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参麦注射液佐治肺原性心脏病血液流变学变化

陆亿华;吴丹毅

关键词:肺心病, 参麦注射液, 血液流变学, 血气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佐治肺原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3例肺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对照组36例,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3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0天,用药前后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血气分析,同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参麦注射液佐治肺原性心脏病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病毒性肝炎AFP值升高的中医治疗

    AFP(血清甲种胎儿蛋白)是胎儿时期血清中的一种主要蛋白质,在胎儿出生后,体内AFP逐渐消失。如肝病患者的成人血清中检测出AFP阳性,则可提示为活动性肝病、肝硬化,并且是肝癌高危人群,如《医学检验与临床》在说到AFP时:“临床上常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睾丸胚细胞瘤及先天性畸胎瘤的诊断。甲胎蛋白血清浓度升高主要见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AFP检测阳性率可达70%至90%。”所以一旦发现AFP值升高,则应当高度重视,并应进一步检查、诊断和积极治疗。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当炎症活动明显时,由于肝脏细胞的广泛坏死,可使AFP值升高,也有的是肝硬变过程中可能随肝脏纤维增生明显而随之AFP值升高。但作为临床医生,应当非常重视此指标的阳性,无论哪种情况,应看作病变的肝细胞对致癌物质的高度敏感,也可看作是癌变前期病变。从临床观察所见,血清中肿瘤指标的出现,往往是癌变形态学改变提早发生的讯号,所以我们应抓紧时机治疗,以防未然。一旦癌块形成或在B超、CT或核磁共振等有所显示肿块的形态,则往往是癌变的中晚期,此时的治疗则更为棘手。

    作者:陈光华;李妙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芍芪平补冲剂中芍药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的:优选芍芪平补冲剂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芍药甙的提取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考察水提时间(A)、提取次数(B)和溶媒量(C),对白芍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因素A和B对提取有显著影响,因素C有一定影响。结论:佳提取工艺是A2B2C3。

    作者:孙凌波;吴素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浙江中医药人文景观建设构想

    阐述了浙江中医药人文景观现状与资源,着重评介了杭州胡庆余堂、义乌丹溪陵园与兰溪诸葛村大经堂药业博物馆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杭州中医药人文景观建设的具体方案。

    作者:胡滨;张承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对《金匮》规划教材的商榷

    对规划教材《金匮要略选读》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有些阐述内容欠妥,如虚寒腹满用行消之品、类方证治仅从症状鉴别等;某些论述前后不统一等;并认为应设校勘、选注、现代研究介绍等。

    作者:宋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失气方治疗胸胁进伤

    ··失气方来源于当地民间流行年久的一张治疗胸胁部进伤的经验方,因其简、便、廉、验而为人们喜用,笔者用于临床也屡获效验。组方失气方由木香6g,乌药6g,郁金9g,炒白芥子6g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方解该方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而设。方中木香、乌药行气止痛;郁金活血化瘀;白芥子宣肺疏气、化痰通络且能软坚散结。

    作者:严樟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顽固性血尿辨治心得

    顽固性血尿是指小便中夹杂有血丝或血块,病程在半年以上,或伴有腰酸、腹胀、小溲涩痛等。顽固性血尿多见于泌尿生殖系疾病,如隐匿性肾炎、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炎等,也有原因不明者,治疗较为棘手。《金匮要略》中载:“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前贤认为血尿之证,多因热蓄肾与膀胱所致。笔者在临证中体会到,肝经湿热下注、脾虚统摄无力等也是形成血尿的重要病机,治疗时要切合病机,辨证立法,处方施治,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陆梅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藏志、应惊恐”理论的发生学剖析

    探讨“形与神俱”观念的发生乃“肾藏志、应惊恐”发生学研究的起点,“形与神俱”这一命题实际上是中医学向传统文化回归和求合的众多具体体现之一,其发生学依据有“以表知里”以及对“生长壮老己”这一生命过程的观察;“志”具广、狭二义,《内经》“肾藏志”之“志”所指系狭义之志,即意志及记忆,“肾藏志”理论的发生以“肾藏精”理论为基础,有赖于“主体思维”方法对意志与行为关系的把握,同时,对健忘的治疗反证亦是归纳“肾藏志”的依据之一;惊恐并属于肾,对惊恐太过致病征象的观察,以及情志相胜法实践对肾——恐(惊)配式合理性、科学性的证实,是“肾应惊恐”理论赖以发生的主要途径。

    作者:李如辉;张光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治伤胶囊治疗内伤胁痛的临床分析

    治伤胶囊是由杭州朱养心药厂在传统“治伤散”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四类新药,主要由生白附子、防风、羌活、制胆南星、白芷等药组成,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散结之功,主治跌打损伤所致的外伤红肿、内伤胁痛等症。笔者自1995年开始用于临床,发现其在治疗内伤胁痛方面疗效独特,优于其它中西药物,近二年追踪随访了内伤胁痛病例128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华全科;程旻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000年浙江省中医学院科技成果获奖项目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部门:浙江省人民政府) 1. 解毒祛瘀滋阴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牛膝散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临床观察

    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妇科疾病痛经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我们在今年的学生军训医疗服务中,遇到了较多的痛经患者,用牛膝散治疗,疗效较好,颇有心得,现叙述如下。1 一般资料今年军训的时间是2000.8.13~2000.9.2,在这期间,我们选取了36例痛经患者,采用牛膝散治疗。又选17例同类型痛经患者作为对照组。该53位患者均来自参训学生,都经妇科、B超检查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首诊时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全身乏力,腰膝酸软,少腹疼痛,月经量少而色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根据9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妇科病证诊断标准》诊断为痛经,属肝肾亏损型。患者年龄大21岁,小18岁,平均20岁。其中29例原有痛经史,24例为首次发病。

    作者:缪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渗湿汤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

    渗湿汤系本院自制制剂,主要由薏苡仁、苍术、黄柏、苦参、生地黄、萆组成,是根据我院的名老中医沈子华老先生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组方而成。用于因禀性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的湿疹,以皮肤呈多型性皮疹、渗液、结痂、瘙痒为主的一类皮肤疾病,效果显著。1 处方与制备1.1 处方薏苡仁90g,苍术60g,黄柏60g,苦参60g,生地黄120g,萆 60g,制成1000ml。1.2 制备取薏苡仁加水浸渍40min,加热煎煮2次,每次2h,煎出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放冷,加乙醇适量(含醇量60%),沉淀12h以上,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后备用。另取上述其余药材,浸渍40min,加热煎煮2次,每次1.5h,煎出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薏苡仁另煎液搅匀,滤过,滤液静置沉淀12h以上,取上清液灌装,灭菌包装,即得。

    作者:姚银香;沈妙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补肾中药防治去睾大鼠骨丢失的组织学机理研究

    目的:探讨补肾中药防治去睾大鼠骨丢失的组织学机理。方法:选用10月龄大鼠行去睾术作为病理模型。分组为:正常组、病理组和补肾中药组。用药12周后处死取腰1~2脊椎,作不脱钙骨切片,测定骨形态计量学各骨量参数和表面参数。各组参数作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结果:①病理组骨量参数小于正常组(P<0.05);表面参数显示:成骨参数减少、破骨参数增加、骨转换加快(P<0.05)。②补肾中药组骨量参数高于病理组(P<0.05);表面参数得到逆转。同时可见部分成骨细胞特别活跃,其下类骨质高出周围静止表面。结论:补肾中药防治去睾大鼠骨丢失有三方面的作用机理:①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的双重作用;②降低骨转换,提高骨质量;③骨重建过程的短路效应。为临床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黄海;成羿;朱杭;陈红梅;章煜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60例临床观察

    肝硬化腹水属祖国医学“臌胀”范畴,临床上以腹胀如鼓、青筋暴露、两胁及心下胀满、食欲不振等为主要症状,病情复杂多变,历来属难治之证。我们自1982年以来,采用中医方法治疗肝硬化腹水60例,疗效尚可,总结如下。1 病例资料60例肝硬化腹水病人均系门诊病人,经检验,全部符合199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0例,女10例;年龄在15~70岁之间;有慢性肝炎史50例(乙肝40例,甲肝10例),血吸虫病史6例,原因不明者4例,有饮酒史者46例,全部有腹水、腹胀、纳差、尿少、乏力伴眩晕失眠。黄疸30例,吐血、衄血、黑便32例,肝肿大36例,脾肿大50例,蛋白比例倒置54例,肝功能异常40例,表面抗原阳性42例。

    作者:邢章颖;邢滔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方药与实验研究

    成纤维细胞在不同组织部位的异常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分泌,可引起各种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发生,随着对各种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实验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一些中药及其提取物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过度分泌基质作用,可以有效地阻止增生性结缔组织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达到治疗作用,为研究中医药治疗成纤维细胞增殖引起的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提供了客观的科学理论依据,现对近10年来有关中药的单方和复方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迅;高根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六版《医古文》教材浅见

    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指导,针对六版《医古文》教材的各部分内容编排提出看法。认为:①对于基础知识部分,应考虑到中医药类学生学习《医古文》的主要目的,不应过分强调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而应深入简出地介绍实用的知识。论文对《汉字章》、《词义章》、《语法章》、《标点章》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②对于规范文选部分,应紧紧围绕中医药这个中心,着重编选历代著名医论及有关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的文论。论文对文选的编排体例、内容分配、文选篇目等内容都进行了阐述。③对于阅读实践部分,除提示要点外,应着重加强学生对文章大意概括能力和时文章层次分析能力的训练。④对于文选注释部分,应紧紧体现基础知识对于古文阅读的指导作用,并力求规范、准确,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作者:徐光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析影响胶囊剂装量的因素

    胶囊剂系指将药物装于空胶囊中制成的制剂。作为一般中药制剂的常用剂型,它具有制作方便、生物利用度高、药物稳定性好、含辅料较少,并可掩盖药物的苦味及臭味等特点,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是目前诸多厂家和医院制剂室生产的常规制剂。但由于受条件的影响,目前胶囊分装在大部分医院制剂室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从而造成胶囊剂装量不合格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与95版《中国药典》要求有显著差异。

    作者:徐惠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张仲景论治瘀血所致病证的辨析

    系统地归纳了张仲景对于瘀血形成原因的认识、对于瘀血所致多种病证的论治,总结仲景论治瘀血所致病证的学术特色:即瘀血阻滞部位以下焦为主,瘀血所致急证以瘀热为主要病因,治法以下法为主,选药多用大黄、桃仁,并运用了扶正祛邪、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

    作者:李晓斌;夏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对中医药科研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认清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规律、优势及其特点,选择合适的科研方法,对促进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临床疗效的提高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回顾近年来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应用、新药开发及现代化研究的现状、分析其利弊得失,提出①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既要整理继承,更要注意创新。②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既要探讨疗效机理,更应重视提高疗效的手段、方法、方案的研究。③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既要应用现代医学方法,更应重视多学科方法、手段的使用。④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既要鼓励提取有效成分Ⅰ类新药的开发,更要重视与中医药理论相符合。

    作者:范永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近十年载文分析

    对《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0~1999年10年载文与著者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具体探讨了栽文量时间及栏目分布、学科分类情况、临床各科报道态势、栽文来源分布、作者群分析(包括多产作者研究和合作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钱微微;杜月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略论心脑疾病的临床治疗(续)

    4 中风中风又名“卒中”,以卒然昏仆、人事不省、口眼歪斜、舌强言蹇、半身不遂、肢体不仁为主要特征。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纵酒纵欲等原因造成,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伤寒论》所说的外感症(太阳中风)之“中风”不同。中风的辨证,按病情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个类型。《金匮要略》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有闭证和脱证的区别。中风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急性或恶性起病的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的一种病变。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中风可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又可分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出血性中风又分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它们各有不同症状与治疗方法。

    作者:何任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浙江中医药大学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