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冈田酸所致微管相关蛋白tau Ser396位点过度磷酸化抑制细胞凋亡

沈建英;徐桂香;左斌;甘辉;肖娟娟;张敏海;汪薇曦;李宏莲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Tau蛋白, 磷酸酯酶PP-2A, 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 探讨磷酸酯酶活性降低致tau过度磷酸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稳定表达人tau eDNA的鼠成神经瘤细胞(N2a/tau)分3组.对照组不处理;十字孢碱(staurosporine,STP,凋亡诱导剂)处理6 h为STP组;用磷酸酯酶PP-2A的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 acid,OA)处理4 h,再用STP处理6 h为OA+STP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免疫印迹检测Ser396位点磷酸化tau(Ser396 p-tau)和总tau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检测Ser396 p-tau的阳性产物与活化的半胱氨酸蛋白酶(Cleaved Caspase-3)阳性产物的共定位关系.结果 ①凋亡率:对照组为(4.37±1.47)%,STP组为(19.84±3.25)%,OA+STP组为(12.12±2.46)%;②免疫印迹:OA+STP组Ser396 p-tau的表达明显高于另两组,总tau表达组间无差异;③免疫荧光双标:进一步印证免疫印迹结果,且3组均显示活化的Caspase-3和Ser396 p-tau阳性产物大多不共定位于相同细胞.结论 PP-2A活性降低所致tau Ser396位点的过度磷酸化可抑制细胞凋亡,结合前期的实验进一步明确特殊位点过度磷酸化的tau可抑制细胞进入快速的凋亡程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LRIG2基因短发夹RNA表达载体的构建、鉴定和稳定株的筛选

    目的 构建针对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蛋白2(LRIG2)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表达载体,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观察其对目的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根据GenBank中LRIG2基因序列设计2条RNA干扰序列,命名LRIG2-shRNA1、LRIG2-shRNA2,同时设计1条非特异性序列作为阴性对照.据此设计合成各自的寡核苷酸链,退火后连接入pGenesil 2载体,转化扩增后进行序列测定.用不同浓度的G418作用于GL15细胞,得到G418对于GL15细胞的筛选浓度.3种重组表达载体转染胶质瘤细胞系GL15细胞,用G418筛选后挑单克隆后扩增获得稳定株.逆转录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检测LRIG2的表达.结果 3种重组表达载体(pGenesil 2-LRIG2-shRNA1、pGenesil 2-LRIG2-shRNA2和pGenesil 2-negative shRNA)经限制性酶切及DNA测序分析证明序列插入正确.G418对于GLl5细胞的筛选浓度为600μg/ml,筛选出稳定转染三种质粒的GL15细胞,转染pGenesil 2-LRIG2-shRNA2组细胞LRIG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转染pGenesil 2-LRIG2-shRNA1、pGenesil 2-negative shRNA组.结论 成功构建了针对LRIG2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pGenesil 2-LRIG2-shRNA2),转染细胞后可抑制LRIG2基因表达,为研究LRIG2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作者:王宝峰;蔡明俊;陈如东;韩林;郭东生;雷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氟康唑注射液早期经验性治疗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危重病患者大多存在严重的基础疾患和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一旦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病死率大为增加[1].白假丝酵母菌目前仍然是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2].临床常规根据实验室病原培养结果和(或)活体组织学检查确诊为IFI后再治疗往往贻误治疗时机.

    作者:胡松;彭岩;罗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P63及TβR-Ⅱ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通过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癌前病变及其癌组织标本中P63及转化生长因子受体Ⅱ型(T13R-Ⅱ)蛋白表达的研究,探讨两者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63及TβR-Ⅱ蛋白在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和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鳞状上皮以及鳞状细胞癌组织共162例中的表达.结果 在食管正常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鳞状上皮及其癌组织中P6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呈递增趋势(P<0.01),TβR-Ⅱ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则呈递减趋势(P<0.01).P63和TβR-Ⅱ蛋白的表达与性别无关(均P>0.05),但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均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63和TβR-Ⅱ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状上皮各级病变呈负相关(rs=-0.498,P<0.05).结论 P63和TβR-Ⅱ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癌变及其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二者表达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和预测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董彩红;敖启林;冯笑山;郝曙光;吴丽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黏蛋白MUC5AC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5AC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气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病例分3组,即COPD组,吸烟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取胸外科手术切除的肺叶并分离出气道,分离和培养上皮细胞,采用ELISA定量检测培养上清中的MUC5AC,同时采用RT-PCR检测培养气道上皮细胞中的MUC5AC mRNA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气道上皮细胞MUC5AC蛋白水平较低,吸烟对照组和COPD组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同时COPD组也高于吸烟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气道上皮MUC5AC mRNA水平较低,吸烟对照组和COPD组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同时COPD组也高于吸烟对照组(均P<0.05).结论 吸烟和COPD可导致气道上皮MUC5AC的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升高,并且COPD患者稳定期也存在MUC5AC的高分泌状态,MUC5AC黏蛋白的过度分泌是COPD慢性进行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赖异;李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大鼠胰岛的分离和纯化

    目的 探讨获得足够数量和较高纯度大鼠胰岛的分离和纯化方法.方法 采用V型胶原酶灌注消化法分离成年大鼠胰岛,Ficoll 400非连续密度梯度法纯化胰岛.双硫腙(DTZ)染色鉴定培养的胰岛细胞,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活性.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评价胰岛细胞的功能.结果 分离纯化后大鼠胰岛平均收获量为(480±30)IEQ,纯度大于90%,活性大于90%.在低糖和高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12.28±0.89)mIU/L、(19.01±1.49)mlU/L,二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指数为(1.55±0.01).结论 胶原酶V逆行灌注消化胰腺和Ficoll400非连续密度梯度纯化法,可获得高纯度高活率的大鼠胰岛.

    作者:侯凌;尹注增;向莹;李俊华;陈实;陈刚;罗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哮喘患者诱导痰炎性细胞中Tim-3 mRNA表达的研究

    目的 检测哮喘患者诱导痰炎性细胞中Tim-3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上清液中IL-4、IFN-γ的水平及肺功能的相关性,探讨Tim-3 mRNA在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哮喘门诊或住院患者中收集哮喘缓解期患者25例,轻至中度急性发作期患者28例,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哮喘患者诱导痰炎性细胞中Tim-3 mRNA的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4、IFN-γ的水平,并测定所有患者的肺功能,分析Tim-3 mRNA与IL-4、IFN-γ的水平及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哮喘发作期诱导痰炎性细胞中Tim-3 mRNA吸光度值为(0.48±0.07),与缓解期的(0.21±0.04)和对照组(0.09±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期诱导痰上清液中IL-4的水平为(39.71±8.37)pg/ml,与缓解期的(21.63±9.18)pg/ml,和对照组(16.24±7.56)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期诱导痰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为(32.64±6.45)pg/ml,与缓解期的(78.51±8.62)pg/ml和对照组(86.47±9.31)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组诱导痰炎性细胞中Tim-3mRNA的表达水平与IL-4呈正相关(r=0.65,P<0.05),与IFN-γ和肺功能分别呈负相关(r=-0.89,r=-0.78,均P<0.01).结论 诱导痰炎性细胞中Tim-3 tuRNA表达增高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陆小霞;胡维琨;熊盛道;熊维宁;徐国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五甲基槲皮素对Ang Ⅱ致心肌肥厚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 研究五甲基槲皮素(PMQ)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致大鼠心肌肥厚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试验持续21 d.①空白组:每晨生理盐水灌胃;②PMQ组:每晨PMQ 50 mg/kg灌胃;③AngⅡ组:于第15天开始皮下注射AngⅡ 288μg/(kg·d);④PMQ+Ang Ⅱ组:PMQ和AngⅡ处理同前;⑤溶剂+AngⅡ组:每晨溶剂灌胃,AngⅡ处理同前.于第22天处死大鼠.测量心脏指数、左心指数,心肌超氧化物歧化物(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real time)PCR检测脑钠素(BNP)mRNA的表达,TUNEL法测心肌凋亡,免疫组化测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PMQ能明显抑制Ang Ⅱ所致的心肌肥厚[左心指数,(2.02±0.16)vs(2.34±0.10)mg/g]及BNP mRNA表达上调;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凋亡指数,(0.72±0.18)vs(1.28±0.27)%]及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平均吸光度(0.037 3±0.007 3)vs(0.054 0±0.006 8)]和Bax/Bcl-2的提高[(0.17±0.03)vs(0.25±0.04)].并降低SOD活力、增加MDA含量.结论 PMQ能对抗AngⅡ引起的心肌肥厚及细胞凋亡.此效应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毛张凡;孙宗全;杜心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脑池内灌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脑池局部给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脑池局部给药组和静脉给药组,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测两种给药方式治疗脑血管痉挛后脑血流速度的变化,评价脑池局部给药的疗效.结果 脑池局部给药组手术后7 d内脑血流速度与术前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且全身血压没有受到影响.静脉给药组术后3 d内脑血流速度比术前加快,4 d以后脑血流速度逐渐恢复正常.静脉给药组术后发生了低血压反应.结论 尼莫地平脑池内给药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优于静脉给药,且没有全身低血压反应的发生.

    作者:陈劲草;夏涛;刘斌;李正伟;冯雨;王在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cFLIP与HPV-16 E7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目的 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cFLIP与人乳头瘤病毒-16E7(HPV-16 E7)的表达,并研究二者在宫颈组织恶性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40例宫颈癌、4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20例宫颈炎组织中HPV-16 E7与cFLIP的表达情况.结果 cFLIP在宫颈癌、CIN及官颈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50%、70.00%及30.0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种宫颈组织中HPV-16 E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50%、75.00%及60.00%,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FLIP、H[PV-16 E7表达阳性率与宫颈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均P>0.05).cFLIP表达与HPV-16 E7表达呈正相关(r=0.268,P=0.02).结论 cFLIP在宫颈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可能通过抗凋亡作用及逃避免疫监视影响机体对HPV感染的免疫反应,并可能协同HPV-16 E7影响细胞生长周期,在宫颈癌的恶性转化过程中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罗爱月;徐茜;王薇;卢运萍;马丁;王世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ERCP在胆管良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在胆管良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226例胆管良性疾病患者中,胆总管蛔虫1例,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12例,胆管炎性狭窄13例,手术损伤继发胆管狭窄2例,胆漏3例,胆总管结石195例,通过ERCP了解胆管良性疾病的类别、部位与性质,再采用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ST)、取石术、胆管扩张术、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内镜逆行胆管引流术(ERBD)等方法治疗.结果 226例患者中有223例成功,成功率98.7%,手术相关的并发症16例(7.08%).结论 ERCP及相关技术治疗胆管良性疾病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是治疗胆管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姮;黄晓东;吴杰;王萍;刘文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患者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患者内皮祖细胞(EP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将3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周围血管病组(A组)和无周围血管病组(B组)各18例.对照组(C组)14例为来院体检的健康人.分离培养外周血EPC,采用MTT法检测EPC增殖率,RT-PCR法检测HIF-1α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蛋白表达,并加以比较.结果 A组和B组EPC增殖率[分别为(13.3±5.1)%和(17.7±4.8)%]低于C组(23.7±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的mRNA水平由低到高分别为A组、C组和B组[其mRNA相对表达强度分别为(0.57±0.12)、(0.925±0.15)和(1.25±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HIF-1α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C组,且A组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IF-1α表达减低可能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赵湜;王红祥;毛红;李亚蓉;丁胜;王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在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鼓室黏膜上皮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β2,TGF-β1、TGF-β2)在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动物模型鼓室黏膜中的表达,探讨TGF-β1、TGF-β2在SO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应用灭活肺炎链球菌注入豚鼠中耳腔,制作SOM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致病鼠鼓室黏膜上皮在注入细菌后6 h、1 d、3 d、7 d、14 d及30 d后TGF-β1、TGF-β2的表达.结果 SOM动物模型的鼓室黏膜上皮中TGF-β1、TGF-β2早期就有表达.TGF-β1在术后7 d表达明显增强,第30天时达高峰,TGF-β2在术后24 h即有表达,14 d时达高峰.结论 灭活肺炎链球菌致SOM中,TGF-β1、TGF-β2在鼓室黏膜中出现过度表达,TGF-β1可能与SOM慢性迁延有关,TGF-β2在SOM早期起主导作用.

    作者:袁琨;张帆;喻慧岭;贺海霞;向芳;郑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铁剥夺对K562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铁剥夺对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对白血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FCM)和RT-PCR检测分别观察K562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Rb、bcr-abl、c-myc等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铁剥夺后K562细胞凋亡率增加.K562细胞诱导分化中bcr-abl mRNA、c-myc mRNA表达水平降低、Rb mRNA增加;去铁可降低Rb mRNA的表达、增加c-myc mRNA的表达,加铁或去铁不影响bcr-abl mRNA的表达.结论 铁剥夺可促进K562细胞凋亡;铁剥夺后Rb mRNA的表达降低,c-myc mRNA的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铁剥夺促进K562细胞凋亡的过程.

    作者:房定珠;鲍一笑;刘芳;袁晓军;高举;廖青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DNMT1和DNMT3b基因在人膀胱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和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在人膀胱癌组织和人膀胱癌细胞系BIU-87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DNMT1和DNMT3b蛋白在24例膀胱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DNMT1和DNMT3b基因在人膀胱癌细胞系BIU-87中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在24例膀胱癌组织中,DNMT1阳性表达率为(75.29±2.51)%,而在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2.61±1.57)%,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DNMT3b在24例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91±2.86)%,在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仅为(10.16±1.22)%,二者差异亦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人膀胱癌细胞系BIU-87中,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均检测到DNMT1和DNMT3b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 在膀胱癌组织中,DNMT1和DNMT3b蛋白的表达较正常膀胱组织明显增加,说明DNMT1和DNMT3b的高表达可能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有关;DNMT1和DNMT3b在人膀胱癌细胞系BIU-87中存在表达.

    作者:吴振启;张旭;刘毅;徐华;史涛平;权伟合;李虎宜;张有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骨桥蛋白在母胎界面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 通过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正常早、中、晚孕期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情况来探讨其在妊娠期的可能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早、中、晚孕期绒毛及蜕膜中OPN的表达.结果 OPN在正常早、中、晚孕期绒毛及蜕膜中均有表达,其主要定位于细胞滋养层细胞、合体滋养层细胞及蜕膜细胞的胞膜和胞质中,此外在绒毛间质及血管中亦呈阳性表达.OP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在绒毛组织中,早孕期低于中孕期(P<0.05),中孕期低于晚孕期(P<0.05);蜕膜组织中,早孕期的表达量高,与中、晚孕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中、晚孕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胚胎发育进程中.绒毛中OPN的表达量随孕周增加而增加,而蜕膜中以早孕期表达强,推测它在孕早期可能更多是参与调节侵袭作用,而在中晚孕期可能更多的是维持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薛菡;李红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老年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LISA法)测定125例老年EH患者及70例健康老年人血清AGEs浓度.同时测量血压,并使用B型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根据IMT将EH患者分为非IMT增厚组(40例)和IMT增厚组(85例),根据斑块严重程度EH患者分为0~3级4组.结合AGEs、IMT对各组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 EH两组患者血清AGEs均显著高于健康老年人(均P<0.01),非IMT增厚组与IMT增厚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GEs水平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斑块分级4组之间AGEs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IMT与AGEs及脉压(PP)呈显著正相关,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和0.638(均P<0.05),非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和0.425(均P<0.05),所有患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和0.538(均P<0.05).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GEs、PP与IMT增厚密切相关.结论 血清AGEs水平升高与老年EH患者动脉硬化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李兵;向定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转染RECK基因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MMP-2活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转染RECK基因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的MMP-2活化及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的方法将含RECK全长基因的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cDNA3-RECK转染入MG-63细胞,RT-PCR、流式细胞术检测目的 基因的表达,明胶酶谱法、Matrige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MG-63细胞MMP-2活化比例及细胞侵袭力变化;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和细胞生长曲线法观察转染质粒DNA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转染后RECK基因在MG-63细胞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有稳定高表达;明胶酶谱显示重组质粒转染组MMP一2的活化比例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空载质粒转染组(均P<0.01),Matrigel侵袭实验显示重组质粒转染组穿透Matrigel的细胞数目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空载质粒转染组(均P<0.05);而MTT法测重组质粒转染组细胞生长曲线与正常对照组、空载质粒转染组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RECK基因过表达可显著减少骨肉瘤细胞MG-63的MMP-2活化及其侵袭能力,RECK基因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徐亮;郭君红;郭向飞;刘冠军;杨述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异戊巴比妥保护缺血心肌细胞

    目的 探究异戊巴比妥(amobarbital)心肌保护作用的内在分子机制.方法 把体外再灌注鼠心分为3组:平衡组(CON组,平衡90 min),缺血组(ISC组,平衡15 min,缺血25 min,再灌注50 min),药物组[AMO组,以3种不同浓度(1.25、2.50、3.75 mmol/L)的异戊巴比妥于缺血之前给药,余与ISC组相同].测量心脏功能,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量,心磷脂含量,线粒体复合体Ⅰ活性以及线粒体膜通道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开放等指标.结果 异戊巴比妥使心脏功能明显改善.与CON组相比,其它2组线粒体复合体Ⅰ活性分别降低44%(ISC组)和20%(AMO组),ROS生成增加86%(ISC组)和18%(AMO组),心磷脂含量降低34%(ISC组)和11%(AMO组).而且异戊巴比妥可以抑制环孢素A敏感的线粒体膜通道孔的开放.结论 异戊巴比妥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

    作者:孙小燕;张凯伦;蒋雄刚;孙图成;李师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42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在随州市中心医院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确诊后其中2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覆膜支架植入均取得成功,6例行外科主动脉置换术,16例内科保守治疗.住院存活39例,死亡3例.结论 主动脉夹层以突发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CT对本病的诊断意义重大.控制血压、心率是治疗的关键,进行介入或外科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对Stanford B型夹层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姚维;钱进;蒋从清;张振建;操传斌;蒋守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氧自由基对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研究氧自由基诱导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以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于黄嘌呤而产生氧自由基.不同浓度氧自由基作用于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的百分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ax及Bcl-2蛋白表达;用RT-PCR方法检测Bax及Bcl-2 mRNA的表达.结果 氧自由基作用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个浓度的氧自由基作用组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均P<0.01),同时,Bax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强(P<0.05或P<0.01),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弱(均P<0.01).结论 氧自由基可诱导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其发生机制与其调节Bax/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艾伟;孔维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