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枢神经系统Rosai-Dorfman病二例

贾思;孙波

关键词:
摘要:例1 女,50岁.双小腿间断发作性抽搐1个月.体检:神经系统无阳性发现.MRI检查显示病变位于双侧额顶部交界区上矢状窦旁,呈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楚,信号均匀.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邻近硬脑膜增厚(图1A~D).术前诊断为脑膜瘤.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见病变侵犯双额顶硬脑膜下及上矢状窦,灰白色,血供中等,实性、质硬韧,与脑膜粘连紧密,大小约2.5 cm×2.0 cm×2.0 cm.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内原发囊性淋巴瘤MR表现一例

    患者 女,61岁.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乏力、构音不清,间有头晕、头痛,无畏寒发热.体检:神志清楚,构音不清,双侧浅感觉对称;右上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0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侧肢体肌力V级.相关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表现:CT平扫示左侧额叶皮层区一环状肿物,周边呈稍高密度、中央呈低密度,周围见“指压状”水肿(图1).

    作者:梁长松;陈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CT表现

    目的 总结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CT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TSCC的CT表现.男6例,年龄为45 ~ 77岁,中位年龄52岁,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分析病灶的位置、大小,肿瘤内部密度,强化,周边侵犯及转移等表现.结果 左肾4例,右肾2例,大径在3.1~11.2 cm之间.4例病灶密度欠均匀,以等低密度为主,其中3例病灶内见点片状高密度出血,2例呈均匀低密度.6例MTSCC病灶主体均位于肾内,其中3例有包膜.平扫时肿瘤的CT均值为33.4 HU,增强后肾皮质期、髓质期和延迟期分别为44.8 HU,57.1 HU,68.0 HU.6例均表现为渐进性强化.结论 MTSCC的CT表现有一些特征性,平扫密度不均匀,常伴囊变、出血,病灶主要位于肾内且有包膜,增强后早期轻度强化、然后呈渐进性强化,这些CT表现对提高该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作者:张京刚;邢伟;邱建国;陈杰;孙军;丁玖乐;顾正章;卢海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后肾腺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附1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MA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间本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MA 11例及文献复习,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MA女性多发,单侧发病,肿块多局限于肾实质内,且边界清晰,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后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CTA未见明显供血血管,MRI呈长T1、稍长T2,强化方式亦为渐进性不均匀强化,DWI一般为稍高信号.结论 CT和MRI对于MA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作者:史玉书;冯湛;杨虹;许顺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卵巢交界性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瘤的MRI表现及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SBOT)、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MBOT)的MRI表现,并探讨MRI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经病理证实的SBOT、MBOT患者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BOT12例,单侧6例、双侧6例,共18个病灶,单房7个,多房11个,18个病灶囊内均有实性结节,卵巢外非浸润性种植7例.MBOT 13例,均为单侧,共13个病灶,单房1个,多房12个,12个多房病灶可见“囊内套囊”征象.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囊内套囊”征对MBOT有较高预测价值,比值比(OR)为308,囊内结节对SBOT有较高预测值,OR为999.结论 SBO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内可见实性结节,MBOT表现为多房,可见“囊内套囊”征象,MRI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作者:方如旗;曹代荣;翁淑萍;邢振;陈霞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大小的CT测量研究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大小与正常人群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搜集在本院行上腹部CT检查的患者101例,测量肾上腺的大径.其中肿瘤患者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46~83岁),搜集两次检查图像,第一次为手术前或术后第1次复查(一般小于3个月),第二次为间隔一年半(18个月)以上复查,根据有无复发转移分为治愈组(P,Past),治愈组(N,Now),未愈组(P),未愈组(N);非肿瘤检查者39例(男15例,女24例,年龄22~86岁),归为对照组.将不同组别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肿瘤患者过去和现在之间比较,治愈组(P-N)肾上腺大小不存在差异(P>0.05),未愈组(P-N)则存在差异(P<0.05).未愈组(P),治愈组(P、N)与对照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各组男女间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往往都会伴随着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肾上腺的功能,促进相关激素的分泌,长期的不良情绪终会造成肾上腺体积的增大.在日常工作中要认识这种变化,避免误诊.

    作者:吴青山;陈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与肝硬化相关的周围肺血管扩张的CT征象

    目的 研究与肝硬化相关的周围肺血管的扩张情况及其在CT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方法 搜集满足条件的112例肝硬化患者组成肝硬化组,60例非肝硬化人员组成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在胸部CT征象上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内容包括:(1)肺血管纹理增粗达胸膜面;(2)双肺小结节影;(3)双肺底层面网格状影;(4)右肺底层面平均密度.征象(1)~(3)为计数资料,出现的记为阳性用1表示,没出现的记为阴性用0表示,征象(4)为计量资料,用CT值记录具体数值,随后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 肝硬化组及非肝硬化组之间在上述4项CT征象上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征象(1):P=0.000,征象(2):P =0.002,征象(3):P =0.002,征象(4):P =0.000,均P<0.05].结论 肝硬化病变可通过某些途径影响肺周围血管,使之扩张,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胸部CT征象.

    作者:吕蓉;韩宇欣;于长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双源CT对正常人群心内膜下首过灌注分布和时相性变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 使用双源CT(DSCT)研究正常人群心内膜下区静息首过心肌灌注的节段分布和时相变化,探讨其定性评估心肌血流灌注的价值并为进一步评价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符合正常组入选标准的45例体检者D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其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62±10.5)岁.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非离子型对比剂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观察以5%间隔重组的0~100% RR间期的图像,选择佳收缩期和佳舒张期作为评价时相,使用TVA(Time volume analysis)软件自动测量17个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区心肌首过灌注.17个节段的心肌首过灌注强化值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每个节段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首过灌注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45例744个心肌节段进行了测量,除心底的少数节段和心尖外,绝大部分节段舒张期首过强化高于收缩期,并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节段分布显示前壁、下壁和心尖的首过强化较低,而室间隔壁和左室侧壁则相对较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SCT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首过灌注的时相变化特征和心肌节段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基于常规冠状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和发现心肌缺血.

    作者:喻杰;刁楠;陈艳;韩萍;史河水;周国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256 iCT对左心耳容积和功能的评价

    目的 利用256 iCT冠状动脉成像多期相三维容积重组评价左心耳的容积和功能.方法 选取本院40例行256层螺旋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阴性患者的影像资料;将原始扫描数据重组成10个时相(5% ~95%,间隔10%),于Philips EBW 4.5工作站测量各时相左心耳容积,观察左心耳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容积的变化,确定其大容积(LAAVmax)、小容积(LAAVmin),并计算左心耳排血量(LAAEV)、左心耳排空分数(LAAEF).分析左心耳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个体常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左心耳容积在整个心动周期中是不断变化的,期间有两次排空;65% ~ 85%时相期间左心耳容积变化较小,接近其自然状态.LAAVmax与LAAVmin明显相关,并分别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相关;LAAEV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LAAVmax、LAAVmin明显相关;LAAEF与LAAVmin呈明显负相关,与LAAVmax无关.结论 256 iCT冠状动脉成像多期相三维容积重组可以对左心耳的容积和功能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刘晓伟;李彩英;汪国石;于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PF 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57 ~ 85岁,平均72岁,心率61~ 97次/分,平均76次/分.25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后处理方法: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结果 CPF单侧冠状动脉供血7例,双侧冠状动脉同时供血14例,占66.7%;供血动脉以左前降支近段居多,为13例(61.9%).21例均可直接观察到畸形血管团,表现为“毛线团”样或“筛网”样分布.12例可见供血动脉区动脉瘤形成.15例供血冠状动脉呈轻~中度狭窄,且均位于畸形血管开口处附近.21例均可观察到畸形血管向肺动脉内染色、供血,其中18例可见对比剂“喷射征”.结论 多排螺旋CTA技术重组方法多样,能够直观、准确地显示CPF的畸形血管形态以及“喷射征”等典型征象.

    作者:王刚;郑晓林;张镇滔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消化系统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表现(附4例报告)

    目的 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 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MFH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4例中,发生于胃、小肠各l例,为单发;位于直肠者伴“左侧甲状腺”MFH和肝脏MFH各1例,为多发;就诊时已有转移或浸润者3例.位于胃肠道者增强早期病灶强化均不明显,可见延迟强化,呈现“决进慢出”模式.结论 消化系统MFH与该系统常见病变表现有所不同,但术前CT准确诊断仍存在困难.

    作者:周乐夫;金贤德;王甄;周杰;袁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实性成分为主的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CT对实性成分为主的卵巢浆液性囊腺癌(SCAC)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并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临床病理确诊的31例实性成分 ≥50%的卵巢SCAC的CT影像资料.结果 31例实性成分为主的卵巢SCAC中,病理证实Ⅱc级8例,Ⅲ级23例;全部病灶均经CT检出.结论 实性成分为主的卵巢SCAC虽然在术前很难做出具体诊断,但CT能够显示肿瘤的特点,对诊断实性成分为主的卵巢SCAC具有很大的价值.

    作者:赵英华;李景雷;赵祥成;李绍林;梁长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的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颅内HPC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像表现.结果 5例颅内HPC,男3例,女2例;年龄37 ~ 60岁,均为单发病灶,4例位于小脑幕上,1例位于小脑幕下.MRI表现肿瘤呈分叶状,呈等T1,稍长T2信号,瘤体内可见囊变坏死、出血及流空血管,周围可见轻度水肿,位于小脑幕下的1例病灶可见第三脑室受压,并可见侧脑室明显扩张积水,5例病灶均表现为“窄基底”与脑膜相连.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其内及周边可见较多的血管,5例病灶均未见明显“脑膜尾征”,1例病灶侵犯颅骨,1例病灶累及静脉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5例CD34、波形蛋白及CD99均为(+),EMA,S100,GFAP均未见表达;Ki-67标记,其中2例为<5%表达,3例为5% ~ 10%表达;5例Syn染色均为(-).结论 颅内HPC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其特点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唐菲;刘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中枢神经系统Rosai-Dorfman病二例

    例1 女,50岁.双小腿间断发作性抽搐1个月.体检:神经系统无阳性发现.MRI检查显示病变位于双侧额顶部交界区上矢状窦旁,呈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楚,信号均匀.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邻近硬脑膜增厚(图1A~D).术前诊断为脑膜瘤.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见病变侵犯双额顶硬脑膜下及上矢状窦,灰白色,血供中等,实性、质硬韧,与脑膜粘连紧密,大小约2.5 cm×2.0 cm×2.0 cm.

    作者:贾思;孙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18F-FDG PET/CT在宫颈癌初诊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宫颈癌初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FIGO分期ⅠB期及以上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前10天内18F-FDG PET/CT及同机增强CT的影像资料.结果 PET/CT与同机增强CT诊断宫颈癌原发灶的灵敏度分别为100%、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9,P=0.034).分别以患者和淋巴结分区为单位计算,18例患者伴区域淋巴结转移,36例手术患者共切除的351组区域淋巴结中,病理学证实存在27组转移淋巴结,PET/CT灵敏度均为77.8%,同机增强CT的灵敏度为63.2%,48.1%.以淋巴结分区为单位计时,两者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082,P=0.024).43.5%患者依据PET/CT影像资料更改了临床治疗方案,其中3例发现远处转移灶.结论 18F-FDG PET/CT不但可准确判断宫颈癌原发灶的侵犯范围,而且可以检出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在宫颈癌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倩;陈文波;刘恩涛;王秋实;王淑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腹膜后巨大隐匿功能性嗜铬细胞瘤一例

    患者 女,50岁.于1年前发现上腹部包块,约鸡蛋大小,无明显疼痛,无腹胀、腹泻,近来发现腹部包块较前明显增大,无畏寒、发热,无黄疸,无呕血、黑便.患者否认乙肝、结核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及手术外伤史,无输血史.体检:T 36.9℃,P 82次/分,R 18次/分,BP 100/60 mmHg,左腹部可触及一巨大包块,质地稍硬,活动度差,无压痛.

    作者:龚晓虹;袁玲玲;付传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SCT全景齿科重组在埋伏牙拔除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MSCT齿科重组在颌骨埋伏牙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例埋伏牙病例进行256层螺旋CT扫描,并通过Dental planning软件进行齿科全景重组后处理,对埋伏牙进行定位诊断.结果 20例患者共27颗埋伏牙均被精确定位,埋伏牙的牙体形态、位置以及与邻牙的关系均清晰显示,并根据Dental planning 软件分析佳手术入路后均顺利拔除埋伏牙.结论 MSCT全景齿科重组是一种高效准确的定位诊断埋伏牙的方法,在埋伏牙拔除的方案制定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王振平;罗是是;李国;李建军;余宁;陈井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患者 男,64岁.因“低血糖原因”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伴心慌、大汗、双眼黑朦,发作时不能站立,有饥饿感,进食约20 min后缓解.夜间好发,发作时血糖2.3 mmol/L.体检:蛙腹,左上腹触及一包块,质硬无压痛,移动度欠佳.CT表现:左中上腹见形态不规则肿块,大小约14.7 cm×16.8 cm×17.0 cm,密度不均匀(图1A),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图1B~D),邻近肠管受压移位,与胰腺尾部、左侧肾上腺分界欠清.

    作者:柏拉拉;张体江;刘衡;江林;王亚男;周全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盆腔右侧椭圆形高密度影——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 男,8岁.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及脐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体检: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腹部微膨隆,未见胃肠型、异常蠕动波及腹壁静脉曲张;触诊全腹部压痛,尤以中下腹为甚,有反跳痛、轻度肌紧张,全腹未触及包块.B超:腹腔局限性少量积液.实验室检查:WBC19.96×109/L、RBC 5.26×1012/L、HGB 143.00g/L、NEUT% 89.71%.

    作者:李加其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多层螺旋CT(≥128层)对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3年9月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万方数字化期刊,维普数字化期刊数据库,查询MSCT(≥128层)在诊断冠状动脉ISR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计算MSCT(≥128层)诊断冠状动脉ISR灵敏度(SEN)、特异度(SPE)及其95%可信区间(CI),绘制及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基于支架分析,MSCT(≥128层)诊断冠状动脉ISR的SEN为0.90(95% CI:0.82~0.94),SPE为0.91 (95% CI:0.89 ~ 0.93),AUC为0.95.亚组分析320层MSCT诊断冠状动脉ISR的SEN和SPE0.93(95% CI:0.85~0.97)和0.95(95% CI:0.89~0.98).结论 MSCT(≥128层)对评价冠状动脉ISR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其临床随访的一种有效且无创的检查方法.

    作者:徐生芳;郭顺林;雷军强;翟亚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肺透明细胞瘤的CT诊断(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CT对肺透明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肺透明细胞瘤的临床资料、CT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病理、CT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1例为左肺下叶外基底段结节,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强化;另1例为左肺上叶舌段类圆形肿块,密度不均匀,内部见钙化灶,增强扫描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 CT检查是目前诊断肺透明细胞瘤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其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多为圆形、边界光滑的实性结节或肿块,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强化,当肿块内出现钙化时则为轻~中度强化.确诊需依靠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杨军;李勤勍;郑蕊;廖承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