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微微;杜月英
4 中风中风又名“卒中”,以卒然昏仆、人事不省、口眼歪斜、舌强言蹇、半身不遂、肢体不仁为主要特征。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纵酒纵欲等原因造成,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伤寒论》所说的外感症(太阳中风)之“中风”不同。中风的辨证,按病情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个类型。《金匮要略》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有闭证和脱证的区别。中风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急性或恶性起病的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的一种病变。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中风可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又可分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出血性中风又分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它们各有不同症状与治疗方法。
作者:何任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探讨“形与神俱”观念的发生乃“肾藏志、应惊恐”发生学研究的起点,“形与神俱”这一命题实际上是中医学向传统文化回归和求合的众多具体体现之一,其发生学依据有“以表知里”以及对“生长壮老己”这一生命过程的观察;“志”具广、狭二义,《内经》“肾藏志”之“志”所指系狭义之志,即意志及记忆,“肾藏志”理论的发生以“肾藏精”理论为基础,有赖于“主体思维”方法对意志与行为关系的把握,同时,对健忘的治疗反证亦是归纳“肾藏志”的依据之一;惊恐并属于肾,对惊恐太过致病征象的观察,以及情志相胜法实践对肾——恐(惊)配式合理性、科学性的证实,是“肾应惊恐”理论赖以发生的主要途径。
作者:李如辉;张光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部门:浙江省人民政府) 1. 解毒祛瘀滋阴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成纤维细胞在不同组织部位的异常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分泌,可引起各种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发生,随着对各种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实验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一些中药及其提取物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过度分泌基质作用,可以有效地阻止增生性结缔组织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达到治疗作用,为研究中医药治疗成纤维细胞增殖引起的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提供了客观的科学理论依据,现对近10年来有关中药的单方和复方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迅;高根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探讨中药制剂双黄连粉针剂(双黄连)对反复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大鼠肺组织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蛋白质水平表达的影响,给大鼠于24周内反复9次经超声雾化吸入肺炎支原体以复制其慢性肺部感染模型,并应用双黄连腹腔注射进行治疗干预;随后用PDGF-BB单克隆抗体按S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图像分析。结果:(1)感染组动物(n=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PCR检测均为阳性,而对照组(n=4)和感染加双黄连治疗组(n=4)均为阴性(均为P<0.05);三组动物的支气管和肺组织常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感染组动物透射电镜检查见肺泡间隔增宽,其中有较多胶原纤维堆积,其余两组则未见明显异常。(2)感染组动物肺间质结缔组织中以及小气道和小血管的壁上可见较强的细颗粒状或细丝网状棕黄色PDGF-BB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产物,其积分光密度为23.26±3.87(n=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者(1.52±0.61,n=4,P<0.05)和感染加双黄连治疗组者(3.49±0.63,n=4,P<0.05)。提示双黄连可抑制反复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大鼠肺组织中PDGF-BB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对于防止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所引起的肺间质纤维化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建;彭东信;刘晓睛;朱朝霞;车东媛;赵时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褥疮是局部软组织长期受压,导致局部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坏死后引起皮肤缺损。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我院自制治褥散局部外敷治疗因痪导致褥疮而收住入院的31例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31例中,男18例,女13例;大年龄81岁,小48岁;脊柱外伤引起截瘫病人19例,中风引起瘫痪病人12例;发生在背部、尾骶部、髋部、内外踝、足跟共48处褥疮,其中Ⅲ期褥疮30处,Ⅳ期褥疮18处,大面积15cm×10cm,小2cm×2cm;发生褥疮时间长120天,短15天。
作者:宋玲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54岁,1996年7月初诊,门诊号0022504。1996年5月,因长期头痛,眼球痛,视力减退,去本市某医院诊治,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垂体瘤,直径2cm,伴甲状腺功能减退。建议手术切除。因患者不愿做开颅手术及放射治疗,经人介绍,来我处求治。
作者:陈炳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指导,针对六版《医古文》教材的各部分内容编排提出看法。认为:①对于基础知识部分,应考虑到中医药类学生学习《医古文》的主要目的,不应过分强调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而应深入简出地介绍实用的知识。论文对《汉字章》、《词义章》、《语法章》、《标点章》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②对于规范文选部分,应紧紧围绕中医药这个中心,着重编选历代著名医论及有关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的文论。论文对文选的编排体例、内容分配、文选篇目等内容都进行了阐述。③对于阅读实践部分,除提示要点外,应着重加强学生对文章大意概括能力和时文章层次分析能力的训练。④对于文选注释部分,应紧紧体现基础知识对于古文阅读的指导作用,并力求规范、准确,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作者:徐光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乳腺增生病是常见的乳腺疾病。笔者采用乳腺1号(自拟方)治疗本病80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80例均为女性。年龄在25~50岁之间;病程长2年,短1个月;全部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乳房胀痛,乳房内可触及大小不等的多团块状、条索状或颗粒状的肿块,有的肿块可随月经周期增大或缩小,肿块质韧,边界不清,有触痛,可推动,无粘连。双侧发病68例,单侧发病12例。
作者:庾欲晓;楼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辨证论治存在明确的层次,每一层次间有严密的逻辑统属关系,构成完整的体系,对此医者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个逐渐消化、吸收、体味辨证论治规律的过程。
作者:刘时觉;刘尚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电针对噪声暴露所致豚鼠听皮层中潜伏期诱发电位(MLR)阚移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电针耳区穴组和电针前肢穴组。对照组只给噪声,后两组施与噪声的同时分别电针耳区穴和前肢穴。噪声暴露前及停止后不同时间记录MLR的阚值。结果:105dB SPL噪声暴露10min可致豚鼠MLR的暂时性阈移,电针耳区穴组和电针前肢穴组噪声暴露后不同时间的MLR阚移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或P<0.05),MLR阚移恢复时间比对照组缩短。结论:电针耳区穴和前肢穴均能减轻噪声暴露所致的听力损伤,并促进听力的恢复。
作者:周庆辉;曾兆麟;施建蓉;郭瑞新;庄剑青;李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便秘是中风急性期的常见症状,多为痰瘀互阻,中焦壅滞而化热腑实所致。笔者采用通腑泻下法治疗中风急性期便秘30例,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将确诊为急性期中风、中经络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两组病人均有半身不遂、口眼斜、大便秘结等症状。性别、年龄、患侧肌力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头颅CT检查均提示为脑梗塞。
作者:徐新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以心肌炎症病变为主的疾病。引起该病常见病毒是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基B组病毒,其它还有埃可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多种病毒。针对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措施,笔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爱明;陈卫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佐治肺原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3例肺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对照组36例,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3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0天,用药前后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血气分析,同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参麦注射液佐治肺原性心脏病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作者:陆亿华;吴丹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由于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辅助检测手段,尤其是CT、MRI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对急性脑梗塞(下简称脑梗塞)认识有所深化,诊断率逐年上升。笔者结合近10年来临床研究,谈谈中医认识、用药思路。1 元气虚衰,血液郁(瘀)于脑为其主要病理机制
作者:熊家平;周承志;甘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妇科疾病痛经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我们在今年的学生军训医疗服务中,遇到了较多的痛经患者,用牛膝散治疗,疗效较好,颇有心得,现叙述如下。1 一般资料今年军训的时间是2000.8.13~2000.9.2,在这期间,我们选取了36例痛经患者,采用牛膝散治疗。又选17例同类型痛经患者作为对照组。该53位患者均来自参训学生,都经妇科、B超检查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首诊时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全身乏力,腰膝酸软,少腹疼痛,月经量少而色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根据9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妇科病证诊断标准》诊断为痛经,属肝肾亏损型。患者年龄大21岁,小18岁,平均20岁。其中29例原有痛经史,24例为首次发病。
作者:缪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对《黄帝内经》、《肘后备急方》、《华佗神方》等唐以前的医著中有关骨伤科内容进行了概括和评价。
作者:叶新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系统地归纳了张仲景对于瘀血形成原因的认识、对于瘀血所致多种病证的论治,总结仲景论治瘀血所致病证的学术特色:即瘀血阻滞部位以下焦为主,瘀血所致急证以瘀热为主要病因,治法以下法为主,选药多用大黄、桃仁,并运用了扶正祛邪、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
作者:李晓斌;夏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发于小腿伸侧的红色或紫红色炎性结节性皮肤病,中医称“瓜藤缠”。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结节性红斑6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22例结节性红斑患者均来自皮肤科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中,女57例男5例;年龄19~45岁,平均32岁;病程1~14天,平均5天。对照组60例中,女56,男4例,年龄20~47岁,平均33岁;病程1~15天,平均6天。
作者:王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内经讲义》五版教材所节选原文句读合理,释义平正,使用以来颇为中医药院校师生称许。但经习读前人注疏,并参验临床所见,笔者发现部分章句尚有不妥之处。今举出病因病机篇中《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阳气乃竭”一段,别作新断,以为抛砖引玉,冀能有补于医事。笔者之意即移“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于段首,摘出“因于暑”条中“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补于“因于寒”条下,试作句读为: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暑,汗,顺则喘喝,静则多言;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详其原由如下:
作者:荀运浩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