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樟根
阐述了浙江中医药人文景观现状与资源,着重评介了杭州胡庆余堂、义乌丹溪陵园与兰溪诸葛村大经堂药业博物馆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杭州中医药人文景观建设的具体方案。
作者:胡滨;张承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经方用药精炼、配伍严谨,尤其是经方之药对、小方、复方、大方的用药特色及组方技巧更为后世所称道,对中医方剂学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作者:徐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内经讲义》五版教材所节选原文句读合理,释义平正,使用以来颇为中医药院校师生称许。但经习读前人注疏,并参验临床所见,笔者发现部分章句尚有不妥之处。今举出病因病机篇中《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阳气乃竭”一段,别作新断,以为抛砖引玉,冀能有补于医事。笔者之意即移“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于段首,摘出“因于暑”条中“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补于“因于寒”条下,试作句读为: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暑,汗,顺则喘喝,静则多言;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详其原由如下:
作者:荀运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对30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牵引推拿配合中药热敷综合疗法治疗,经2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7%,显示本疗法疗程短、疗效满意。
作者:方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辨证论治存在明确的层次,每一层次间有严密的逻辑统属关系,构成完整的体系,对此医者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个逐渐消化、吸收、体味辨证论治规律的过程。
作者:刘时觉;刘尚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治伤胶囊是由杭州朱养心药厂在传统“治伤散”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四类新药,主要由生白附子、防风、羌活、制胆南星、白芷等药组成,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散结之功,主治跌打损伤所致的外伤红肿、内伤胁痛等症。笔者自1995年开始用于临床,发现其在治疗内伤胁痛方面疗效独特,优于其它中西药物,近二年追踪随访了内伤胁痛病例128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华全科;程旻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发于小腿伸侧的红色或紫红色炎性结节性皮肤病,中医称“瓜藤缠”。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结节性红斑6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22例结节性红斑患者均来自皮肤科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中,女57例男5例;年龄19~45岁,平均32岁;病程1~14天,平均5天。对照组60例中,女56,男4例,年龄20~47岁,平均33岁;病程1~15天,平均6天。
作者:王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从辨证分型治疗、中药内外兼治二个方面对近年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黄玉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指导,针对六版《医古文》教材的各部分内容编排提出看法。认为:①对于基础知识部分,应考虑到中医药类学生学习《医古文》的主要目的,不应过分强调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而应深入简出地介绍实用的知识。论文对《汉字章》、《词义章》、《语法章》、《标点章》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②对于规范文选部分,应紧紧围绕中医药这个中心,着重编选历代著名医论及有关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的文论。论文对文选的编排体例、内容分配、文选篇目等内容都进行了阐述。③对于阅读实践部分,除提示要点外,应着重加强学生对文章大意概括能力和时文章层次分析能力的训练。④对于文选注释部分,应紧紧体现基础知识对于古文阅读的指导作用,并力求规范、准确,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作者:徐光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探讨“形与神俱”观念的发生乃“肾藏志、应惊恐”发生学研究的起点,“形与神俱”这一命题实际上是中医学向传统文化回归和求合的众多具体体现之一,其发生学依据有“以表知里”以及对“生长壮老己”这一生命过程的观察;“志”具广、狭二义,《内经》“肾藏志”之“志”所指系狭义之志,即意志及记忆,“肾藏志”理论的发生以“肾藏精”理论为基础,有赖于“主体思维”方法对意志与行为关系的把握,同时,对健忘的治疗反证亦是归纳“肾藏志”的依据之一;惊恐并属于肾,对惊恐太过致病征象的观察,以及情志相胜法实践对肾——恐(惊)配式合理性、科学性的证实,是“肾应惊恐”理论赖以发生的主要途径。
作者:李如辉;张光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对《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0~1999年10年载文与著者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具体探讨了栽文量时间及栏目分布、学科分类情况、临床各科报道态势、栽文来源分布、作者群分析(包括多产作者研究和合作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钱微微;杜月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胃病是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胀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系常见病多发病,且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临床上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多见。中医对此病早有研究,并形成系统认识,独特疗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日:“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伤寒论》中所谓“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皆指胃病而言。现根据个人体会和经验,总结阐述如下。
作者:周庚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认清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规律、优势及其特点,选择合适的科研方法,对促进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临床疗效的提高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回顾近年来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应用、新药开发及现代化研究的现状、分析其利弊得失,提出①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既要整理继承,更要注意创新。②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既要探讨疗效机理,更应重视提高疗效的手段、方法、方案的研究。③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既要应用现代医学方法,更应重视多学科方法、手段的使用。④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既要鼓励提取有效成分Ⅰ类新药的开发,更要重视与中医药理论相符合。
作者:范永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渗湿汤系本院自制制剂,主要由薏苡仁、苍术、黄柏、苦参、生地黄、萆组成,是根据我院的名老中医沈子华老先生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组方而成。用于因禀性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的湿疹,以皮肤呈多型性皮疹、渗液、结痂、瘙痒为主的一类皮肤疾病,效果显著。1 处方与制备1.1 处方薏苡仁90g,苍术60g,黄柏60g,苦参60g,生地黄120g,萆 60g,制成1000ml。1.2 制备取薏苡仁加水浸渍40min,加热煎煮2次,每次2h,煎出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放冷,加乙醇适量(含醇量60%),沉淀12h以上,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后备用。另取上述其余药材,浸渍40min,加热煎煮2次,每次1.5h,煎出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薏苡仁另煎液搅匀,滤过,滤液静置沉淀12h以上,取上清液灌装,灭菌包装,即得。
作者:姚银香;沈妙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对规划教材《金匮要略选读》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有些阐述内容欠妥,如虚寒腹满用行消之品、类方证治仅从症状鉴别等;某些论述前后不统一等;并认为应设校勘、选注、现代研究介绍等。
作者:宋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由于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辅助检测手段,尤其是CT、MRI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对急性脑梗塞(下简称脑梗塞)认识有所深化,诊断率逐年上升。笔者结合近10年来临床研究,谈谈中医认识、用药思路。1 元气虚衰,血液郁(瘀)于脑为其主要病理机制
作者:熊家平;周承志;甘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乳腺增生病是常见的乳腺疾病。笔者采用乳腺1号(自拟方)治疗本病80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80例均为女性。年龄在25~50岁之间;病程长2年,短1个月;全部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乳房胀痛,乳房内可触及大小不等的多团块状、条索状或颗粒状的肿块,有的肿块可随月经周期增大或缩小,肿块质韧,边界不清,有触痛,可推动,无粘连。双侧发病68例,单侧发病12例。
作者:庾欲晓;楼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研究中药复方清肠栓防治溃疡性结肠炎(UC)作用在形态学上的改变及其对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清肠栓高剂量组(清高组)、清肠栓中剂量组(清中组)、清肠栓低剂量组(清低组)6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用兔结肠粘膜蛋白免疫法制作实验UC模型,并进一步随机分预防与治疗二大实验组,而后按预防组第2~21天,治疗组第22~35天分组给药后,断头取结肠组织,作大体形态学与光镜下观察,MPO活性测定,统计学结果分析。结果:大体形态学观察可见模型组大鼠严重充血、水肿、粘膜糜烂,溃疡多而且大;SASP组与清肠栓低剂量组粘膜糜烂程度减轻,有溃疡但数量少;清肠栓高、中剂量组溃疡小,粘膜糜烂不重,充血、水肿程度轻;清肠栓各组炎症损伤评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同时高、中剂量组防治效果优于SASP组(P<0.05)。光镜下观察可见模型组大鼠存在大范围粘膜缺损,溃疡深达肌层与浆膜层;SASP组与清低组粘膜糜烂,有炎细胞浸润,底部可见内芽;清肠栓中、高剂量组大部分结肠粘膜修复,底部有肉芽组织形成,溃疡生成情况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1),和SASP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MPO活性值显示清肠栓高、中剂量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中药复方清肠栓对大鼠UC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效果与用药剂量正相关,并优于SASP栓。
作者:郑红斌;胡鸿毅;陆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组慢性气流阻塞性疾病的总称。由于病程长,肺功能不同程度地受损,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为使病人恢复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抓住缓解期的康复医疗殊为重要,现就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1 冬病夏治内外相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又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冬病夏治提供了理论依据。COPD冬春季节易发,而夏季症状缓解,是典型的冬病夏治病种。可选用针刺和中药膏泥外敷穴位,此法宜在夏季三伏天用,先针刺寒邪易内伏的腧穴,使患者产生酸、麻后出针,再以药饼贴敷于上,药饼中含白芥子温肺化痰,甘遂泻水逐饮,洋金花止咳平喘,生姜汁辛温健脾,诸药合之共同起到止咳化痰、平喘健脾之效。
作者:钱静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患者因植物神经病变而致胃肠功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笔者采用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34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共63例,根据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均明确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大便每日3次以上,不成形便或稀便,持续或反复腹泻超过2个月以上,排除痢疾和肠胃肿瘤。治疗组34例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小40岁,大84岁,平均60.6岁;糖尿病史长35年,短4年,平均7.8年;并发慢性腹泻长者2年,短2个月,平均4个月2天;初诊时腹泻7~10次/日者19例,3~6次/日者15例。对照组29例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小39岁,大85岁,平均61.9岁;糖尿病史长36年,短5年,平均7.9年;并发慢性腹泻者长2年1个月,短2个月,平均3个月26日;初诊时腹泻7~10次/日者16例,3~6次/日者13例。
作者:陈青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