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陈超;吴海鸰;汪国余;刘红宇;徐祖良

关键词:脑室, 中枢神经细胞瘤, CT, MRI
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CNC )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CNC患者的CT和MRI资料。结果本组4例位于侧脑室,单独位于第四脑室1例,其中3例靠近透明隔,1例累及第三脑室,2例行CT平扫,肿瘤呈稍高密度影,以实性为主伴结节状钙化, MRI扫描T1WI呈等、略低信号为主, 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呈轻度或明显强化,2例呈明显强化,其余3例轻度强化,肿瘤大部分可见囊变,免疫组化Syn全部阳性。结论脑室内CNC具有一定的影像特点,结合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术前多可作出正确诊断,而儿童及第四脑室的CNC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
浙江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Ets-1和MMP-9对淋巴瘤侵袭转移和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评估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E26转录因子-1(Ets-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检测用于预测淋巴瘤侵袭性以及评估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150例淋巴瘤病患者取其淋巴瘤手术标本分为侵袭组83例和非侵袭组67例,另选择20例良性增生性的淋巴结炎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S-P方法对Ets-1和MMP-9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Ets-1和MMP-9在不同临床和病理特征中的表达。结果(1)Ets-1和MMP-9在淋巴瘤组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2) MMP-9的表达和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组织学类型没有显著关系;而MMP-9在侵袭性淋巴瘤组织中的阳性率(80.7%)显著高于非侵袭性淋巴瘤组织(38.8%)( P<0.01);在Ⅲ期和Ⅳ期患者中的阳性率(72.0%)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52.0%)( P<0.05);Ets-1的表达和患者的年龄以及组织学类型无显著关系;Ets-1在女性中的阳性表达率(71.7%)显著高于男性(36.1%)( P<0.01),在侵袭性淋巴瘤组织中(62.7%)显著高于非侵袭性淋巴瘤组织(31.3%)( P<0.01);在Ⅲ期和Ⅳ期患者中的阳性率(82.7%)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41.3%)( P<0.05);(3) Ets-1和MMP-9两者弱相关( r=0.319)。结论 Ets-1和MMP-9在淋巴瘤的侵袭性判断以及预后评估方面是比较可靠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牟虹;范京京;陈美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2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 )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病理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肺活检病理确诊为COP的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学、治疗和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COP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干咳、呼吸困难、肺部爆裂音,胸部CT以双肺多发斑片影和实变影较多见。肺功能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减退为主,病理活检是诊断的主要手段。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结论 COP的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病理活检。肺活检是诊断的主要手段,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作者:陈巧瑛;曹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联合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治疗PICC并发湿疹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 )并发湿疹予地塞米松联合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与尤卓尔软膏局部涂抹后无菌纱布覆盖的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将63例PICC并发湿疹的患者按照发生湿疹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期发生的31例为对照组,使用尤卓尔软膏涂抹局部后无菌纱布覆盖固定导管;后期发生的32例为观察组,先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局部涂抹,待干后予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固定导管。结果两组处理方法的疗效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对PICC安全留置要求的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地塞米松联合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治疗湿疹及固定导管优于尤卓尔软膏局部涂抹后纱布覆盖固定。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即可以促进湿疹后皮肤破损的愈合,减少感染机率,有效固定导管,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茹晚霞;邵水芬;徐亚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1例:A组行单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20mL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20mL和15mL。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4%罗哌卡因。记录颈浅丛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5分钟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神经阻滞完善率及麻醉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 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B组明显高于A组( 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区域神经阻滞完善率高。

    作者:周正阳;武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并发肝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并发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87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和肝功能指标的资料,就其中的异常指标进行临床特征分析,排除嗜肝病毒感染,给予综合治疗,并随访观察预后。结果1387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70例出现肝功能异常(5.05%),其中≤1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并发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其余年龄段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患儿除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外,一般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有食欲减退,未见黄疸,但均恢复较快。结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并发肝功能异常多见于≤1岁的婴幼儿,发生率与性别关系不大,预后良好。

    作者:王海燕;涂林修;刘瑜;赵笔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毒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5例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毒患儿的急救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5例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毒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干预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5例患儿均出现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其中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治愈3例。结论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毒可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危及生命,服药后的2~4小时是救治的关键。护理的重点是做好急救护理、治疗后的观察护理、心理护理和用药安全指导。

    作者:赵嫣红;娄洁婵;张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主动脉瓣病变并发升主动脉扩张不同术式的转归随访

    目的:探讨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并发升主动脉扩张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利用心脏彩超随访主动脉瓣病变并发升主动脉扩张术后升主动脉变化情况。结果三叶主动脉瓣单纯瓣膜置换者其升主动脉直径年平均减少1.77mm ,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减少0.45mm;二叶主动脉瓣单纯瓣膜置换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增加1.38mm ,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者其升主动脉年平均增加1.08mm。结论二叶主动脉瓣患者较三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升主动脉扩张。建议二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0mm宜进行同期主动脉置换术,三叶主动脉瓣患者术前升主动脉直径>55mm宜进行同期主动脉置换术。

    作者:施益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唑来膦酸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50例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采用阿仑膦酸钠维D3片治疗。连续给药1年后观察骨密度、骨代谢指标改变、临床症状改善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提高骨密度、缓解骨痛并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温喜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LR4 mRNA 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TLR4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TLR4 mRNA在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60例体检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分析TLR4 mRNA在肺癌患者及体检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差异及TLR4 mRNA在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体检健康者( P<0.05);肿瘤长径>5cm的肺癌患者的TLR4 mRNA表达量高于长径≤5cm的肺癌患者( 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的TLR4 mRNA表达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 P<0.05);TNM分期Ⅰ期、Ⅱ~Ⅲ期、Ⅳ期肺癌患者的TLR4 mRNA表达量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TLR4 mRNA表达量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及吸烟史均无关(均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肿瘤TNM分期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 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表达增高,且TLR4 mRNA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肿瘤进展的重要指标,并提示运用TLR4的相关拮抗剂如Eritoran ,作为免疫佐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成为可能。

    作者:王细勇;杜开齐;张志豪;朱有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目的:探讨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CNC )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CNC患者的CT和MRI资料。结果本组4例位于侧脑室,单独位于第四脑室1例,其中3例靠近透明隔,1例累及第三脑室,2例行CT平扫,肿瘤呈稍高密度影,以实性为主伴结节状钙化, MRI扫描T1WI呈等、略低信号为主, 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呈轻度或明显强化,2例呈明显强化,其余3例轻度强化,肿瘤大部分可见囊变,免疫组化Syn全部阳性。结论脑室内CNC具有一定的影像特点,结合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术前多可作出正确诊断,而儿童及第四脑室的CNC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

    作者:陈超;吴海鸰;汪国余;刘红宇;徐祖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创伤性连枷胸手术和保守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手术和保守治疗创伤性连枷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创伤性连枷胸58例分为两组,其中手术组35例,保守组23例,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手术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少于保守组( P<0.05),而机械通气比例、疼痛时间、拔管时间、吸氧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手术组存在肺炎和(或)肺不张的比例较保守组低,胸腔总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远期疗效、出院4个月后随访手术组在胸廓畸形、骨折延迟及不愈合方面明显低于保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创伤性连枷胸采取积极手术治疗能立即稳定胸廓形态,消除反常呼吸,在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肺部并发症等方面,以及远期避免胸廓畸形、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均优于保守组。

    作者:张六伢;李远静;陈维;孟小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小儿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 )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住的9例SMAS患儿,均经钡餐造影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或手术证实,对其临床症状、体征、检查、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小儿SMAS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B超诊断正确率达88.9%;9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并经3~5年随访,7例内科治疗有效,2例终采用手术治疗。结论小儿SMAS容易误诊,腹部B超可以作为疑似病例初筛的重要检查方法,治疗上首选保守治疗,对于经长期内科保守治疗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生长发育者应予手术治疗。

    作者:赵小乐;何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三酰甘油及脂联素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检测水平及意义

    目的:探讨三酰甘油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及三酰甘油和脂联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关系。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组。正常组及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喂以基础饲料,另两组喂以高脂饲料。1个月后,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及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组逆行胰胆管注射3.5%牛磺胆酸钠,同样的方法正常对照组和高脂血症组注射0.9%氯化钠。12小时后收集标本,检测淀粉酶、三酰甘油、脂联素,取胰腺组织HE染色,参照Grewal法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组胰腺组织坏死程度较重症急性胰腺炎组严重,评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组脂联素水平与三酰甘油存在负相关( r=-0.844)。结论高脂血症能加重重症急性胰腺炎。在伴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中三酰甘油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两者存在相关性。

    作者:杨培秀;陆其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镇痛为基础的镇静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以镇痛为基础的镇痛镇静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COPD患者271例,随机分为镇痛镇静组136例和常规镇静组135例,镇痛镇静组在瑞芬太尼镇痛后再予咪达唑仑针镇静,常规镇静组仅予咪达唑仑针镇静。比较两组镇静开始时、镇静后15分钟、1~6小时平均动脉压(MAP ),镇静开始时、镇静后6、24、48、72小时氧合指数(PO2/Fi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血乳酸,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咪达唑仑针剂量,并统计镇静满意度、延长脱机、谵妄、意外拔除气管插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再次插管、重返ICU、ICU死亡例数及180天病死率。结果镇静15分钟、1小时、2小时后两组MAP均下降,镇痛镇静组高于常规镇静组。镇痛镇静组机械通气时间少于常规镇静组,镇静满意度高于常规镇静组,咪达唑仑针剂量、延长脱机、谵妄、VAP、ICU死亡例数及180天病死率均低于常规镇静组(均 P<0.05),两组PO2/FiO2、ScvO2、血乳酸、意外拔管、再次插管及重返ICU例次均无统计学差异(均 P>0.05)。结论以镇痛为基础的镇静策略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少,能减少镇静药物的剂量,提高镇静满意度,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陈思;陈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莫沙必利联合聚乙二醇在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效果中的比较

    目的:莫沙必利联合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慢性便秘患者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清洁效果。方法将80例慢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肠镜检查前治疗组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和莫沙必利5mg ,对照组仅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比较两组的肠道清洁效果。结果对照组36例纳入终统计,其中肠道清洁效果优10例,良15例,中8例,差3例。治疗组35例纳入终统计,其中优18例,良13例,中3例,差1例。两组肠道清洁数及清洁为优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莫沙必利与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应用清洁肠道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且推荐常规剂量5mg即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何志刚;江建华;冯永航;马敏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急性戊型肝炎并发溶血性贫血1例

    急性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呈散发流行,主要经消化道途径传播,较少引起肝外其它系统的病变,尤其是引起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系统方面的疾病。本文报道1例急性戊型肝炎并发溶血性贫血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吴春明;黄强;陈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激素辅助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对ITP恢复期患儿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恢复期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选择5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治愈并停药3个月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共5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利巴韦林喷雾治疗,伴高热者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对症处理;治疗组2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醋酸泼尼松片口服5天,于激素治疗结束后第7、20天2次监测血压、血小板计数、血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两组第7天时均未发现血小板减少复发者,第20天治疗组复发2例(7.7%);对照组复发8例(32%)。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第7天、20天两次监测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治疗组第7天监测发现1例轻度肝功能损害,第20天监测肝功能已恢复正常。结论短期小剂量口服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在恢复期并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血小板减少的复发。

    作者:裘小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健康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参考区间的调查

    目的:了解本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季节健康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25(OH ) D ]正常参考区间。方法选择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体检健康的1天~15岁儿童757例。按不同年龄分成≤1岁、>1~2岁、>2~3岁、>3~4岁、>4~6岁共5组。按不同季节分成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共4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血清中25(OH)D水平,确定相应的参考区间,并比较不同组间25(OH)D水平。结果757例1天~15岁健康儿童血清25(OH) D水平为(36.61±11.20) ng/mL ,其中,男性为(36.14±11.07) ng/mL ,女性为(37.26±11.36) ng/mL ,不同性别儿童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儿童血清25(OH ) 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1.965, P<0.01),健康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血清25(OH ) D水平逐渐下降;不同季节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396, P<0.01)。健康儿童血清25(OH ) D水平在冬季时水平低,秋季时水平高。结论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健康儿童血清25(OH ) D水平不同,临床在诊断儿童血清维生素D缺乏时,应根据年龄和季节来判断结果。

    作者:熊翠莲;陈益明;王忠平;褚雪莲;冉启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蛋白质组学在肺癌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是指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的研究。目前用于蛋白质研究的支撑手段主要有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技术等。肺癌是当前全球癌症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通过对正常肺和肺癌的组织或血清或细胞的蛋白质组研究,可以直接比较两者之间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为肺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等提供指导。

    作者:王攀;李招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系统萎缩2例的头颅MRI表现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 , MSA )是一组原因不明、累及锥体外系、锥体系、小脑及自主神经系统等多部位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头颅MRI上可出现壳核、脑桥、小脑中脚和小脑萎缩,第四脑室及脑桥小脑池扩大等改变,尤其以T2WI上的脑桥“十字征”为相对特异性表现。本文以本院收治的2例MSA患者为例,结合文献复习来提高对本病MRI改变的认识,以期帮助早期临床诊断。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胡传琛;邵慧军;陈红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浙江实用医学杂志

浙江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