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强化训练对严重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

黄力平;王锦辉;黄明威;赵振彪;宋兰欣;魏国荣

关键词:严重脑卒中, 偏瘫, 运动功能, 康复对策
摘要:目的该文探讨对严重脑卒中偏患者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办法.方法对42例较年轻的严重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一系列的强化训练对策,平均训练3个月后观察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ADL)改变情况.结果其中27例恢复独立步行能力,大大提高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但这些措施对提高手臂功能无效.结论强化训练对较年轻的严重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自理能力是有价值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以系统性家庭治疗的观点看药物滥用治疗中的治疗关系

    药物滥用者在滥用药物前、滥用药物期间以及脱毒以后的康复时期,都会涉及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心理、家庭和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多渠道的干预.系统性家庭治疗,利用家庭系统的互动来帮助吸毒者即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治疗中治疗师与当事人及其家庭构成了一种不同于当事人源家庭的治疗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的治疗关系又有别于对其他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的治疗.理解和把握这种特殊治疗系统中的治疗关系将有助于更好地帮助药物滥用者及其家庭.

    作者:杨芳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性瘫痪步行训练中的应用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about walk training of cerebral palsy treatment with conductive education approach and Bobath method .Methods 86 pati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reated with conductive education approach and Bobath method.Effects was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Results The overall score on motion function developmen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However,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walking established and gait improved in the two groups(P< 0.05).Conclusion Both of the two therapeutic methods are effective in treating cerebral palsy.However,conductive education approach is more effectual in walking established and gait improved.

    作者:梁松;赵阳;徐云萍;刘洪涛;张少敏;王莉平;高春霞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技能训练对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将96例非急性期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技能训练组(以下简称训练组;48例,其中脱落2例)和对照组(48例).对技能训练组进行技能训练共16周.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1)训练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的MRSS评分、依赖量表得分、活动功能缺乏量表得分、社交量表得分、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量表得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进行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干预后时点与干预前时点评分差值的比较,两组的MRSS总分、社交量表得分、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量表得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技能训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作者:项玉涛;李文咏;翁永振;侯也之;高亮;陈国澜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嗓音语图频谱分析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诊断意义

    目的研究正常人及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患者手术前后嗓音的声学特征,探讨语音频谱分析系统在帕金森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USSA语音频谱分析系统对30例正常成人及54例喉病患者发持续元音[a:]时的声音信号进行检测,分析帕金森病的基频、共振峰、频率微扰、振幅微扰和谐噪比,同时观察语图谐波、共振峰及噪声成分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帕金森病F0,F1,F2,F3值与对照组及术后比较,频率均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PD组手术前APQ值、FPQ值增高,H/N值下降,与正常组及术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D患者语图表现谐波及共振峰不规则,噪声成分增加.结论计算机语音频谱分析系统可作为检测PD的有效客观指标.

    作者:孙永柱;崔鹏程;陈文弦;李贵泽;孙安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超短波辅助治疗脑性瘫痪患儿合并肺炎63例

    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肺炎迁延不愈,采用超短波辅助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爱萍;徐东霞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和老年期痴呆住院患者的成本效益分析

    目的了解不同病种的精神患者住院费用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比较和分析54例精神分裂症、45例情感性障碍和45例老年期痴呆住院患者的住院费用和出院疗效.结果情感性障碍的治疗效果好,老年期痴呆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长,治疗效果差,而且住院成本较高.结论合理使用医疗资源,重视情感性障碍患者的住院治疗,提倡老年期痴呆家庭、社区和医院相结合的治疗护理模式,提高医保的经济效益.

    作者:周国权;郑宏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集中的运动训练对男性脊髓损伤患者上肢骨量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百忧解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

    目的探讨百忧解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按病情分别给予抗凝、溶栓、脱水、利尿、降压、降血糖及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服百忧解胶囊,20mg/d,1次/d.疗程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3月进行HAMD抑郁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的康复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2组抑郁的治疗效果的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基本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基本痊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百忧解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安全有效,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

    作者:何文贞;欧利民;郑俊忠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新生儿听力筛查

    听力障碍是新生儿出生常见的功能缺陷之一.国外资料报道,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在1‰~3‰,双侧重度及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为1‰~2‰,而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为2‰~4‰[1-3].

    作者:张宏征;郭梦和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弱智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对1例弱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进行个案研究,主要是探讨如何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矫正.研究主要包括如何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全面的原因分析,如何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和方法的综合使用对智力存在一定缺陷并伴有行为异常的儿童进行有效的行为矫正.主要采用的行为矫正方法包括:家庭环境调整、认知行为治疗、个人技能训练、集体帮助等.

    作者:冯启翔;张福娟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脑伤泰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P300与海马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改变及脑伤泰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Pulsinlli-4血管法制作VD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测定P300潜伏期,免疫组化法行海马突触素染色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P300延长,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下降,但在术后8周P300缩短,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上升.结论脑伤泰缩短P300潜伏期,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SYN水平有关.

    作者:周建军;冯华;王宪荣;吴国材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高压氧结合高压静电治疗失眠60例

    失眠日益成为一种临床常见症状.文章将高压氧、高压静电两者结合运用于临床,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秋幼;黄怀;陈轶;康贤通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估

    文章对生存质量的含义、生存质量研究在骨质疏松症中的重要性进行评述,同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asteoporosis,PMOP)生存质量的评定方法及内容等进行了探讨,希望PMOP生存质量能够地尽早应用于研究的各个方面.

    作者:邵敏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绝经妇女摔倒史、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关系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变化的研究

    目的该文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的变化与病程关系的研究,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恢复的规律.方法35例发病后6周内进行步行功能训练的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连续进行12周的步行速度评测.步行速度测量方法采用10m大步行速度测定方法.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大步行速度的变化与病程呈近似双曲线函数关系Y=A-B/X(R2=0.97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恢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且是可以预测的.

    作者:瓮长水;高怀民;毕胜;徐军;于增志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阿尔茨海默病随访研究中脑电地形图的演变规律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脑电地形图(BEAM)的动态演变规律,以寻找判断痴呆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方法对35例来自宣武医院门诊和病房的轻中度AD患者平均间隔2年后进行随访.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参考DSM-IV-R标准.使用CFM-8型海神便携式脑电检测仪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结果随访时BEAM全部记录点θ和δ功率显著增高(P<0.01);α1频带在额部功率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其余位点亦减低,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α2、β1和β2频带在全部位点功率均减低,但都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结论脑电地形图的动态演变规律可为判断痴呆严重程度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王丽冬;张新卿;周景升;宋蕾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家庭运动训练对神经疾病患者骨质疏松的效果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调节器官发育及其对老龄病防治的初步思考

    文章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s)近年在脂肪代谢、骨骼形成和磷酸盐代谢及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等方面的新研究进行了概述.试图通过认识FGFs对这些器官组织形成的调控作用,探索FGFs预防和治疗老年病的潜在药用价值.

    作者:姜笃银;杨银辉;付小兵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社区防盲干预169例效果分析

    从1998年起对社区中7357位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普查,并依托社区3级防盲、治盲网络,在社区居民中定期开展康复、治疗、干预工作,终减少新发低视力和眼盲人数,以达到康复的目的.

    作者:王伟伟;陆建华;张晶;邹海东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综合疗法与单纯针刺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偏瘫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因为疼痛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康复,甚至因疼痛导致患者对上肢功能的恢复失去了信心.近几年,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偏瘫后肩-手综合征,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群;吴伟宏 刊期: 2002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