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汉启;熊浩;Jamal Alhosam;周良强;张平;黄孝文;崔永华
目的 探讨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lactobacillus casei cell wall extract,LCWE)诱导小鼠产生冠状动脉炎的超抗原机制.方法 4周龄 Balb/c 小鼠 126 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3只)和对照组(63只),分别于腹腔注射0.5 ml LC-WE 或等体积 PBS 溶液(对照组),注射前及注射后3 h、6 h、12 h、1 d、3 d、5 d、10 d、28 d分批处死,制备脾单个核细胞悬液,并留取心脏病理标本.检测各组注射前及注射后不同时间小鼠脾单个核细胞 TCR Vβ2、4、6mAb 的表达,以及脾单个核细胞悬液CD4+T 细胞 CD69 的阳性率.结果 ①病理学检查显示,实验组小鼠冠状动脉炎损害发生率为 92.10%,对照组为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实验组小鼠在注射 LCWE 后 3 h,脾单个核细胞表达 TCR V/32、4、6 的 CD4+T 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增加,3 d 达高峰,其后逐渐消退,注射 LCWE 后3 h、6 h、12 h、1 d、3 d、5 d、10 d 与注射前比较及与 PBS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③实验组小鼠脾单个核细胞 CD4+T 细胞 CD69 的阳性率,在 LCWE 注射后 3 h开始升高(19.32%),12 h达高峰(38.80%),以后明显下降,1 d为9.8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国产 LCWE 具有超抗原活性特征.可刺激表达 TCR VβT 细胞的增殖和引起淋巴细胞早期活化.LCWE 单次腹腔注射诱导 Balb/c 小鼠产生的冠状动脉炎病理损害是通过超抗原机制实现的.
作者:覃丽君;范毅敏;牛美真;王宏伟;胡秀芬;康闽;杨杨;王丹丹;隗远祥;李秀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猝死者(SCD)冠状动脉内弹力膜(internal elastic lamina,IEL)病变与内膜增厚的关系.方法 从2001~2005年尸检案例中挑选成年病例及其心脏标本 40 例,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死因分为 SCD组(病变≥Ⅲ级)和对照组(病变≤Ⅱ级的非 SCD 者),各 20 例.检查心脏及冠状动脉病变,于左前降支近段取材,制片,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双重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内膜和 IEL 的变化;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特殊染色的内膜和 IEL 进行形态定量分析.结果 SCD 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内膜厚度和 IEL 缺失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 IEL 缺失率与内膜厚度的关系:SCD 组呈正相关(r=0.386 0, P<0.05),对照组无相关性(r=0.168 1,P>0.05).结论 SCD 者冠状动脉内膜厚度与 IEL 缺失率具有相关性.
作者:陈新山;吴华;岳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新型纳米荧光材料量子点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在确定基因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以CdSe 为核心的量子点与 ApoEε4基因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反应合成探针.对 ApoEε4-PT7-PL 质粒和正常人标本进行 Southern blot检测,并与地高辛标记方法作相应比较.结果 量子点与地高辛标记显影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量子点在 Southern blot 检测成像中表现出优良特性,可望替代传统标记物.
作者:杨华静;徐鹏;王坚苗;夏星;张苏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对具有控释性能的可注射牙槽骨修复材料中β-磷酸三钙的细胞毒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β-磷酸三钙浸提液(原液及2、4、8、16倍稀释液),于接种后 72 h 通过 MTT 法显色,在酶标仪 490 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计算相对增殖率(RGR),对β-酸三钙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价.结果 各组的 RGR 值均≥80%,各浓度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L-929细胞增殖与β-磷酸三钙浸提液的浓度无明显相关,不同浓度浸提液的细胞毒性为0~1级.结论 具有控释性能的可注射牙槽骨修复材料中β-磷酸三钙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无明显的细胞毒性.
作者:张智星;毛靖;冯祥礼;肖建中;邱进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直肠肛门痔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对 20 例重度痔患者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手术前后的肛管静息压、高压区长度、肛管蠕动波频率及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等 4 项指标.对痔病患者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进行比较,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手术后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完全恢复,敏感率提高(P<0.05),肛管静息压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高压区长度及肛管蠕动波频率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S);以上 4项指标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可使重度痔患者的肛门静息压及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恢复正常.
作者:唐迎春;郭先娥;严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心脏损伤是常见的胸部创伤之一,现就我院2005年8月~2007 年 10 月收治的 15 例心脏刀刺伤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贺平波;钟灿锋;张良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及肥胖人群的增多,切口脂肪液化已成为影响切口愈合的常见原因之一.它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辛亮;潘跃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炎性过程的影响.方法 18 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喂食普通兔饲料)、高脂模型组(喂食高脂饲料)、阿司匹林组(喂食高脂饲料并给予阿司匹林干预),饲养 12 周后处死动物,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 SP 方法观察各组斑块区环氧合酶 2(COX-2) 的表达、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 病理学大体观察,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斑块/内膜面积比分别为0、(59.6±13.7)%和(49.3±7.8)%,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光镜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参数分析显示,斑块大厚度、管腔狭窄度和斑块所占周径比值 3 个指标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0.0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斑块区 COX-2 表达、巨噬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高脂模型组,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也低于高脂模型组.结论 阿司匹林能明显减轻高脂饮食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大小及程度.抑制斑块内 COX-2 的表达以及后续的炎症过程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姜昕;左彦方;王启章;郭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成体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MD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 从成年 SD 大鼠骨骼肌组织中培养出肌源性干细胞,采用 bFGF、EGF 诱导出神经球样细胞团,并检测 nestin 表达.再在贴壁培养条件下,用 RA、BDGF 诱导分化,并检测 NSE、GFAP 的表达.结果 MDSCs 能被诱导出神经球样细胞团,并表达 nestin.这些细胞进一步诱导,部分细胞表现出神经元样或胶质细胞样形态,并表达 NSE 或 GFAP.结论 MDSCs 能向神经细胞样细胞分化,有望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作者:李进;洪光祥;康皓;陈振兵;陈燕花;李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重组人 p53 腺病毒治疗晚期难治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超声导入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57 例晚期肝癌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重组人 p53 腺病毒(rAd-p53),每次剂量1×1012VP或2×1012VP,每周 1 次,4 次 1 疗程,治疗后选择完成 1 个疗程及以上,并符合基因治疗入选标准者 38 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及病理学检查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彩超结果示:肝脏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其中 4 例患者肿块缩小明显(>50%);16 例患者肿块周边和内部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大部分患者病情稳定,症状好转,一般状况改善,Karuafsky 评分明显提高[术前(55.79±11.30)vs术后(61.05±21.64),P<0.05].11 例患者行肝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7 例可见肿瘤组织纤维化伴淋巴细胞浸润及肿瘤组织明显变性坏死.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一过性自限性发热.结论 超声引导瘤内注射既能控制肝癌基因治疗的靶向性,又能对基因药物疗效进行影像学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贡雪灏;朱志兵;张家庭;李泉水;张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缺血脑区和远隔脑区氨基酸动态变化的差异.方法 颈内动脉插线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微透析技术取样,高效毛细管电泳一激光诱发荧光法检测,分别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缺血脑区(纹状体)和远隔脑区(海马)细胞外 3 种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纹状体细胞外谷氨酸、甘氨酸及γ-氨基丁酸 3 种氨基酸含量在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 20 min 时即显著升高.再灌注后有所下降,在缺血 60 min 及再灌注 60 min 一直维持在显著高于基线值的水平;海马细胞外 3 种氨基酸含量缺血 20~40min 明显升高,以后有所回降,再灌注 20~40 min 又上升,缺血期和再灌注期分别出现一次高峰;假手术组动物纹状体和海马细胞外 3 种氨基酸含量在相应各时间点与基线值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 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不仅导致缺血脑区的损伤,在远隔脑区也引起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
作者:杜一星;徐沙贝;谢敏杰;王义辉;喻志源;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依那西普对切口疼痛模型大鼠疼痛程度、痛阈和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 SD 大鼠 60 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C组)和依那西普组(E组),按术后-I(术前1 h)、4、8、16和 24 h 随机分配大鼠,每组每时间点 6 只.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后,对大鼠左足底实施手术刺激;C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E组大鼠鞘内注射可溶性 TNF-α受体依那西普 100 μg(10 μ1).用 Dynamic Plantar Aesthesiometer 和 Plantar test 7375 分别测定大鼠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用RT-PCR方法测定腰脊髓 TNF-α mRNA的表达,用 Western blot 方法测定脊髓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术后两组大鼠累积疼痛评分(CPS)均升高(P<0.01),E组术后各时间点 CPS 低于 C 组(P<0.05或<0.01).②术后两组大鼠机械性痛阈(HWMT)和热痛阈(HWTL)明显下降(P<0.01),术后各时间点 E组大鼠 HWMT、HWTL 均明显高于 C 组(P<0.05或P<0.01).③术后两组大鼠脊髓 TNF-αmRNA及蛋白表达均上调(P<0.01),术后各时间点 E 组大鼠脊髓 TNF-α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 C 组(P<0.05或P<0.01).结论 大鼠脊髓 TNF-α参与了手术后疼痛的产生和维持,可溶性 TNF-α受体依那西普可抑制大鼠切口痛和脊髓 TNF-αmRNA 及蛋白表达.
作者:周子超;姚尚龙;章沿峰;游志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注射吸毒人群规模估计的方法,为我国制订注射吸毒人群干预计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清洁针具交换点,采用捕获-再捕获的方法对某省某地注射吸毒人员规模进行估计,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估计该省其它地区注射吸毒人群的规模.结果 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计算得到某省某地注射吸毒人群为 798 人,95%可信区间为(748人,848人),应用层次分析法外推,得到该省部分地区注射吸毒人群共有11 100人.结论 运用捕获-再捕获法对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估计,方法经济易行,结果较为可靠.对估计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外推,适合发展中国家在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艾滋病高危人群的规模估计.
作者:徐娟;孔鹏;王群林;潘伟;彭佳林;方鹏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 1 型(11β-HSD1)在 C57BL/6J 小鼠胰腺组织和胰岛β细胞系 NIT-1 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以11β HSD1 肝脏组织中的表达为阳性参照,RT-PCR 法和 Western blot 法检测小鼠胰腺组织中 11βHSD1 mRNA 和蛋白表达.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 NIT-1 细胞中 11β-HSD1 的分布与表达,RT-PCR 法和Western blot 法检测 NIT-1 细胞中 11β-HSD1 mRNA 和蛋白表达.结果 ①在正常 C57BL/6J 小鼠胰腺组织中有 11β-HSD1 mRNA 和蛋白表达,其表达量均低于肝脏组织(均P<0.01).②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示 NIT-1 细胞胞质见棕黄色染色阳性颗粒,同时 NIT-1 细胞中有11β-HSD1 mRNA 和蛋白表达.结论 小鼠胰腺组织和胰岛β细胞系 NIT-1 中有11β-HSD1 基因表达,为研究糖皮质激素代谢对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其它潜在的生理功能,提供了一条研究途径.
作者:林梅;张木勋;张建华;帅红霞;余毅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 RhoC/ROCK-Ⅰ的过度激活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RT-PCR 及 Western blot检测 RhoC 及ROCK-Ⅰ在卵巢癌细胞 SW626、Skov-3、A2780 和 Caov-3 中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将携带ROCK-Ⅰ组成性激活突变体 p160ROCK-Ⅰ△3的质粒(pCAG-myc-p160ROCK-Ⅰ△3)以脂质体介导,转染上述 4 株人卵巢癌细胞,划痕试验和 Boyden 小室检测转染前后 4 种卵巢癌细胞的体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变化,MTT 比色法测定 p160ROCK-Ⅰ△3 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RhoC 和 ROCK-Ⅰ在 4 种卵巢癌细胞中呈不同程度表达,其中 RhoC 的表达水平与癌细胞侵袭力和迁移能力呈正相关(r=0.95,P<0.01),转染 pCAG-myc-p160ROCK-Ⅰ△3后,4 株细胞的侵袭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分别提高31.1%、33.0%、24.5%和39.4%;迁移能力分别提高33.9%、33.0%、25.0%和40.2%.各株细胞的增殖能力未显示出明显的变化.结论 RhoC/ROCK-Ⅰ信号通路的活性与卵巢癌细胞的体外侵袭和迁移能力相关,ROCK-Ⅰ活性的提高可显著增强卵巢癌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和迁移能力.
作者:洪振亚;韩志强;肖敏;孙立石;周晓曦;卢运萍;周剑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 Epstein-Barr 病毒(EBV)感染及潜伏膜蛋白 1(1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表达的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技术对 62 例鼻咽癌活检组织及 33 例慢性鼻咽炎组织中 LMP-1 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免疫酶标法对这些患者外血 EBV 的 IgA/VCA 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外周血 EBV-IgA/VCA 检出总阳性率在 NPC 患者中为 90.32%(56/62),在慢性鼻咽炎患者中为 3.03%(1/33),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LMP-1在NPC组织中表达的总阳性率为 59.68%(37/62),在慢性鼻咽炎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 6.06%(2/33),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EBV-IgA/VCA与LMP-1共表达的患者占NPC 患者总数的 62.5%(35/56).结论 NPC 患者外周血 EBV-IgA/VCA 表达与肿瘤组织中 LMP-1 阳性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鼻咽癌发病与 EBV 感染明确相关.
作者:褚汉启;熊浩;Jamal Alhosam;周良强;张平;黄孝文;崔永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不同转移潜能的骨肉瘤 MG63 细胞亚株裸鼠肺转移模型,为探讨骨肉瘤发生发展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MTT 法检测不同转移潜能的人骨肉瘤 MG63 细胞亚株 M8、M6 细胞增殖情况,将生长良好的细胞制成 2×107/ml 细胞悬液注射裸鼠尾静脉,第 4 周起处死裸鼠,肉眼及镜下观察肺部转移灶形成情况,肺组织经过石蜡包埋切片后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相关指标 Cyclin E1 和 Bcl-2 的表达.结果 高转移潜能细胞 M8 组细胞增殖能力强于 M6 组.尾静脉注射瘤细胞后,M8 组 20 只裸鼠除 2 只死亡外,有 17 只发生肺转移;低转移潜能 M6 组 20 只裸鼠仅 1 只发生肺转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M8 组裸鼠肺组织Cyclin E1和Bcl-2表达呈阳性,而 M6 组未见阳性细胞表达.结论 采用尾静脉注射入骨肉瘤细胞亚株 M8、M6 可成功建立高、低转移潜能的骨肉瘤裸鼠肺转移模型,为深入研究骨肉瘤侵袭和转移机制及寻求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实验平台.
作者:祝文涛;袁林;郭风劲;许涛;陈安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 5(MCM5) 在银屑病、鲍温病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与上述疾病中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相对比,以寻找一种新的反映皮肤细胞增殖活性的标志物.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 法检测 MCM5 蛋白和 PCNA蛋白在 16 例寻常性银屑病、16 例鲍温病、38 例鳞状细胞癌和 12 例正常人皮肤组织石蜡包埋切片中的表达,并计算其标记指数.结果 ①银屑病组、鲍温病组和鳞状细胞癌组中 MCM5 蛋白标记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各研究组中,MCM5 和 PCNA 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特点相似.结论 MCM5 蛋白是检测皮肤组织中细胞增殖活性的良好标志物.
作者:黄琨;林能兴;吴艳;陈宏翔;李家文;涂亚庭;刘厚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大鼠肺组织 T-bet 及 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 用卵清蛋白建立哮喘模型,24只 SPF 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计数及分类;采取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BALF 中IFN-γ的含量;应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测定肺组织中 T-bet 的表达.结果 ①哮喘组 BALF 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细胞总数百分比(EOS%)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P<0.01);②哮喘组 BALF 中IFN-γ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地塞米松组 BALF 中IFN-γ水平则低于哮喘组(P<0.01);③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显示,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bet表达降低(P<0.01),地塞米松组 T-bet 表达则低于哮喘组(P<0.01).结论 IFN-γ、T-bet 的低表达参与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地塞米松使哮喘大鼠 IFN-γ及 T-bet 表达下调的同时对 Th2 类细胞因子更加强烈的抑制,从而使 Th1/Th2 比例趋向平衡,可能为其抑制哮喘呼吸道炎症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红兵;陶晓南;冯罡;熊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福辛普利与缬沙坦对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中 NO 的含量,细胞 ELISA 法测定细胞表面 ICAM-1 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图像分析测定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含量.结果 ox-LDL 可明显增加脐静脉内皮细胞各时点 ICAM-1 的表达,并减少 NO 及 NOS 的表达,且有浓度依赖性.福辛普利与缬沙坦均可显著抑制 ox-LDL 的上述作用,两者作用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抑制 ox-LDL 诱导的内皮细胞 ICAM-1 的表达,并增加内皮细胞 NO的合成,可能为福辛普利与缬沙坦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王斌;管思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