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逆流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中川芎嗪的含量

孙新国;王涛;朱景申

关键词:川芎, 川芎嗪,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逆流萃取
摘要:采用逆流萃取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富集并测定了川芎中川芎嗪的含量。色谱柱:Zorbax ODS柱,流动相:甲醇:水(1%醋酸)=35:65,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300 nm,线性范围:0.41 μg/ml~4.1 μg/ml,r=0.9993,回收率:92.3%。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用此法对购自不同地区的川芎进行了分析,结果提示:市售川芎的川芎嗪含量差异较大。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循环时心肌细胞上ICAM-1的变化及抑肽酶对其表达的影响

    为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在CPB前后心肌上ICAM-1的表达,并探讨抑肽酶对其表达的影响,选择择期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抑肽酶组和对照组,各10例。分别于手术开始及结束时取右心房心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细胞及心肌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1的表达,以测得ICAM-1积分光密度值(IOD值)进行分析。结果: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CPB后心肌细胞上ICAM-1的表达较术前有明显增加(P<0.05),而在抑肽酶组则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在对照组,心肌血管EC上ICAM-1在CPB后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抑肽酶组,差异无显著性。组间比较,P<0.05。认为CPB时心肌细胞及心肌血管EC 上ICAM-1的表达增高,ICAM-1可能参与CPB时心肌的炎症损伤,抑肽酶可以通过抑制ICAM-1的表达而减轻CPB所致的炎症反应。

    作者:范慧敏;李伦明;张凯伦;孙宗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TUNEL技术方法的探讨

    探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技术(TUNEL)的染色方法,以期提高特异性与敏感性。采用以去势(经手术切除睾丸)后天数不同的大白鼠前列腺,用TUNEL法染色,观察不同时期的细胞凋亡水平,对经典的TUNEL法进行改良,将染色结果与TUNEL经典法和HE染色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改良法后,阳性细胞明显增加,而且着色深,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0.01) 。

    作者:陈春莲;蓝儒竹;叶章群;吴翠环;周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灯盏花素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治疗作用及血清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的影响

    为探讨灯盏花素对大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应用灯盏花素腹腔注射,观察其对大鼠不同低氧时间肺动脉平均压(mPAP)、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含量的影响,并与单纯低氧组对照。结果显示:单纯低氧组大鼠mPAP和血清内皮素-1含量在低氧5、14和28 d均明显增高(P<0.01),血清一氧化氮明显降低(P<0.01);灯盏花素治疗组肺动脉平均压和血清内皮素-1含量在低氧5、14和28 d均较单纯低氧组明显降低(P<0.01),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升高(P<0.01)。灯盏花素明显降低大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清NO、降低ET-1含量发挥其作用的,可用于慢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作者:丁毅鹏;徐永健;张珍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左旋18甲基炔诺酮和低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临床观察

    观察左旋18甲基炔诺酮(LNG)和低剂量米非司酮(Ru486)用紧急避孕的有效性及可接受性。采用双盲随机比较方法吸收合格妇女100例,在一次无防护性交后72 h内随机进入LNG组(50例)和Ru486组(50例)进行治疗。LNG组首次服用LNG0.75 mg,12 h重复1次;Ru486组首次服用Ru486 10 mg,12 h服安慰剂一片,于预期下次月经日期的第7d进行随访,以了解避孕有效性及副反应。结果:LNG组发生1例妊娠,失败率为2%。Ru486组无妊娠发生。避孕有效率两组分别为77.8%和100%(P<0.05),有统计学差异。副反应发生率两组均在10%以内,且很轻微,月经正常者依次为90%和88%,结果证实左旋18甲基炔诺酮和低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素贞;朱继望;常翠芳;魏育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鼻腔、鼻窦部砂粒性骨化纤维瘤6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临床上比较罕见的砂粒性骨化纤维瘤(psammomatoid ossifying fibroma,POF)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了6例POF的临床资料并综合文献,提出 POF是一种以青少年为主、具有局部侵袭性的良性肿瘤,有明确的组织形态特征,临床症状特别是CT扫描是临床诊断的基础,治疗原则是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兼顾面容与功能的保护。

    作者:熊新高;朱立新;汪广平;孔维佳;章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心脏损害的分析和评价

    探讨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患者心脏损害的表现及其意义。以临床资料、血清肌酶谱、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为依据,对我院1992~1998年住院治疗的45例PM/DM患者进行分析和评价。23例伴发心脏损害(51.1%),病变累及心包、心肌、心内膜和冠状动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心脏损害者中3例因心力衰竭死亡。表明心脏损害为PM/DM常见的合并症,也是本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作者:胡绍先;何培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与异位子宫内膜血管发生研究

    通过CMIS多功能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子宫内膜血管密度和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VⅢ-RAg标记子宫内膜血管,测定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表明:在同一期别中,无论是增生期还是分泌期,异位子宫内膜的血管密度及面积和MVD均高于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P<0.01)。表明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由于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新生微血管增生,导致局部血管数量及面积增多,促进了异位子宫内膜的种植和生长。

    作者:吕立群;朱桂金;刘义;艾继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龄大鼠脑室管膜周围血管加压素神经元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为观察老龄大鼠脑室管膜周围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能神经元的分布和VP表达的变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青年组和老龄组大鼠下丘脑VP能神经元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反应。结果显示,老龄组大鼠第三脑室、侧脑室和穹窿下器的脑室管膜周围可见较多环脑室分布、VP免疫反应增强的VP能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而正常青年组大鼠第三脑室、侧脑室和穹窿下器的脑室管膜周围则极少见类似分布的V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上述部位VP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增加和VP表达增强可能与机体老龄化过程有关,并可能对老年时期脑血管的调节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刘胜洪;郝刚;王芳;叶翠芳;刘子龙;刘汉武;刘能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雷公藤甲素亚慢性中毒对昆明种小鼠肾脏及睾丸的影响

    为了观察雷公藤甲素肾脏及睾丸的毒性影响,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60 d内3个实验组的小鼠每48h腹腔注射雷公藤甲素一次(A组: 0.025 mg/kg,B组: 0.05 mg/kg,C组: 0.1 mg/kg)。结果显示:肾脏病变除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外,肾小管管腔内出现蛋白管型,后处死的所有实验组动物的90 %以上肾小球囊壁壁层上皮不同程度地增生,BUN检测结果表明,B组和C组均显著性升高(P<0.05),提示有发展成肾功能衰竭的趋势。说明甲素对小鼠的肾损害可能是亚慢性中毒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睾丸病变明显,表现为睾丸萎缩,脏器系数降低,各级生精细胞变性、坏死,数量减少,其中以精子、精子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敏感,实验结果还表明甲素对睾丸具有蓄积毒性。提示雷公藤在抗生育作用中,甲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良;王战勇;黄光照;刘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异丙酚-异氟醚复合麻醉对CD25表达及T细胞亚群影响的临床研究

    为研究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择期经腹胆囊切除术患者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及白介素2受体(CD25)表达的影响,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硬膜外麻醉组和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组各20例。于麻醉前即患者入室后10 min,麻醉后60 min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4 ml经密度梯度法分离淋巴细胞,采用单克隆抗体花环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T细胞亚群及淋巴细胞CD25。结果:麻醉后60 min,全麻组 CD+3、CD+4、CD+8细胞均呈增加趋势,且CD+3、CD+4细胞增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硬膜外组仅CD+4呈增高趋势(P>0.05)。CD+3细胞变化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CD+25细胞变化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全麻组麻醉后CD25细胞明显增加(P<0.05)。认为两种麻醉方法对T细胞亚群及淋巴细胞CD25的影响不同。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使T细胞免疫处于易激活状态。

    作者:刘菊英;田玉科;骆明恩;张吉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金丝桃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研究

    为研究金丝桃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金丝桃提取物对大鼠离体组织匀浆的脂质过氧化及由Fe2+-H2O2体系、Fe2+-VitC体系和Fe2+-Cys体系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发现金丝桃提取物对大鼠肝、心、肾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和线粒体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具有抑制作用并表现出剂量依赖关系,而且提取物F003的抑制作用要强于F004、F005的抑制作用。认为金丝桃具有较好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具有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价值。

    作者:项光亚;杨瑜;阮金兰;周宜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胺甲硫磷和甲基毒死蜱的方法研究

    建立了生物组织中胺甲硫磷和甲基毒死蜱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选用YWG-C18H37 5 mm(内径)×200 mm 柱作为分析柱,流动相选用80∶20(V/V)的甲醇/水二元体系,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胺甲硫磷为252 nm,甲基毒死蜱为290 nm。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其小检出量为2.5×10-8 g,小检出浓度为0.25 mg/L。

    作者:李龙;郑波;宋瑞琨;刘毓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婴儿期先心病外科治疗围术期处理

    2年内实行婴儿期先心病手术38例。结果36例存活,无任何术后并发症,2例死亡(死亡率5.26%)。通过对婴儿心脏手术围术期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婴儿期心脏手术在心肌保护和术后处理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并且也是比较安全的,手术主要决定因素是心脏畸形严重程度和术后处理。

    作者:蒋雄刚;张凯伦;孙宗全;傅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男性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的检测和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为了解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在男性非淋病性尿道炎(NGU)中的致病作用和它们的体外药物敏感状况,运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支原体进行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在268例疑为NGU的男性患者中,85例(31.7%)支原体培养阳性,其中UU感染71例(26.5%),MH感染4例(1.5%),MH+UU感染10例(3.7%),85例阳性患者的支原体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高度敏感性依次为交沙霉素(81.2%)、克拉霉素(73.0%)、司巴沙星(70.6%)、罗红霉素(67.1%)、阿奇霉素(55.3%)、强力霉素(28.2%)、美满霉素(16.5%)、氧氟沙星(15.3%)、环丙沙星(14.2%)、培氟沙星,发现11株对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除司巴沙星外)交叉耐药。认为支原体的定期耐药性监测,对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厚君;涂亚庭;刘志香;林能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鼠脑神经递质受体在卵母细胞上的表达

    把提取的鼠脑mRNA注射到卵母细胞内,在卵母细胞上以双电极电压钳技术研究某些递质的诱导电流。实验发现除卵母细胞本身所具有的muscarine受体外,还有多种受体明显地在卵母细胞上表达。卵母细胞膜上的表达受体的反应可分平滑型、振荡型、复合型三类。其反应类型与所开启的通道及通透离子有关。平滑型反应的受体与离子通道为一复合体,激动剂开启其自身离子通道。而振荡型反应是递质通过第二信使的介导,引起胞内Ca2+库中的Ca2+释放,开启卵母细胞膜本身的Cl-通道,产生Ca2+依赖的Cl-电流,构成振荡型电流反应的主要成分。复合型二者兼有。

    作者:王钦文;常岚;王凤;杨季清;李之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抗炎药物对缺氧所致大鼠离体肺血管环张力变化的影响

    为研究离体大鼠肺血管在缺氧时张力的变化,以及甾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此变化影响的异同性,采用等长收缩技术,测定加入消炎痛或地塞米松前后张力改变的特点及两药作用的差异。结果发现:Wistar大鼠与Sprague-Dawley大鼠肺血管环对缺氧的反应不同,后者仅出现收缩反应,而Wistar大鼠在收缩前出现一内皮依赖的舒张;COX非特异性抑制剂消炎痛对缺氧所致的舒张和收缩均有增强作用;COX-2特异性抑制剂地塞米松则在明显抑制舒张的同时轻度增强收缩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种属大鼠的肺血管缺氧反应可能存在差异;缩管性PGs和扩管性PGs分别调节急性肺血管缺氧的舒张和收缩反应,这一过程呈一定的内皮依赖性;非选择性和选择性的COX抑制剂对肺血管缺氧反应的作用不尽相同。

    作者:吴萍;李钢;叶笃筠;熊宗斌;廖晓梅;余上斌;孙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白介素10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研究白介素10(IL-10)在大白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心脏局部的表达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参与排斥反应的可能机制。分五组:A组(对照组)、B组(供体特异性全血输注组)、C组(Anti-IL-2Mab组)、D组(Anti-IL-4Mab组)、E组(Anti-IL-2Mab+CsA组)处理受体,将大鼠移植心移植到受体的颈部,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动态病理变化。并于移植术后第1 d、第3 d、第5 d、第7 d、第9 d、第11 d、第14 d分别取移植心置于液氮中待测。应用半定量的RT-PCR法动态检测移植心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各组移植心存活时间分别为(8.3±1.7) d、(29.2±7.1) d、(26.4±5.7) d、(10.2±1.9) d、(55.0±10.6) d。其中B组、C组对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E组对A组及C组分别有极显著意义和显著意义。IL-10在B组、C组及E组均有较强的表达,在A组及D组表达微弱,并与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密切相关。结果提示:IL-10参与调节移植排斥反应,其表达水平与移植物存活时间正相关,机制可能为Th类细胞因子的免疫偏离。应用TH1类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并联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的抑制移植排斥反应,从而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期。

    作者:夏家红;黄毅;刘成硅;肖诗亮;杨辰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结节性脂膜炎28例回顾性分析

    回顾性分析了28例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结节性脂膜炎住院患者。其多发于中青年人,临床症状以发热、皮下结节或斑块、关节疼痛为主,皮肤凹陷性萎缩斑、色素沉着斑相对少见,但对诊断更具提示意义。该病误诊率高达64.3%,同时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据此建议对原因不明的反复发热伴发结节或斑块的患者应尽早做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利确诊。

    作者:邓云华;徐祖森;陈兴平;周礼义;陈映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情绪障碍调查及治疗对策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情绪障碍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治疗对策。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6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评定,并对部分情绪障碍患者给予盐酸氟西汀20mg/d及一定心理治疗4~8周。结果261例慢性乙肝患者中有81例患者有情绪障碍,占31.0%。情绪障碍发生率与乙肝病情轻重无明显关系。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情绪障碍,并能提高乙型肝炎总的治愈率,同时缩短住院时间。结果表明慢性乙肝患者存在一定比例情绪障碍,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治疗对病情恢复有帮助。

    作者:宋建新;刘晓东;齐俊英;田德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从妊娠人胎盘绒毛组织克隆HLA-G1 cDNA

    为系统研究HLA-G1分子的生物学功能,采用RT-PCR技术,从人流的胎盘绒毛组织中提取总RNA,经过逆转录合成HLA-G1的全长cDNA,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HLA-G1;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其阳性克隆株,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证实HLA-G1分子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已构建成功。

    作者:韩军艳;黄亚非;吴雄文;龚非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