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胫骨平台骨折53例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魏忠民;张克良;罗显禄;余恒民;李凡;沈波;周必光

关键词:胫骨平台,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
摘要: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53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Schatzker分型,53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Schatzker分类Ⅱ型、Ⅲ型者同时予以植骨.结果 43例随访10~35个月,按Merchant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5.9%.结论 不同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应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Ⅱ型和Ⅲ型患者应予植骨.
华中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佛伐他汀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分析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再次损伤的可能机制以及他汀类药物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三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佛伐他汀干预组.测定各组各时间段血浆CK、LDH、NOS、NO、SOD的活性,并观察腓肠肌的显微结构和肌肉的干/湿重比值.结果 再灌注4小时后,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浆中CK、LDH较缺血2小时末进一步升高,SOD、NOS、NO有所下降,而使用佛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浆CK、LDH的值,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SOD、NOS、NO的活性,同时肌肉的显微结构也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所改善.肌肉的水肿比缺血再灌注组减轻.结论 短期佛伐他汀预处理可以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NO的活性有关.

    作者:胡国富;金毕;夏印;刘建勇;田元;张景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子痫前期的预测及预防

    子痫前期为妊娠期特发疾病,是孕产妇和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发病多出现在妊娠20周以后,胎盘浅着床和血管内皮受损是本病的主要病理表现,目前对该病的临床处理尚处在早期诊断和对症治疗阶段.因此建立一套可靠的预测方法对存在初产、多胎、妊娠期高血压病史及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筛查,从中筛选出子痫前期高危孕妇,并对其实施一定的干预防治措施,是改善本病预后、降低发病率的关键环节.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开展的子痫前期预测方法及防治措施作一综述.

    作者:陈茜;王泽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小儿体表血管瘤的治疗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各年龄层次、各种类型血管瘤、各类治疗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并随访188例10岁以下小儿体表血管瘤,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3岁以内的体表血管瘤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年龄较大的患儿;毛细血管瘤的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血管瘤;口服激素的有效率为64.3%,注射平阳霉素的有效率为83.8%,注射沙培林的有效率为87.5%,手术切除的有效率为90.1%.结论 小儿体表血管瘤需及早治疗;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效果较其他类型的血管瘤显著;口服激素、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沙培林及手术切除治疗均有效.

    作者:钟爱梅;顾东明;周宇丹;王玉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瑞芬太尼在手术麻醉中应用于控制性降压的临床观察

    随着高血压病病人的手术增多,调控病人的血压、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很是重要.目前,国内文献有关瑞芬太尼用于麻醉镇痛报道较多,而用于控制降压报道甚少.近期,我科观察了国产瑞芬太尼对高血压病病人麻醉诱导和手术中降压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涂立刚;梅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保妇康栓治疗老年性阴道炎12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保妇康栓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效果.方法 保妇康栓每天1枚置于阴道深部,连续使用14天.检测治疗前后阴道表层脱落细胞百分比、脱落细胞成熟值(MV)和血清激素水平.结果 治疗前阴道脱落细胞以底层细胞为主,治疗后以中层细胞为主,并出现不同比例的表层角化细胞,治疗前后MV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变化并不明显(P>0.05).结论 保妇康栓促进阴道上皮细胞生长,能简便有效地治愈老年性阴道炎而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韩玲秋;张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断进展

    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外周血管病(PAD),通常由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主要包括动脉硬化性闭塞(ASO)、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等.

    作者:张文波;徐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痉挛性斜颈的临床分型与外科术式选择(附64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痉挛性斜颈(ST)的临床分型和外科术式选择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645例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痉挛姿态分成不同类型.针对ST的不同类型,外科治疗采用不同术式.结果 术后6个月评定疗效并随访1~3年,痊愈434例占67.2%,显效117例占18.2%,进步72例占11.2%,无效22例占3.4%.结论 痉挛性斜颈的外科治疗应根据其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术式,才能做到安全、有效、创伤小.

    作者:周国俊;姬绍先;陈信康;裴圣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Bcl-2和p53基因蛋白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Bcl-2和p53基因蛋白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炎症组、非典型增生组、癌变组的肝组织Bcl-2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p53蛋白在非典型增生组开始表达(58.3%),与癌变组的阳性表达率(69.7%)无显著差异(P>0.05);Bcl-2蛋白在炎症组低表达(12.5%),在癌变组高表达(57.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两种蛋白的阳性程度随病变的恶性程度逐渐增加.结论 Bcl-2和p53基因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威;刘先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脑血管造影诊断的评价(附20例手术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CTA资料.结果 20例中,CTA 1次检查发现脑动脉瘤18例,另2例4周后复查CTA发现,CTA结果与手术所见符合率为100%.结论 CTA对发现脑动脉瘤病灶、指导手术提供了客观、实用、可靠的影像资料.

    作者:余吉;林伟;陈忠仪;黄绳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术中持续指压止血法探讨

    目的 探讨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IFAP)术中持续指压止血法的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选择性手术治疗IFAP的病例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经手术修补动脉破口治愈,术后并发症4例.术中持续指压10分钟止血与传统动脉解剖控制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等参数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IFAP手术推荐采取小切口显露加局部指压10分钟止血法控制出血,必要时辅以破口下方双线悬吊牵引止血法.

    作者:阳军;吴泽斌;柯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管外科现状与展望

    血管外科是近年来外科所有专业中发展得快的年轻学科.我国的血管外科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分别从属于胸心外科、骨科和普外科等学科,直至1987年全国血管外科专题座谈会的召开和1994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的正式成立后,我国的血管外科才迅速地发展起来.随着血管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腔内血管外科、各种微创手术、自体干细胞移植等作为新的技术日益得到重视,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金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右眼移位性青光眼1例报告

    患者 女,50岁.因右眼视物遮挡感就诊.无眼红、眼胀等不适.检查:右眼视力指数/眼前,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房水闪辉阴性,瞳孔圆,直径3 mm,光反射存在,晶状体混浊,视网膜大片脱落,近后极部马蹄形孔,左眼视力1.0.

    作者:姚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病变(附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应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3例(均属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峡部外伤后裂口伴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6例,其中1例选择应用连体带膜支架移植系统,另1例选择单臂带膜支架释放系统和对侧髂总动脉封堵系统,联合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结果 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死亡2例,1例Stanford B型,术后24小时内死于夹层破裂;另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第3天死于心肌梗死.28例病人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安全、成功率高、创伤小.

    作者:蒋米尔;陆民;黄新天;黄英;陆信武;李维敏;刘晓兵;殷敏毅;赵海光;张培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复方丹参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对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作用.方法 总结我院13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SAH的治疗经验.其中70例按常规治疗(常规组),6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治疗(丹参组).结果 丹参组临床治愈率、重残率与常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复方丹参对颅脑损伤并SAH有明显辅助治疗效果.

    作者:赵文旭;戴莉;陆业平;胡绪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细胞外热休克蛋白70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对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 研究细胞外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对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小鼠2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及HSP70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时经颈总动脉插管分别注射0.2 ml灭菌生理盐水和0.2 ml HSP70,检测再灌注5 h后血清中TNF-α浓度、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 HSP70组中,CK、LDH和TNF-α浓度较对照组均显著性升高,且心肌组织中细胞凋亡数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加入外源HSP70增加细胞外HSP70的浓度可升高循环中TNF-α水平,加重心肌细胞凋亡和再灌注损伤.

    作者:王国华;孙宗全;刘超;柯有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以突发四肢瘫软为表现的右枕叶深部动静脉畸形1例

    患者 男,35岁.一日前,在外饮酒后,突发四肢瘫软而摔倒,就近在当地医院就诊.当时患者无发热,无头昏头痛,无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无大小便失禁,无抽搐.查体:神清、项软、四肢肌力0级,肌张力弱,病理征(±).查CT:右枕叶斑片状高低密度混影.腰穿:脑脊液无色清亮、无凝集块、蛋白定性阴性,细胞计数正常范围,脑脊液生化正常范围.查血电解质:正常范围.MRI:右枕叶深部血管畸形.当地医院仅予保守治疗,患者因症状缓解不明显,遂转入我院.入院查体:生命指征平稳,神志清楚,语言流利,项软,四肢肌力约Ⅱ~Ⅲ级,远端肌力较近端差,垂腕垂足.肌张力弱,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入院后查血(常规+各项生化指标):未见异常,心电图、脑电图、胸片:未见异常.即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右枕叶深部动静脉畸形.右大脑后动脉供血,畸形血管团大小约4cm,内有扩张的静脉瘤,引流入Galen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

    作者:欧阳伟;孙荣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肌动蛋白参与TNFRⅡ介导的TM-TNF杀瘤活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肌动蛋白解聚对跨膜型肿瘤坏死因子(TM-TNF)杀瘤活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细胞松弛素D解聚肌动蛋白,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HL-60细胞内肌动蛋白的形态改变;采用细胞毒实验,检测TM-TNF杀瘤活性;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和Western blot,探索肌动蛋白参与TM-TNF杀瘤活性的分子机制.结果 2μmol/L松弛素D对HL-60细胞内肌动蛋白有明显的解聚效果;肌动蛋白解聚对TM-TNF杀瘤活性有抑制作用;被刺激的HL-60细胞主要从TNFRⅡ上沉淀下大量的肌动蛋白.结论 肌动蛋白主要参与TNFRⅡ介导的TM-TNF正向信号的传递,以增强TM-TNF的杀瘤活性.

    作者:陈慧;张海龙;秦娜琳;姜晓丹;李卓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缺血肢体血管旁路治疗的探讨

    目的 探讨提高血管旁路转流术治疗肾动脉平面以下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及途径.方法 对应用人工血管和自体大隐静脉行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17例患者进行总结,分别于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至双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至双髂外动脉、髂总动脉至腘动脉、股总动脉至腘动脉上段、股总动脉至腘动脉下段、腘动脉与胫后动脉行架桥术.结果 其中行大隐静脉架桥术的5例患者血管全部通畅,股三角淋巴瘘1例;行人工血管架桥术的12例患者中,伤口液化5例,人工血管外露并阻塞1例,隐神经皮支损伤1例.结论 腹主动脉、双髂动脉或双股动脉闭塞只能采用人工血管架桥术治疗;股总动脉以下股浅动脉以及腘动脉闭塞,人工血管和自身血管性架桥均可应用;而腘动脉下段及膝关节以下的动脉闭塞时,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架桥;动脉造影是正确选择血管重建方式的可靠保证.

    作者:刘继前;曹建春;游冬阁;曹刚;陈朝晖;葛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卒中单元管理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卒中单元管理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 289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随机进入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观察指标是病死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价(NIHSS)、生活能力评价(BI)、社会功能评价(OHS),出院时患者或亲属填写医疗满意度.结合住院花费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 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出入院NIHSS平均差值、BI平均差值、OHS平均差值均有极显著性(P<0.01);且卒中单元组住院病死率低(P<0.05),住院满意度高(P<0.01).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住院治疗模式.

    作者:柯贤军;汪炳华;许康;郭珍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肺癌高低转移细胞株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目的 筛选高低转移能力人肺癌细胞株PG-BE1和PG-LH7间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进行两次抑制性消减杂交,第一次以PG-BE1细胞株为实验方、PG-LH7株为驱动方构建正向消减文库;第二次以PG-LH7株为实验方、PG-BE1为驱动方构建反向消减文库.筛选出来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并在Gene 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2个消减文库共得到122个阳性克隆,随机选取10个克隆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中9条序列来自于已知基因,另外1条序列为新的基因序列标签.结论 成功构建了高低转移力人肺癌细胞株的双向消减杂交文库.

    作者:宋安萍;马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华中医学杂志

华中医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