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小切口腹股沟疝腹膜前修补术临床疗效观察

蔡元训;张小风;包邦柱

关键词:
摘要:使用合成纤维网的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以往的无张力平片修补术,采用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方法,手术分离范围广、创面大,术后易出现切口处疼痛.小切口Kugel补片腹膜前修补能有效缩小手术分离范围,减小创伤,减轻切口疼痛.我院普外科施行成人小切口腹膜前修补术时,根据术式特点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Kugel补片置入腹膜前间隙,覆盖整个肌耻骨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与采用平片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作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TTF-1、SPA表达与Ⅱ期肺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肺表面活性物质A(SPA)的表达与Ⅱ期肺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根治手术治疗的104例Ⅱ期原发性肺腺癌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综合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进行半定量测定肿瘤组织的TTF-1、SPA表达,分析两者与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的相关性.结果 TTF-1阳性表达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较阴性表达患者低[61.2%(60/98)vs 83.3%(5/6)],术后生存期较长[(26.00±1.89)个月vs(22.00±8.76)个月],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SPA阳性表达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较阴性表达患者明显为低[54.8%(34/62)vs 79.2%(19/24)],术后生存期明显较长[(30.00±1.41)个月vs(21.00±2.18)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PA阳性表达预示Ⅱ期原发性肺腺癌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低,生存期长.TTF-1表达与lⅡ期肺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吕昕;王悦红;周建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认知行为干预对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腹膜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用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疗效的评价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结合指标[1].腹膜透析的目的不但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而且为了使患者在腹膜透析期间能维持良好的生存质量,更多地参与社会.由于长期腹膜透析造成的经济负担及病痛,多数患者失去治疗的信心,焦虑、抑郁情绪重,严重影响其预后及生活质量.认知行为干预(CBT)源于心理治疗领域,广泛应用于焦虑、抑郁症的治疗,干预方式侧重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并给予放松训练,在多种疾病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4].笔者通过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旨在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季晓英;吴峰芬;邱晓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科技期刊参考文献著录的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的理论、观点、资料和方法的引用和借鉴,对文章内容起着支持、佐证和解释信息来源的作用,具有提供依据、分享研究成果、重复利用和可检索等重要功能[1-2].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是一项专供著者和编辑编撰文后参考文献使用的国家标准.文中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及与之相对应的文后参考文献表的组织方法和著录规则有两种体制,即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目前,我国科技论文通常使用顺序编码制.

    作者:马雯娜;田云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他克莫司与环磷酰胺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为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基本治疗方案为抑制免疫反应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常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等细胞毒药物,但单纯激素治疗无效,而CTX等细胞毒药物不良反应大,患者难以耐受.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作为新型的免疫抑制剂,能更有效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生,由于作用强,不良反应少而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研究对TAC与CTX分别联合泼尼松(prednisone,PRED)治疗IMN的疗效和安全性作一比较,以评价其临床价值.

    作者:彭健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效果评价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其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1].由于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围术期护理对疗效影响较大,对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术中及术后有效的护理为患者康复取得较好的疗效.近年来,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将优质护理服务和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融合在一起,笔者回顾我院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实施CNP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洪小丹;林美娥;梁玲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对比分析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随着1989年Lichtenstein等[1]引入“无张力疝修补”的概念以及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有张力组织缝合疝修补术已基本被取代.目前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方法主要有2种:开放无张力疝修补和腹腔镜疝修补,前者包括Lichtenstein术及腹膜前修补术,我院以腹膜前修补术为主;后者包括经腹腹膜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APP)、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herniorrhaphy,TEP)、腹腔镜腹腔内补网片法(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等.我院微创外科中心自2009年1月开展TEP以来,至今已完成数百例.现将TEP与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如下.

    作者:黄海锋;张春军;喻海波;张二勇;余清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5-脂氧合酶在小鼠恶唑酮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 研究5-脂氧合酶(5-LOX)在恶唑酮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 50只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40只.模型组用3%恶唑酮致敏2d,第5天用0.5%恶唑酮灌肠.第8天用颈椎脱臼法处死所有小鼠.实验期间观察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处死小鼠后行结肠组织学病理评分(HPS).RT-PCR法检测结肠黏膜5-LOX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黏膜5-LOX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DAI和HPS均高于对照组,5-LOXmRNA和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并随炎症程度加重,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5-LOX在UC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参与了UC的发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疾病的活动度,并且可能作为药物治疗的潜在靶点.

    作者:钟万锷;张海峰;周国雄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阻滞注药速度的研究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合理注药速度.方法 选择行剖宫产术产妇90例,按蛛网膜下腔阻滞时罗哌卡因注药时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0s组、60s组、90s组,每组各30例.观察并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1min(T1)、5min(T2)、10min(T3)、20min(T4)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术中恶心、呕吐、胸闷、麻黄碱、阿托品使用例数,麻醉高平面情况.结果 与60s组、90s组相比,30s组SBP、DBP、HR下降更为显著,发生恶心、呕吐、胸闷等不良反应及使用麻黄碱例数显著增多(P<0.05).30s组、60s组、90s组产妇麻醉平面达T6以上分别为29例、29例、28例,均能满足手术要求,高阻滞平面达T4、T2的例数30s组显著多于60s组、90s组(P<0.05).结论 常规剂量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剖宫产术,其注药时间宜控制在60 ~ 90s,同样能满足手术需要,且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不是传统方法的15 ~ 30s.

    作者:王志波;郑潇宇;张苗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56例临床分析

    在四肢骨折中,胫骨平台骨折比较常见,且常常伴有半月板、交叉韧带等结构损伤.传统的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均可能引起切口感染、关节面复位效果不满意、关节僵硬等各种并发症或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近年来,我院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微创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立国;王家辉;周细作;王临;蔡国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尿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和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尿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统计和分析2004-10-2013-06行腹腔镜下经后腹膜路径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尿瘘的128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尿瘘严格定义为手术2d后仍从后腹膜引流管持续引流出尿液.结果 术后有14例(10.9%)患者发生尿瘘.发生尿瘘的患者中10例(71.4%)未行CTA检查,术中平均出血量(232.3±86.7) ml,平均肾动脉阻断时间(28.2±7.5)min,平均住院时间(13.1±2.1)d,9例(64.3%)术中发现集合系统破损.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P =0.1102)、糖尿病(P=0.0445)、肿瘤内生型生长(P =0.0835)、术前是否行CTA检查(P=0.0137)、集合系统损伤(P=0.0935)、肾动脉阻断时间(P=0.1225)及术中出血量(P=0.0045)是发生尿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P=0.0381)、术前是否行CTA检查(P=0.0433)及术中出血量(P =0.0155)是术后发生尿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是否行肾脏CTA检查是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尿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术者获得清晰的操作视野,有效缝合破损的集合系统,从而防止尿瘘的发生.

    作者:邬嘉波;夏丹;陈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标准化术前宣教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标准化管理是指管理在标准上实现统一,实现佳医疗护理程序,获得好的效果[1].术前宣教是患者和家属获得疾病相关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宣教的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手术实施及术后康复效果等.将术前宣教的内容实行标准化流程,每个班次按计划、统一的模式进行个体化宣教,使健康宣教达到佳效果,能满足患者和家属对健康知识的需求,降低患者焦虑程度,改善术后的疼痛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我科运用品管手法对择期手术患者实施标准化术前宣教,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俞霞;陈艳;金红;葛国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肾细胞癌伴肾上腺混合性嗜铬细胞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CRCC)是成人常见的肾脏实质性恶性肿瘤,约占全部肾肿瘤的80%.近年来CCRCC发病率有所增长,并有年轻化的趋势.肾上腺混合性嗜铬细胞瘤十分少见,国外文献报道不足50例;混合性嗜铬细胞瘤常见由嗜铬细胞瘤和节细胞神经瘤组成,成人好发[1].CCRCC伴肾上腺混合性嗜铬细胞瘤十分罕见,我们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并对相关文献作一复习.

    作者:王超群;王艳;吴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后腹腔镜手术Ⅰ期研究

    目的 评估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后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4例病理确诊Ⅱ~Ⅲ期的直肠腺癌患者,原发病灶及转移淋巴结外放1cm予放疗,剂量55Gy,每次2.2Gy,盆腔放疗剂量为45Gy,每次1.8Gy.卡培他滨化疗按每日500、750、1 000、1 250、1 650、1 800及2 000 mg/m2共7个剂量梯度(每个梯度3例)爬坡进行,于放疗d1-14及d22-35口服.观察患者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放化疗后6~8周内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结果 在卡培他滨第1至第4剂量梯度未见剂量限制性毒性出现.在第5剂量梯度组中1例出现3级腹泻,新入组3例患者无剂量限制性毒性发生.在第6剂量梯度,2例患者分别出现3级腹泻和3级放射性皮炎,故第5梯度卡培他滨剂量[1 650mg/(m2·d)]被推荐为进一步研究使用剂量.24例患者手术均达R0切除,5例(20.8%)到达病理完全缓解.术后出现会阴部感染及肠梗阻各1例,术后30d无死亡病例.结论 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推荐新辅助治疗中卡培他滨剂量为1 650mg/(m2·d).

    作者:丁叔波;胡望远;黎萍;杜金林;王建平;张天明;施红旗;潘海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半肝切除术治疗严重肝外伤的护理特点

    外伤性肝破裂是常见的腹部损伤和严重的急腹症.虽然腹腔镜外科技术用于外伤性肝破裂的治疗已日益成熟,但是由于肝破裂患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在腹腔镜下行肝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仍是一项高风险手术,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也很高,因此,在对因外伤性肝破裂而行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的患者开展预见性、针对性的病情观察非常重要.我院2008年9月至2013年8月共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下腹腔镜半肝切除术治疗严重肝外伤1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特点报道如下.

    作者:罗燕芳;林邦长;朱莉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经肠系膜途径与结肠旁途径左侧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寻找疗效更佳的腹腔镜下左侧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的手术途径.方法 收集43例经肠系膜途径(A组)和46例结肠旁途径(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下床活动时间等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并发症、下床活动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腔镜下经肠系膜途径左侧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是一种更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毛金水;徐小将;王颖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脑外伤患者血浆脂联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脑外伤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与脑外伤严重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6例重型脑外伤患者和86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第1、2、3、5、7天和体检时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ELISA法测定血浆脂联素水平.结果 脑外伤后血浆脂联素水平6h内升高,24h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入院时、入院后第1、2、3、5、7天的血浆脂联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蛛网膜下腔出血、环池消失、中线移位(>5mm)和瞳孔散大患者各个时间点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均P<0.01).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与各个时间点血浆脂联素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 脑外伤后血浆脂联素水平升高,与脑外伤严重度显著相关.

    作者:沈良军;杨松斌;吕庆伟;章国海;周晶;过宓;黄杭斌;李赵;杨春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根治性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 评估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对低位直肠癌实施根治性切除的远期疗效(包括肿瘤学效果及肛门功能).方法 对2006年2月至2013年5月采用ISR进行R0切除术并成功保肛的9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分期pTNMI期35例、Ⅱ期30例、Ⅲ期26例.无围术期死亡.发生吻合口瘘2例,新直肠黏膜坏死2例,吻合口狭窄15例.术后随访6 ~ 94个月,平均随访(40.3±23.9)个月.中途失访10例.远处转移9例,局部复发3例,1例术后36个月发现左侧盆壁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35个月骶前复发,1例术后52个月发现骶骨转移.无吻合口复发.随访截止时,8例死于肿瘤远处转移.5年累积生存率90.9%,5年累积无病生存率81.3%.至术后1年,行部分、次全、完全ISR患者肛管大静息压分别为(8.5±1.4)、(7.9±22)、(4.4±1.2)kPa,大便失禁严重程度Vaizey评分为4.2±3.0、5.7±3.0、13.7±3.2.结论 在进行R0切除的前提下,低位直肠癌患者使用ISR技术进行保肛治疗具有较低局部复发率以及可以接受的肛门节制功能.

    作者:徐昶;宋华羽;左志贵;周振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单侧睾丸扭转对精子DNA碎片及核蛋白组型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单侧睾丸扭转以及不同术式对患者精子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58例单侧睾丸扭转患者(其中行睾丸扭转复位术32例,睾丸切除术26例),按WHO《人类精液及精子-宫颈黏液相互作用实验室检验手册(第5版)》规定检测精子运动指标(10项)、精子DNA碎片和精子核蛋白组型.结果 睾丸扭转复位组术后3、12、26周的精子密度、前向运动精子比例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DNA碎片百分率、精子核蛋白组型百分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睾丸扭转复位组术后3周精子DNA碎片百分率明显高于睾丸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周精子密度明显低于睾丸切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睾丸扭转使患者精子质量明显降低,单侧睾丸扭转切除术后精子质量的恢复比睾丸扭转复位快.

    作者:胡杨杨;曹顺顺;吕杰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骨质疏松症的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中老年人易患的、系统性骨量减少性疾病,临床症状以慢性腰背疼痛、畸形及骨折为主.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减少,骨皮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度升高.一般情况下,骨重建周期为3~6个月,主要以骨吸收为主.在生理条件下,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是平衡的.然而,在病理状态下骨吸收占优势,导致骨量丢失,从而终导致骨质疏松症[1].虽然定量测定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评估中必不可少,但其为静态参数,无法提供骨转换的任何信息.相比之下,骨重塑的生化标志物可提供对骨组织动态的、全局性的分析信息.目前已有许多生物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治应用中的研究报道,本文就这一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阮建伟;孔劲松;宫小康;郏舜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ICU患者大便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

    2007年,国外学者提出了失禁相关性皮炎(incontinence associated dermatitis,IAD)的概念[1].IAD是由于皮肤暴露于大小便中引起的一种刺激性皮炎,主要发生于会阴、骶尾部、臀部、腹股沟、阴囊或阴唇、大腿内侧及后部,表现为红斑、红疹、浸渍、糜烂,甚至皮肤剥脱,伴或不伴有感染[1-3].在IAD基础上可能会出现机会性真菌感染,增加病死率[1].

    作者:陈洁;李贤连;曹拂晓;蔡圆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