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薰蒸外用改善膝关节周围损伤术后关节功能

朱明义;王克奇;闻久全

关键词:薰洗, 膝关节, 创伤和损伤, 功能恢复
摘要:膝关节周围损伤术后,如不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关节的活动往往受到限制.对术后患者进行中药薰洗治疗可改善膝关节功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功能评价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对其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对1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扩大半椎板切除术,切除4~5.5节椎板,平均4.6个节段.病变节段:连续4个节段7例,非连续4个节段5例,连续5个节段1例.结果:除1例术后3 d出现症状反复,余均恢复满意.13例术前JOA评分3~12分,平均7.2分,术后2周JOA评分10~17分,平均15.6分,平均改善率75.8%.优11例,良2例.术后3个月JOA评分14~17分,平均改善率81.2%,全部评定为优.结论:扩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适合于选择合理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术后功能改善良好.

    作者:方伟;苏佳灿;高堂成;刘启圣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人端粒酶反转录酶cDNA编码区的克隆及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用于延长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寿命的研究

    目的:克隆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nptase,bTERT)cDNA编码区,构建hTERT重组表达载体,用于延长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寿命.方法:利用具有hTERT表达特异性标志(expression specific tag,EST)的商品化cDNA克隆,克隆hTERT cDNA编码区,选择Gateway基因克隆表达系统,将hTERT克隆到Gateway系统的入门载体后,通过LR重组反应,将hTERT分别构建到了天然状态表达载体pcDNA3.2-DEST表达载体和GFP报告基因pDEST53表达载体,同时进行了hTERT细胞定位研究和表达状态研究.结果:使用ESTcDNA克隆进行hTERT cDNA编码区基因克隆,获得了成功.构建了hTERT重组表达载体.克隆的hTERT编码区表达的hTERT蛋白成簇分布在细胞核内,重组的hTERT保持了天然hTERT的特性.结论:使用EST cDNA克隆进行基因克隆,提供了一种快速进行基因克隆的方法.通过DNA序列分析和hTERT细胞内定位及表达分析,证实了克隆的hTERT编码区序列的正确性和生物学功能,为今后延长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寿命奠定了基础.

    作者:芮钢;王者生;吕刚;刘戈飞;高景恒;金旭红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术的时机选择

    目的:通过对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施行不同间隔时间的二期翻修术,初步选择二期翻修术时机,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日本大耳白兔96只,行左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毕于关节腔内接种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株(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MRSE)1×108CFU.术后4周清创,间隔不同时间二期再植新假体.实验动物根据间隔时间随机分为即刻再植组(R0组)、2周后再植组(R2组)、3周后再植组(R3组)、4周后再植组(R4组)、6周后再植组(R6组)和12周后再植组(R12组),每组16只,并于再植4周后处死.检测X射线片、细菌培养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结果:MRSE接种4周后所有关节均感染.二期再植和处死前各组感染率均下降,R4组、R6组和R12组感染控制满意,与R0组和R2组比较差异显著.清创前各组CRP和血沉显著升高.二期再植和处死前R4组、R6组和R12组的CRP明显下降.二期再植前仅R12组的血沉明显下降,处死前R4组和R6组的血沉才明显下降.结论:二期翻修术能有效控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翻修时机以间隔4~6周为佳.

    作者:唐桂阳;王爱民;王子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佩带腰围的指导

    掌握脊柱后路纤维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佩带腰围的注意点,可保持腰椎的稳定性,促进功能恢复.

    作者:杨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部分背根切断猫脊髓Ⅱ板层和背核c-jun的表达与脊髓可塑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即早基因c-jun蛋白在部分背根切断猫脊髓Ⅱ板层、背核(L3)表达的时空变化,以了解c-jun与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方法:取成年健康雄性猫10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单侧部分切断背根手术7 d级(手术组),每组5只动物.取各组脊髓L3,L5,L6节段连续切片,片厚20μm,分别用兔抗c-jun(1:200)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并测量各组术侧脊髓Ⅱ板层(L3,L5,L6)和背核(L3)中c-jun蛋白的分布、含量及时空变化.结果:c-jun在假手术猫脊髓Ⅱ板层和背核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部分背根切断术后,c-jun阳性神经元数均较假手术组相应节段显著增加:L3,L5,L6Ⅱ板层[(17±3),(6±1)个;(13±2),(8±2)个;(11±2),(7±3)个],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778,-3.953,P<0.01;t=-2.481,P<0.05);L3背核,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000,P<0.01).结论:部分背根切断术后c-jun在脊髓Ⅱ板层和背核表达增加,提示c-jun与脊髓Ⅱ板层和背核可塑性有关.

    作者:柯青;赵有成;王华;王廷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和程序化康复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的重点是突出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训练和加强关节周围的肌群来重建关节的稳定性.对25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缩短了治疗期,并体会到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实施计划主要在早期的功能锻炼和程序化护理.

    作者:许效松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汉族人强直性脊柱炎致病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①探讨汉族人HLA-B27亚型基因结构特点.②合成HLA-B27基因检测试剂.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顺序特异性引物法和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对120例健康人和4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HLA-B27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采用本项目合成的HLA-B27DNA检测试剂,在120例正常人中进行了检测,有6例出现HLA-B27扩增带,HLA-B27基因携带者占5%;而65例疑为AS患者中有46例出现HLA-B27扩增带,占70.3%,(RR=46,P<0.01);制备的HLA-B27基因检测试剂,具有快速简便、准确性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结论:①在中国汉族人中至少存在2种HLA-B27亚型基因,分别是B2704和B 2705,同时B2704和B2705也是汉族人HLA-B27主要的亚型;HLA-B27的B2704和B2705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致病基因.②DNA分型检测HLA-B27基因完全可以取代目前的血清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凤华;胡晓晨;王江滨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中药薰蒸外用改善膝关节周围损伤术后关节功能

    膝关节周围损伤术后,如不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关节的活动往往受到限制.对术后患者进行中药薰洗治疗可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朱明义;王克奇;闻久全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直肠癌术后肛门外括约肌神经电生理研究

    目的:通过对会阴-肛门反射弧脊髓中枢传导时间的检测,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神经功能的改变.方法:对52例患者进行会阴-肛门反射、脊髓肛门反应和马尾神经诱发电位3种潜伏期检测,对会阴-肛门反射弧的传入、传出和脊髓中枢3部分神经传导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脊髓中枢传导时间为(17.8±6.5)ms,传人神经传导时间为(7 2±6.3)ms,传出神经传导时间为(8.2±6 1)ms,直肠癌术后患者各种反射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传人和传出神经传导时间延长更明显,潜伏期与临床评分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691).结论:直肠癌术后患者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神经功能异常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神经损害在会阴-肛门反射弧的传人和传出神经严重.

    作者:苏琪;吴硕东;袁正伟;王伟;殷红专;韩霞;刘恩卿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胃癌p53等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erbB-2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87例胃癌中p53,VEGF和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胃黏膜p53,c-erbB-2均阴性,胃癌组织中p53,VEGF,c-erbB-2阳生率分别为47 1%,49 4%,40 2%.p53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VEGF与胃癌生长方式、浸润深度及预后等关系密切,P<0.05c-erbB-2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P<0.05op53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关系,随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胃癌组织内VEGF,c-erbB-2有下降趋势.结论:p53蛋白是预测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指标,VEGF,c-erbB-2一起可用于判断胃癌预后,监测病情.

    作者:焦亚莉;高恒瑞;杜成林;李保海;许永红;王永峰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旋转复位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和牵引组,两组均加物理因子治疗(超短波和电脑中频).治疗4周及8周后评定疗效.结果:在4周后手法组有效43例,总有效率为86.0%;牵引组有效29例,总有效率为58.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49,P<0.05);在8周后手法组总显效例数42例,总显效率为84.0%;牵引组总显效例数27例,总显效率54.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79,P<0.05),说明手法组有效率较牵引组高.结论:旋转复位手法较颈椎牵引疗效佳.

    作者:林景琳;杨锦玲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生活质量(QOL)已成为晚期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评估指标.在QOL的测评方面,国际上已初步形成研究体系,国内的医学工作者正逐步引进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有效的改善和实施.在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对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行之有效,但仍需改进和推广.

    作者:郑振东;谢晓冬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循证方法处理断指再植术后抑郁障碍1例

    应用循证方法运用检索所得研究证据处理断指再植术后抑郁障碍1例,结果患者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消失,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29分,能配合康复治疗.术后7个月各再植指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李晓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使用下肢假肢者的步态训练

    下肢假肢使用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影响及假肢假脚的限制,其步态与正常步态有较大区别,影响到使用者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如能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训练则可使患步态较接进正常及缩短适应假肢时间.通过对85例下肢截肢患者安装假肢前后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及步态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刃;何全球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慢性腰背痛及体位对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腰背痛及体位对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60岁以上老年患者87例,其中骨折性(椎体压缩)慢性腰背痛患者28例,非骨折性慢性腰背痛患者34例和非腰背痛患者25例.骨折组采用坐位、侧卧位、俯卧位,其他组取坐位,分别测量肺活量和第1秒时间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in 1 s,FEV1),进行校正处理.结果:老年骨折性慢性腰背痛患者肺活量和FEV1占正常值的百分数值明显低于非骨折慢性腰背痛组,也明显低于非腰背痛组.非骨折性腰背痛组的肺活量和FEV1均低于非腰背痛组.骨折组内俯卧位组的肺活量和FEV 1明显低于坐位组及侧卧位组.结论:慢性腰背痛可降低老年患者肺功能,脊柱骨折时尤其明显;俯卧位不利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肺功能恢复.

    作者:柯珍勇;邓忠良;冉金伟;熊书梅;陈文君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外源过氧化氢酶基因在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抗氧化能力

    目的:构建外源过氧化氧酶基因表达载体并使其在晶体上皮细胞中稳定表达,从而提高晶体上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减少白内障的发生.方法:克隆过氧化氢酶基因,测序确定.构建过氧化氢酶基因plRESneo3表达载体.利用转染的方法将过氧化氢酶基因导入晶体上皮细胞SRA01/04中,筛选稳定表达克隆.以SRA01/04细胞和稳定转染过氧化氢酶基因的SRA01/04细胞为研究对象,使用过氧化氢为处理因素,MTT方法测定过氧化氢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半数致死量.结果:经上述方法处理后,获得过氧化氢酶高表达晶体上皮细胞SRA01/04-CAT,其过氧化氢酶的表达水平是SRA01/04细胞的3.5倍.过氧化氢对SRA01/04细胞的IC50是32.24 μmol/L,对SRA01/04-CAT的IC50是85 32 μmol/L,转染过氧化氢酶基因后SRA01/04细胞对过氧化氢的耐受能力提高2.65倍.结论:外源过氧化氢酶基因能够在晶体上皮细胞中稳定表达并使晶体上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提高.

    作者:李立梅;刘戈飞;张一新;张劲松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再灌流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人骨骼肌再灌流损伤是否存在早期保护作用和延迟保护作用及其保护程度.方法:选择无影响血清酶变化的心脏、肝脏及骨骼肌疾病病史的上、下肢择期手术病例42例,采用半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分为对照组、早期保护组(EP)和延迟保护组(DP).对照组直接手术,EP组和DP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前24 h进行缺血预处理术后1,3 d测定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CP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并观察肢体肿胀程度.结果:术后1,3 d,EP与DP组血清中CPK和AST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OD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EP与DP组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不仅存在早期保护作用,而且存在延迟保护作用,且均能提高骨骼肌对长时间缺血的耐受能力,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流损伤程度,这两种保护作用的程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王晓军;王爱民;郭庆山;王子明;汤守营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不同含量乙醇硬膜外腔注射对晚期肿瘤患者止痛的作用

    对121例晚期肿瘤疼痛患者分为观察组A 42例、观察组B 39例、观察组C 40例,3组患者在WHO三阶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500,750,1000 mL/L不同含量的乙醇硬膜外腔注射,分别对A,B,C组进行止痛治疗,止痛效果采用数字分级法评定,生活质量按Karnofsky记分标准进行评定.A组的止痛效果差,止痛持续时间短;B组止痛效果明显,并发症少;C组止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较重.

    作者:谭小燕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膝关节僵直21例术后功能训练指导

    膝关节屈膝功能不足70°时,就会对人的生活有较大影响,应积极治疗,行关节松解手术.术后做好康复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改善关节功能的关键.21例关节僵直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和术后功能训练指导,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书勤;郭春燕;曹献云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间歇式正压对静脉动脉化皮瓣愈合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静脉动脉化皮瓣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探讨间歇式正压对静脉动脉化皮瓣愈合的影响.方法:设计兔腹部静脉动脉化皮瓣模型,施加间歇式正压,并于术后1,4,7 d进行标本采集,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静脉动脉化皮瓣对MMP-1的表达结果:术后早期实验组表达MMP-1明显高于对照组,晚期实验组表达MMP-1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则仍呈上升趋势,至术后第7天,二者表达已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后早期实验组皮瓣分泌较多的MMP-1,能更为有效地去除损伤组织,有利于创面愈合;晚期因实验组皮瓣接近愈合,因此其MMP-1的表达呈下降趋势.

    作者:郑朝;徐明达 刊期: 2004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