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琼;赵雁萍;章全斌
凡婚后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同居两年未受孕者称不孕症,婚后未避孕而从未怀孕者称原发不孕;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连续二年未孕者为继发不孕。我们选择在我院应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进行诊治的80例不孕症患者,现予以回顾分析。
作者:徐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胸心外科大多为食管癌、肺部肿瘤、纵隔肿瘤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由于病变性质、手术创伤、手术风险等,围手术期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心、恐惧、焦虑心理,如不及时有效处理,患者可能不配合甚至拒绝或放弃治疗。我们将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护理对胸心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影响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现将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我们收治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42例,现将这42例的X线及CT表现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作者:葛木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重型颅脑损害是临床上常见的重症疾病,病情凶险,多易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导致患者死亡率高[1],因此,早期预防应激性溃疡发生和正确治疗是救治此类病人成功的关键。笔者对我院近4年来救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参附( SF)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肾损伤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 组和SF组,每组20只,SAP模型制作采用4%牛磺胆酸钠溶液逆行注射胰管内的方法,动态测定血浆BUN、Cr和TNF-α、IL-6、LPS、ATⅡ水平,观察胰腺和肾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制模后SAP组血浆BUN、Cr、TNF-α、IL-6、LPS、ATⅡ水平升高;SF组血浆BUN、Cr、TNF-α、IL-6、LPS、ATⅡ水平明显降低,胰腺和肾脏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肾功能明显改善,24 h后改变更为明显。结论细胞因子、内毒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参与了SAP肾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参附注射液能降低免疫炎性反应和内毒素,减轻胰腺炎和肾损伤。
作者:王代宏;王伟;王芳元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包皮过长和包茎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可影响阴茎发育,可导致包皮、龟头及尿路感染,严重者诱发阴茎癌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做包皮环切术的患者越来越多。虽然传统的包皮环切术并不复杂,但随着包皮环切器的发明,包皮环切术变得更加简易。我院近2年采用芜湖圣大生产的中国商环包皮环切吻合器行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25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义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从而引起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出现血糖增高、尿糖,患者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无力等症状,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加重的疾病。我院对2011年收治的4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系统的饮食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石瑜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例1,女,49岁,因“间断咳嗽、咳痰3月,喘气一月”入院,自诉3月前因吃鱼呛咳后出现咽喉部不适,在五官科、口腔科均未见异物,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此后常有咳嗽、咳痰,间有剧咳(夜间咳醒),近1月来咳嗽、气促,多次就医抗感染治疗未见好转入住我科,其两肺可闻哮鸣音,胸部CT 见双下肺感染,抗感染、平喘、雾化等治疗后气促好转,但仍有咽痒、咽部异物感,咳嗽无缓解,遂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声门下白色片状异物横卡于气管上端,后落入右侧中间支气管,判断为“气管异物”,钳夹易碎,反复钳夹及吸引后才将异物清除。术后患者咽痒、咳嗽症状明显消除,治愈出院。
作者:韩军;胡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荐的5类控制医院感染措施包括: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测并通过监测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的评价。在以上5项措施中,护士所从事的工作几乎全部涉及,因此,如何发挥护士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是医院管理者应研究的课题。我院近几年来,非常重视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强化护士工作职责,把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纳入护理质量管理中,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二级医院评审专家的好评。现将如何发挥护士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谈几点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作者:金永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脑卒中、冠心病并心梗、心脏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1]。高血压病需要终身治疗,社会心理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绝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生活在社区中,如果对他们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将有利于血压的控制,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鉴此,我们对80例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实施了为期1年的健康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佘秀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等诸方面均发生了巨大改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人出现了诸如易疲劳、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心情郁闷、食欲不振等多种症状,却又查不出任何原因,人体这种介于非健康和非疾病之间的状态被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被认为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隐形杀手,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及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就湖北省江汉油田人群亚健康状态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从而为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熊首先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探索雄激素性秃发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警信号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62例雄激素性秃发患者与60例无秃发的健康体检者体重指数( BMI)、血压( BP)、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 (Lp(a))、载脂蛋白E(ApoE)、空腹血糖( FPG)、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两组反应血管弹性的超声前臂反应性充血试验( FMD)、脉搏波传导速度( BaPWV)、大动脉顺应性/小动脉顺应性(C 1/C2)等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指标。结果雄激素性秃发患者 BMI、BP、TC、LDL-C、TC/HDL-C、LDL-CH/DL -C、ApoB、ApoB/ApoA1及BaPWV较无秃发的健康体检者均明显增高,而FMD明显降低。结论青年男性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雄激素性秃发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早期预警信号之一。
作者:罗丽芳;王霞;杨阁;李凌;叶倩如;卢肖霞;熊春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降低心肌梗死的复发率,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医务人员积极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掌握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并且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都实施自我保健。现将我院部分病人接受自我保健以来的疗效观察分析如下。
作者:王莲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社区护理与治疗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某社区已建立档案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不做任何护理与治疗干预,但跟踪随访;观察组强化社区护理与治疗,如饮食治疗、用药指导、运动疗法、心理护理、健康知识宣传等。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接受社区护理与治疗后,血糖控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社区护理与治疗能够延缓糖尿病疾病进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糖尿病血糖病情控制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作者:陈素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10~2013年,我们应用2%夫西地酸乳膏(奥络,香港澳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联合0.05%卤米松乳膏(澳能,香港澳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湿疹64例,获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汪治国;阮英;王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子宫肌瘤是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常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我院从2009年10月起采用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12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三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疾病,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四高”特点。脑卒中患者由于生活发生了突然意外的变化,躯体有不同程度的残障,从而引发了许多心理、行为及情感障碍。失眠和情感障碍现已成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常常会引起患者焦虑和抑郁,从而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我们选择2012年2月至10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63例脑卒中后失眠合并有焦虑的患者,部分病人采用佐匹克隆联合氟西汀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君;皮志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将120例接受腹腔镜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比较,并对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研究组中有4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有11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3%,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为(25.5±3.4)cm/s,对照组患者为(19.1±2.2)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胡龙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不稳定骨盆骨折是骨科临床上严重的骨折损伤疾病,多由高能外伤所致,常伴有四肢多发骨折及严重脏器损伤合并症。患者早期多由于严重失血及严重脏器损伤导致休克而死亡,其死亡率高达10%~15%[1]。目前,临床针对此类疾病主张骨科损伤控制( DCO ),通过分阶段治疗控制全身病情恶化,提高临床治疗效果[2]。我们探讨DCO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万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发生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全身性疾病[1],多见于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对老年人群生存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本症呈慢性过程,骨折与疼痛是对患者的大困扰。目前对本症多采用综合干预,治疗周期长,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我们就近年来收治的4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齐慧贞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