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咪唑安定对术前不同心理状态患者的影响

李圣平;王力甚;王作俊

关键词:应激, 心理学, 术前用药法, 咪达唑仑
摘要:选择开朗型、恐惧紧张型及忧郁型3种不同心理状态待手术患者60例,分成3组,每组20例.术前肌注咪唑安定0.07 mg/kg,于肌注前(T1)、肌注后30 min(T2)、术中(T3)及术毕(T4)时间段检测血清皮质醇和血糖的含量.恐惧紧张组在T1时期血清皮质醇比开朗组和忧郁组高,与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从T2~T4时期,3组均有升高,但组间比较无差异,紧张恐惧组自T1 血糖即开始升高,与另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部患者以术中高,持续到术后,从T2~T4时期,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肌注咪唑安定0.07 mg/kg,对紧张恐惧型心理状态的患者有明显的镇静和抗焦虑作用,能减少其患者的应激反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中枢性乙酰胆碱释放与睡眠、温度和皮肤感觉刺激的关系

    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所介导的胆碱能传递系统在自然睡眠的发生和全麻作用机制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枢性乙酰胆碱与全麻药的作用机制、自然睡眠及体温、皮肤感觉刺激的关系.

    作者:贺赛琳;岳云;张英明;孙雪峰;陈小光;郭徽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不同部位取穴治疗痹证效果比较

    为了对局部取穴、远道取穴及远近取穴的疗效进行比较,对106例痹证患者进行不同穴位的电针治疗,结果发现远近结合组的效果优于局部组或远道组.

    作者:潘秋兰;张莉梅;张玉兰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佩带腰围的指导

    掌握脊柱后路纤维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佩带腰围的注意点,可保持腰椎的稳定性,促进功能恢复.

    作者:杨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两段法培养适合临床移植应用的黑素细胞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两段法培养黑素细胞,以消除佛波醇酯(TPA)的致瘤危险,增加培养细胞的安全性,从而适合临床移植的需要.方法:两段法培养黑素细胞:先用含TPA培养液培养纯化黑素细胞,然后用不含TPA的培养基继续扩增传代.通过细胞形态、生长特性、细胞周期等检测观察有无TPA时培养细胞的特性.接种裸鼠检测培养细胞的致瘤性.结果:用含TPA培养液容易获得纯化的黑素细胞;扩增传代时改用不含TPA的培养基,黑素细胞由细长的多分支逐渐变成两极的宽梭形.生长速度略微减慢,细胞周期显示增殖减缓.裸鼠致瘤实验阴性.结论:两段法培养黑细胞成功率高,和以往培养基中含TPA的培养方法相比,所培养黑素细胞形状变化明显,生长减慢,用于临床移植时更加安全.

    作者:卢涛;刘源;金岩;高天文;董蕊;李强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椎病200例并机制探讨

    目的总结针刀和手法治疗颈椎病200例,并对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先根据不同类型颈椎病选择治疗点,然后进行针刀松解.术后施行手法治疗和复位.结果对200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优128例,良63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95.5%.效果较差的3例均为脊髓型.结论针刀松解与手法互补,提高优良率.针刀主要解除椎管外症状;其与手法对椎管内症状的解除都较困难.但对改善脊髓组织的血液循环有一定作用.

    作者:宁煜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兔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成活长度对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意义

    目的:研究兔耳大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的成活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15只健康新西兰白兔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随意皮瓣组及对照组.于兔耳背中央形成1.5 cm×8 cm的矩形皮瓣,实验组于蒂部结扎并切断中央动、静脉,随意皮瓣组于蒂部结扎并切断中央动、静脉及耳大神经,对照组保留中央动、静脉及耳大神经,皮瓣原位缝合.术后2周测定皮瓣的成活长度,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皮瓣全部成活,随意皮瓣组远端部分坏死,对照组组皮瓣全部成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坏死部分为静脉栓塞引起的干性坏疽.结论:以兔耳大神经营养血管作为皮瓣的供血血管是可靠的.

    作者:徐贤寅;殷之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膝关节内骨折后疼痛与负性情绪及疗效的相关性

    研究膝关节内骨折患者的疼痛与负性情绪的相关性,寻找进行干预的可能性.选择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CVRS疼痛评估方法作为调查工具,对45例膝关节内骨折后不同疼痛程度患者的SCL-90评分进行比较,疼痛程度重组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评分均有显高于疼痛程度轻组(P均<0.05),同时骨折治疗疗效佳组的CVRS疼痛评分明显小于疗效差组(P<0.05),这些提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骨折治疗疗效.

    作者:王长娥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和程序化康复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的重点是突出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训练和加强关节周围的肌群来重建关节的稳定性.对25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缩短了治疗期,并体会到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实施计划主要在早期的功能锻炼和程序化护理.

    作者:许效松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全喉切除一期Blom-Singer发音重建效果观察

    在全喉切除时一期常植式Blom-Singer发音管植入,可避免患者遭受二次手术的痛苦,通过对25例患者的手术观察,手术操作在明视下进行,较二期手术简便,效果可靠.

    作者:刘永革;张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谷氨酸对中枢伤害性信息传递的影响

    背景:谷氨酸是感觉传人纤维的兴奋性递质,其受体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上有特异性分布,介导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目的:观察脑室注射谷氨酸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丘脑束旁核(PF)痛兴奋神经元(PEN)电生理学的影响.设计:分组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完成,对象为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240~280 g,雌雄不限,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学部提供.干预:实验分4组:①对照组(n=8).②谷氨酸组(n=18).③谷氨酸+生理盐水组(n=8).④谷氨酸+MK-801组(n=10).分别于脑室注射相应液体.以电脉冲刺激右侧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疼痛刺激,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中枢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伤害性刺激对PEN电活动的影响,谷氨酸对丘脑PF的PEN电活动的影响,核团注射MK-801阻断谷氨酸对PEN放电的加强作用.结果:①伤害性刺激使大鼠丘脑PF的PEN诱发放电频率增加,刺激前(对照组)放电频率为(2.45±0.89)Hz,刺激后放电频率为(20.34±3.25)Hz,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12,P<0.01).②脑室注射谷氨酸(150 mg/L)加强PEN的电活动,使PEN放电频率的净增值增加,潜伏期缩短,注射谷氨酸后8~20 min的各项指标分别与对照组同期数据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05~7.72,P<0.01).③这种作用可被谷氨酸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340 mg/L)所阻断,注射谷氨酸后8~20 min的各项指标分别与谷氨酸+生理盐水组同期数据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31~5.68,P<0.01).结论:谷氨酸在中枢痛觉调制中可能起兴奋作用,而NMDA受体参与介导中枢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过程.

    作者:闫彬彬;徐满英;肖辉;杨雷;吕春梅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磷酸钙骨水泥/纤维蛋白胶注射型复合载体的凝固时间和显微结构对修复骨缺损的意义

    目的:分析由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和纤维蛋白胶(fibrn glue,FG)组成的复合支架材料的凝固时间和显微结构特征,探讨其作为注射型复合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将注射型CPC和FG按凝固后的体积计算,以2:1的体积比混合,制成复合载体.测定复合材料的凝固时间,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煅烧前后的结构特征.结果:复合材料的初凝时间平均为9.54 min,终凝时间平均为21.38 min.扫描电镜发现,FG贯穿于CPC晶体间,并将CPC晶体紧密连接.煅烧后有较多大孔产生,空隙率为32.6%.且有延伸的沟隙将CPC微孔相连.结论:复合材料凝固时间适合临床操作;随着FG的降解,复合材料的空隙率将提高,有望加速CPC的降解和骨的生长,用作生物活性分子的注射性载体.

    作者:刘通方;刘建;孟国林;袁志;李丹;杨家骥;胡蕴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背景:哺乳类动物有3种TGF-β异构体即TGF-β1,β2,β3,这3种异构体各自具有独特而不同的生物学作用,TGF-β1是明显的促瘢痕形成因子,而TGF-β3可减少TGF-β1,β2的产生,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因此,TGF-β3有可能是人体内天然的抗瘢痕形成因子.目的:通过外源性TGF-β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生长增殖及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行为,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完成,对象为新鲜无菌增生性瘢痕组织,来源于本科收治及门诊手术的增生性瘢痕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年龄5~45岁.干预:6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分为4组,实验组又分为5,10,50 mg/L组分别加TGF-β3 5,10,及50 mg/L,对照组加入FBM1.5 mL,采用MTT比色法测定TGF-β3对HSFB增殖活性的影响,3H-脯氨酸掺人法测定其胶原合成,免疫组化检测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TGF-β3对HSFB体外增殖,HSFB 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TGF-β3作用后HSFB胶原合成情况.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3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作用120 h后实验组细胞密度分别为(6.34±0 51),(6.01±0.38),(5.24±0.65)×105/瓶,明显低于对照组(10.69±0.76)x105/瓶(F=102.432~163 024,P<0.01);转化生长因子β3可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实验组(10,50mg/L组)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64.01±70.27),(151 02±49 85)min-1明显低于对照组9231.56±67.83)min-1(q=32.124,31.021,P<0.01);下调TGF-β1蛋白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而对Ⅲ型胶原影响较小.结论:TGF-β3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下调TGF-β1蛋白表达,减少胶原合成,显示其具有抗组织纤维化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唐世杰;胡索銮;王玉银;申纪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视神经创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创伤性视神经病变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视神经创伤112例临床资料,筛选出影响创伤性视神经病变预后的因素.结果 112例患者经随访3个月,治疗有效58例,治疗后视力无变化51例,视力减退3例.在终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中,伤后无光感与有光感相比,伤后有昏迷与无昏迷对比,就诊或入院前未行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与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熄灭者与非熄灭者对比,前者的危险因素增高.结论伤后无光感、昏迷、入院前未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影响视神经创伤预后的危险因素.VEP是评价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余志强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咪唑安定对术前不同心理状态患者的影响

    选择开朗型、恐惧紧张型及忧郁型3种不同心理状态待手术患者60例,分成3组,每组20例.术前肌注咪唑安定0.07 mg/kg,于肌注前(T1)、肌注后30 min(T2)、术中(T3)及术毕(T4)时间段检测血清皮质醇和血糖的含量.恐惧紧张组在T1时期血清皮质醇比开朗组和忧郁组高,与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从T2~T4时期,3组均有升高,但组间比较无差异,紧张恐惧组自T1 血糖即开始升高,与另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部患者以术中高,持续到术后,从T2~T4时期,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肌注咪唑安定0.07 mg/kg,对紧张恐惧型心理状态的患者有明显的镇静和抗焦虑作用,能减少其患者的应激反应.

    作者:李圣平;王力甚;王作俊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不同培养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细胞成骨特性的比较

    目的:观察不同培养的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细胞的成骨特性.方法:比较骨髓间充质细胞在普通培养基培养、诱导培养基培养和新鲜兔骨碎粒的共培养3种条件下的成骨分化特性,观察3种条件下细胞的形态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Ⅰ型胶原、骨钙素.结果:共培养及诱导培养的间充质细胞同期ALP活性及细胞内骨钙素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0.01),诱导培养高;经过诱导培养及共培养的间充质细胞,其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组化阳性;对照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弱阳性、骨钙素免疫组化阴性.结论:诱导培养及共培养条件呈现促间充质细胞向成骨方向转化的特点,诱导培养短期能使ALP、骨钙素达到较高水平.

    作者:陈光兴;杨柳;周红星;顾祖超;段小军;李忠;李晓东;林炎水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与颈部手法治疗相关的解剖学研究

    概括目前国内外与颈部手法治疗相关的新解剖学研究进展,重点从解剖学和形态学的角度对临床手法治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探讨和评价,对指导临床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义凯;李军朋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膝关节周围巨大骨巨细胞瘤的保肢治疗:对患者预后影响9例分析

    目的:采用人工膝关节治疗膝关节周围巨大骨巨细胞瘤,选择手术适应证并观察患者肢体功能保留效果.方法:9例患者,良性骨巨细胞瘤6例,恶性3例.均采用骨瘤段切除,双关节半限制型人工膝关节置换8例,旋转限制型人工交链膝关节置换1例.结果:随访1.5~4.7年,1例死于肺部转移,8例无瘤存活.8例患者术后获得了较好的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假体无松动.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巨大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可以早期锻炼膝关节的功能,减少传统手术所带来的术后复发及关节病变.

    作者:李继庆;王臻;郭征;郭峰;袁志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腰背肌功能锻炼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作用

    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2例,20例采取药物及理疗为对照组,22例在常规治疗措施上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为治疗组.疼痛基本缓解时间、正常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腰背肌功能锻炼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蓝桂森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聚磷酸钙/左旋聚乳酸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材料的分析

    背景:用左旋聚乳酸(PLLA),聚羟基乙酸(PGA)等可降解吸收性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的纤维状支架材料和海绵状支架材料在软骨组织工程中已获得广泛应用.但这类支架材料存在着弹性模量低,受力时易变形,容易导致种子细胞损伤和降解吸收时间过长等缺陷.目的:研制出可任意调控降解速率且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生物相溶性能和毒理学性能的聚磷酸钙(Calcium Polyphosphate,CPP)纤维,并用该纤维为增强材料研制软骨组织工程复合材料.设计:以不同质量比例分组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兰州交通大学材料工程研究所完成,基体材料选用PLLA(中科院化学所高分子合成室提供),增强材料选用自制CPP纤维.干预:以高强度、高模量可设计降解速率的CPP纤维为增强材料,PLLA为基体材料,应用溶媒投放、颗粒滤取技术制备出CPP/PLLA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材料,测试了该支架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体外37℃下Hank's人工降解液中的生物降解特性.主要观察指标:物理力学性能,降解性能.结果:CPP/PLLA支架复合材料具有三维连通、微孔、网状微观结构,微孔分布均匀,微孔尺寸为130~350μm,孔隙率90%;压缩模量随CPP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降解速率随CPP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结论:CPP/PLLA支架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体外降解性能在体外构建的组织化软骨的早期生物学性能基本满足软骨组织工程的要求,故可用作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石宗利;杜心康;王彦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 应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促进节段性骨缺损修复

    背景:广泛存在于骨髓中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具有强大的成骨潜能,其为骨不连接、大段骨缺损的临床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骨科完成,对象为体质量2.0~2.5kg新西兰雄性白兔21只.干预:将白兔随机分成4组,建立双侧尺骨中段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红骨髓复合物,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7,9周观察结果,配对资料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骨缺损模型治疗后X射线、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结果.结果:经组织学及X射线检查发现,术后7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空白组无骨愈合迹象,术后9周生物力学测试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的大应力和弹性模量均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 551和2.588(P<0.05).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骨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组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作者:尹擘;闫景龙;李桂娟;张晶;王春雪 刊期: 2004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