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术的时机选择

唐桂阳;王爱民;王子明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髋假体, 兔
摘要:目的:通过对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施行不同间隔时间的二期翻修术,初步选择二期翻修术时机,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日本大耳白兔96只,行左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毕于关节腔内接种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株(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MRSE)1×108CFU.术后4周清创,间隔不同时间二期再植新假体.实验动物根据间隔时间随机分为即刻再植组(R0组)、2周后再植组(R2组)、3周后再植组(R3组)、4周后再植组(R4组)、6周后再植组(R6组)和12周后再植组(R12组),每组16只,并于再植4周后处死.检测X射线片、细菌培养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结果:MRSE接种4周后所有关节均感染.二期再植和处死前各组感染率均下降,R4组、R6组和R12组感染控制满意,与R0组和R2组比较差异显著.清创前各组CRP和血沉显著升高.二期再植和处死前R4组、R6组和R12组的CRP明显下降.二期再植前仅R12组的血沉明显下降,处死前R4组和R6组的血沉才明显下降.结论:二期翻修术能有效控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翻修时机以间隔4~6周为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周剂量紫杉醇联合方案治疗对晚期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晚期胃癌患者16例,周剂量紫杉醇70~80mg/m2,静滴3 h,1次/周,连用3周;5氟尿嘧啶(5-FU)300mg/d,用便携式微量输液泵持续静脉输注,连用2周;顺铂5 mg/d,5 d/周,连用2周;以上化疗方案每4周重复.1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6例,稳定6例,进展2例,总有效率为50%,中位缓解期6个月(2~13个月),中位生存期13个月(4~33个月),1年生存率62.5%,临床获益率75%.紫杉醇作为一种抗癌新药,采用周剂量给药的方式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肯定,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闫红艳;张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人类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化学萃取方法的研究

    背景:研究表明:应用化学消化剂处理同种异体神经可以有效地清除细胞、髓鞘而不出现宿主免疫排斥反应,但目前这种方法仅在小动物及低等哺乳类实验中取得成功,离临床应用尚有差距.目的:清除人类周围神经中的细胞和髓鞘,萃取粗大和长段的去细胞神经移植物.设计:非随机非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四医院骨科完成,对象为急性脑外伤死亡者,男,26岁,体质量75 kg,死者家属同意遗体捐献.干预:切取年轻男性遗体捐献者的长段尺神经,以Triton X-100和脱氧胆酸钠溶液按一定浓度和程序进行化学处理.萃取神经及新鲜神经行HE染色、髓鞘染色及纤维素染色,以观察细胞、髓鞘及神经基底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显示许旺细胞基底板层;行半薄切片及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超微结构.主要观察指标:去细胞神经的物理形状,组织学观察和超微结构.结果:去细胞神经的延展性及神经外膜的韧弹性良好.细胞和髓鞘被彻底清除,神经基底膜被保留;许旺细胞基底板层保留完好;去细胞神经为一种没有细胞髓鞘及其碎片的空的神经基质管.结论:Triton X-100及脱氧胆酸钠化学处理方法,可有效清除人类周围神经中的细胞及髓鞘,萃取粗大和长段的去细胞神经;该神经移植物保持了网管柱状组织结构,保留了许旺细胞基底板层及其主要成分一板层素.

    作者:衷鸿宾;侯树勋;徐莹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不同含量乙醇硬膜外腔注射对晚期肿瘤患者止痛的作用

    对121例晚期肿瘤疼痛患者分为观察组A 42例、观察组B 39例、观察组C 40例,3组患者在WHO三阶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500,750,1000 mL/L不同含量的乙醇硬膜外腔注射,分别对A,B,C组进行止痛治疗,止痛效果采用数字分级法评定,生活质量按Karnofsky记分标准进行评定.A组的止痛效果差,止痛持续时间短;B组止痛效果明显,并发症少;C组止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较重.

    作者:谭小燕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综合康复疗法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骨折愈合速度的影响

    观察50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综合康复疗法对促进术后愈合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康复组患者治疗后愈合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张俊红;赵树青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社区延伸服务对妇科肿瘤患者康复期的干预

    为了探讨和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康复期的社会、心理等因素,提高患者在康复期的从医行为和对相关疾病知识的知晓率.患者出院2周内进行首次电话咨询及相应的健康宣教,2周后进行第2次电话咨询,并分别记录.结果表明通过社区延伸服务健康教育,可提高肿瘤患者的遵医行为,增强患者对于特定知识的了解及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作者:陈伟月;陈方璧;伍雪梅;黄敏莲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腰椎前后位骨矿含量、面积评价骨密度测量的可靠性

    背景:针对双能X线前后位腰椎骨密度测定受腰椎骨质增生或压缩性骨折等因素的影响,易造成骨密度结果判断的误差,导致临床对骨质疏松症的漏诊、误诊.目的:通过对腰椎前后位骨密度、骨矿含量及面积相互关系的探讨,寻找正确评价骨密度可靠的相关依据.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 地点和对象:实验由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在北京市区选择20岁以上1 567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1例;女976例,职业包括军队和地方干部、教师、工人、居民.特殊职业者及患有各种影响骨代谢的急、慢性疾病者均除外.干预:按10岁为1个年龄段,将其分为8组.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进行腰椎骨密度、骨矿含量、面积的测定,确定不同性别平衡峰值期骨密度的年龄段、计算其骨矿含量及面积均值,以身高为自变量,骨密度为应变量分别作直线回归,建立骨矿含量、面积与身高的回归方程,利用其回归方程进行骨密度正常值的预报.主要观察指标:腰椎前后位骨密度、骨矿含量和面积.结果:平衡峰值骨密度的年龄,男性为20~49岁,女性为30~49岁;骨矿含量及面积的均值,男性分别为56.47 g及46 39 cm2,女性分别为47.418%及41.12 cm2.90%正常范围:男性骨矿含量=0.327×身高(cm)±14.76,面积=0 271×身高(cm)±5.96,女性骨矿含量0.294×身高(cm)±11.85,面积=0.225×身高(cm)±5.00.结论:仅靠腰椎骨密度结果评价骨质疏松的可靠性不准确,正确评价腰椎的骨矿含量与面积,对骨密度测量的可靠程度可做出较准确判断.

    作者:吴青;张京立;陶国枢;牟善初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与颈部手法治疗相关的解剖学研究

    概括目前国内外与颈部手法治疗相关的新解剖学研究进展,重点从解剖学和形态学的角度对临床手法治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探讨和评价,对指导临床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义凯;李军朋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清理术后药物留置减轻疼痛反应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清理术后药物留置减轻疼痛反应的疗效.方法 38例膝骨关节炎接受关节镜清理术后行得宝松和玻璃酸钠关节腔内留置.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38.9(8~86)分.全部3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软骨剥脱,行软骨成形修整术;其中5例合并游离体行镜下取出术;16例合并半月板退行性变撕裂行部分切除术;14例同时合并两种病变行相应手术.结果全部病例对手术当夜疼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15分(10~15分),无一例要求注射镇痛药,术后第1天负重行走疼痛轻微.术后第2天出院.术后未出现感染和关节积液.门诊复查尚无不满意者.9例获得术后6个月门诊随访,Lysholm评分全部大于85分.结论关节腔内留置得宝松可减轻生理盐水的刺激反应,玻璃酸钠可加快关节内环境的恢复.两者合用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早期功能训练,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倪磊;寇伯龙;吕厚山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异丙酚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将急性发作偏头痛患者43例分成两组,治疗组18例给予异丙酚静脉输注,对照组25例给予麦角胺口服.用药2 h后观察,治疗组:有效率83%,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有效率44%,总有效率68%.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异丙酚可作为一种新型快速缓解偏头痛的有效药物.

    作者:时伟兵;王心崇;白承新;樊立林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神经端侧缝合重建皮瓣感觉功能

    目的:研究重建失神经皮瓣感觉功能的方法,探讨神经端侧缝合法重建皮瓣感觉的效果.方法:临床应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8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4例,皮瓣切取时,保留腓肠神经或髂腹股沟皮瓣营养神经近端足够长一段,与皮瓣受区供体神经呈30°~45°端侧缝合,于术后2,4,8,16,24周测皮瓣的感觉、植物神经功能.结果:11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部分坏死,随访4~18个月,皮瓣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部分重建,供体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神经端侧缝合法可重建失神经皮瓣的感觉功能,操作简便、有效,对手足外科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强;李康华;贝抗胜;黄水云;李雄;唐华军;章良森;刘建平;何小龙;熊英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不同剂量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桥接再生影响.方法:选用30只大鼠分5组,每组6只,切除左侧坐骨神经6 mm,用硅胶管10mm桥接坐骨神经的两个断端.其中治疗组CNTF一次给药量分别为500,300,100,50ng,对照组给生理盐水5μL.术后1个月活杀动物,观察坐骨神经近、远心端,新生神经纤维,脊髓,运动终板的变化.结果:电镜结果显示300和500ng治疗组,新生雪旺细胞及神经纤维较多.单个雪旺细胞内夹有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均匀.其他各组有少许髓鞘样结构.新生神经纤维细小.光镜观察发现:300,500 ng治疗组新生神经纤维较成熟,排列整齐.对照组新生的坐骨神经细小,远端有变性改变.结论:CNTF对坐骨神经损伤有促进再生作用,用量好是300~500ng.

    作者:杨恒文;曾琳;刘媛;李强;李应玉;陈恒胜;龙在云;伍亚民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脊髓半切伤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变化与脊髓半切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30只大鼠脊髓半切伤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ALT和AST的水平以及10只对照组大鼠血清的ALT和AST的浓度.结果:脊髓半切伤大鼠急性期血清中ALT,AST活性分别为(51.01±11.08)和(56.08±20.12)nkat/L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急性期活性[(36 01±8.79),(30.57±12.98)nkat/L,t=1.32,0.56,P<0.01].脊髓半切伤大鼠急性期比恢复期血清中ALT和AST活性[48 05±18.06),(51.09±11.08)nkat/L]明显升高.结论:ALT,AST在脊髓半切伤急性期呈反应性升高,与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叶晓健;田纪伟;高岱峰;李家顺;贾连顺;赵书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异体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枢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三叉神经痛的作用及镇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20只制成单侧缩窄性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在痛觉超敏期,随机抽签法分为二组.向蛛网膜下腔分别植入不同内容物.实验组:牛肾上腺嗜铬细胞悬液10 μL;对照组:生理盐水10 μL.2周后,观察动物疼痛阈值的变化及延髓尾侧段及上颈段(C1~2)后角c-Fos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动物在细胞移植后两周痛敏现象消失.两组动物c-Fos蛋白主要分布于延髓尾侧段及上颈段脊髓后角Ⅰ~Ⅱ层,实验组c-Fos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三叉神经痛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抑制髓质后角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兴奋性而实现的.

    作者:丁丽华;于生元;周宏军;李宗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增生性瘢痕血管形成抑制作用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分子克隆与真核表达

    目的:克隆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全长cDNA,建立稳定表达人PEDF分子的哺乳动物细胞系.方法:RT-PCR获取人PEDF cDNA,序列测定后克隆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中,用脂质体转染入HepG2细胞,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细胞系,用RT-PCR与Western blot分别检测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RT-PCR扩增得到预期大小的目的条带,序列分析表明成熟肽编码区与发表序列完全一致;克隆入pCDNA3.0中得到PEDF真核表达载体,G418筛选3周后得到稳定表达细胞系,RT-PCR与Westem blot显示PEDF在HepG2细胞中有高水平表达.结论:人PEDF全长cDNA成功克隆,并在哺乳动物细胞系HepG2中获得稳定表达,为进一步研究PEDF分子对增生性瘢痕血管形成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张阳;鲁开化;郭树忠;宋革;雷永红;宋宝强;夏文森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在全臂丛根性撕脱伤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寻求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中尺神经与桡神经的佳吻合部位,并观察该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12具24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观察桡神经及其肱三头肌肌支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不同水平与对侧颈根部的距离.2001/2003用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共9例,手术分3步完成:Ⅰ期手术在探察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损伤的同时,将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切断,预置于锁骨下的皮下组织内;Ⅱ期从肘部开始切取尺神经,逆行分离至锁骨下区尺神经自内侧束发出部位,通过皮下隧道将尺神经远端引至对侧颈根部,与健侧C7神经根吻合;Ⅲ期手术在锁骨下区完成尺神经与桡神经的吻合.结果:解剖学研究显示: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到发出肱三头肌长头的第一支肌支之间的距离为(8.2±1.4)cm,从发出长头的第一个肌支部位到外侧头后一个肌支发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为(4.8±0.7)cm.尺神经肘部以上几乎无分支,尺神经在发出部位的直径为(6.7±0.6)mm;在肘部的直径为(6.3±0.5)mm;在腕部的直径为(4.0±0.4)m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部位到肘部的长度为(29.0±2.6)c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点到对侧颈根部的距离为(18.0±1.8)cm.临床显示: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近期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状况良好,远期功能恢复情况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结论: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桡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的佳吻合部位是锁骨下区,在此部位吻合不但能保证肱三头肌功能恢复,而且大大缩短桥接神经的长度.改良术在临床上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神经再生距离,手术切口患者更容易接受.

    作者:王天兵;姜保国;傅中国;张殿英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循证方法处理断指再植术后抑郁障碍1例

    应用循证方法运用检索所得研究证据处理断指再植术后抑郁障碍1例,结果患者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消失,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29分,能配合康复治疗.术后7个月各再植指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李晓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咪唑安定对术前不同心理状态患者的影响

    选择开朗型、恐惧紧张型及忧郁型3种不同心理状态待手术患者60例,分成3组,每组20例.术前肌注咪唑安定0.07 mg/kg,于肌注前(T1)、肌注后30 min(T2)、术中(T3)及术毕(T4)时间段检测血清皮质醇和血糖的含量.恐惧紧张组在T1时期血清皮质醇比开朗组和忧郁组高,与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从T2~T4时期,3组均有升高,但组间比较无差异,紧张恐惧组自T1 血糖即开始升高,与另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部患者以术中高,持续到术后,从T2~T4时期,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肌注咪唑安定0.07 mg/kg,对紧张恐惧型心理状态的患者有明显的镇静和抗焦虑作用,能减少其患者的应激反应.

    作者:李圣平;王力甚;王作俊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甲状旁腺素相关肽诱导骨髓细胞生成破骨细胞及对骨吸收的影响

    目的:建立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THrP)诱导的破骨细胞培养系统,并观察其特点.方法: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后,用0,20,50,100ng的PTHrP刺激,第6天时观察生成的破骨细胞数目.用PTHrP50 ng刺激,观察培养后4,6,8,10,14 d时破骨细胞生成数目.结果:破骨细胞数目随PTHrP剂量的增高而增加.培养后4 d有破骨细胞形成,6~8 d破骨细胞数达到高峰,14 d时几乎消失.结论:PTHrP可诱导破骨细胞形成,破骨细胞形成数目与甲状旁腺素相关肽呈剂量依赖,破骨细胞寿命少于两周.

    作者:陶惠人;王全平;李寰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牛胸腰椎不同内植物的破坏载荷测试

    背景:胸腰椎椎体切除后的脊柱重建方法有多种,但不同内植物的破坏载荷评价并未受到广泛重视.目的:测试牛胸腰椎椎体切除后不同内植物重建的破坏载荷.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上海大学完成,21具小于6周的小牛胸腰椎标本,由上海光明牛奶厂提供.干预: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髂骨植骨组、人工椎体替代组、髂骨植骨+前路钢板组、人工椎体+前路钢板组、髂骨植骨+椎弓根钉组及人工椎体+椎弓根钉等7组.以50 N开始加载,直至标本破坏.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各标本在屈曲压缩状态下的大破坏载荷.结果:正常小牛胸腰椎标本的极限载荷高,平均为1 050 N,髂骨植骨组的小,为80 N,仅有原始标本的45%,单纯钛合金人工椎体组平均破坏载荷比髂骨植骨组高16%,附加前路钢板及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破坏载荷均高于单纯植入者.结论:不管是人工椎体还是髂骨替代其破坏载荷均小于原始标本,椎体重建的远期目标是融合而不是支撑.

    作者:王新伟;陈德玉;卢旭华;郭永飞;张涛;赵定麟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新型纳米磁性材料纯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的研究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基因治疗下肢多平面、多节段、小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常用的治疗基因,基因治疗需要高纯度和大剂量的质粒,而目前的质粒纯化方法存在着成本高、操作繁琐、接触有毒试剂等缺点.目的:探索一种新的方法提纯VEGF质粒.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完成.对象为磁性纳米粒子(华东理工大学超细粉末研究所惠赠).干预:制备和修饰3种磁性纳米粒子:二乙基氨基乙基直接连接的磁性纳米粒子(DEAE-MNP),三链螺旋结构的磁性纳米粒子(TMNP)和探针直接连接的磁性纳米粒子(PMNP),分别从细菌裂解上清液中提纯VEGF质粒.主要观测指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吸光率(A值)及纯度、琼脂糖凝胶电泳、目的基因测序.结果:①3种磁性纳米粒子均能从细菌裂解上清液中提取VEGF质粒,A值分别为:DEAE-MNP,0.116 0±0.007 1;TMNP,0.018 25±0 003 8:PMNP,0.0185 2±0.001 2;纯度与层析柱法(金标准)无统计学差异,其中DEAE-MNP的得率高.②电泳图像中未见杂质及其他核酸.③质粒送交测序,目的基因序列与文献报道相符.结论:该方法为从混合物中提取高纯度的生物活性物质开创了新途径.

    作者:孙敏莉;张皓;张柏根 刊期: 2004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