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兔眼手术麻醉方法对视功能恢复的影响

彭爱军;张宏

关键词:视觉, 麻醉方法, 眼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兔眼手术麻醉方法安全性及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对60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眼科手术的同时,按麻醉需求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采用不同首次剂量的30 g/L戊巴比妥钠分别进行兔耳缘静脉持续麻醉和兔耳缘静脉麻醉,比较两种麻醉的效果,以角膜透明比例为标准评价兔眼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兔耳缘静脉持续麻醉者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角膜透明率高,两组角膜透明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3.857,P<0.05).结论:30 g/L戊巴比妥钠兔耳缘静脉25 mg/kg持续麻醉有效果确实、安全性好、并发症少、视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佩带腰围的指导

    掌握脊柱后路纤维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佩带腰围的注意点,可保持腰椎的稳定性,促进功能恢复.

    作者:杨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与颈部手法治疗相关的解剖学研究

    概括目前国内外与颈部手法治疗相关的新解剖学研究进展,重点从解剖学和形态学的角度对临床手法治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探讨和评价,对指导临床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义凯;李军朋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胚胎脊髓神经细胞的作用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uron growth factor,NGF)对大鼠胚胎脊髓神经细胞的作用.方法:在培养孕18 d大鼠胚胎脊髓神经细胞中加入NGF,通过培养细胞并计数存活的脊髓神经细胞集落数,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力、丙二醛的含量,并观察NGF对脊髓神经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NGF可促进脊髓神经细胞分化、增殖.当NGF为10.0~100.0 μg/L时SOD活力显著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NGF为1.0~100μg/L时丙二醛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能维持丙二醛含量的平衡,当NGF浓度为200μg/L时丙二醛含量明显增高为(1.33±0.05)μmol/g,与对照组(0.98±0.01)μmol/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89,P<0.05),不能维持丙二醛含量的平衡.培养14 d后脊髓神经细胞体较大、突起较长,脊髓神经细胞的数量也明显增高.结论:NGF能促进脊髓神经细胞生长发育,增加脊髓神经细胞的胞体和突起长度,增强脊髓神经细胞内SOD活力,丙二醛含量降低.

    作者:端礼荣;吴全义;张志坚;刘景波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促进刨面愈合的作用

    目的:证明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在体促进创面愈合能力,为该人工皮肤应用于临床尤其是覆盖感染创面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雄性大鼠24只,每只背部做全层皮肤缺损创面2个,每个创面涂1×105克隆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创面大鼠模型,随机数字法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6个创面,将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和复方胶原凝胶人工皮肤分别覆盖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上,空白对照组无覆盖,通过细菌学、病理、免疫组化检查,了解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好,空白对照组差,实验组创面感染轻、创面收缩好,24 h痂下细菌计量实验组为(8.09±2.51)×104CFU/g,明显少于对照组(5.91±2.51)×105 CFU/g和空白对照组(5.55±2.18)×107 CFU/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创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实验组炎性细胞浸润少,愈合快好,对照组有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和渗出、出血、坏死;肌动蛋白免疫组化表明,实验组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染色强阳性,对照组散在阳性,空白对照组染色阴性.结论: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有抗菌、抗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作用,其作用优于复方胶原凝胶人工皮肤,是理想的创面覆盖物.

    作者:雷霞;伍津津;朱堂友;鲁元刚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在全臂丛根性撕脱伤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寻求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中尺神经与桡神经的佳吻合部位,并观察该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12具24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观察桡神经及其肱三头肌肌支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不同水平与对侧颈根部的距离.2001/2003用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共9例,手术分3步完成:Ⅰ期手术在探察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损伤的同时,将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切断,预置于锁骨下的皮下组织内;Ⅱ期从肘部开始切取尺神经,逆行分离至锁骨下区尺神经自内侧束发出部位,通过皮下隧道将尺神经远端引至对侧颈根部,与健侧C7神经根吻合;Ⅲ期手术在锁骨下区完成尺神经与桡神经的吻合.结果:解剖学研究显示: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到发出肱三头肌长头的第一支肌支之间的距离为(8.2±1.4)cm,从发出长头的第一个肌支部位到外侧头后一个肌支发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为(4.8±0.7)cm.尺神经肘部以上几乎无分支,尺神经在发出部位的直径为(6.7±0.6)mm;在肘部的直径为(6.3±0.5)mm;在腕部的直径为(4.0±0.4)m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部位到肘部的长度为(29.0±2.6)c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点到对侧颈根部的距离为(18.0±1.8)cm.临床显示: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近期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状况良好,远期功能恢复情况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结论: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桡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的佳吻合部位是锁骨下区,在此部位吻合不但能保证肱三头肌功能恢复,而且大大缩短桥接神经的长度.改良术在临床上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神经再生距离,手术切口患者更容易接受.

    作者:王天兵;姜保国;傅中国;张殿英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乳鼠预损伤周围神经雪旺细胞的培养及增殖能力研究

    目的:从乳鼠预损伤的坐骨神经中分离培养雪旺细胞.方法:预损伤SD乳鼠坐骨神经,3 d后取损伤的坐骨神经,手术显微镜下分离神经外膜,用胰酶、胶原酶消化,差速贴壁除去成纤维细胞,接种培养后对细胞进行计数、MTT活性检测,并用S-100蛋白标记观察.结果:该方法所培养的雪旺细胞形态正常,数量及纯度高,增殖旺盛.结论:此实验为神经组织工程研究中雪旺细胞的来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涛;秦建强;王宏亮;武雷;杨俊;余磊;许忠;徐如祥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组织工程化产品与玻璃化技术的基础及其应用

    玻璃化是冷冻生物学中一项简单、快速、而有效的保存有生命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方法.综合大量的有关文献,介绍玻璃化的产生和发展;玻璃化溶液的成分及组成;影响玻璃化保存的因素;玻璃化的优缺点;玻璃化在细胞保存方面的应用,在组织保存方面的应用及其在器官保存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在组织工程人工化产品的保存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然而组织工程化产品与正常组织比较有其特殊性,需要深人研究.

    作者:朱肖奇;杨志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康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及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体会

    总结在X射线引导下术后康复锻炼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乔折、防止发生肘内翻及恢复肘关节功能的体会.

    作者:齐玉春;华凯;路宝民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部分背根切断猫脊髓Ⅱ板层和背核c-jun的表达与脊髓可塑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即早基因c-jun蛋白在部分背根切断猫脊髓Ⅱ板层、背核(L3)表达的时空变化,以了解c-jun与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方法:取成年健康雄性猫10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单侧部分切断背根手术7 d级(手术组),每组5只动物.取各组脊髓L3,L5,L6节段连续切片,片厚20μm,分别用兔抗c-jun(1:200)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并测量各组术侧脊髓Ⅱ板层(L3,L5,L6)和背核(L3)中c-jun蛋白的分布、含量及时空变化.结果:c-jun在假手术猫脊髓Ⅱ板层和背核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部分背根切断术后,c-jun阳性神经元数均较假手术组相应节段显著增加:L3,L5,L6Ⅱ板层[(17±3),(6±1)个;(13±2),(8±2)个;(11±2),(7±3)个],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778,-3.953,P<0.01;t=-2.481,P<0.05);L3背核,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000,P<0.01).结论:部分背根切断术后c-jun在脊髓Ⅱ板层和背核表达增加,提示c-jun与脊髓Ⅱ板层和背核可塑性有关.

    作者:柯青;赵有成;王华;王廷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膝关节周围巨大骨巨细胞瘤的保肢治疗:对患者预后影响9例分析

    目的:采用人工膝关节治疗膝关节周围巨大骨巨细胞瘤,选择手术适应证并观察患者肢体功能保留效果.方法:9例患者,良性骨巨细胞瘤6例,恶性3例.均采用骨瘤段切除,双关节半限制型人工膝关节置换8例,旋转限制型人工交链膝关节置换1例.结果:随访1.5~4.7年,1例死于肺部转移,8例无瘤存活.8例患者术后获得了较好的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假体无松动.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巨大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可以早期锻炼膝关节的功能,减少传统手术所带来的术后复发及关节病变.

    作者:李继庆;王臻;郭征;郭峰;袁志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丁丙诺啡含片治疗晚期癌痛初始剂量的观察

    目的:临床评价初始剂量的丁丙诺啡含片对癌痛的镇痛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各类型晚期癌症中度顽固性疼痛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舌下含服丁丙诺啡含片0.2 mg(实验组)80例,0.4 mg(对照组)80例,连续用药1周,观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丁丙诺啡片用于缓解癌症中度疼痛,初始剂量0.2mg,6~8 h/次,可使85%的疼痛患者得到中度以上缓解.丁丙诺啡片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恶心、呕吐等.其发生率0.4 mg丁丙诺啡组略高于0.2 mg丁丙诺啡组.结论:丁丙诺啡含片对晚期癌痛确有明显镇痛效果,药效维持时间长,且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轻,患者容易接受.

    作者:魏青;壬昆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局部氧气干预对高温复合创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目的:通过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大鼠腹部创伤动物模型,用局部氧气干预创面的方法,探讨这一特殊环境下创面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以及局部氧气干预对创面愈合的影响,为临床伤口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4只创伤大鼠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NEC)、常温氧疗组(NEO)、高温对照组(HHE)、高温氧疗组(HHO)4组,每组6只.在相应干预后的不同时间对各组动物的平均动脉压(MAP)、创面愈合时间、细菌学定量、病理形态学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HHE组较NEC组创面肿胀程度严重,创面愈合时间长,HHO组较HHE组创面肿胀程度轻,创面愈合时间短.光镜和电镜观察到HHE组创面肌肉纤维的病理变化均较NEC组显著,且损伤呈进行性加重,HHO组肌肉组织损伤程度较HHE组轻.细菌学定量检测HHE组创面细菌数在同一时相比NEC组高,且随时间的延长呈显著增长趋势,HHO组创面细菌数量与HH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创面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细菌繁殖快,感染时间提前且严重,创面愈合速度慢;局部氧气干预可抑制创面组织细菌繁殖,对大鼠腹部刀割创面有明显的促修复作用.

    作者:杨瑞;李亚洁;宋旭东;罗炳德;李海军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2在糖尿病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背景:创面愈合是个复杂而有序的生物学过程,近期研究表明慢性刨面愈合延迟往往与一些特定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表达失调有关.目的:研究活化的MMP(active matrlx metelloproteinase,a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在糖尿病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烧伤研究所完成.对象为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72只,体质量250 g左右,雌雄不限,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为模型,将伤后0,1,3,7,21 d的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块培养24 h.主要观察指标:组织培养上清液中aMMP-2和TIMP-2的含量.结果:伤后糖尿病和正常鼠皮肤组织释放的aMMP-2和TIMP-2逐渐升高,糖尿病组未损伤组织释放的aMMP-2明显高于正常组(t=3.214,P<0.05),伤后21 d TIMP-2明显低于正常组(t=2.427,P<0.05);正常组aMMP-2/TIMP-2比值基本稳定于一定的水平,而糖尿病组aMMP-2/TIMP-2比值逐渐下降,自伤后7 d起,显著低于0时相点(t=10 019,P<0.01).结论:糖尿病者在创伤前后皮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平衡均出现异常.

    作者:牛轶雯;陆树良;青春;葛奎;戎柳;王敏骏;廖镇江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椎病200例并机制探讨

    目的总结针刀和手法治疗颈椎病200例,并对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先根据不同类型颈椎病选择治疗点,然后进行针刀松解.术后施行手法治疗和复位.结果对200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优128例,良63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95.5%.效果较差的3例均为脊髓型.结论针刀松解与手法互补,提高优良率.针刀主要解除椎管外症状;其与手法对椎管内症状的解除都较困难.但对改善脊髓组织的血液循环有一定作用.

    作者:宁煜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手背皮神经分布与静脉穿刺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手背静脉又是常选用的静脉穿刺部位.但这种治疗方法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操作,它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目前还较少有人从手背静脉与手背皮神经分布、走向规律与穿刺部位疼痛性关系进行研究.目的:探讨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程度低的佳部位,减轻患者疼痛.设计: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地点和对象:资料收集于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所选取的对象有12例24侧成人防腐标本和在本院住院及门诊静脉穿刺的3 011例次患者.方法:首先对24侧成人手背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找出手背静脉与皮神经分布规律,进行分区.以随机方式对本院2000-08/2001-02就诊留医患者2 980例按不同分区部位进行静脉穿刺.采用双盲法对穿刺患者进行疼痛评分(简化Megill疼痛评分法).分组进行相互对照,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解剖观测结果及静脉穿刺疼痛评分结果.结果:手背解剖研究发现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神经与静脉呈交叉关系,神经分布稀疏(可称为乏神经区),此区域内静脉穿刺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其他区域(P<0.01).结论:乏神经区内神经分布稀疏,是减少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的佳部位.

    作者:张萍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生活质量(QOL)已成为晚期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评估指标.在QOL的测评方面,国际上已初步形成研究体系,国内的医学工作者正逐步引进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有效的改善和实施.在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对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行之有效,但仍需改进和推广.

    作者:郑振东;谢晓冬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不同部位取穴治疗痹证效果比较

    为了对局部取穴、远道取穴及远近取穴的疗效进行比较,对106例痹证患者进行不同穴位的电针治疗,结果发现远近结合组的效果优于局部组或远道组.

    作者:潘秋兰;张莉梅;张玉兰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旋转复位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和牵引组,两组均加物理因子治疗(超短波和电脑中频).治疗4周及8周后评定疗效.结果:在4周后手法组有效43例,总有效率为86.0%;牵引组有效29例,总有效率为58.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49,P<0.05);在8周后手法组总显效例数42例,总显效率为84.0%;牵引组总显效例数27例,总显效率54.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79,P<0.05),说明手法组有效率较牵引组高.结论:旋转复位手法较颈椎牵引疗效佳.

    作者:林景琳;杨锦玲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不同培养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细胞成骨特性的比较

    目的:观察不同培养的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细胞的成骨特性.方法:比较骨髓间充质细胞在普通培养基培养、诱导培养基培养和新鲜兔骨碎粒的共培养3种条件下的成骨分化特性,观察3种条件下细胞的形态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Ⅰ型胶原、骨钙素.结果:共培养及诱导培养的间充质细胞同期ALP活性及细胞内骨钙素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0.01),诱导培养高;经过诱导培养及共培养的间充质细胞,其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组化阳性;对照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弱阳性、骨钙素免疫组化阴性.结论:诱导培养及共培养条件呈现促间充质细胞向成骨方向转化的特点,诱导培养短期能使ALP、骨钙素达到较高水平.

    作者:陈光兴;杨柳;周红星;顾祖超;段小军;李忠;李晓东;林炎水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慢性腰背痛及体位对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腰背痛及体位对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60岁以上老年患者87例,其中骨折性(椎体压缩)慢性腰背痛患者28例,非骨折性慢性腰背痛患者34例和非腰背痛患者25例.骨折组采用坐位、侧卧位、俯卧位,其他组取坐位,分别测量肺活量和第1秒时间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in 1 s,FEV1),进行校正处理.结果:老年骨折性慢性腰背痛患者肺活量和FEV1占正常值的百分数值明显低于非骨折慢性腰背痛组,也明显低于非腰背痛组.非骨折性腰背痛组的肺活量和FEV1均低于非腰背痛组.骨折组内俯卧位组的肺活量和FEV 1明显低于坐位组及侧卧位组.结论:慢性腰背痛可降低老年患者肺功能,脊柱骨折时尤其明显;俯卧位不利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肺功能恢复.

    作者:柯珍勇;邓忠良;冉金伟;熊书梅;陈文君 刊期: 2004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