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全结肠切除术的护理

张莲春;勾玉利

关键词:家族性, 大肠息肉病, 全结肠切除术,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患者的生活质量, 癌变率, 遗传性疾病, 现报道如下, 结肠息肉病, 治疗原则, 直肠, 效果满意, 黏膜剥离, 回肠贮袋, 回肠造口, 肛门功能, 永久性, 吻合术, 恶变率, 危险
摘要:家族性直肠、结肠息肉病为一种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特点的遗传性疾病,恶变率高,40岁以上癌变率达47.0%~66.5%,平均癌变年龄39.2岁,公认的治疗原则是尽早切除病变的结肠[1].从而清除了再生和癌变的危险,同时不作永久性回肠造口,保持良好的肛门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005年8月,我院为1例家族性大肠息肉病患者实施了全结肠切除、直肠黏膜剥离、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手术成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过敏原检测及问卷调查在儿童哮喘系统护理指导中的作用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但缺乏根治措施,回避可能的过敏原和激发因素是其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本研究探讨了过敏原检测及问卷调查在儿童支气管哮喘系统护理指导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车淑玉;孙黎惠;曲政海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社区医院聘用护士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我院2000年12月开始进行护士招聘工作,截止2004年6月,护士增加至75人,基本满足临床需要.4年多来,我们在护士招聘与录用的过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了较大成绩,现报道如下.

    作者:牟珊琴;黄玲;古丽努尔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急诊主管岗位的设立与体会

    几年来,我院从窗口服务入手,规范了急诊窗口服务用语和服务行为,加强了急诊的预检分诊,开设了急诊绿色通道服务,进一步规范了急诊的服务流程[1].我们推出了集急诊咨询、协调、分流患者等服务为一体的新岗位-急诊主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彩芽;顾惠珍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护理路径在患者入院接诊工作中的应用

    护理路径是由护理学科专业人员完成的路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确定了由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结果的护理服务步骤路线图或表[1].为了探讨护理路径在患者入院接诊工作中的应用,缩短接诊时间,提高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2004年9月-2005年3月,我们对70例入院患者分别用常规接诊法和护理路径接诊法进行接诊,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英君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乳腺癌患者术后随访需求调查分析

    乳腺癌是世界范围的高发癌症,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居整体人群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2002年统计资料[1]显示,所有种族计算在内,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为37.4/10万,其中北美为99.4/10万,西欧为84.6/10万.近20余年来,乳腺癌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以每年至少3%的速度增长[1].以上海为例,女性癌症总发病率2002年已达279.2/10万,其中乳腺癌占48.1/10万,而市区则高达61.7/10万[2],正在接近白人妇女乳腺癌发病率.

    作者:高幼军;李清波;张文杰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巧用双腔气囊尿管

    上颌窦根治术术后常采用自制气囊管充气止血,自制气囊管指用手套端捆于橡胶尿管一端,通过另一端充气填塞窦腔止血.自制气囊管存在易破损、漏气、消毒困难、制作麻烦等缺点.我院采用双腔气囊尿管充气用于窦腔止血,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邵永惠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加替沙星致抽搐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加替沙星为8-甲氧基氟喹诺酮类外消旋体化合物,通过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从而抑制细菌DNA的复制、转录及修复.临床结果表明,加替沙星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病原体引起的中度以上的感染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鼻窦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尿路感染等.目前临床使用较普遍,但随着该药的不断使用,不良反应也时有报道,而神经系统抽搐反应却很少发生.本文就加替沙星致神经系统抽搐反应1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预防及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作者:凌凤娟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反馈机制在提高护生临床教学质量中的应用研究

    护理专业实习生(以下称护生)应具备临床护理、教学、科研、管理能力[1]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护理教学在护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切实可行地提高护生的实习效果,达到培养目标,是摆在护理教学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将反馈机制引入到护生的传统护理实习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秀桥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巨大垂体腺瘤术后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巨大垂体腺瘤术后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的观察要点与护理方法.方法 2001年7月-2005年6月,我院对23例巨大垂体腺瘤术后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通过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定诊断,并且总结观察与护理重点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巨大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23例,其中16例于手术当天或术后第1天发生.22例于出现后10 d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尿崩症于8个月后尿量恢复正常.结论巨大垂体腺瘤术后易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因此应重视术后血钠变化,通过对患者尿量、意识和电解质等的严密观察,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处理和护理,及时均匀适度补盐和补充血容量并行抗利尿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贾丽燕;牟灵英;刘伟;于金玲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洁净手术室一次性医疗物品的管理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平均每天做70多台手术,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量大,加强一次性医疗物品的管理,保证手术有序地进行,减少积压浪费,杜绝丢失、漏收及院内感染的发生,是手术室管理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临床工作实践,我们总结出一些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德杰;程洪波;周丽娟;王艳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医嘱提示本在医嘱管理中的应用

    医嘱是医生在治疗活动中下达的医学指令[1],医生把医嘱下在医嘱本上由护士转抄到医嘱单上再执行的习惯,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又难免有遗漏,更不便于每班的医嘱核对,致使护理缺陷增多,延误治疗.2003年10月,我们采用了医嘱提示本的方法,避免了上述弊端,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月兰;陈殿芳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俯卧枕在视网膜脱离眼内填充术后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俯卧枕,提高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填充术后患者面朝下俯卧位的舒适度的效果.方法按时间段将70例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自制俯卧枕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俯卧位护理.分别观察2组患者俯卧位持续时间和俯卧位睡眠持续时间,比较2组患者俯卧过程中是否舒适,有无头颈痛、胸痛、胸闷、腰痛、手臂疼痛等不适症状出现以及疼痛不适的程度.结果经临床观察和统计学数据分析,实验组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无俯卧位护理不当引发的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俯卧位持续时间长,出现上述疼痛不适症状明显减少、减轻,P<0.01.结论使用俯卧枕可减少、减轻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填充术后因持续俯卧位引起的疼痛不适,患者感觉舒适,能按要求保持面朝下俯卧位.

    作者:熊静娟;张淑琴;汤秀容;吴静芳;袁静梅;刘肖霞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持续胃肠减压对预防脑外伤后胃肠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持续胃肠减压对预防脑外伤后胃肠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4年3月-2005年3月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于入院后或入院急症手术后立即给予持续3 d以上的经鼻胃肠减压,对照组不给予胃肠减压,但其他治疗2组相同.于入院1周内观察2组患者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47.5%,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持续胃肠道减压能够减少脑外伤后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对脑外伤后胃肠道出血有预防价值.

    作者:陈燕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3例乳腺癌根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5例)和对照组(38例),康复组于术后24 h开始健康教育;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对2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30天应用癌症患者生存质量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康复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1项评价指标中有10项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术后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黎惠娟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再改良技术的应用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是临床中静脉输液、营养支持及用药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在抢救各种休克、长期用药、化疗及全肠胃外营养(TPN)中占重要地位[1~3].颈外静脉的穿刺部位、患者体位的选择和置管技术,是保证输液畅通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技巧,进行有效的输液,本研究对98例颈外静脉留置套管针患者进行了分组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应莲琴;唐慧琳;王慧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妊娠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妊娠妇女的重要合并症之一,发病率0.02%~0.05%[1],大多由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引起,是导致母婴死亡的重要原因.及时的诊断、正确有效的治疗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母婴生存率.1996年1月-2005年3月,我院收治8例妊娠合并ARF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庄莉;薄存霞;王莉芝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病区护理组长负责制的实施及体会

    神经内科患者病情重,护理工作任务艰巨,为探索有效的新病区管理模式,2003年起,我院实施护士长领导下的护理组长负责制,全面促进了病区护理质量的提升,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菊珍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ATS-Ⅲ型自动数控止血带的应用

    止血带主要是暂时阻断主要血流流向肢体的一种止血工具,手术中使用可减少患者手术区域出血,保持手术野清楚,使手术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缩短.但如使用不当,可产生副作用,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现将ATS-Ⅲ型自动数控止血带的应用特点及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慧华;郭海鸥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护理干预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在我国发病率较高,至今医疗界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实践证明: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进行了BTX-A注射加护理干预综合治疗的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孚伟;韩燕杰 刊期: 2006年第18期

  • 剖宫产孕妇手术期囊性导尿管脱出原因分析及对策

    剖宫产是产科常见的手术之一,术前留置导尿管排空膀胱是方便手术、避免术中误伤的必要准备.近年来,双腔囊性导尿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剖宫产孕妇因其妊娠生理原因,麻醉作用及手术操作的特殊性,导致手术期间双腔囊性导尿管脱出时有发生,术中重置导尿管既耽误手术时间,又易破坏手术中的无菌环境,阻碍手术的正常进行.本研究对囊性导尿管在手术期间脱落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作者:鲁海蜃 刊期: 2006年第18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