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宁金龙;朱飞;刘韵
目的:为臀上皮神经卡压痛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25具(50侧)成年尸体的臀上皮神经的支数及其入臀点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臀上皮神经支数可有1~6支,以4支为多见,占48%±7%;穿经竖脊肌外缘,行于竖脊肌与髂嵴附着点处的骨纤维管内进入臀部;入臀点与髂嵴纤维束关系密切,31.18%经其浅面走过,43.01%穿过纤维束,25.81%行于纤维束的深面.结论:臀上皮神经多为4支,在经过髂嵴纤维束时易被固定卡压,引起腰、臀区疼痛.
作者:李思忠;冯文超;王险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单层培养的人关节软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方法:对来自8例手术切除负重关节非负重区的软骨细胞在10%DMEM中进行单层传代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学、增殖细胞倍增时间(DT)、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流式细胞分析细胞增殖指数(PI)和细胞凋亡.结果: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1)细胞形态由原代的多角形转变为第3、4代的短梭形、第8、9代的成纤维细胞形态;(2)DT在逐渐延长,PI在逐渐减小;(3)细胞分泌的Ⅱ型胶原逐渐减少;(4)细胞凋亡指数未见明显的改变(P>0.05).结论:体外单层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存在着失分化和老化,但第3、4代能较好地保持软骨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可作为种子细胞的来源.
作者:周新社;戴尅戎;汤亭亭;胡诞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腕舟骨骨折是腕部常见损伤之一,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确定,常发生为延迟愈合或骨不连,自1999年6月至2004年7月我们收治腕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患者29例,采用透视下经皮针撬注射植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锋;严怀宁;潘永飞;叶荣;段艳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髋臼后壁骨折(APMF)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手术治疗APWF 37例.按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cation的APWF分型标准,其中Ⅰ型7例,Ⅱ型20例,Ⅲ型10例.结果:37例经10个月~5a(平均2a4个月)随访,根据Matta评定法,优23例,良9例,尚可5例,优良率86.5%.未发生死亡、感染及股骨头坏死病例.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显露途径熟悉、良好的手术整复工具、解剖复位及适时手术,是提高APWF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张海波;白美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报道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方法:在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低旋转点的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13例.结果:13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后经换药愈合.术后皮瓣无臃肿,外形好,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3种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旋转点设计在腕关节处,皮瓣血运可靠,手术操作简单,是修复手部较大面积及手指近节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黄飞;张发惠;吴水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的操作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例、腹主动脉瘤2例.结果:5例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均获得成功,术后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假腔立刻消失,2例腹主动脉瘤瘤体成功隔绝.无支架移位;术中发生内漏1例,经及时处理后消失;2例术后出现移植后综合征,经对症处理后缓解.随访3~21个月,无移植物移位及器官缺血,假腔内见血栓形成.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创伤小、安全、恢复快,有着较好的近期效果.
作者:周为民;高涌;符伟国;余朝文;聂中林;孟庆友;卢冉;孙勇;包宗明;周伟;高杰;朱光辉;李国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眼部及全身多种疾病,特别是颅内病变,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甚至在尚未出现疾病主要症状之前,已从视野中显示出了异常.视野缺损是由视觉传导路损伤引起的,视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的损伤,会引发相应范围的视觉功能障碍,熟悉二者的解剖学关系及损伤后变化,对于眼科及全身某些疾病,特别是颅内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视路中,来自视网膜不同部位的纤维,其排列有严格的次序和分布,不同部位的视路,其邻近的神经组织也不相同,不同部位和不同范围的视路病变,有着不同的神经定位体征.
作者:于晓谟;张培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2例Ⅰ、Ⅱ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被分为两组,其中肋间臂神经保留组38例,肋间臂神经切除组34例.术后对病人上臂内侧感觉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保留肋间臂神经与不保留肋间臂神经两组患者上臂感觉障碍率术后2周时分别为63.16%和94.12%,术后3月时分别为13.16和58.82%,两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目及预后两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乳腺癌(Ⅰ、Ⅱ期)改良根治术中施行保留肋间臂神经是可行的,它保存了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功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应推广应用.
作者:荣振;陈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用于剖宫产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60例单胎足月妊娠产妇随机分为CSEA组和传统硬膜外麻醉(EA)组.CSEA组选用0.5%重比重布比卡因10~12.5mg,然后置管.传统EA组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1:1混合液13~17ml.结果:CSEA组和传统EA组比较麻醉起效时间和阻滞不全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低血压、术毕头痛发生率和新生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SEA综合了腰麻(SA)和EA的优点,它是一种理想的剖宫产麻醉方法.
作者:刘力生;吴华;刘兰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长神经卡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近6年来收治的16例胸长神经卡压的病史进行分析,发现患者共同的特点是胸前、胸侧壁和腋部不适,针刺样疼痛.12例行非手术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结果:非手术治疗中1例失访,11例获6个月以上的随访,其中2例效果不佳后期改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后随访6个月~4年,症状全部消失.结论:胸长神经卡压引起的胸部疼痛并不罕见,一旦确诊,可先行非手术治疗,以颈部局封为主要治疗方法,如无显著效果应采取手术治疗.
作者:林浩东;陈德松;方有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股动脉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静脉移植方法修复动脉缺损治疗骨盆骨折合并股动脉损伤13例.结果:13例均治愈.随访2~4a,效果良好.结论:(1)骨盆骨折应注意合并股动脉损伤;(2)骨盆骨折合并股动脉损伤应早期探查;(3)行静脉移植修复疗效良好.
作者:张文峰;张承铭;张成进;姜正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有关注意事项.方法:对218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及相关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孕妇阴道试产,其中成功者36例,占85.7%.再次剖宫产者182例.结论:单纯剖宫产史作为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的指征是不合理的,如果没有再次剖宫产指征,应给予孕妇试产机会,试产前应尽可能充分估计疤痕的愈合情况.
作者:周云;周杜娟;罗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骨修复是骨科的基本问题,因创伤、股骨头坏死和骨组织手术等所导致的骨缺损常常需要植骨愈合.自体骨移植带来供骨部位并发症,异体骨移植存在排斥反应,两者骨来源都有限.关节软骨损伤不能自行修复,软骨移植因为来源有限和塑形困难,不能广泛使用.体内骨修复过程包括:血肿形成,化学信号趋化骨源性干细胞并促其分化,软骨内成骨.体外人工模拟这一过程,包括三方面因素:调控信号、细胞、细胞外基质.
作者:黄炎;孔荣;尚希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所谓水通道即存在于哺乳动物和植物细胞上转运水的特异通道.该通道是由一系列具有同源性的内在膜蛋白家族成员所形成,称为水通道蛋白或水蛋白(Aquaporin,AQP).它们介导着不同类型细胞膜的跨膜水转运.九十年代以前,水转运机制一直被认为是简单扩散,但水能迅速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层似用简单扩散机制所不能解释,由此认为哺乳动物的细胞膜上存在特异的转运水的孔道.
作者:梁书锋;郑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为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械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52具成人完整福尔马林固定标本T12-S1段脊柱的棘突间距、棘突顶距、棘突长度、相邻棘突上下缘及中央厚度.测量数据用SPss115软件行方差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组数据满足正态性、方差齐性.棘突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L1~2为7.61mm(女,7.75),L5~S1为4.03mm(女,6.49).棘突顶距、棘突长度中段较大,上段和下段较小.棘突顶距,T12~L1为54.63mm(女,54.63),至L2~3增大为60.18mm(女,53.64)又逐渐变小,至L4~5减小为45.07mm(女,49.40).棘突长度,L3大,25.45mm(女性L4大18.71mm),L1和L5分别为21.63mm(女,17.08)和21.41mm(女,17.44).相邻上一棘突下缘厚度普遍大于下一棘突上缘厚度.差值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3.28,75%位数为5.13.棘突顶距与身长呈中低度正相关.相邻椎间隙指标呈中高度正相关.女性较男性棘突较短、薄、矮.结论:该研究为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械的设计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刘刚;颜连启;郭开今;陈幽婷;袁峰;辛兵;施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对陈旧性眼眶内异物的临床认识.方法:对10例陈旧性眼眶内异物的诊断治疗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眼睑包块的病人保守治疗无效,经眼眶内探查术从眼眶内取出异物后痊愈.结论:对有眼外伤病史的眼睑包块病人,经抗炎、抗感染、切开排脓引流等治疗效果不佳者,应尽早行眼眶内探查术.
作者:张慧;王岩春;王玮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酶的影响.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NC)组、糖尿病(DM)组、牛磺酸(Tau)组,每组8只.DM组和Tau组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Z)50mg/kg复制DM大鼠模型.NC组和DM组给予自来水、Tau组给予牛磺酸(1%饮水)4周后,测量腓肠肌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CK)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光镜下观察肌纤维病理改变.结果:与NC组相比,DM组组织中SOD、CK活性显著降低(P<0.01),LDH活性、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光镜下,肌纤维发生明显紊乱,变细,甚至断裂.给予牛磺酸后可抑制上述现象.结论: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病变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丽娟;刘磊;祈真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第1腕掌关节(即拇指腕掌关节)脱位是临床骨科常见腕掌部损伤,其发生机理为第1掌骨受到轴向并尺侧暴力打击,致使第1掌骨向背侧、桡侧近端移位.常伴有第1腕掌关节周围韧带断裂.如果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愈后常有关节不稳定,影响拇指对掌及外展功能.经典的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方法有手法复位加夹板外固定,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腕掌关节脱位基本上都伴有周围肌腱断裂,以上两类治疗方法修复后肌腱抗拉力也会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大,特别是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时容易发生.
作者:张国栋;张发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L3~4滑脱2例,L4~5滑脱8例,L5~S1滑脱18例.按Meyerding滑脱分类标准,Ⅰ度22例,Ⅱ度6例.均采用后路减压、RF内固定及小关节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术后28例完全复位,骨融合.术后平均随访15.3个月(10~22个月),临床疗效优者7例、良19例、可2例.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良好,复位理想,固定稳定.
作者:李战宁;贺利军;张丽玲;白国玺;魏斌;李朝辉;张文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治疗兔急性静脉血栓后,兔病变段静脉内皮细胞形态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情况.方法:家兔95只,70只建血栓模型,并分为取栓(thrombectomy,TX)组、非取栓(non-thrombectomy,N-TX)组各35只;另25只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H).于取栓后不同时段,获取病变段血管.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vWF的改变情况.结果:TX组术后1天内皮损伤为Ⅰ~Ⅱ级,4、7天时山~Ⅳ级,14~28天Ⅱ~Ⅲ级,与N-TX和SH组比较,内皮细胞损伤重(P<0.05);vWF表达在取栓后7天时强,14~28天有所降低.结论:急性深静脉血栓取栓后早期(7天内),静脉内皮形态学上损伤较为严重,促血小板聚集增强;取栓后期(14~28天)内皮形态部分修复,促血小板聚集有所减弱,但均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作者:桑宏飞;李晓强;段鹏飞;钱爱民;朱礼炜;戎建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