA支架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体外降解性能在体外构建的组织化软骨的早期生物学性能基本满足软骨组织工程的要求,故可用作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石宗利;杜心康;王彦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采用线性结构方程式模型,可以揭示不能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潜在因子之间的关系,适合对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作分析.目的:分析影响长乐县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为改善农村胃癌患者在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信息.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423例居住在长乐县且由县级以上医院确诊的胃癌患者,其中男355例,女68例;生存时间0.5~15.6年.方法:采用观测性研究方法,每例胃癌患者填写调查表.调查胃癌患者基本情况指标7项,治疗情况25项,生活质量18项.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6个变量和18个条目评分进行分析,用线性结构方程式(LISREL)分析潜在外生变量ζ与潜在内生变量η之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反映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18个条目的评分及相关因素的量化值.结果:从反映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18个条目的评分提取出2个潜在的内生变量,从与生活质量相关的26个显在变量中提取出11个潜在外生变量,二者之间的线性结构方程的拟合优度指数为0.95.结论:胃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受到其生理状态的显著影响;影响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有病情、生存时间、年龄、手术情况、性别和营养.
作者:田俊;吴彬;王晓东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晚期肺癌患者疼痛对认识功能的影响,寻找其规律性.方法:57例晚期肺癌患者(UICC-TNM分期Ⅲb~Ⅳ期)人院后1周内分别接受了疼痛主诉分级法(VRS法)和中国韦氏成人智测量表(WAIS-RC)评估,并与正常人常模数据比较.结果:57例晚期肺癌患者(肺癌组)VRS法评分为1~4分,平均2.15~0.37分,在WAIS-RC智测成绩比较中,肺癌组的知识(17.9±3.6)、领悟(18.1±4.4)、算术(6.7±2.1)、相似性(16.2±5.1)、数字广度(9.2±2.7)、词汇(54.5±18.4)、数字符号(36.3±13.5)、填图(10.4±2.2)、木块图(29.7±12.9)、图形排列(18.5±3.7)和图形拼凑(20.6±4.5)等分测验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常模数据(t=2.137~3.319,P<0.01~0.05).按疼痛程度分组后,疼痛程度重组(VRS≥2.15分,23例)的知识、算术、数字广度、数字符号、填图、木块图、图形排列和图形拼凑等分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疼痛程度轻组(<2.15分,34例)(t=2.155~3.324,P<0.01~0.05).结论:晚期肺癌疼痛对认知功能有明显影响,随着疼痛程度的加深这种损害程度也加重.
作者:蔡永江;黄晓雷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评价东莨菪碱和氯胺酮对主动脉阻断所致脊髓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东莨菪碱组、氯胺酮组、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每组肾下主动脉阻断30min,动态监测脊髓血流量(SCBF)、后肢运动功能、组织水含量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再灌注20 h,后肢运动功能东莨菪碱+氯胺酮组优于对照组(t=5.36,P<0.05),脊髓水含量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比对照组减少10.5%(t=4 01,P<0.01),组织学改变东莨菪碱+氯胺酮组轻,对照组严重.阻断中及开放2 h东莨菪碱+氯胺酮组SCBF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东莨菪碱和氯胺酮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能更有效地预防脊髓缺血性损伤.
作者:张仁泉;柴惠平;周久华;石开虎;刘晓;葛建军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玻璃化是冷冻生物学中一项简单、快速、而有效的保存有生命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方法.综合大量的有关文献,介绍玻璃化的产生和发展;玻璃化溶液的成分及组成;影响玻璃化保存的因素;玻璃化的优缺点;玻璃化在细胞保存方面的应用,在组织保存方面的应用及其在器官保存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在组织工程人工化产品的保存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然而组织工程化产品与正常组织比较有其特殊性,需要深人研究.
作者:朱肖奇;杨志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总结在X射线引导下术后康复锻炼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乔折、防止发生肘内翻及恢复肘关节功能的体会.
作者:齐玉春;华凯;路宝民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对正常人的腰椎动态功能进行评定,以期为今后建立本土化数据库提供有益的资料.方法:120例在过去半年内无下腰痛病史或没有背部手术的志愿者参与此研究,并使用标准的程序对受试者的腰椎动态功能进行评定,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白色人群所得出的正常值相比,在很多指标有很大的差异,正常人男、女性在各个活动方向的等长大力矩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以白种人群为基础所得出的正常数据应不适用于正常人,应有更多针对性的研究,并据此建立适用与本土化的正常值.
作者:杨保华;倪国新;吕维加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克隆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nptase,bTERT)cDNA编码区,构建hTERT重组表达载体,用于延长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寿命.方法:利用具有hTERT表达特异性标志(expression specific tag,EST)的商品化cDNA克隆,克隆hTERT cDNA编码区,选择Gateway基因克隆表达系统,将hTERT克隆到Gateway系统的入门载体后,通过LR重组反应,将hTERT分别构建到了天然状态表达载体pcDNA3.2-DEST表达载体和GFP报告基因pDEST53表达载体,同时进行了hTERT细胞定位研究和表达状态研究.结果:使用ESTcDNA克隆进行hTERT cDNA编码区基因克隆,获得了成功.构建了hTERT重组表达载体.克隆的hTERT编码区表达的hTERT蛋白成簇分布在细胞核内,重组的hTERT保持了天然hTERT的特性.结论:使用EST cDNA克隆进行基因克隆,提供了一种快速进行基因克隆的方法.通过DNA序列分析和hTERT细胞内定位及表达分析,证实了克隆的hTERT编码区序列的正确性和生物学功能,为今后延长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寿命奠定了基础.
作者:芮钢;王者生;吕刚;刘戈飞;高景恒;金旭红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研究静脉动脉化皮瓣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探讨间歇式正压对静脉动脉化皮瓣愈合的影响.方法:设计兔腹部静脉动脉化皮瓣模型,施加间歇式正压,并于术后1,4,7 d进行标本采集,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静脉动脉化皮瓣对MMP-1的表达结果:术后早期实验组表达MMP-1明显高于对照组,晚期实验组表达MMP-1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则仍呈上升趋势,至术后第7天,二者表达已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后早期实验组皮瓣分泌较多的MMP-1,能更为有效地去除损伤组织,有利于创面愈合;晚期因实验组皮瓣接近愈合,因此其MMP-1的表达呈下降趋势.
作者:郑朝;徐明达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国产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及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在引导种植体周围环沟状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犬12条,于双侧股骨干骺端内侧面各植入4枚种植体,分别于种植体周围预备宽1 mm和2 mm的环沟状骨缺损,3枚种植体分别覆盖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1枚种植体不盖膜做对照组.术后2,4,8,12周取材,观察骨缺损区的骨再生情况.结果:术后2周开始盖膜的种植体周围即有骨再生,环沟状骨缺损区为类骨样组织充填;对照组则为结缔组织长入骨缺损区.至术后12周,盖膜的种植体完全发生骨结合,而对照组种植体周仍有骨缺损.新骨高度及新骨所占比例盖膜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相差显著.不同宽度的骨缺损之间及几丁糖膜、聚四氟乙烯膜与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三者之间骨量相差不显著.结论:种植体周围环沟状骨缺损,可以通过膜技术引导骨再生修复;国产的聚四氟乙烯膜及几丁糖膜可起到引导骨再生的效果.
作者:王新木;刘宝林;董研;马威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由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和纤维蛋白胶(fibrn glue,FG)组成的复合支架材料的凝固时间和显微结构特征,探讨其作为注射型复合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将注射型CPC和FG按凝固后的体积计算,以2:1的体积比混合,制成复合载体.测定复合材料的凝固时间,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煅烧前后的结构特征.结果:复合材料的初凝时间平均为9.54 min,终凝时间平均为21.38 min.扫描电镜发现,FG贯穿于CPC晶体间,并将CPC晶体紧密连接.煅烧后有较多大孔产生,空隙率为32.6%.且有延伸的沟隙将CPC微孔相连.结论:复合材料凝固时间适合临床操作;随着FG的降解,复合材料的空隙率将提高,有望加速CPC的降解和骨的生长,用作生物活性分子的注射性载体.
作者:刘通方;刘建;孟国林;袁志;李丹;杨家骥;胡蕴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加强肩关节被动旋转运动对改善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肩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对58例肩周炎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在采用常规关节松动手法的基础上加强肩关节的被动旋转运动,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关节松动手法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和肩痛症状的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肩痛症状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时,强化肩关节被动旋转运动,可以明显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
作者:周长斗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胸腰椎椎体切除后的脊柱重建方法有多种,但不同内植物的破坏载荷评价并未受到广泛重视.目的:测试牛胸腰椎椎体切除后不同内植物重建的破坏载荷.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上海大学完成,21具小于6周的小牛胸腰椎标本,由上海光明牛奶厂提供.干预: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髂骨植骨组、人工椎体替代组、髂骨植骨+前路钢板组、人工椎体+前路钢板组、髂骨植骨+椎弓根钉组及人工椎体+椎弓根钉等7组.以50 N开始加载,直至标本破坏.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各标本在屈曲压缩状态下的大破坏载荷.结果:正常小牛胸腰椎标本的极限载荷高,平均为1 050 N,髂骨植骨组的小,为80 N,仅有原始标本的45%,单纯钛合金人工椎体组平均破坏载荷比髂骨植骨组高16%,附加前路钢板及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破坏载荷均高于单纯植入者.结论:不管是人工椎体还是髂骨替代其破坏载荷均小于原始标本,椎体重建的远期目标是融合而不是支撑.
作者:王新伟;陈德玉;卢旭华;郭永飞;张涛;赵定麟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慢性腰背痛及体位对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60岁以上老年患者87例,其中骨折性(椎体压缩)慢性腰背痛患者28例,非骨折性慢性腰背痛患者34例和非腰背痛患者25例.骨折组采用坐位、侧卧位、俯卧位,其他组取坐位,分别测量肺活量和第1秒时间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in 1 s,FEV1),进行校正处理.结果:老年骨折性慢性腰背痛患者肺活量和FEV1占正常值的百分数值明显低于非骨折慢性腰背痛组,也明显低于非腰背痛组.非骨折性腰背痛组的肺活量和FEV1均低于非腰背痛组.骨折组内俯卧位组的肺活量和FEV 1明显低于坐位组及侧卧位组.结论:慢性腰背痛可降低老年患者肺功能,脊柱骨折时尤其明显;俯卧位不利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肺功能恢复.
作者:柯珍勇;邓忠良;冉金伟;熊书梅;陈文君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背景:广泛存在于骨髓中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具有强大的成骨潜能,其为骨不连接、大段骨缺损的临床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骨科完成,对象为体质量2.0~2.5kg新西兰雄性白兔21只.干预:将白兔随机分成4组,建立双侧尺骨中段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红骨髓复合物,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7,9周观察结果,配对资料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骨缺损模型治疗后X射线、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结果.结果:经组织学及X射线检查发现,术后7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空白组无骨愈合迹象,术后9周生物力学测试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的大应力和弹性模量均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 551和2.588(P<0.05).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骨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作者:尹擘;闫景龙;李桂娟;张晶;王春雪 刊期: 2004年第17期
应用循证方法运用检索所得研究证据处理断指再植术后抑郁障碍1例,结果患者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消失,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29分,能配合康复治疗.术后7个月各再植指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李晓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观察超短波加电脑中频方法治疗距小腿(踝)关节扭伤的效果,并与单纯电脑中频方法治疗进行比较,两组均获较好疗效,但辅加超短波治疗组总治愈率高于单纯采用电脑中频治疗组.
作者:鲁燕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观察低温冷敷早期增殖性瘢痕的变化.将23例分做Ⅰ,Ⅱ,Ⅲ不同类型瘢痕治疗组.对照组均采用自身相应部位来做冷敷治疗的瘢痕组织做对照.各治疗组瘢痕组织,采用已预冷理疗冰袋贴敷,0.5 h/次,每天四五次,观察3个月.结果为23例中,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说明低温冷敷防治早期增殖性瘢痕有良好效果.
作者:洪宝顺;卢才教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寻求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中尺神经与桡神经的佳吻合部位,并观察该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12具24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观察桡神经及其肱三头肌肌支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不同水平与对侧颈根部的距离.2001/2003用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共9例,手术分3步完成:Ⅰ期手术在探察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损伤的同时,将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切断,预置于锁骨下的皮下组织内;Ⅱ期从肘部开始切取尺神经,逆行分离至锁骨下区尺神经自内侧束发出部位,通过皮下隧道将尺神经远端引至对侧颈根部,与健侧C7神经根吻合;Ⅲ期手术在锁骨下区完成尺神经与桡神经的吻合.结果:解剖学研究显示: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到发出肱三头肌长头的第一支肌支之间的距离为(8.2±1.4)cm,从发出长头的第一个肌支部位到外侧头后一个肌支发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为(4.8±0.7)cm.尺神经肘部以上几乎无分支,尺神经在发出部位的直径为(6.7±0.6)mm;在肘部的直径为(6.3±0.5)mm;在腕部的直径为(4.0±0.4)m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部位到肘部的长度为(29.0±2.6)c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点到对侧颈根部的距离为(18.0±1.8)cm.临床显示: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近期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状况良好,远期功能恢复情况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结论: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桡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的佳吻合部位是锁骨下区,在此部位吻合不但能保证肱三头肌功能恢复,而且大大缩短桥接神经的长度.改良术在临床上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神经再生距离,手术切口患者更容易接受.
作者:王天兵;姜保国;傅中国;张殿英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从乳鼠预损伤的坐骨神经中分离培养雪旺细胞.方法:预损伤SD乳鼠坐骨神经,3 d后取损伤的坐骨神经,手术显微镜下分离神经外膜,用胰酶、胶原酶消化,差速贴壁除去成纤维细胞,接种培养后对细胞进行计数、MTT活性检测,并用S-100蛋白标记观察.结果:该方法所培养的雪旺细胞形态正常,数量及纯度高,增殖旺盛.结论:此实验为神经组织工程研究中雪旺细胞的来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涛;秦建强;王宏亮;武雷;杨俊;余磊;许忠;徐如祥 刊期: 200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