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枢神经系统Rosai-Dorfman病二例

贾思;孙波

关键词:
摘要:例1 女,50岁.双小腿间断发作性抽搐1个月.体检:神经系统无阳性发现.MRI检查显示病变位于双侧额顶部交界区上矢状窦旁,呈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楚,信号均匀.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邻近硬脑膜增厚(图1A~D).术前诊断为脑膜瘤.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见病变侵犯双额顶硬脑膜下及上矢状窦,灰白色,血供中等,实性、质硬韧,与脑膜粘连紧密,大小约2.5 cm×2.0 cm×2.0 cm.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患者 男,64岁.因“低血糖原因”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伴心慌、大汗、双眼黑朦,发作时不能站立,有饥饿感,进食约20 min后缓解.夜间好发,发作时血糖2.3 mmol/L.体检:蛙腹,左上腹触及一包块,质硬无压痛,移动度欠佳.CT表现:左中上腹见形态不规则肿块,大小约14.7 cm×16.8 cm×17.0 cm,密度不均匀(图1A),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图1B~D),邻近肠管受压移位,与胰腺尾部、左侧肾上腺分界欠清.

    作者:柏拉拉;张体江;刘衡;江林;王亚男;周全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CT表现

    目的 总结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CT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TSCC的CT表现.男6例,年龄为45 ~ 77岁,中位年龄52岁,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分析病灶的位置、大小,肿瘤内部密度,强化,周边侵犯及转移等表现.结果 左肾4例,右肾2例,大径在3.1~11.2 cm之间.4例病灶密度欠均匀,以等低密度为主,其中3例病灶内见点片状高密度出血,2例呈均匀低密度.6例MTSCC病灶主体均位于肾内,其中3例有包膜.平扫时肿瘤的CT均值为33.4 HU,增强后肾皮质期、髓质期和延迟期分别为44.8 HU,57.1 HU,68.0 HU.6例均表现为渐进性强化.结论 MTSCC的CT表现有一些特征性,平扫密度不均匀,常伴囊变、出血,病灶主要位于肾内且有包膜,增强后早期轻度强化、然后呈渐进性强化,这些CT表现对提高该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作者:张京刚;邢伟;邱建国;陈杰;孙军;丁玖乐;顾正章;卢海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双源CT对正常人群心内膜下首过灌注分布和时相性变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 使用双源CT(DSCT)研究正常人群心内膜下区静息首过心肌灌注的节段分布和时相变化,探讨其定性评估心肌血流灌注的价值并为进一步评价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符合正常组入选标准的45例体检者D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其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62±10.5)岁.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非离子型对比剂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观察以5%间隔重组的0~100% RR间期的图像,选择佳收缩期和佳舒张期作为评价时相,使用TVA(Time volume analysis)软件自动测量17个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区心肌首过灌注.17个节段的心肌首过灌注强化值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每个节段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首过灌注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45例744个心肌节段进行了测量,除心底的少数节段和心尖外,绝大部分节段舒张期首过强化高于收缩期,并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节段分布显示前壁、下壁和心尖的首过强化较低,而室间隔壁和左室侧壁则相对较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SCT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首过灌注的时相变化特征和心肌节段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基于常规冠状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和发现心肌缺血.

    作者:喻杰;刁楠;陈艳;韩萍;史河水;周国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TACE联合经皮125I粒子植入序贯治疗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经皮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序贯治疗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瘤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确诊为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48例,行介入治疗,TACE术后1周进行经皮门静脉瘤栓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序贯治疗.随访时间为24个月,对比序贯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影像学的变化,以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48例患者共接受215次TACE治疗,平均每例4.5次,平均植入粒子数16枚,技术成功率100%,全组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肝内病灶客现缓解率为37.3% (18/48).瘤栓3个月后影像复查平均回缩3.9mm,完全缓解(CR) 15例,部分缓解(PR)25例,稳定(SD)6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CR+PR)为83.3%.门静脉主干内径恢复>80%共41例(85.4%).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47.9%,33.3%,中位生存时间为15.8个月.48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肝功能、血常规与术时比较,P=0.0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E联合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序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黄宁;杨维竹;江娜;郑曲彬;黄兢姚;申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基于体重指数的低辐射剂量CTU显示上尿路结构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体重指数(BMI)的降低管电流低辐射剂量CTU显示上尿路结构的可行性.方法 110例临床拟诊泌尿系疾病的患者行CTU检查,其中50例行标准剂量扫描(120 kV、250mA),60例根据患者的BMI大小分别采用120mA、80 mA、50 mA行低剂量扫描.2名医师对两种方法显示肾内集合系统、近段、中段、远段输尿管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不同扫描方法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比较两种方法对肾脏集合系统及输尿管各段显示的差别.结果 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P>0.05).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DLP分别为(424.51 ±40.28)和(148.43±33.88) mGy·cm,CTDIvol分别为(10.39±0.61)和(3.71±0.87) mGy,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2,P<0.01).低剂量1组、低剂量2组与标准剂量组比较,3个组间DLP和CTDIvol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71.19,F=2439.17,P<0.01),其中3个组之间两两比较DLP和CTDIvol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pa一致性检验示2名医师对肾内集合系统、近段、中段、远段输尿管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均大于0.75).标准剂量组CTU与低剂量组CTU对上尿路各节段结构的显示效果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根据患者的BMI采用不同管电流的CTU可以降低患者辐射剂量,该扫描方案显示上尿路结构是可行的.

    作者:杨峰;查云飞;赵宗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皮层下梗死远隔皮层重塑VBM初步研究

    目的 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方法,探讨皮层下梗死患者远隔部位的脑灰质结构重塑及其与运动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1例皮层下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5天内、3个月后行高分辨率MRI全脑容积扫描,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和运动力指数(MI)评估,应用VBM方法计算患者急性期、陈旧期全脑灰质体积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康复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陈旧期时患侧中央前回、中扣带回及健侧小脑Ⅵ区、Crus1灰质体积明显减少,而健侧中央前回、眶额回、腹侧前额叶及患侧小脑Crus1灰质体积增加,且双侧中央前回、健侧小脑Ⅵ区、眶额回灰质体积与康复评分(NIHSS和MI)相关.结论 皮层下脑梗死后存在广泛的远隔皮层重塑,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对揭示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建新;冀旗玲;那旭;李坤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四肢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研究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影像学征象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总结其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00年至2012年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6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影像、病理资料.结果 6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分别发生于大腿、髂部、前臂、腋部及膝部,其中2例诊断时已分别发生肝脏和肺部转移.X线检查帮助不大,CT上见分叶状或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MRI上信号不均匀,大部分内部见索条状“信号流空”,增强扫描中等~明显强化,3例周围见延迟强化的迂曲血管.结论 四肢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MRI能提供相对较多信息,较大软组织肿块内部见到索条状“血管流空”及肿块周围见到延迟强化血管,对诊断有提示作用.

    作者:张灵艳;李绍林;魏清柱;陈燕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肝脏淋巴瘤:薄层增强MRI多期扫描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肝脏淋巴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肝脏淋巴瘤的MRI表现,MRI扫描包括T1WI、T2WI、薄层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结果 8例肝淋巴瘤共18个病灶,12个病灶见门静脉紧贴或穿行.MRI T1WI呈等信号(2个)或稍低信号(16个),T2WI呈等信号(1个)或稍高信号(17个).增强扫描时,4个病灶无强化,14个病灶弱强化(低于肝脏信号)、呈“慢进慢出”强化表现,其中10个强化病灶边缘见环形强化(高于肝实质信号)、呈“快进慢出”强化表现.3个病灶内见小裂隙状坏死.3例肝实质对比剂灌注不均.结论 肝脏淋巴瘤主要分布于门静脉周围,大多数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呈无强化或弱强化表现,弱强化病灶边缘常有强化环包绕.病灶内常有正常血管穿行,坏死少见.

    作者:李迎春;陈加源;吴筱芸;印隆林;孔维芳;赵黎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颌骨造釉细胞瘤的影像学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对造釉细胞瘤不同影像学检查的比较,提高对造釉细胞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术前行口腔全景片、多层螺旋CT及MR检查,术后病理证实的造釉细胞瘤31例,从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内容物的性质、牙根的改变、病灶周围骨质的改变及对下颌管的侵犯等方面对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31例中,3种检查方法均能清楚显示病灶的位置,口腔全景片中有27例可清楚显示牙根的改变;CT检查中31例均能清楚显示病灶的形态及病灶周围骨质的改变,27例可清楚显示牙根的改变,25例可明确病灶内容物的性质,18例可显示下颌管的侵犯;MR检查中31例均能明确病灶的范围及病灶内容物的性质.结论 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对造釉细胞瘤影像学特征的显示能力不同,联合应用能提高造釉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陈德华;曹代荣;游瑞雄;江飞;郑义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腭部多形性腺瘤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腭部多形性腺瘤(PA)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腭部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1例行增强扫描.重点对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边缘、密度及强化特征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3例病变中发生于硬腭9例,软硬腭交界处8例,软腭6例.16例呈类圆形,7例呈椭圆形肿块,界限清楚,平扫时肿块密度等于或稍低于邻近肌肉,14例密度均匀,9例密度不均匀,病灶内可见斑片状或裂隙样低密度区,4例可见钙化或骨化,12例伴有邻近骨质受压吸收,14例病灶周围见环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实性部分为轻至中等强化,9例呈不均匀强化,瘤内可见斑片状或裂隙状不强化区,病灶周围环状低密度影不强化,2例强化均匀.结论 腭部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能为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余长亮;宋文;李小虎;线银锋;王万勤;余永强;刘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炫速双源CT在肺动脉成像中不同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炫速双源CT不同扫描模式对肺动脉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3种肺动脉CTA检查方案分别为:Flash扫描(100 kV),双能量扫描(80/140 kV)和常规扫描模式(100 kV).每种检查方案,随机选择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各组图像质量先由2名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主观评估,然后在工作站上测量各组图像肺动脉主干的CT值、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各种扫描方案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各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良好的比例大于98% (118/120),各种检查方案的图像质量在主观评估和客观测量(CT值、SNR、CNR)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在不同方案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Flash扫描100kV扫描方案中辐射剂量低,双能量扫描模式剂量高.结论 炫速双源CT的3种扫描方案获得的主观和客观影像质量评估结果相似,但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存在显著性差异,Flash 100 kV方案剂量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国臣;梁桂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9例AF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4例腹壁型均为育龄期女性,腹外型及腹腔型男、女分别为27例、28例.CT上18例为均匀稍低密度,16例呈稍低-稍高混杂密度,增强后稍低密度区逐渐强化;46例MRI表现为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伴有范围不等的短T2信号,增强后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区强化明显,短T2信号区轻微强化.结论 AF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雷;迟达;赵丹;路鹏;辛英;李森;罗娅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256 iCT对左心耳容积和功能的评价

    目的 利用256 iCT冠状动脉成像多期相三维容积重组评价左心耳的容积和功能.方法 选取本院40例行256层螺旋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阴性患者的影像资料;将原始扫描数据重组成10个时相(5% ~95%,间隔10%),于Philips EBW 4.5工作站测量各时相左心耳容积,观察左心耳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容积的变化,确定其大容积(LAAVmax)、小容积(LAAVmin),并计算左心耳排血量(LAAEV)、左心耳排空分数(LAAEF).分析左心耳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个体常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左心耳容积在整个心动周期中是不断变化的,期间有两次排空;65% ~ 85%时相期间左心耳容积变化较小,接近其自然状态.LAAVmax与LAAVmin明显相关,并分别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相关;LAAEV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LAAVmax、LAAVmin明显相关;LAAEF与LAAVmin呈明显负相关,与LAAVmax无关.结论 256 iCT冠状动脉成像多期相三维容积重组可以对左心耳的容积和功能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刘晓伟;李彩英;汪国石;于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数字化根尖片、曲面断层片、CBCT测量牙齿长度准确性的比较研究

    目的 评价数字化根尖片、曲面断层片、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三种临床常用X线影像测量牙齿长度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160颗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单根或融合单根前磨牙,数显游标卡尺测量离体牙齿真实长度,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10组,每组16颗牙齿,分别排列于人头颅标本的磨牙区、前磨牙区、尖牙区、前牙区,拍摄数字化根尖片、曲面断层片和CBCT;并利用影像设备自带测量软件测量影像牙齿长度,与真实长度进行比较.结果 平行投照数字化根尖片影像长度和牙齿实际长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数字化曲面断层片影像长度和牙齿实际长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失真率为17.05%.CBCT冠状面测量结果中除上颌前磨牙区、下颌前磨牙区与真实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6个分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面测量结果中上颌磨牙区、下颌磨牙区、下颌前磨牙区、下颌尖牙区、下颌前牙区与真实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行投照数字化根尖片较曲面断层片和CBCT能更加精确地反映牙齿的真实长度.

    作者:杨艺强;刘琪;庄东鹏;何通文;葛振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卵巢卵黄囊瘤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目的 分析卵巢卵黄囊瘤(YST)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卵巢YST的CT和MRI表现.6例行CT扫描(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4例YST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3例形态不规则,有明显分叶.肿瘤大小约7.5cm×10.4cm~19.0cm×21.5 cm.CT平扫6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均伴有斑片状低密度区,1例病灶内见钙化;MR平扫T1WI病灶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囊变、坏死区呈更长T1、更长T2信号.CT、MRI增强扫描:动、静脉期肿块不均匀强化,延迟期肿块持续强化,且强化范围扩大,有逐步强化特征,5例肿块内见扭曲血管.结论 卵巢YST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特别是血清甲胎蛋白(AFP),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刘衡;史军丽;王永涛;刘江勇;金开元;李邦国;张体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R动态增强扫描对早期宫颈癌的诊断及分期价值的研究

    目的 研究MR动态增强扫描在ⅠB~ⅡB期宫颈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对在本院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后行手术治疗的42例宫颈癌患者MR资料,双盲法进行术前分期,再结合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信号曲线,并结合病理分期,计算分期的准确率,应用McNemar配对卡方检验统计两者准确率的差异性.结果 平扫结合增强图像的术前MR分期准确率为66.7%,常规MR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后准确率提高到88%,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5).结论 MR动态增强扫描早期时相,可以评价早期宫颈癌的浸润范围和宫旁、阴道侵犯程度,提高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作者:陈婷;张晶;张玉东;鲁珊珊;马占龙;王小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卵巢交界性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瘤的MRI表现及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SBOT)、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MBOT)的MRI表现,并探讨MRI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经病理证实的SBOT、MBOT患者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BOT12例,单侧6例、双侧6例,共18个病灶,单房7个,多房11个,18个病灶囊内均有实性结节,卵巢外非浸润性种植7例.MBOT 13例,均为单侧,共13个病灶,单房1个,多房12个,12个多房病灶可见“囊内套囊”征象.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囊内套囊”征对MBOT有较高预测价值,比值比(OR)为308,囊内结节对SBOT有较高预测值,OR为999.结论 SBO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内可见实性结节,MBOT表现为多房,可见“囊内套囊”征象,MRI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作者:方如旗;曹代荣;翁淑萍;邢振;陈霞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肺透明细胞瘤的CT诊断(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CT对肺透明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肺透明细胞瘤的临床资料、CT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病理、CT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1例为左肺下叶外基底段结节,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强化;另1例为左肺上叶舌段类圆形肿块,密度不均匀,内部见钙化灶,增强扫描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 CT检查是目前诊断肺透明细胞瘤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其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多为圆形、边界光滑的实性结节或肿块,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强化,当肿块内出现钙化时则为轻~中度强化.确诊需依靠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杨军;李勤勍;郑蕊;廖承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大小的CT测量研究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大小与正常人群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搜集在本院行上腹部CT检查的患者101例,测量肾上腺的大径.其中肿瘤患者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46~83岁),搜集两次检查图像,第一次为手术前或术后第1次复查(一般小于3个月),第二次为间隔一年半(18个月)以上复查,根据有无复发转移分为治愈组(P,Past),治愈组(N,Now),未愈组(P),未愈组(N);非肿瘤检查者39例(男15例,女24例,年龄22~86岁),归为对照组.将不同组别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肿瘤患者过去和现在之间比较,治愈组(P-N)肾上腺大小不存在差异(P>0.05),未愈组(P-N)则存在差异(P<0.05).未愈组(P),治愈组(P、N)与对照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各组男女间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往往都会伴随着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肾上腺的功能,促进相关激素的分泌,长期的不良情绪终会造成肾上腺体积的增大.在日常工作中要认识这种变化,避免误诊.

    作者:吴青山;陈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新疆伊犁哈萨克族与汉族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分析研究

    目的 分析新疆伊犁地区哈萨克族与汉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双源CT特征,比较两民族间的差异.方法 搜集自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TA)确诊为冠心病的哈萨克族患者185例,按性别比例及不同年龄段分层随机抽取同期汉族患者185例,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成分、部位、血管狭窄程度及累及冠状动脉的分支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1)哈萨克族和汉族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均以前降支多发,其次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左主干低.两民族斑块成分比较,均以非钙化斑块(NCAP)为主,哈萨克族NCAP构成比高于汉族(P<0.05).(2)哈萨克族女性NCAP构成比高于汉族女性(P<0.05),斑块引起管腔重度狭窄比例高于汉族女性(P<0.05).(3)按年龄段分组,在40 ~49岁年龄段哈萨克族斑块发生率低于汉族(P <0.05);50 ~59岁年龄段哈萨克族NCAP构成比高,钙化斑块(CAP)构成比低于汉族(P<0.05); ≥70岁年龄段哈萨克CAP的构成比低,管腔中度狭窄的比例低于汉族(P<0.05).结论 哈萨克族和汉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存在差异,哈萨克族总体NCAP构成比高于汉族;哈萨克族女性NCAP构成比高于汉族女性,病变程度高于汉族女性.提示临床工作中对哈萨克族NCAP的一级预防显得尤其重要.

    作者:关伟锋;刘文亚;张锦烜;潘存雪;托尔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